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没有上上等(求推荐)
作者:木瓜骑士      更新:2022-06-01 17:00      字数:2873
  三天之后,皇宫之内,景阳殿中。

  天子苏弘依旧如同往常一样坐在龙椅上批阅奏本。

  “文珍啊,虞迁出发了吗?”苏弘放下刚看完的奏本,抬头看向田文珍。

  礼部侍郎虞迁,是前几日政事堂议定的出使燕国的人选。

  经过政事堂来回商议,最终提议由科举出身的寒门子弟虞迁担任此次出使重任。

  “回陛下,虞侍郎昨日就出发了。”

  苏弘点了点头,接着问道:“国子监武经学的考核结束了吧?”

  田文珍将桌边一摞纸捧到苏弘面前。

  “陛下,这是今日一早国子监送来的今年监生们的答卷。”

  “来,朕看看。”

  田文珍接着问道:“陛下,只看策论,还是连着兵略一并看呢?”

  “兵略自有邓风林看,朕就不掺和意见了。”

  苏弘说完,田文珍就将策论的一摞递送到桌案之上。

  苏弘稍加歇息,拿起国子监是送上来的策论答卷开始审阅。

  平天下策,这是苏弘最爱出的题目之一。

  自从前唐武烈帝遇刺之后,天下分崩离析直到如今已经数十年了。

  大周只拥有关中数州之地,平定天下谈何容易啊。

  许久之后,苏弘暗暗吸了一口气,手中紧紧捏着几张纸,眉头紧皱。

  虽然苏弘的眉头已经拧成了几道,但眼中却露出些许惊喜来。

  先灭西凉!

  再取蜀中!

  其后从河东发兵侧击邺城,中原可定!

  ……

  苏弘手中拿着的正是韦昭的策论。

  这位天子忍不住透露出惊喜的神色,不仅仅是因为韦昭策论之中所提出的见解出色,而且还由于类似的论述已经有人提出过了!

  雍国公冉明!

  早在二十多年前,苏弘在冉明的拥戴下登基之时,就从冉明的口中听到了类似的战略。

  后来苏弘这位年少天子也是在冉明的协助下,重振朝纲。

  而后冉明在担任陇右镇大都督的时候,厉兵秣马,一度占据河西四郡。

  只可惜……

  随后苏弘神态如常地将韦昭的策论放下,继续看其他人的策论。

  不过几十份,而其中起码一半监生的大作,根本没有看下去的必要。

  所以不到一个时辰,苏弘就粗略看完了一遍,随手再递给田文珍。

  “给国子监送过去吧,今年没有什么特别的,尚能入目的策论,朕已经标记上了。”

  田文珍恭敬地接过,转身离去:“老奴这就去。”

  ~~~~~~

  国子监中。

  田文珍径直走进邓风林所在之处,身后小宦官抱着一堆纸放在了桌案上。

  这么快陛下就看完了?屋中邓风林不禁想道。

  “田公!”邓风林恭敬地问道:“陛下可有吩咐?”

  田文珍笑笑:“不曾,陛下说,今年并没什么出众的,尚能过目的陛下已经做了标记。”

  没有出众的?邓风林眼中疑惑转瞬即逝。

  “有劳田公了。”

  “咱家应该做的,邓公就着手评定成绩吧,咱家就不打扰了。”

  田文珍没有多留,交代清楚就转身离开了。

  邓风林看着田文珍的背影,连忙走到案前,将那一堆答卷翻看一番,找出来十余份有着朱笔标记的,思索着皇帝的意思。

  韦昭的策论是邓风林尤其看好的,身为当今大周兵略大家,邓风林十分清楚韦昭那千余字的策论的分量。

  韦昭策论中的论述有理有据,在邓风林看来,在军事上完全可行的。

  但陛下竟然丝毫没有注意到吗?

  邓风林短暂思考一番,捉摸不透,不再纠结。

  诗词的等级评定太学博士已经判定出来了,兵略骑战部分邓风林也看完了,策论就按照陛下的标记来划定吧。

  考核成绩从上上等、上中等、上下等、中上等、中中等、中下等、下上等、下中等、下下等,一共九等。

  通常情况下,只要监生所答不是太荒唐,就不会被评定为下等。

  下等通常只是虚设,但上上等却毫无疑问的货真价实。

  没有经过皇帝批阅,就算国子监的博士们有意放水,也没有人能拿到上上等。

  单看策论一项,就可以判定,今年没有上上等!

  将三科目的考核成绩总结归纳之后,还需要再次呈递到皇帝面前。

  皇帝看过之后,再发到兵部,由兵部根据京城和各地军队之中的情况,按照成绩进行派分。

  兵部的方案依旧会呈递到皇帝面前,由皇帝再看一遍,不过皇帝向来没有反对过兵部的方案。

  一来是因为这只涉及中层军官的任命调派,即便有两个名不副实的世家子弟,皇帝也不会过问。

  二来是兵部方案大多时候已经是结合考核成绩,权衡了部分家族利益之后的方案,基本都是合适的。

  待到兵部划分完成之后,再和国子监一同将监生们的成绩和任命一同张贴下发。

  从考核完成、开始阅卷到最终审定任命下发,基本得十来天。

  ~~~~~

  考核之后的几天里韦昭除了和吕琦、贺若云一同在各种清香之地放浪形骸。

  其余时间大多都呆在宣平坊的韦家作坊中。

  韦家的石盐矿制盐销售,现在韦昭基本已经不过问了。

  本来制盐就已经进入正轨,再加上盐铁司保驾护航,还有昌盛盐铺自家的李老板热情高涨的工作,确实没什么需要韦昭照看的了。

  只需要定期分钱就好。

  而印刷作坊这边则是出于起步时期,距离流水线式作业还差得远。

  在韦昭不停的鞭策和鼓励下。

  在韦昭从国子监考核完后的几天时间里,

  作坊中将《武烈文集》的雕版已经刻了出来。

  《咏春园文集》的一千册也已经按照韦昭的要求尽数印刷了出来。

  在《咏春园文集》的雕版刻制完成之后,印刷进度就快了不少。

  韦昭站在墨气冲天的院中,手捧文集止不住的乐呵。

  现在可以将文集送到各个高门府上了,随后就可以安排东市西市中的书铺全面开卖!

  “安叔。”

  听见韦昭的呼唤,韦安笑呵呵地凑过来。

  “二郎,接下来就可以开卖了吧?”

  “不急,造势要造足!”韦昭说道:“安叔你将这《咏春园文集》取上一百册送到贺若侍郎府上,交给贺若云,他知道怎么做。”

  “嗯,好嘞,这就去。”

  “安叔,别急,剩下的这一千册全部运到我们东西二市的书铺中开始售卖,定价嘛……”

  见韦昭一时有些迟疑,侍立在不远处的柳一渐开口提醒道:“寻常佣书人抄写的《论语》大约得要一贯有余,写字好的得卖两贯……”

  《论语》已经算是最常见的儒家经典了,价格还是如此之高,寻常门第根本买不起。

  一两贯其中起码一半的钱,是被佣书人拿走的,书铺盈利属实不多。

  但是现在有了雕版印刷就不一样了,成本直线下降。

  “那就卖八百文!”韦昭说道:“印刷书刚出来,降价太多容易被人猜出成本,等到我们的雕版大规模的刻制好了,就逐步降价!”

  柳一渐在一旁点点头,认同了韦昭的看法。

  毕竟这本诗集中都是些高门子弟所作诗词,卖得太低了不合适,而且就算卖得再低,也对寒门子弟没什么帮助。

  只要等到诗书礼易春秋这些雕版都刻印好了之后,再逐步降价,才能让寒门子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