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尘埃落定
作者:我是天界人      更新:2022-06-06 11:29      字数:4860
  “傻乐什么呢,跟捡到钱一样?”从卫生间出来的金莉莉正在用毛巾擦头发,然后就看到了坐在床垫上,看着手机不知道在傻乐什么的王峰。

  “这不是总算把你娶回家了嘛,这还不高兴?”王峰口是心非地说道,刚刚虽然患得患失了很久,但是总的来说得奖这件事儿本身又不是什么坏事,知道这一点就足够了。

  至于其他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嘛,大不了就好好地战一场,谁怕谁?

  “少来,早就把老娘吃干抹净了,交换戒指的时候也没见你乐成这样,怎么了,又有小浪蹄子勾引你了?”金莉莉撅了噘嘴,显然对于王峰隐瞒的事情很不满意。

  这才刚进门你就开始瞒着我,要是以后了那还得了?

  “看你说的,以后有了你这么一个武力值点满的女侠,谁还敢来偷我的果子吃啊?”

  “你呀...越来越没个正型了。”

  “对了,别转移话题,你还没和我说是什么事情呢。”

  “你想去瑞士玩一玩吗,顺便参加一场酒会,然后再和我在梅拉伦湖度过一个美好的婚后旅行,怎么样?”王峰问起看似无关的问题。

  “这样啊,你想要去瑞典吗?”

  “我是没什么问题,毕竟夫唱妇随嘛,有你的地方,哪里都是天堂喽...”金莉莉趴在床上,支着头看着他,一脸的幸福仿佛要溢出来一样。

  “倒不是我想去,只不过是有人邀请我过去而已,还说我得了一个奖,要我过去领。”王峰一副臭屁的样子。

  “你真的获得诺贝尔奖了!”金莉莉一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激动地想要跳起来。

  “稳当一点,稳当一点,别这么激动啊,你老公我要拿一个诺贝尔奖还不是洒洒水的事情啊!”王峰将坐起来的自家老婆抱在怀里,然后波了一个。

  “德行...”金莉莉嫌弃地说道。

  ......

  王峰这边虽然没有多少重视,但是不代表别人不重视,事实上在王峰成为今年的竞选的大热门之后,就不只是一家机构在门户网站上盯着了。

  其中有科学院的,也有机关的,甚至还有不少新闻媒体的。当然,娱乐媒体倒是没有去关注,毕竟经历过这么多事情之之后,到底那些事情可以碰,那些事情不能碰,他们现在心里大概是有点儿数了。

  诺贝尔奖委员会一般是在名单公布之前的一个小时左右通知获奖者,所以他们知道这件事情还在王峰的后面。

  半小时后,

  一直盯着网页不停的刷新的人们终于等到了结果,随着最后一次的刷新到位,终于看到了那个名单。

  看着名字一行又一行地找过去。

  终于,在诺贝尔化学奖的名单哪里,他们看到了那个他们想要看到的名字——王峰。

  “耶!”

  “太好了!”

  “我就知道大佬一定可以的!”

  ......

  诺贝尔奖意味着什么呢?

  于公来说,它意味着国民自信心,意味着国家科研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等等;

  于私来讲,它意味着个人号召力,想要主导一项或者说是两项重大的科研项目,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可不行,是无法服众的;

  除此之外,它还意味着享之不尽的名誉和利益,没有任何一个实验室或者是研究所能够拒绝一位诺贝尔奖的得主,它能够让人享受到的待遇是旁人无法想象的;

  如果是各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是天花板级别的人的话,那么诺奖得主就是站在楼顶上的,他们已经能够看到一丝丝的天空了。

  尤其是这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还是化学奖的得主,纯理论化学的奖项得主。

  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和生物学奖,很多人沾沾自喜。其实这说明不了什么。全世界都知道,诺贝奖含金量最高是物理学和化学,是世界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的其他奖可以说都是配盘的,提高其影响力而已。

  而当今人类科学的其他科学领域都在一定程度都是这两科派生出来的,研究的手段也主要是来自物理和化学,其推进程度也严重受制于物理学和化学的推进水平。

  当今世界科学界,凡在物理和化学领域没得过诺贝尔奖的,或者不是常客的,基本也就不是处于世界前沿的科技强国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是个重要参照指标。

  诺贝尔奖奖励的,也正是那些甘于长期寂寞、追求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科学家。他奖励的恰恰是那些甘于为人类的应用科学做“绿叶”的科学家。它的宗旨没有任何的功利性、政治性,非常“高大尚”。所以,他也逐步受到全世界的推崇。

  如果说斗胆对科技强国做个梯队排序。世界科技第一梯队有哪些呢?看看上世界80年代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名单就知道了!

  美、日、德是绝对的科技强国,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基本上就是独占鳌头的存在,很强势。

  英、法在第二梯队,按照综合实力中国基本也就在第二梯队。但中国虽然在科技应用上超过了英、法,但在物理和化学的基础研究上,尚不如英、法。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看,全世界都明白,我国离科技强国的第一梯队,尚有很大距离。澳大利亚、加拉大、以色列、新西兰和欧洲各小国,由于国家人口少,在一些领域很前沿,但其科技严重依赖与美国、德国等国的合作,综合实力也不是很强,不做排序。

  俄罗斯目前基本上都是在吃老本,但是再怎么说人家吃的也是曾经的超级大国的老本,估计还是可以吃上个不少时间的。

  从这里大概就是可以以看出来了,没有几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或者化学奖的得主,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科研大国,当然,说出去也没有人承认。

  那么我们现在想要获得这个奖,它容易吗?

  貌似不太容易。

  多年来,我们是被外国人打怕了,总结来总结去,强兵必须有工业,要搞工业必须有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研究必须有基础科学。

  所以中国最早的一代搞学问的人或多或少都抱着一颗精忠报国的心去学的。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三四十年代,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学者,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杨老的父亲到死都对杨先生入籍美国而梗梗于怀。

  我理解,当时冒着战火好好读书做学问,是与世界列强竞争的另一条战线,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继续存在于世界的头等大事。

  现在我们已经不太把发展基础科学、甚至教育作为生活中特别大的事情了,发展经济或者说赚钱才是大家共识的头等大事。所以现在搞科学不再是救国了,而更象是“投资”,所以有人会说:我们的资金可以现在一下子都投进去,但短期肯定看不出效果,所以现在不能太着急等等。

  从如此实用主义角度看问题的中国人其实并不真的需要基础研究(包括各学科的,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都算)。在中国,多数具有才华、头脑灵活的年轻人投身工商业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他们的这种行为也显然为社会媒体和家庭所支持。

  媒体和大众一年一度对诺奖的唏嘘显然并不反映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或者对人类知识的追求,他们其实需要的是一种认同,象奥运会一样,需要有个“权威平台”来证明中国已经不是从前的中国了,已经加入到现代世界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或许是一种民族虚荣心的体现,或者是民族不成熟的体现。中国的科技、文化整体落后于欧美、日本、俄罗斯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无法用举国体制、奥运工程迅速挽回,也无法通过2**,9**,**创新工程挽回。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计划,可以计算“投入产出”的事情。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中国人对科学的认识、对理性的认识、对真理的认识......,这是一个思想上脱胎换骨的工程,非几代人的努力,很难实现。

  换一个角度,媒体所鼓吹的“中国自己的诺贝尔”是很难实现的,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现代科学的特点是合作和开放,如何定义什么是中国自己的,什么是外国的?以国籍定,李-杨当年得奖的时候都还是中国籍,放到今天这属于国家留学政策的成绩,似乎应该算中国自己的。

  那以工作发表单位定?以现工作单位定?以谁投资定?

  ......

  这个问题再讨论下去会显得很无聊。因为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本来就属于全世界,今后的趋势也是大家一起投资、一起做、厉害的人物肯定到处交流,如果想早点兑现诺贝尔情节干脆聘一个有希望得奖的老外到中国来工作。赌一把,还是有可能的。

  其实没有诺贝尔奖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中国能尽快富起来,吃饱喝足,大家各自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就足够了。缺了诺贝尔奖,我们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中国的诺贝尔奖情节可以结束了,如果我们爱科学、求真理,那就直接讨论学术好了。

  前不久,2018年度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类奖项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免疫疗法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与他的美国同行詹姆斯·艾利森。

  至此,日本一共有24人曾获诺贝尔奖,其中2人获奖时已经取得美国国籍,除去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外,日本曾囊括了亚洲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强吗?

  非常强,我们目前来说就两个,而人家是24个,简单来看都非常清楚,是两位数对一位数的碾压。

  诺贝尔奖意味着什么?在绝大对数人的认知里,诺贝尔奖代表着人类最高智慧,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国家也被认为拥有领先全球的科学技术。而在这样一个衡量体系中,我们的成绩貌似有些不好看。

  这大概就是我们为啥子至今还要仰仗日德的机床和轴承,螺丝,螺母等等,要仰仗美国的芯片,还有通讯专利等等。

  这一行毕竟是要考成果来说话的,没有足够拿得出手的成果,那就没有话语权,甚至连谈判权都没有。就算是有,也不过是别人说,你听。

  强者的眼中是没有弱者的席位的。

  比如说在诺贝尔奖的颁奖晚会上,除了极少部分的学者是已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之外,其他的都是这一场竞争的失败者,所以在这里就只能王峰在这上面发表获奖感言,而其他人只能在下面听。

  就算是有谁真的不服气,也没有人去询问一个失败者的意见,没有人回去在乎一个失败者的感受。

  “很荣幸我能够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感谢......”

  获奖感言其实没有什么营养,无非是感谢谁谁谁,感谢谁谁谁,希望什么什么...文学家或许能弄得好听一些,但是王峰这个大老粗可就不会了。

  ........................................................................................................................................

  不过他倒是自动加入了瑞典皇家科学院,以后也算是有了提名的权利了。

  根据规定,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给有能力和资格提名的人发送机密文件,由他们推荐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人选,合格的提名人(Qualified nominators)要求如下:

  1.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籍院士;

  2.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的委员;

  3.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4.瑞典、丹麦、芬兰、冰岛和挪威的大学和理工学院,以及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终身科学教授;

  5.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至少六所大学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学院(通常为数百所大学)选出担任同类职务的人员,以确保在不同国家及其学习所在地能够分配到适当的名额;

  6.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可能合适的其他科学家。

  每年的贝尔化学奖最多颁给三个人及两项不同的科学研究。

  获奖者由贝尔化学委员会甄选。该委员会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所推举的五名成员组成。每年9月进行的第一轮选拔中,事先选出包括大学教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等人在内的约3千人会收到一份保密的提名表。表格须于翌年1月之前送达诺贝尔委员会,专家在审议后,在被提名人中选出15人左右。委员会将最终人选报告呈交至皇家科学院,接受进一步审议。瑞典皇家科学院最后以多数表决的方式,挑选出获奖者。

  诺贝尔基金会的法规规定,被提名人名单从不向公众发布,被提名人本身也不会得知自己被提名。提名记录封存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