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岑番外 中
作者:庄潮生      更新:2022-04-30 18:25      字数:3590
  离京的时候已入冬了。

  她裹着一件加绒披风,骑在马上。马在官道上平而缓地走着,她的夫君就在身旁。

  风吹在她脸上,带着不知谁家院里地梅花香气,她闻着香,回忆着这京都哪条巷子的花香最浓,哪家院里的梅花开得最好看。

  她没有多少离别的哀伤。她爹在西北,她的夫君南下关都,阿泽在军营。她没有牵挂,那里的天涯都可以是家。

  她回头望,城门渐渐远了。

  越西挺着仍旧单薄的身子站在城墙上,着了一身绯红的衣裙。她记得越西是不大喜欢这样鲜亮的颜色的,长晤不爱看她没精没采的模样,让她在司衣司挑了些亮色的衣裙给长乐殿送去。

  天阔雾沉,暗云压得很低,城墙也是灰白的,天地之间就那一抹亮色。她看着,那立在中间的人儿像是要独自迎敌似的。

  她觉得心疼,回头看着他说:“西儿在后头。”

  他闻声却毫无动静。

  一时间她也不说话了,只握着缰绳跟着。

  终于,连那城墙都快看不见了,她忍不住又说:“西儿在后头。”

  他闻声仍旧没有回头去看,只是握着缰绳的手有些泛白。

  她霎时明白了,原来他也难受,或许回了头他就走不了了。越西那个模样,连她看着都心疼不已,更别说长晤了。

  可是,她又能如何呢?她连他妻子的身份都是不被承认的,她知道背地里有许多人都在责怪她,是她害得世子与越王翻脸。

  可是越朝堂已经快不是越王的了,她不知道他选择的这条路是否能够让越王清醒过来,在已无人真心相待的偌大的王宫里,在无数午夜梦回中,那个独居高处的王上,能否忆起远在西北的挚友,南下关都的儿子,隐居山寺心如死灰的妻子……以及被囚禁在王宫被迫承受命运的女儿。

  背离城门渐远,已经能见到远处隐隐的青峰了。三军之间寂寥无声,唯一能听到的,就是身下马沉重的呼吸声了,连它也觉得累吗?

  她抬起眼,见到她身前的人沉默无声。她觉得,似乎有什么重物压在了他身上,他的背影那么萧索绝望。

  这么沉默着,沉默着,如同如数个被越王疑心着囚禁在林府的日子,他默默无声的等着自己的父王清醒过来。

  他们到关都了。纵是将门之女,十七年来也未曾受过军旅之苦。他见不得她吃苦,处处护着她,他的那些部下嘴上没说什么话,但是,她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得出来,他们责怪她拖了后腿,认为她是个累赘。

  长晤在生活上处处照顾她。关都的宅子比林府小了许多,仆人自然也少了许多,再者,这里远离京都,吃的用的都简陋不少。长晤怕她受苦,都拿自己的军俸买些肉食和锦丝绸缎给她补给,自己尽吃些粗面馒头填饱肚子了事。

  她见了心疼,总劝他多给自己补补,越王派遣他到关都驻守,就是让他吃苦来的,军饷一月比一月少,油荤味儿都快闻不着了,哪里能省下钱来买绫罗绸缎。每次她这么念叨,他总是满口答应,下月一放俸,他又买来许多肉荤来给她补身子。

  在关都的第一年,陈国一点动静也没有,关都倒是平和,进出的商人有许多,带着商队,骑马的,看货的,赶车的,随行的有二十几人,有些带了家眷和路上投奔搭伴儿的,三五十人就这么一起进城了。

  这些人大多是在各国辗转奔波,也从坊间听说了各国的趣事儿,这些商人在关都一歇脚,就谈论起别国的事儿来。和别的商队遇上相互搭个伙,就各自讲讲自己听到的趣事儿。

  关都的人爱听这些,来往的人都是短暂歇脚的,因此,关都的人不少,可住在关都城里头的却屈指可数。

  她刚到关都时闷得慌,到处在街头听休息的商队讲些别过坊间的传闻,最有印象的,是陈国世子。

  许多从陈国来的商贩大多都说过陈国世子的事。她记得,自七年前陈越之战中,陈军大败,不得已交出世子作为质子送往越国,为讨越王欢心,又另送了一美人进献越王,陈越之战这才平息。

  她记得那时她在北城门上见过那世子,黑布蒙着头困在囚车上,清清瘦瘦的,约莫十三四岁的模样。而那美人,此刻却坐在越王的御辇上。后来,那美人入了宫,成了荣宠一时的容华夫人。

  陈越之战才平息两年,容华夫人突然病殁,陈国借此发兵。当时越国朝政正在党派相争的漩涡中,本已是内忧,再加上外患,她爹带兵御敌才勉强守住关都。

  只是,她爹刚平息陈越之战,越王又听信杜卫之言,将她爹发配西北,抵御蛮族。

  四年前陈国再次发兵,陈国上将张百林带兵大破关都,直逼柳州。越王大为震惊,此时京都除世子外再无可用之人,世子在辅政时期解决不少如南方水涝的大事,在百姓间立了威望,越王又听信谗言,认为世子功高盖主,此刻正将世子禁足于林府。越王放不下面子,只得将成平公主越妯送往陈国以求退兵。

  陈王也许出于羞辱,将成平公主赏赐给了张百林。她听说越王在承阳殿大发雷霆,对着满朝文武大骂“废物”。而长晤得知此事后只是笑笑,仍将林府的大门紧闭着。

  那时她怕越王下旨让长晤亲征,战局又压得紧,谁知越王的旨意还没下来,那边陈国就退兵了。她奇怪,为何陈王不趁机要回陈世子。要知道,作为质子,在他国王宫连野宫犯事的宫女都不如。

  陈王突然退兵,越王没有召回林甫以壮军力,杜卫在殿前不知说了些什么话,将阿泽从前的副将张久川提拔为京门总督,林家军统统撤下原有军衔,只授了几个闲职,阿泽更是被禁在京郊的练军营中,连城门都见不着。

  林家军听从她爹的旨意,纵有几句怨言也绝对不会抗旨不尊。阿泽虽没说话,但她知道,阿泽子心里是不服气的。张久川和阿泽一样年纪,从小在一起练功夫,底子虽说不错,但那时也才十七罢了,阿泽在军营中寸步迈不得,张久川却做了京门总督。她记忆中,张久川在林家军中算是能说上话的,从小和阿泽在一起,与阿泽和林家很是亲***时少言,因为面容过于清秀,阿泽总笑话他。

  杜卫是何目的已无关紧要,越国那时已岌岌可危。

  陈国坊间传言,那十四岁便被送往越国的陈世子面若海棠,比女子都出色三分,更有月华之气,陈宫的海棠,都是衬了他的容颜。

  她听着觉得有些可笑,一个男子如何能长得比女子还出色三分,她隐隐觉着,这大约是百姓夸大了传言。她心里这么想着,却猛然想起那天殿上为越西包扎伤口的宫女,她的确未曾见过那样美丽的女子,连盛宠一时的容华夫人也未必能有那般容色。

  她心里隐约觉得有些蹊跷,但也未曾真正放在心上,倘若那真是陈国世子,王后哪能容忍陈世子在她捧上心尖的女儿身边。

  只是第二年,她未曾放在心上的事却真的发生了。

  在关都的第二年,陈军再攻关都,城中百姓四下离散,商人也都绕过关都,不敢靠近。她在宅子里忧心不已,可这头长晤还在关外奋力抗敌,那头的越朝堂已发出求和诏书,即刻便释放陈世子。

  长晤听后大怒,将诏书摔在桌案上,青花碗被拍到地上,像冬日里让人猝不及防的大雪,裹着寒气摔下来,碎了一地。

  她从未见过长晤这般模样,像是在笼中拼地一身伤痕却仍旧无法逃脱的困兽,愤怒又绝望。他像是失去了支撑一般跪倒在地上,方才摔碎的碗片划伤了皮肉,血顷刻就渗出了布衣。

  她心惊了一惊,见到他这样,顿时觉得心疼不已,也随着他跪下身子,却见他抬头看着她,眼睛里充满了悲恸和绝望。

  她从未见过他这般模样,心疼的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她伸出双臂,想去抱抱他,像他在战场上挺直了脊背保护这片江山和在这里的子民一般,给他怀抱让他依靠。

  他在她怀里久久无声,她觉得身前的衣襟湿了,他在颤抖,他在悲恸。

  越王彻底放弃他的国了,放弃了这片江山,放弃了他的子民,甚至躲在他的子民后面,在高高的宫墙里,在九重宫阙之上,害怕地丢盔弃甲。

  陈王接了越国求和的诏书,却没有让张百林退兵,三十万大军正紧咬关都不放。杜卫许是怕了,赶忙遣人将陈世子送出城。

  这边长晤却得到消息,护送陈世子出城的兵马在靠近关都的柳城遭伏兵突袭,原有越军被全部打散,陈世子不知所踪。越朝堂连下三道诏书,要长晤带兵前去营救。

  关都兵马本就不足,加之杜卫只手遮天,有心加害长晤,军饷少得可怜,士卒们饱一顿饿一顿的,哪里还有力气去上战场杀敌建功?之前一场战役已让关都损失了大量兵马,眼下张百林还在关外虎视眈眈,长晤怎么还有心带兵前去营救陈世子?

  长晤已是两天未曾合眼,眉头一刻也未松开。

  城外营地上,陈军整装待发,一刻不曾松懈,张百林怕是已知道陈世子被劫的消息。有探子传信说,在柳城的毗岵山发现旭诚侯的兵马。旭诚侯坐拥燕云十六州,兵力强盛又野心勃勃,陈世子落在他手上绝非什么好事。

  长晤看到来信,沉吟半晌,落笔写了寥寥几字,却遣人将回信送到越宫里去。

  长晤的信绝不是送到越王手上的,在越王宫,能让长晤送信的,只越西一人而已!待送信那人回来后,她再三逼问,那人终于开口,说越世子让承阳公主带着先王遗诏去柳城毗岵山,让旭诚侯娄岐南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