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已矣,生者方来(3)
作者:武侠精品      更新:2022-05-29 06:41      字数:4000
  十、逝者已矣,生者方来

  对于宋域沉的提议,李默禅在权衡后欣然同意,不过此事还须先问过韦圆苑。毕竟,她是他们的师妹,而非寻常女子。

  韦圆苑则提出要先见一见那位恭帝,而且不是私下偷窥。

  韦圆苑的反应让宋域沉颇为意外。他原以为,韦圆苑要么会慷慨应允,要么会勃然大怒。

  但他还是立刻着手安排此事。

  于是第二天傍晚时分,和尊随着两名僧人前往经殿去诵晚课时,转过一道长廊,迎面便遇见了与宋域沉一道站在高台上欣赏远山落日的韦圆苑。

  宋域沉与和尊相互问讯时,韦圆苑也转过身来,光明正大地打量着和尊。

  夕阳余晖自韦圆苑背后照过来,与她的目光一道落在和尊的面孔上。

  和尊不敢正视面前这个宛若月夜幽兰的年轻女子,感觉到韦圆苑的目光,他倏地涨红了脸,微微垂下眼帘,匆匆告辞离去,心中却始终萦绕着那个夕阳中的袅娜身影。

  那个女子带着江南烟雨的气息,如此遥远,却如此熟悉,让年轻的和尊心中蓦然生出无限酸楚与惆怅。

  宋域沉微笑着侧过头来:“如何?”

  韦圆苑轻叹了一声:“当是后主一流人物。”

  文采风流,性情温良,只可惜命运不济。韦圆苑的观感,也正是宋域沉的观感,不过他的感慨或许更多一些。

  李后主亡于大宋开国之际,然而大宋末帝的品貌性情,乃至才华禀赋,俨然便是后主再世。只不知他的命运是否也会与后主一样,成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日夜惊惕、朝不保夕,最终因为一阙怀想故国的《虞美人》,断送了性命①。

  恭帝若是能够平平安安地终老于萨迦寺,也算是难得的福分了。

  宋域沉转过思绪,看看韦圆苑,笑道:“看来韦师妹颇有怜惜之意。”

  韦圆苑轻言细语地答道:“男欢女爱,自然须有他那一点思慕,有我这一点怜惜,方可成欢。”

  宋域沉怔住。他一直知道韦氏兄妹自幼受三清之教,所思所想大不同于俗世之人,却怎么也没有想到,韦圆苑会如此泰然自若地在他面前谈起这男欢女爱之事。

  韦圆苑习练的不会是《素女经》吧?

  韦圆苑却又说道:“更何况,有情之爱,方能生养出聪慧子女。”她看向宋域沉,似笑非笑。

  当日她提出要见过和尊之后才肯下决定,宋域沉嘴上不说,神情中却或多或少流露出那种早知她会耽于情爱的腹诽之意。

  且看宋域沉这一回还有何话可说。

  宋域沉笑而不语,他的确无话可说②。

  这桩婚事就此定下。一切礼仪从简,女方自然由李默禅出面,他是东海公主养子,又是这一代东海弟子的领头人,地位身份都最合适不过;男方这边,萨迦僧官俗官都不宜介入,萨迦寺更要装聋作哑,于是宋域沉欣然上阵,论起辈分来,他是和尊的表舅,这个身份也很合适。

  横川和尚与那位天竺僧人婆娑伽罗分别充当了男方与女方的媒人,在婚书上签字见证。婚书一式三份,一份留在和尊手中,一份在韦圆苑手中,还有一份由戴总管保存。

  让宋域沉意外的是,旦增上师居然也愿意在婚书上签印。

  旦增上师不无感慨地对他说道:“我原以为,蒙古人气势正盛,依着中原王朝兴衰的旧例,总有二三百年的国运,可是我如今见了你的那些同伴,忽而觉得,夜月初落,朝日已生。”

  所以他改变了主意,亲自在婚书上按下签印。

  他即将逝去,一切责任都可以推到他这个逝者的身上,倒也不畏这婚书或许会被蒙古王庭知晓,却可以为来日结下一份难得的善缘。

  旦增上师于冥冥之中,恍惚已经可以看到,曾经的繁华风流、烟柳杏雨,很快便会归来。

  只是,再看看李默禅这些人,旦增上师又生出新的感慨。

  无论如何,重生的那个世道,已经不会是他当年入蜀时所见的富庶风雅、繁华风流的模样了。

  只因为,新的一代,是在杀戮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身后,有着太多亡灵。

  一个月后,方梅山为韦圆苑诊脉,确认韦圆苑已经有孕,李默禅一行人便悄然离去,取道天竺,走海路折返东海。横川和尚会在东海停留到孩子出生、身份证实,然后折返东瀛。方梅山对天竺医术很感兴趣,于是与那位天竺僧人以及平措贡布一道,跟着李默禅去了天竺,打算从天竺转道南荒。宋域沉私下里揣度,方梅山等人或许是想见一见一直呆在南荒乐不思蜀的乔空山。

  宋域沉则依约留了下来,金城之自然也跟着他留在了萨迦寺。

  译经论道并没有占去宋域沉太多的精力,他每日只在此事上花一到两个时辰,其余时间里,或者与护寺武僧切磋;或者骑着马跑到远处的雪山中去,折腾山中猛兽,攀登那亘古未曾有人登上的雪峰;又或者拉上一二医僧,在萨迦城内城外查看各色病患,检视各类药草。

  旦增上师看着这一切,恍然若有所悟。

  故人虽然归来,却已非旧日面貌。

  如今的宋域沉精力充沛、兴致十足,常常喜欢用最直接的武力手段来对付面前的种种困难,那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婉转精妙手段,则经常有意无意地搁置不用——虽然偶尔捡拾起来,但仍是锋锐如故。

  然而这样的肆意飞扬,何尝不是当日明先生的夙愿?

  新的一生,即便有所不同,又何尝不是前生的延续?

  旦增上师生机渐熄,宋域沉自然看得出来,不过上师自己坦然以对,宋域沉自然也不会大惊小怪,闲来时还仔细为上师诊脉,推算上师坐化的准确时日乃至时刻,又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以便和金城之的卦象以及旦增上师自己的推算相互印证。

  旦增上师悠然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期间宋域沉将百年来吐蕃诸位转世高僧的前生后世细细推演了一遍,寻找其中的规律与奥妙,又将未能成功转世的那些高僧的生平,尤其是寻找他们的转世灵童的前因后果,仔细考量了一番,寻找其中缘由。

  经过反复思索推算,宋域沉认为,那些未能找到本寺高僧转世灵童的寺庙,或许是因为他们启程太早,往往在高僧坐化数日之后便开始了寻找,两三年间茫无消息,人力物力均难以支持,所以不得不推举另一位僧人出来主持寺中事务,从而放弃了继续寻找。

  宋域沉沉吟许久,对旦增上师道:“寻找转世灵童之事,如在黑夜中摸索寻人。若是要寻的那人懵懂无知,不曾有意呼应,寻人者势必倍加困难;而若是那被寻之人有意向寻人者靠近,或是有意弄出一星半点的响动来示意,那么必然事半功倍。”

  旦增上师“哦”了一声,若有所思。

  宋域沉又道:“医家认为,幼儿须得三岁之后灵智方开;三岁以前,往往是一片混沌。便是灵慧非凡的幼儿,也难以清楚记忆三岁以前的事。”

  这也是他自己的经验之谈。最初那段连续而清晰的记忆,便是在三岁之后,此前只有些模糊不清的片段,仿佛雾里看花,摇动迷蒙,无从分辨。

  旦增上师沉思不语。

  宋域沉转而问道:“上师心中有何执念,可以护住灵性不灭?”

  旦增上师微笑答道:“我无执念,然我知佛祖会佑我灵性长存。”

  宋域沉暗自咬了咬牙。他知道旦增上师是在说他执念太深。

  旦增上师却又说道:“无尽道友坐化经年,不知他心中有何执念,是否已经转世重生?”

  宋域沉默不作声。他下意识地觉得,以无尽道人的执念,若是有幸回来,一定会想方设法找到他身边来的。所以,一动不如一静,他可以静候无尽道人的归来。

  只不知,无尽道人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够重新回到他身边。

  旦增上师每日冥坐的时间越来越长,每每让人觉得,下一刻他便会沉睡不醒。

  冬季的金刚神舞会开始的那天上午,宋域沉照例来看望旦增上师。

  他们对面而坐,冬日的阳光落在旦增上师的面孔上,恍惚又是初见时的情形。

  宋域沉凝思许久,收回心神时,却见旦增上师不知何时已经从冥想中清醒过来。

  对视片刻,宋域沉忽而说道:“上师今日气色极佳。”

  旦增上师微笑:“我知自己大限将到,这便是汉人所说的‘回光返照’。只是有些担心,将来换了一具新皮囊,先生或许会认不出来。”

  宋域沉对人身奥妙的迷醉、对各类人身的熟悉,让旦增上师震惊之余,难免会生出一点隐忧,认为宋域沉太过耽于皮相,反而会轻忽那亘古不灭的魂灵。

  宋域沉一笑:“上师为何不试着让新的身体记住旧的容颜?”

  旦增上师淡然答道:“是否旧时容颜,佛祖自有安排。何况此身此颜,不过皮囊而已。”

  宋域沉转念又道:“那么,我给上师留下一个将来记认的暗号如何?”

  他本是带着玩笑之意,但话一出口,心中便有所触动,旦增上师更是神情郑重:“如此甚好,或可一试。”

  佛门有狮子吼,直击心神;道门各派,也多有制人心神的诀窍。

  旦增上师坦然放开自己的心神,听由宋域沉的手掌按在自己头顶,气息侵入,冥冥之中,宋域沉的声音如在他脑中响起:“上师可记牢了,我真正的名字是宋域沉,疆域之域,沉沦之沉。”

  这个名字,只有他与昭文知晓。

  第一次向他人说出这个名字时,宋域沉心中忽而生出无限感慨,仿佛苍凉之雾瞬间遍布华林琼海;又仿佛亲眼见到茫茫大海上数不尽的衣冠子弟沉浮漂泊,宁可蹈海而死,也不肯屈膝求生。

  繁华破灭,风流散尽,再不能见。

  宋域沉像李默禅那些人一样,也是在鲜血与灰烬中生长起来的。

  旦增上师在冬季金刚神舞会开始后的第二天上午,含笑而逝。

  萨迦寺仔细记录了旦增上师坐化时的言行举止以及周围的景象,按照旧例,本来要在三日之后便开始寻找旦增上师的转世去向,不过旦增上师留下了遗言,三年之后才可去寻找他的转世。

  宋域沉默然看着旦增上师就在他面前阖上双目,微笑渐渐凝固在苍老的面孔上,欣然自得,轻松自在,仿佛只不过是脱去一件旧衣,踏入浴池而已。

  无尽道人羽化时的情形,倏忽间如在眼前,与此刻的情景竟然极为相似。

  逝者已矣,生者方来。

  宋域沉长吁了一口气,拂衣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