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陈留矫诏
作者:开先洞人      更新:2022-06-02 12:40      字数:4375
  建安二年一月,曹操在陈留郡立旗招兵,首倡大义,矫诏天下。

  曹操等陈留义士,谨以大义布告天下:

  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

  今奉天下道义,书此奇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

  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汉室,拯救黎民。

  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刘正看着手中的檄文,心中就有了定计,苦苦等待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建安二年二月初二,刘正于中山城中心广场阅兵,并且誓师出征。

  鲁肃以兴汉军首席执政官,总揽九郡政事。

  兴汉楼前的广场上,大军鱼贯而入。

  刘正站在观礼台上,左右分别是郭嘉和贾诩。

  身后站着陈到,典韦,赵云,黄忠,马超,廖化和龚都。

  董奉和王越,都没有出现在观礼台上。

  刘正命人抬出兴汉军的大旗,由陈到的红衣卫,派出一个营,作为护旗营。

  紧接着的,又请出了另一面大旗。

  在第二面大旗上,写着“讨董”两个大字。

  同样也出动一个营,作为护旗营。

  两个护旗营,走在阅兵式的最前方。

  所有的人都高喊着:“兴汉!讨董!”

  廖化龚都的特战营,一身迷彩衣,脸上也是花花绿绿的,身上散发出冰冷的气息,恍若鬼神。

  特战营没有喊口号,只是握紧了手中的一尺短刃。

  在两个护旗营,身后的中间位置上,站成了一个小方队。

  紧接着,三千红衣卫,在各自营长的带领之下,站在了预定的位置上。

  三千黑衣卫,黑甲罩面,马蹄声重。

  三千神弓军:一千强弩,两千张硬弓。

  三千白马军,银枪白马,就是三千个赵云。

  一千学生军,穿着制式军装,骑着高头大马。

  董奉的一千医务兵,照样整队入场,白衣白帽,与冰天雪地,融为了一体。

  讨董支队,经过长时间的磨合训练,配合得天衣无缝。

  刘正看着,一万六千多名,兴汉军战士,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一万骑兵,六千多名步兵,就是讨董支队的人员构成。

  刘正说:“兴汉军的弟兄们!”

  大家在幽州,吃香的喝辣的,每天按时训练,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然而在兴汉军,控制范围之外的土地上,汉室百姓正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

  更有大奸贼董卓,和他的董卓军,祸害百姓,无恶不作。

  典军校尉,魏武乡侯曹操,陈留立旗聚兵。

  我等作为兴汉军的主力,响应义举,当仁不让。

  为了汉室百姓,不灭董卓,誓不罢休!

  命令:

  各部按照计划,依次出发,参与陈留会盟。

  建安二年三月。

  刘正带着兴汉军,进驻燕县,得知三师兄曹操,屯兵封丘,负责接待各路诸侯。

  二师兄袁绍,屯兵酸枣,正在布置会盟营地。

  大师兄陶谦,屯兵小黄,一万陶谦军,全是丹阳精兵,大将曹豹,谋士陈登。

  安城令刘备,带着一千刘备军,马弓手关羽,步弓手张飞,还有谋士简雍。

  刘备驻军浚仪城外。

  四师兄袁术,屯兵开封,转运粮草。

  ……

  说到讨董会盟故事,就得说起北军校尉,长沙太守孙策。

  由于他们,在西凉平叛的过程中,损兵折将。

  返回长沙的时候,已经是元气大伤了。

  周瑜绞尽脑汁,奈何出产不足,所以省吃俭用,才凑出了五千孙策军。

  当孙策接到曹操的檄文之后,就找周瑜前来商议。

  孙策问:“公瑾,曹操在陈留郡聚兵,发出矫诏,邀大家讨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周瑜说:“伯符志在天下,这诸侯讨董是大义所在,必须要去参加。”

  孙策借机甩锅,让周瑜想办法筹粮。

  周瑜心里很清楚,长沙地方,户不足三万,民不足十万。

  即便是掘地三尺,也满足不了大军所需。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周瑜冥思苦想了三天,终于想到了办法——找荆州刺史王睿,借粮。

  孙策留下程谱看家,带着周瑜和黄盖、韩当二将,以及五千孙策军和数日的军粮,北上襄阳。

  王睿见孙策入襄阳,忙迎接进城,双方在襄阳刺史府坐定之后,周瑜抛砖引玉,说出了借粮的意图。

  周瑜还反复的强调,这是为了天下大义,还请王睿,务必要支持孙策军。

  王睿也接到了,曹操的檄文,正愁无将可用。

  见到孙策军缺粮,于是就顾左右而言他,暗示孙策,向刺史府效忠。

  孙策习惯了说一不二,怎么可能投奔王睿,于是就虚以委蛇。

  借粮可以,投靠免谈。

  王睿见孙策,没有投靠之意,他的热情就冷了。

  王睿推脱说:“孙太守,本刺史也是有心无力。”

  正在这个时候,刘表派来催粮的信使到了。

  王睿忙写下了,拨粮的手令,安排人替刘表送粮。

  黄盖见王睿,有粮不借,以为他是故意的怠慢孙策军。

  匹夫一怒,血溅三尺。

  手中的铁鞭一砸,王睿头破血流。

  周瑜忙唤人救治,只可惜黄盖用力过猛,王睿死于非命。

  得,孙策讨董,尚未成行,先枉杀上官的恶名,是跑不掉了。

  孙策见事态严重,忙命令亲卫,将刺史府中的大小属吏,一并诛杀。

  十余口人,死于非命。

  其中有荆州八大家的精英人物,也无罪遭屠。

  至此,荆州豪强,深恨孙策,认为他不讲规矩。

  刘表绝了粮草,与贼再战失利,后来得知孙策——抢了南军校尉部的军粮。

  本来“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的两个人,那一丝淡薄的,西园同袍情谊,从此烟消云散。

  刘表立誓——不杀孙策小儿,刘景升誓不为人!

  孙策和刘表之间的仇怨,就这样结下了。

  孙策拿着手令,出了刺史府,命令韩当去官仓,提取粮食。

  荆州蒯越,知道了孙策的恶行之后,只得如数拨付,送走恶人。

  然而孙策不过是长沙太守,蒯越却是刺史府长吏,这口恶气,得出!

  于是蒯越,故意不拨付南军粮草,反而写信告诉刘表,是北军孙策抢了粮草。

  刘表心知肚明,对蒯越也恨上了,才有了重蔡家,而轻蒯家的决定。

  ……

  孙策得了粮草,整军北上陈留,直奔酸枣大营。

  诸侯大军,云集酸枣,共同谋划诛董方略。

  第一镇,征北将军,兴汉侯刘正,兵一万六千。

  大将:赵云,陈到,黄忠,典韦,马超,廖化,龚都。

  谋士:主簿郭嘉,行军司马贾诩。

  第二镇:巨鹿太守,任县侯袁绍,兵两万五千。

  大将:颜良,文丑,高干,张南,蒋义渠。

  谋士:田丰,许攸。

  第三镇:典军校尉,魏武乡侯曹操,兵一万三千。

  大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乐进,于禁。

  谋士:荀彧,戏志才,程昱,司马朗,满宠,毛玠。

  第四镇:徐州牧,丹阳侯陶谦,兵一万。

  大将:曹豹。

  谋士:陈登。

  兵强而将寡,陶州牧无能啊!

  第五镇:南阳太守,右军校尉袁术,兵一万。

  大将:纪灵,张勋,雷薄,俞涉,刘勋。

  谋士:杨弘,阎象,李丰。

  第六镇:长沙太守,新野侯孙策,兵五千。

  大将:黄盖,韩当。

  谋士:周瑜。

  第七镇:安城令刘备,兵一千。

  大将:关羽,张飞。

  谋士:简雍。

  第八镇:北海太守,孔融,兵三千。

  大将:武安国。

  第九镇:冀州牧韩馥,兵一万。

  大将:潘凤,韩猛。

  谋士:审配,郭图,辛评,辛毗。

  第十镇:平北将军,白马侯公孙瓒,兵八千。

  大将:严纲,公孙越,公孙纪,邹丹。

  谋士:魏攸。

  第十一镇:上党太守张扬,兵三千。

  大将:穆顺。

  其余刺史太守,各将兵一万,大将均是无名之辈,不值得一提。

  共计二十一路诸侯,大军二十万。

  按照各自的级别,公推刘正首座。

  刘正没有退让,他已经想好对策了。

  正在众人排定坐次,想要商讨会盟大计的时候。

  许攸进了中军大帐:“主公,不好了,袁司空一家,被那董卓老贼杀害了。”

  原来是那相国董卓,得知曹操造反,袁绍等人,纷纷响应之后,心中惊惧。

  又怕袁隗等人,勾连豪强,与联军里应外合。

  于是就在洛阳城中,杀司空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中身高三尺以上者,共计五十余人。

  杀完人之后,董卓余怒未消,派一名与袁家亲近的小官,带着五十几颗人头,到酸枣大营,向袁绍等人示威。

  为了避免刘正误会,还写了一封信:

  经查:司空袁隗,太仆袁基,举家兵以为内应,试图扰乱洛阳城的秩序。

  本相国迫于无奈,只得抓起来杀掉。

  这应该不算是祸连家人吧?

  袁绍不看则罢,看过之后,气得一口老血,喷涌而出。

  袁绍仰天怒吼:“董卓老贼,我袁本初和你,誓不两立!”

  说完,跪在袁隗的首级前,放声大哭。

  急怒攻心,晕倒在地。

  刘正和曹操,忙上前相救。

  袁绍醒转之后,哭着对刘正说:“七郎,你一定要替袁家,报仇雪恨哪?”

  刘正说:“二师兄,国恨家仇,这酸枣会盟,得你来主持。”

  正在这个时候,郭嘉来报说:“侯爷,董卓老贼,杀完袁家之后,余怒未消,一把火烧掉了,洛阳城中的,兴汉侯府。负责看门的老人,不愿意逃离,与侯府一同化为灰烬。”

  刘正大怒说:“董卓老贼,毁我家园,害我家人性命。这笔账,我先记下了,一定会有清算的一天。大家都听我说……”

  大家与董卓,都是国恨。

  二师兄袁绍,家人遭戮,国恨家仇,集于一身。

  我刘正蒙大家错爱,忝居主位。

  本来不应该推辞的。

  然而袁门遭难,袁家双子,尚且健在。

  若是我越俎代庖,占了盟主之位,那岂不是,置两位师兄,于不忠不孝的境地吗?

  刘正提议:

  任县侯袁绍,为盟主。

  右军校尉袁术,总督粮草,支应各方。

  兴汉侯刘正,徐州牧陶谦,魏武乡侯曹操,均为副盟主。

  其余各路诸侯,自行选择盟友,听盟主号令行事。

  大家都有什么意见吗?

  曹操说:“本初,这袁家的仇,得你亲自去报,我这一万三千人,都听你的调遣,为了报仇,曹操军上下,义无反顾。”

  袁术哭着说:“大哥,什么都别说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的一万人马,也听你的。”

  陶谦说:“二郎,没什么可说的,我的人,也归你调遣。”

  刘正说:“二师兄,卢门七郎,共同进退!”

  有了卢门中人的领头。

  其余众人,一致同意——推举袁绍为盟主,报家仇国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