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作者:Humpy      更新:2022-05-02 14:21      字数:2165
  沈长陵走进去的时候,屋里的两人已经坐下喝着茶了。“要不要来一点?上好的西湖龙井,谷雨前刚采的。”看见他进来,叶尧丝毫不觉惊讶,拿过空茶杯斟了一杯茶放到旁边的空位上,语气轻松的招呼他。

  “多谢。”沈长陵步履从容的走过去坐下,端起茶水轻轻的抿了一口,但仔细看的话,还是能注意到他握紧瓷杯的手稍稍有些发抖。虽然知道此行危险,也在脑海中推演过无数对策,但当事情真的发生在眼前时,沈长陵还是像个十五岁少年那般无措。怎么办?他在心里不停的问自己,现在该怎么办?目前的情势并不明朗,他在这里人生地不熟,不知道那女子的真实身份,也不知道她说的话、她带来的人是真是假。我该相信她吗?还是应该想办法从她的口中套一些话?

  就在沈长陵还在垂眸沉思的时候,他没有注意到叶尧又站了起来,悄悄的离开桌子去了内间,然后端了一个盒子出来。

  叶尧熟练的在木盒周身摁下几处机关,成功打开了盒子。她把盒子放到沈长陵面前的桌子上,然后说道:“公子要是不信我的身份,可以先看看盒子里的东西,这是令皇兄留给我的信物和书信。”

  盒子体积不大,是做工精致的雕花檀香木盒。盒身和盒盖上都有着漂亮精美的多层镂空图案,有几处凹陷下去,那是叶尧先前按下机关的地方。木盒里面的容积则更小,它的里面铺着柔软细腻的红色丝绸内衬,但是沈长陵知道其实这内衬并没有那么厚,丝绸下面的其实是各式各样的精妙机关——这是桃花谷的风格。

  然而最吸引沈长陵注意的,是摆在盒子中央的那样小东西,那是一枚精致的玉佩。玉佩通体洁白,没有半点瑕疵,在烛火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柔和的白光,触手冰凉而细腻,是上好的和田白玉。玉佩表面用浮雕的手法刻着一凤一凰,凤向上展翅,凰朝下飞舞,二鸟相向错过,看似生疏,却莫名的流转着一种情意。沈长陵记得他曾经在他皇兄那里见过这枚玉佩,皇兄还很看重它,去哪儿都会带着,从不离身。玉佩上面,在靠近穿绳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标记,沈长陵认出这是京城珍宝阁的大师傅特有的印鉴——雕玉的人在完成一件作品后,总会在那件作品上找个地方刻上点什么作品以外的东西作为落款,这便被称为印鉴。这个熟悉的印鉴更加证实了沈长陵的判断,这个玉佩就是皇兄的。

  沈长陵继续往盒子里面看,在玉佩下面压着一沓白色的东西,他原本以为那是垫衬的一部分,现在仔细一看,才发现那原来是一摞信纸。展开信纸细细来读,沈长陵认出信上的字迹确是皇兄手书无误,信中的内容也和叶尧所述别无二致,的确是皇兄拜托了叶尧在他来吴中镇的时候帮助他。合上信纸,沈长陵一直悬着的那颗心这才落回了地上,他冲叶尧颔首:“刚刚长陵疑心过重,不慎失礼,还请叶姑娘勿怪。”

  “不怪。”叶尧抬手给他斟满茶水,“刚刚我也是在试探你,所以没有一来就把话说开。有疑虑是好事,至少这样的话,你也不会轻信不该相信的人。”

  “听叶姑娘这话,背后似乎有故事?”沈长陵问。

  “不是什么大事,挺无聊的。时间也不早了,我们快来说正事吧,你今天还要急着赶回清平的吧?”

  沈长陵忽然想起来其实自己与叶尧并谈不上相熟,这样贸贸然询问人家的往事确实是失礼。“抱歉,叶姑娘,是我唐突了。”

  “无碍。”叶尧语气平淡的回答。

  半柱香过后,三人才开始说起正事来。在此之前,叶尧先解释了为何不直接带沈长陵去找证人的原因。

  “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叶尧说,“就在不久之前,吴中这里忽然来一批奇怪的商人,之所以说他们很奇怪,是因为他们不是来买字画的,而是来买松墨的,还直接点名要找宋伯家。”

  几年前自从因为吴中以字画出名之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往这里聚集,他们其中不少人从这里起步,从此飞黄腾达,衣锦还乡后还给了这里不少的照顾。所以后来清平的县令和老百姓们都觉得这块风水宝地应该留给这些有前途的年轻人们用,于是制墨和造纸的工匠们便相约着搬出了这里,到不远处的平原上又兴建了一个村落,取名墨纸坊。文人们感激这些心善的百姓,于是在需要用墨用纸的时候也纷纷成群结队的去那里采购。

  也就是说,当时在吴中镇根本就买不到松墨。

  “当时我们也没有太在意,只当是外面来的人不知道情况,就顺手给他们指了路去墨纸坊。当时宋伯来我这里给我送墨和纸,我还随口跟他玩笑着说了这件事。可哪曾想到,就在那群人离开吴中镇不久,就有个书生跑过来,在街上大喊墨纸坊那里发生了火灾。我们赶过去的时候,整个村落已经全部烧毁了,到处都是死人。”

  叶尧说到这里时语气十分沉重,沈长陵注意到,坐在她旁边那个一直沉默着的男人不知什么时候放下了杯子,双手摆在桌上,死死的攥成了拳。

  “后来呢?”他问道。

  叶尧担忧的看了看身旁的宋伯,安慰的拍拍他的肩膀,叹了一口气,继续讲后面发生的事。

  “后来,有人跑去清平县报官,我们剩下的人去河边打了水灭掉了几处还烧着的屋子,开始挨家挨户的搜查,想找找还有没有幸存的人。”但从叶尧的失落的表情来看,他们显然没能找到,“再后来,县太爷带着衙役过来了,看见这一幕的时候气得要死,脸都涨红了,他把头上的乌纱帽摘了摔倒地上,说:‘若查不清此案,我等立即请辞!’说实话,我还从来没有见过他那么生气的样子。”

  不仅是知县,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心里都汹涌着难以平复的怒气。在这样无缘无故的屠杀面前,只怕没有人能淡定得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