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口罩
作者:莞舒馠      更新:2022-06-06 22:49      字数:3695
  杨海晨很快就出院了,但是电视台为了确保那些没有被感染的员工能够健康,让杨海晨自行在家隔离14天再来上班。

  这段时间,杨海晨为了不耽误工作,选择了在家办公,每天他电话采访那些受访人,然后写好稿件发到电视台。

  杨海晨采访了几位口罩行业的从业者,他们都是在大量微信、电话疯狂轰炸的间歇,接受杨海晨采访的。

  所有人的语速都异常急促——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内,他们接过各个部门的电话,也接过各省医院、药店、大小代理商的电话,还有之前从未打过交道的,阿里巴巴、抖音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急迫需求——“你们有没有100万只?”“我们要买过来捐湖北!”

  宗辉是广州一家口罩厂家的总经理,他所在的防护用品公司平时有几十号工人。他们生产的KN95型号口罩,是这段时间被疯抢最热的型号之一。

  KN95是国内标准,N95是美利坚标准,两个型号的口罩都能在对应标准下,达到95%的过滤效率。

  平时除了防雾霾,这种口罩大多作为劳保产品,给水泥厂工人、装修工等职业在粉尘环境下佩戴。普通的KN95口罩并不是医用采购对象,宗辉告诉杨海晨,全国能生产KN95的口罩厂家分散在不同省份,大约有上百家。

  然而春节工人放假,宗辉给核心工人支付机票,陆陆续续从河南等北方省份,召唤回十几位工人,现在每天的产能刚刚恢复到4、5万只。

  口罩的原料是熔喷、无纺布、热风棉、以及呼吸阀、耳带、鼻梁条、海绵条等配件,这些材料的厂商也在全国各地,面临物流中断的窘境。

  从大年初二开始,宗辉的厂子开始从江苏等地,直接约大卡车拉材料,以免工厂停工。

  工人三倍工资,所有的材料都在涨价,“天津一家企业不是做熔喷吗,你看他股票都涨了好多涨停板了。”

  口罩的成本不可避免地翻了一两番,从1块多涨到两三块钱,不同质量的产品涨幅也不同。

  宗辉看到新闻,各地部门已经到原材料企业视察,一是管控价格,二是优先调配。长期看,不会涨得太离谱了。

  “我们也要尽一点责任嘛。”大年初二刚开机,宗辉抽出来几千个产品,打算免费捐送给江城的医院。此前发送库存,也以湖北十堰、江城等地优先。

  但他依然担心,十几亿人口,口罩是个快速消耗品,眼下的巨大缺口还远远没有解除。

  杨海晨还采访了一位叫小潘的25岁女孩,她是一位口罩代理商,也是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的负责人。

  今年春节她原本带着家人到三亚度假,没想到要每天抱着手机,处理几百条调配信息,度过了不眠不休的除夕和大年初一。

  两天内,小潘调配了超过1万个口罩发往江城,其中有1000余个免费捐赠给医院,“这是一种责无旁贷的选择,账总是能补得回来,人命没了就是没了啊。”

  小潘国产口罩零售端的总代理,主要销售三种口罩:纳米纤维KN97级别、纳米纤维KN95级别和工业KN95级别的口罩,有自己的线上零售平台。

  小潘的公司在成都,口罩工厂在厦门,是厦门最大的口罩生产企业。

  1月20号,厂家的工人已经回家过年了,只剩下一些办公室的人还在上班。

  1月21号,工厂突然接到了5万口罩的单子,当时厂里的库存不到10万个,一下就买走了一半。

  当晚各种途径又销售出去几万单,一天之内,库存就只剩下几千个。结果两天后,1月23号,相关部门又下了订单——这次是数百万个。

  那时候各地已经意识到严重性了,部门的人来到工厂督战。工厂本来打算发完此前的单子,下午2点就彻底锁大门了,但部门要求一定不能关,可眼下谁都没办法:厂里面没有工人了,根本没有办法生产。

  最后谈的结果是,让工厂初五就恢复上班,年后第一批货给他们。那批货是20万个口罩。

  这次封城前期的信息太少了,医疗行业的人也聊过相关新闻,行业内完全没想到会在春节爆发,春节又是人员流动大、物资匮乏的时候。

  零售商手里的囤货也不多,一般囤个几千就了不起了,卖完了再进,导致全线很快就断货了。

  但凡早一两天得到通知,比如20号或者19号,那时候还没放假,工厂还能想办法,看看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工人。

  可是现在要想把别人劝回来,那是很难的,也不能说不让人家过年吧?

  像河南就做的很好,20号就有经销商找到厂家,采购了1万个口罩,21号厂家就给他们出货了。那时候河南还没有确诊病例,老百姓层面已经开始高度戒备。

  1月22号是个分水岭。22号之前,我看行业内都在正常售卖,我们自己生产的口罩零售价格没变,批发微涨了大概10%——要调派员工飞到厦门去发货,还要再算上加班的三倍工资。

  22号之后,这个行业内就分出来两批人,一批人疯狂涨价。

  1月23号,小潘想去调一些口罩给江城的医院,那口罩平时的批发价就1到2块,小潘问了其他经销商的价格,一听批发价15块一个,她都吐血了。对于想做点好事的人,他们也不用这么坑的吧?发国难财的真的挺多的。

  而且很多消费者分不清口罩的型号,以为样子相似就都是高级口罩。很多防粉尘、防花粉的工业口罩,平时卖1.5-3块,那几天趁乱跟高级纳米纤维防雾霾、防病毒的口罩一样,都卖到了30、50块钱。

  后来淘宝出台了禁止涨价的规定,但肯定防不完的,很多是口罩不涨价,涨运费。线下店更不好管了,连锁店可能还好,越小的店、夫妻店就越不好管。

  小潘想不通怎么会有人去赚这种钱。口罩每天都要换,又必定要持续一段时间,如果某个家庭月收入很低,戴一个月口罩都要花一两千块钱,这不是不让别人生活了吗?

  另一批人是疯狂捐赠。23号早上,小潘起床后刷到很多视频,小潘一下懵了。

  当时另一个股东在她身边,小潘问他能不能捐赠,他直接答应了,小潘又去征求另一个股东、运营总监和技术总监的同意。

  小潘说这是一种责无旁贷的选择,以后有的是赚钱的机会,没必要非赚这一笔。底下的员工小潘也不敢和他们商量,就直接在群里@大家。

  员工也很支持,没人提加班工资,也没人说怕公司利润受损,影响自己的奖金。

  这两天工厂一直在退单,把年前发了一半的货半路修改配送地,改派给急需的各地医院,也给江城捐赠了一大批。

  小潘一直在担心会不会被客户骂,只能厚着脸皮去要,但大部分人还是很好商量的。

  小潘给客户看发去江城的顺丰单号,他们都表示理解。有些人会说,那你把年后第一批给我们,相当于双方各退一步。

  顺丰可以修改配送地,像转发给江城的货,一批货三四十箱,省外配送费得一千多。几千块上万肯定是花了的,但现在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

  转卖给外地医院或者经销商的口罩,小潘都按照正常的价格给他们,发去江城几家医院的口罩主要是捐赠,朋友还笑小潘,你口罩要是像其他商家涨到十几块去卖,你不就别墅靠海了?

  到现在小潘都没算过损失了多少利润,只要公司不彻底亏损,还是应该去做这么一点事情。

  相比大多数工薪阶层,小潘觉得自己更有这个能力去担当。账总是能补得回来,人命没了就是没了啊。

  到现在,小潘一共往江城发了超过1万个口罩。看到各医院的捐赠公告时,她手头已经没多少货了,就给江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捐赠了500个,给荆州市胸科医院捐赠了500个。成都发了5000个,也准备给华西医院捐赠一批。

  成都毕竟病患还比较少,也够他们稍微撑一撑了。年后我们打算以500个口罩为单位,继续捐赠。

  医院用不了带阀的,会交叉感染,小潘就把没有阀门的寄给医院,有阀的给前线的其他人,比如量体温的、输送物流的工作人员。

  前线那些大多是通过淘宝主动联系到经销商,上网看哪些KN95口罩还有货,说明他们的自救能力比较强。

  厂家只能生产口罩,像防护服、护目镜都需要别的厂去做,但前线同样很缺。

  小潘的公司做互联网医疗,有一些其他的合作商,最紧急的时候,往江城调过泳镜,也能起差不多的效果。

  包括一些不太符合医用标准的手套、消毒水,当地药房还是需要,小潘就都给调过去了。

  现在最缺的还是防护服,防护服大部分是一次性的,只能穿四小时。

  封城刚开始的时候,江城的医生很多已经穿好几天了。防护服一旦有破洞或磨损,对医生的损伤是非常大的。

  1月22号,小潘往江城发了一批口罩,23号上午10点,江城就封城了。顺丰的飞机飞不了了,就只能改陆运,

  顺丰联系小潘,她说不管多少天能送到,你都得送。

  24号晚上,这批口罩到了江城,再拿去二次消毒,最快也得到25号或者26号投入使用。

  小潘现在在泰国订到了1000盒医用口罩,希望能送到江城。但是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捐赠机构要求对方出示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质检标准等等,泰国那边邮件回复比较慢,电话沟通他们英语也不好。但必须得走这些流程,要对物资负责,不合格的物资对前线来说没用。

  工厂还有些口罩做出来了,但找不到人来包装。小潘和员工说好着急,梦里都在包口罩,希望自己能拥有这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