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学
作者:书指犹凉      更新:2022-05-30 10:24      字数:1957
  讲学

  叶季移到采莲轩后,被眼前那一湖荷花给吸引住了,昨晚天太黑,进来后,拐了个弯,发现这一处黑压压的,根本看不清是什么,倒是屋子比洛丽阁敞亮得很多,镂空设计的屏风与栏杆,让风更加流通,也让屋子显得新巧,窗户糊着足够普通人家吃一年的碧纱,轻盈通透,更别说进去后,清凉舒适,隐隐荷香,大暑时若住在这肯定舒坦,现在端午刚过,风就有点微凉。

  叶季晚上睡觉时盖着薄被,美美的睡了一觉,在洛丽阁,不盖被子吧睡着冷,盖被子吧又热,夜里总睡不安稳。

  清晨起来时,叶季就被满院的荷花荷叶给迷住了,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是诗啊!不是只在口头念出来的诗词啊!是真景啊!真景啊!你能想像出来吗?!一出房间,劈天盖地都是绿,碧绿,那参差其中被绿衬得更加嫩红的几株红,搅动人的视觉,让人在画中游的恍惚感浓浓的加重起来。

  “主子?主子?您可有不适?”罗衫在旁边轻轻的拉一下叶季的手。

  “哎,啊?哦,呵呵,没事,没事,我们能下去摘荷花吗?”叶季微笑着问。

  “这个……主子,您今天还得跟嬷嬷学习曲谱。”罗衫望着叶季的笑,手指关节又有种微微发痛的感觉。

  “哦,好吧,那我先过去嬷嬷那了,你收拾收拾再过来吧。”叶季整了整心情说。

  “是。”

  叶季绕到嬷嬷另外教学的住处——听溪阁,刚搬过来时,嬷嬷就已经跟叶季告罪,因为后期教学工具较多,所以要择一处固定场所作为教学,此后每天叶季都要来听溪阁进行特定的训练,说白了,就是林老爷要接触哪些官员,而这些官员带出来应酬的女人会什么,喜欢什么,叶季都要学,不说学个精,但至少得懂,要不然要你去暗暗巴结人,你却像个木头一样杵在那里,是要招人厌,还是别的几个意思?!如果像哈巴狗似的奉承人,或像土豪似的乱砸金,只会让人从心里的看不起你。所以怎样巴结人也是一门艺术,而且女人的友谊往往就是从相同喜欢的东西建立起来的,所以投人所爱,言之有物,才是叶季出去交流的重点方向。

  赵嬷嬷今天要教的是乐谱,现存历史上第一次记下音高的乐谱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谱《碣石调·幽兰》。该谱前“序言”说,《幽兰》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传。实际上,它是一首用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文字诸。由文字谱发展成为采用文字中各种象形性的笔画,拼成符号,并作为右手音位与弹法的减字谱,是依据乐器产生的记谱法(如:謦,即右手中指勾第一弦,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徵)。唐人曹柔创作此法,晚唐陈康士、陈拙依此谱式整理了大量琴谱传世。宋元时期,不少琴家进一步完善。

  上古音乐以打击乐器为主体。因此,击重节律的鼓点便成为中国乐谱最早的使者。《礼记[1]·投壶》载有鲁、薛两国射礼时鼓的节奏谱:一种符号绘作圆圈,一种符号绘作方框。它们无疑就是两种鼓形的象形摹画。一般来说,无论何种谱式,都应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记音高,二是记节奏。中国早期的大多数谱式都沿用了以圆圈或圆点、方框“点拍”的方式。

  中国传统音乐——古琴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主要是得益于减字谱。

  唐代的“燕乐半字谱”也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燕乐半字谱”又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在敦煌发现的唐琵琶谱,记录了四根弦上每个指位的符号,如果定弦可以确定,便可以基本恢复原来的曲调。这份珍贵的《敦煌曲谱》写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而在日本发现的《天平琵琶谱》。抄写年代则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下《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可见唐朝时燕乐半字谱确很流行了。

  现下的工尺谱是应用最广的唱名谱,规范的诸字由上、勾、尺,工、凡、六、(合)、五、乙等汉字组成,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两种。记写节奏的板(强拍)眼(弱拍)符号也发展得较完善。调号用正宫调、小工调等调名标示。宋、元以后,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乐谱是用工尺谱式记写的。其中以器乐作品和戏曲唱腔为数最多。

  赵嬷嬷的讲课很生动活泼,还会串差其他加以说明,如讲到《九官大成》时,她会拿本《碎金词谱》一一展开来讲,如《烛影摇红》,在《九宫大成》中原无释文,而《碎金词谱》在曲末则增写了一段注释:“王诜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乃令大晟乐府别撰腔,周邦彦增益其词,名《烛影摇红》。按王诜词本小令,原名《忆故人》,或名《归去曲》,以毛滂词有‘送君归去添凄断’句也。若周邦彦词则合毛、王二体为一阕。元赵雍词更名《玉耳坠金环》,元好问词更名《秋色横空》。双调,九十六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

  上了这课后叶季对赵嬷嬷越发尊重起来,每次见面均执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