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肘底锤(7)
作者:武侠精品      更新:2022-05-21 14:35      字数:4173
  【柒】

  杨宣成起身披衣沏了壶淡茶,敲门走进东屋,黑面虎正双手抱在脑后躺在床上倚着墙发呆。杨宣成倒上杯茶,要递给黑面虎,黑面虎摆摆手道:“放那吧,一会再喝。”

  杨宣成搬了凳子在床边坐下,二人闲聊几句。杨宣成忽然开口道:“师叔,您和我爹在一起时间长了,能给我讲讲我爹的事么?”

  黑面虎看着杨宣成道:“小子,想你爹了?”杨宣成用力地点点头。

  黑面虎笑道:“行啊,不过你爹那是了不起的人物,讲他的故事,得就着酒来说,那才越说越带劲,就茶水说,越说越凉。”

  杨宣成知他在找借口要酒,摇头道:“您身上带着伤呢,怎么能喝酒?”

  黑面虎摇头道:“小子,咱们江湖人,身上的血都是酒做的,这样不论到了哪里,浑身上下都是热腾腾的。一天不喝酒,身上先少了三分的力气!”

  杨宣成拗不过他,去厨房里拿了一葫芦酒来,可他怕黑面虎多喝,特地取了一个九钱的小盅。哪知道黑面虎把酒盅往土炕角落里一扔,自己拿过葫芦,揭开塞子先灌了一大口。杨宣成只好搬了凳子坐近些,眼巴巴地望向黑面虎。

  黑面虎仰头想了想,开口道:“那时候你爹还年轻,还不认得你娘。我跟着你爹出门去长见识。有一回就走到北平郊区的怀柔,赶上中午了,我们就找个小饭铺子吃饭,吃的是羊杂碎汤泡饼。你爹呢就给我说了个小笑话,他说:‘大兴啊,你知道为啥北京的牛羊下水做得好么?’我说不知道。你爹说:‘那是因为好肉都让皇帝给吃了,所以北京人就只能吃牛羊下水了。’这本是个无心的玩笑话,结果邻桌坐着的四个小伙子听见后不干了,嘴里骂骂咧咧的。你爹不愿意生事,连忙扭脸道歉。可那几个小子看咱爷们人少,就想上来动手打人。我想站起来,被你爹挥手拦住了,他坐在条凳上把侧面一条凳子踢出去挡在身前,那四个想打人的就从凳子旁边绕上来,结果被你爹坐在凳子上,一拳一个都放倒了。那可真是一拳一个,沾手就倒,也真是放倒了,等我们吃完剩下的饼起来结账,那四个还没从地上爬起来呢。”

  黑面虎回忆着往事,脸上露出兴奋的红光来:“后来我问你爹说:‘师兄你是咋打的?打得真漂亮。’你爹说:‘这有啥难的,这不就是师父平时说过咱的,动手之前必须要动脑子么?你既然想要动手了,就必须提前隐藏好你的想法,不能让人看出来你会功夫,他只要轻敌,来多少人咱都不怕。我那一脚踹凳子你看见了?那是挡住前面,不能让他围上我,那几个人也傻,都从侧边一个一个地上来,人再多,能上来跟我对上脸的也就是一个人而已,所以咱就一拳一个把他们都干倒了。’

  “我当时存心抬杠,就问:‘那人家要是围上来咋办?’你爹当时正走到官道边的山坡上,远处行人纷纷,车马不绝。你爹就站在坡顶上,左手叉腰,右手冲着官道一挥说:‘他就是来千军万马咱都不怕,他就是一万个人冲上来,能冲到咱身前的也不过是前后左右六个人而已,其他的都得挤在后面排着,咱兄弟背靠背这么一站,一人对付三个,他人再多,后面的都够不着咱,咱兄弟背靠背一对三还怕谁来?’这几句话说得掷地有声,豪气冲天。我就是从那起服了你爹,知道你爹必然是门里顶门立户有大成就的,就这份胸襟气量,没有一个师兄弟比得上他。”

  杨宣成听着黑面虎的讲述,两眼出神,他想象着自己的父亲,就像自己现在这样坐在条凳上,不弓不马,一拳就将对方打倒,这份腰背上的功夫可谓叹为观止。而当时父亲立在高坡上,带着挫败对手后的余威和绝艺在手的满满自信,讲出来的豪言壮语,此时听来仍让人禁不住热血沸腾。

  黑面虎仰脖又是一口酒下肚,接着道:“有一回,那是你爹还没出师的时候,有个练刀的名家提了口三十斤重的大刀来,上门找我们师父比武。那时刚巧,师父他老人家痔疮犯了,别说动手,坐着都费劲。但你要说不比,那就太栽面子了,传出去也让人笑话。可你要说比,老实说来人的刀法相当好,也有名声,除了师父之外谁都没把握赢他。而且对方带了兵刃来,就是一般拳脚打斗,招架不好是要伤人的,于是没人敢出头迎上去。

  “就在那人坐在院里飞扬跋扈的时候,你爹从他后面悄悄上去,一个扫堂腿把条凳的四条腿齐齐踢断,那人一屁股就坐在地上摔了个大屁墩。你爹撒腿就跑,那人气急败坏地在后面紧追。你爹看准机会就钻进了牲口棚子里,牲口棚里没兵刃啊,你爹就摸了根拇指粗的赶驴棍子攥在手里。那人也跟着冲进牲口棚里,可一进去他就发觉不对了,从亮到暗,眼睛不适应。那人连忙挥刀下劈护住自己身前。他劈一刀,你爹站在他对面用赶驴的棍子把他的刀往边上一拨,反手就在他脑门上抽一棍子。就这么着,没过半盏茶的工夫,那人拎着刀顶着一脑门子的包灰头土脸跑出来了,也不进院子,低着头冲出大门跑了。

  “你爹跟我说:‘要是没脑子,再怎么练都白搭。动手看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不是俩牛打架那样的对着死顶犄角。咱不怕对手有多强,因为咱师父教的就是让咱们怎么能以弱胜强。’就打那起,我们师父对你爹是另眼相看,把压箱底的太极擒拿手都教给你爹了。我们学功夫是拿好吃好喝的孝敬师父,师父倒好,他把我们拿过去的好东西留着给你爹吃,还单独着教你爹,让我们一帮子师兄弟都看着眼红。但是没办法,你爹他让我们心服呢。”

  这两个故事听得杨宣成入神,他眼望窗棂之外,神游了很久,方才回过神来。杨宣成迟疑了片刻,还是开口问道:“师叔,那……我爹就没怕过洋枪么?”

  黑面虎闻言一愣,继而哈哈大笑道:“你爹从来就没怕过枪,反倒是洋枪怕你爹呢!”他坐直了身子道,“那是有一次我们师兄弟七个赶着一辆驴车从山西回来,半路上还遇到一个拿着洋枪吃山的(黑话,即在山路上抢劫)。那小子干巴硬瘦,拎着一把不知道从哪弄来的六轮手枪,要抢我们的车。你爹一开始还跟他客气,谁料想那小子油盐不进,嘴里还乱喷大粪。你爹就怒了,一声叫号,我们兄弟七个都敞开怀迎上去,肩并肩站在他小子对面。你爹用手指着他鼻尖说:‘小子你不是有枪么?我们这有七个人,这七个随便你打!只要你剩下一个打不死,随便哪一个都能把你活着劈成七块!’结果那小子屁都不敢放一个,拎着枪就跑了。”

  黑面虎灌下一大口酒去,接着道:“后来你爹说,枪这玩意儿真是个以弱胜强的好东西,但凡一个孩童拿着它都能要了习武好手的命。跟它比,咱们练的功夫就老了。”这话说完,黑面虎与杨宣成齐齐叹了口气,黑面虎眼望远处道,“不过你爹又说:‘洋枪没啥可怕的,不管什么洋枪,它都得开才行,不开就不响,就是块废铁,咱就练在它没开的时候打它!’唉,一晃过了十几年了,这话一直就在我耳朵边上响。你爹算是我见过的所有练武中人,唯一一个不怕洋枪,也懂得怎么对付洋枪的人,可惜,他还是死在洋枪之下。他这一走,倒真是让人觉得,不是他输了,是咱练武的都输了。”

  杨宣成猛地站起来:“没输!我爹不会输,咱们练武的更不会输给洋枪!师叔,你教我,我下苦功学,我要给我爹正名,给咱杨门太极拳正名,给咱们练武的人正名!”说着杨宣成双膝一屈,“砰”一声直挺挺跪在黑面虎的床前。他双目圆瞪两眉斜挑,眼神直直地望着斜倚在床上的黑面虎。

  黑面虎神色一动,抬右手要去拍杨宣成的肩膀,可手到半途却缓缓收住。他目视杨宣成良久,仰头一声长叹,低头一声长叹,缓缓道:“我不能收你。”

  杨宣成瞠目欲裂,急声追问道:“为什么?为什么!”

  黑面虎惨笑数声,慢慢伸出右手道:“我这手已经动了枪,就不能再收徒授武了。”

  杨宣成大惑不解,只当是黑面虎在敷衍他:“为什么不行,你是我师叔啊!动了枪又怎样,我不怪你啊师叔!”

  黑面虎苦笑着摆手:“你不懂,孩子,你还年轻,等你再长大些,你就知道这其中的意义了。这是规矩,江湖规矩。江湖人活在天地间,可以不忠不义,但不能没有规矩。不忠不义尤可活,但若不守规矩,那便是人神共愤了。现在你可能不懂,等你入了江湖的那一天,你就能明白师叔说的话了。”

  杨宣成的确不明白,在黑面虎嘴里这大过天甚至严重过忠义的“规矩”到底是什么,但他依旧坚定地望着黑面虎道:“师叔,请你教我,我要像我爹那样,做个江湖人!”

  黑面虎却长叹口气:“如今的江湖,可不是你爹那时候的江湖了,你别看就差了这么十几年,可这天与地都不一样了。你爹在的年头,富商们出门要雇人保着千里迢迢地赶路,可现在买张火车票,大半天的时间就能到地方。你爹那会儿最怕保银箱子,个儿大扎眼不说,还压车不好走。现在去银行就能办汇兑,两边不用见面就能过银子。这江湖,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混下去了。”

  黑面虎这话大有深意,如今天津城内的一切,与以往相比可谓大不相同,多少人们未曾见过、未曾听过、甚至未曾想过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一股脑地涌出来,活生生地堆在面前。让许许多多连黑面虎这样,自诩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都摇头暗叫看不懂。天津如此,整个中国也是如此,这不是一点一滴的世风更替或者朝代更迭,这是时代交替的大变革,一个五千年前所未有的旧时代没落、新时代兴起的大变化。

  在这变化中,人们或是浑浑噩噩地继续活着,为一日三餐奔走忙碌,除了明天的衣食之外,没什么更重要的。或是像黑面虎那样,带着好奇心迎上前去,即便畏惧,即便茫然,即便懵懂,但仍想奋力给自己闯出一条活路来。而黑面虎这句“这江湖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混下去了”,实实是他内心最深处的心里话,也是他深藏在心里不敢说与人听的。

  可对于杨宣成来说,他还是个没经历过坎坷的大孩子,刚到十九岁的年纪,正是敢想敢做、天马行空的时候。在他看来,黑面虎是有些倚老卖老,想要小小地吓唬他,试试他的诚心而已。

  于是杨宣成扬了头,大声道:“师叔,您说过这江湖是代代相传的,这是您和我爹的江湖,如果我不接,那要谁来接?再者说咱们也不是什么宦门人家,更没什么商户铺面,如果不走江湖路,就只能一辈子活得辛苦凉薄,如牛似马,哪还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我不想如同别人那样活着,我要活出自己的滋味来!”

  黑面虎看着跪在眼前的杨宣成,这孩子的眉眼极像当年他父亲、自己的师兄小辫杨。

  黑面虎看着他,就仿佛回到当年小辫杨带着自己在内的一帮师兄弟走南闯北的时候,那荒郊野店中的风采,那跨山涉谷的豪气。一时间件件往事如云翻浪涌般扑到眼前,撞得黑面虎鼻子发酸几乎落泪。他终于点点头道:“江湖人的孩子,终究还是要做江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