第2章 领导者的成“佛”之路(2)
作者:陈竹友      更新:2022-05-17 18:25      字数:4485
  85岁时,山德士终于获得了成功。至今,以山德士上校的个人头像作为品牌LOGO的肯德基快餐在全世界拥有近15000家店面,是全世界最大的炸鸡连锁快餐企业。

  山德士的传奇一生再次证明了同样的道理:坚持和不放弃是成功者共有的品德。

  据说,丘吉尔首相曾经做了一次全世界时间最短的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成功秘籍》,整个演讲内容只有三句话:第一句是“永不放弃”,第二句依然是“永不放弃”,第三句还是“永不放弃”。

  所谓的困难和挫折,都是相对而言的。“困难”是失败者的困难,“挫折”是失败者的挫折。对于坚持目标的人来说,困难是令失败者望而却步的高山,是阻止竞争对手登临巅峰的良机。同时,困难也是成功者超越平庸的阶梯和击败对手的根本缘由。

  《心经》上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管是过去世的药师佛,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还是未来世的阿弥陀佛,他们成佛的历程都要经过阿僧祗劫的磨难,于无量千万佛处修行善根,才能够证悟般若智慧,突破心识玄机,最终修成正果。又何况是凡夫俗子啊!

  成长就是修行,磨难即是历练。所以,领导者是否能对理想与目标执著追求,是否能笑对挫折、坚持不懈地付诸行动,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也是衡量领导者优秀与否的检测仪。

  第三阶段:觉他的菩萨,寻找同盟者

  --复制成功的模式,支持者越多,领导者的成就越大

  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释迦牟尼,在鹿野苑见到了去而复返的憍陈如等五名侍从。面对憍陈如等人迷惑不解而又充满渴求的眼神,释迦牟尼解释了自己放弃苦修方式的原因以及得道成佛的经过,并为他们开山说法。这是释迦牟尼成佛后的第一次说法,即佛教史上所说的“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为五人宣讲了佛法中的“四圣谛”和“八正道”,这是佛教理论中最为核心的思想。五人听完后当下觉悟,并立即皈依佛门,成为释迦牟尼成佛后的第一批弟子。

  释迦牟尼“说四圣谛,度五比丘”,成就佛、法、僧“三宝”后不久,在鹿野苑又有多人先后聆听了他的佛法,僧团的人数也由最初的五人发展到六十多人。此后,这六十多人就像六十多颗可以复制的种子一样布散开去,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结果,四海弘道,传承佛法,连绵至今。

  正如释迦牟尼一样,成功的领导者在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或成就了自我之后,都会不约而同地寻找同盟者,并把他们变成自己坚定不移的支持者。然后,再借用同样的方式不断地复制同盟,扩大影响,扩建团队,建功立业。

  牛根生离开伊利创建蒙牛时,说服了包括孙玉斌在内的几名当年同在伊利工作的同事,让他们成为自己最早的创业同盟和坚定的支持者。

  十年内让携程、如家、汉庭三家公司连续在美国上市,被华尔街投资家称为“世界第一”的创业英雄季琦,在决定创办携程网时,找到了电脑天才梁建章、资本高手沈南鹏、旅游权威王正华和管理专家范敏,并说服他们加入自己的团队,成为自己最早的支持者和合作同盟,从而成就了他引以为傲的“最牛团队”。

  李嘉诚在创业时,有幸遇见并说服了盛颂声和周千和二人,让其帮助自己。盛颂声主管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二人在辅佐李嘉诚创业时,始终兢兢业业,直至退休才离开长江实业,他们在李嘉诚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

  美国的宝洁公司、惠普公司的成功模式异曲同工;微软的比尔·盖茨和丰田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等人也不例外。你几乎找不出一个成功的企业领袖不是因为使用了和释迦牟尼同样的模式而功成名就的。与这些商业精英的行为相比,政治领袖的成功轨迹也如出一辙。

  当刘备还在大街上卖草鞋时,他说服了卖豆子的关羽和卖猪肉的张飞,与他们“桃园三结义”,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后来,他又不断寻找志同道合者,并让诸葛亮、黄忠、马超等人加入自己的团队,使这些人最终成为自己实现“光复汉室”理想的坚定支持者。

  1915年,22岁的毛泽东还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当得知5月7日这天窃国大盗袁世凯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协议后,他义愤填膺,提笔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诗句,以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

  毛泽东深知救国救亡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他们这一代青年人的身上。然而,仅仅凭借个人满腔的爱国热情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毛泽东在后来回忆这段岁月时说“我需要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伴”。

  于是,毛泽东便用“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在长沙某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征友启事》,并且把启事的内容大量油印,在长沙多所学校的公示栏上张贴。毛泽东在《征友启事》中写道:“今日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政府当局无一人可以信赖,吾人拟寻求志同道合之人,组织团体,其宗旨主要为砥砺品行,研究学术及改造国家。凡对此有兴趣之同学,皆请惠赐大函,俾能约期私下聚谈。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源引自《诗经》,原句为“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这句话表达了毛泽东对征友对象的要求:他需要的同盟者是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

  这则《征友启事》最终只有“三个半”人给了回信,“半个”是指虽然回了信但没有明确表态的李立三。其中一个回信的人叫罗章龙,毛泽东和他会面后,畅谈三小时,并相约“结管鲍之谊”,后来罗章龙也成了“新民学会”最早的会员。

  毛泽东的远大理想和救国之路,正是从这则小小的《征友启事》开始的。随后,这“三个半”人逐渐扩大到后来的七十多人。1918年4月14日,在蔡和森的家里,毛泽东与蔡和森共同发起并成立了“新民学会”。就在这批年轻的“新民学会”会员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共产主义者,他们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罗章龙、李维汉、谢觉哉、向警予、杨开慧、蔡畅、夏曦、萧三、郭亮等。

  成就难以复制,但成功的方法却可以学习。当人们在谈论伟大的领袖和非凡的领导者们的成功经验时,他们给我们的启示绝不仅仅是“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这一点,如何让人才“为我所用”才是我们最需要用心彻悟的真理!

  《韩非子》说:“下君之策尽己之力。中君之策尽人之力。上君之策尽人之智。”作为“下君”的领导者,如同释迦牟尼所说的“阿罗汉”一样,因为只懂得运用个人的力量,所以难入佛道。而“阿罗汉”与“菩萨”①的差距在于:“阿罗汉”修炼的目的是为了自利自觉,所以他们最终也只能修成“快乐的单身汉”,而“菩萨”修炼的根本目的是自觉而后觉他,自利然后利人。

  处于“中君”和“上君”的领导者,都能够像“菩萨”一样,在成就自我之后懂得和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帮助更多的人成功,自己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第四阶段:求得正果的佛陀,领导者的涅槃

  --凝聚团队,超凡脱俗的佛商智慧

  公元前485年,81岁的释迦牟尼已经整整说法49年,其追随者和信众上自国王,下至贩夫走卒、罪犯和妓女。在释迦牟尼即将涅槃前,古印度拘炎弥国的优填王为释迦牟尼铸造了一尊金像,于是,释迦牟尼合掌对着金像说:“我灭度后,就把所有的弟子托付给你了。”

  弟子们听说释迦牟尼即将灭度,都伤心不已,不知道释迦牟尼灭度以后他们将如何修行。于是,大家公推阿难尊者向释迦牟尼请教最重要的四件事:

  第一,佛灭度后,大家依谁为师?

  第二,佛灭度后,大家凭借什么标准修行生活?

  第三,佛灭度后,如何管束恶性的僧人?

  第四,佛灭度后,如何整理佛经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地信奉?

  释迦牟尼一一回答了阿难尊者的问题。他说:“你们要以佛门的戒律为师;你们要依‘四念住’而修行生活;你们要隐忍恶僧的行为,孤立他们,让他们孤独自悟或自觉地离开佛门;佛灭度后,你们要用统一的格式整理佛经,在每篇经文开始处加上‘如是我闻’四个字,以表示这些经文是撰写者亲耳听到的,以见证释迦牟尼教化的真实性。”

  释迦牟尼在临终前最后告诫弟子:“我真正的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躯。形躯终会消失,但真常的法身是永恒的,不会消失。见到形躯的我,你们未见真佛,依据我的教诲,即是见佛。”他随后又说:“我灭度后,你们要遵守戒律,守戒的人好像穷人得到宝贝,黑暗见到光明……你们要负起普度众生的责任。”

  释迦牟尼涅槃四个月后,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主持了500名大比丘参与的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结集①。根据释迦牟尼临终的嘱托,他们把释迦牟尼生前的重要言行整理成佛经和戒律。此后,经、律、论三藏成了全世界所有佛门弟子共同信奉的佛教典籍。

  释迦牟尼是伟大的,他亲手缔造的佛教信仰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历时最久,虽已传承了2500多年仍然历久弥坚、生机盎然。除了绝妙深邃的思想和摄受人心的哲学内涵外,释迦牟尼留给我们的,还有值得领导者去深刻感悟的持久高效的组织运营模式、组织管理和凝聚团队的方法。

  如果把当年释迦牟尼与弟子的对话换成组织中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对话,你就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到释迦牟尼那段回答的深刻含义:

  第一,如果领导者离开团队,什么是引领团队发展的主轴核心?

  第二,如果领导者离开团队,如何才能保证组织能够持久、高效地运营?

  第三,如果团队中出现消极成员或对立者,应如何管教、约束他们的行为,并使他们主动、自觉改正错误,同时不使其他成员和组织受到冲击和影响?

  第四,如何持久地凝聚团队,并让下属视团队使命和管理制度为毕生信仰,并主动积极地遵循、传播?

  以上四个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几乎涉及了一个组织可能存在的所有问题。请领导者认真想一想:

  我真的深刻地思考过这四个问题了吗?

  我真的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了吗?

  我真的领悟组织管理的精髓、要理了吗?

  我真的理解释迦牟尼留给我们的关于团队运营和组织管理的核心法门了吗?

  释迦牟尼存于世间时,弟子们凭借对他个人的崇拜和尊重就能化解所有难题。所以,在涅槃之前,释迦牟尼才说出只要按照佛门戒律去做,弟子们就如见真佛。同理,杰出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自己在位时团队所取得的成就,还要考虑到在自己离开之后,团队不会因此分崩离析。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我近期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保证在我退休之后华为仍然能够顺利地运转。”任正非所说的能保证企业顺利运转的,难道仅仅是指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吗?当然不是,基业长青的企业不可能单纯依靠管理制度,还要靠制度背后的领导者的管理智慧,这就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升华和涅槃。

  本章小结

  ◆同样是领导者,领导者的境界和领导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领导者或许从来都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彻底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当领导者忙碌于眼前繁杂的具体事务而无暇他顾时,他所做的一切工作可能都是没有意义的。

  ◆领导者也是有层次之分的,领导者的境界、格局及领导者的方法、行为都是决定领导结果的重要前提。

  ◆领导者要想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跨越,就必须首先突破自我心灵的束缚,实现领导境界和格局的升华。而每一次的自我升华,都必须从“心”开始。

  ◆真正的领导力不是学来的,领导力的提升要靠领导者的自我修炼、自我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