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作者:Humpy      更新:2022-05-02 14:21      字数:2231
  “我们是在第二天早上才回的镇子,大家都在废墟里面翻找了一夜,挖出了不少尸体摆在旁边,挨个挨个的认着人,希望至少在他们的墓碑上都能刻上正确的名字。但是工程量实在太大,最后知县大人发话,让我们先选出一批人回镇子上休息,隔天再来换班。我们走的时候,他们还在忙着。”

  都不用叶尧细说,沈长陵就猜到了这场惨案的凶手是谁。“那后来呢?清平县令说要查这个案子,那查出来的结果呢?”他追问道。这件案子性质如此恶劣,就算官府想捂,当地百姓也不会同意。吴中镇里面南来北往的商人那么多,只要他们在闲谈的时候随口聊上两句,这事情肯定就不胫而走,但奇怪的是,沈长陵此前在扬州城里并没有听到与这件惨案有关的任何风声。

  “山匪作乱,动机是报复。”叶尧又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然后才开口回答,语气当中毫无波澜,“一个月前有一帮不知从哪儿过来的流民们在镇子里捣乱,被宋伯他们操着家伙赶出去了。县令说隔壁镇子里有人在外面看见这帮人在游荡,时间就是墨纸坊惨案发生的那几天。但是当捕快按着他们提供的线索追过去时,那帮人不知从哪儿得到的消息,早就跑了,镇外面的破庙里只留下了几根鸡骨头和一堆已经冷掉的灰烬。”

  “所以你们就信了?”沈长陵问,“那帮商人呢?就没有人怀疑他们吗?”

  “有,但也没用。”叶尧垂眸摇摇头,“知县早就想到这一点了。他们说他们去调查过那帮商人,人家是从秦岭来的商队,该有的公文一样没少。他们现在就住在天水县城里,正准备着从淮安港口出海经商。”沈长陵刚想开口,叶尧却抬手阻止了他,“最关键的是,他们有证据。他们给县令看了他们在墨纸坊买的松墨,还有坊里管事的李大娘亲手书写的收据。而且天水县福来客栈的掌柜也为他们作证说他们是傍晚到的客栈。若墨纸坊惨案真的是他们下的手,那么根据吴中镇到天水县城的距离,他们决计不可能在傍晚之前到达福来客栈。而且他们也作证说,在等待当地人清点松墨的过程里,他们的确看到一些衣衫褴褛的人在村外面闲逛。”

  “……那,这些商人真的只是巧合?”沈长陵半信半疑。从理智上想,他不得不相信商人们提供的不在场证明,但从直觉上看,他并不相信会有如此多的巧合。而统一这两种想法的唯一办法,就是提出另一种假设——“客栈掌柜会不会也是他们的人?”他问道。

  叶尧摇摇头:“我有想过,但是没办法证明。”

  听到这话,沈长陵稍稍亮起的眼睛又暗了下来。“那后来呢?宋伯怎么会在你这里?”他问道。

  叶尧回答:“那天回到镇子里后,大家都各自回了各自的家休息,宋伯来这店里找到了我,我才发现他也跟我们一起回来了。”她说着看了一眼坐在她身边的矮小男人,他的身形仿佛因为听到这件事而更加佝偻了,“然后他告诉了我惨案发生的真正原因,以及他知道的所有事情。”

  “到底是什么事?”沈长陵急切的追问。能让楚家不顾影响痛下这种杀手的,一定是能威胁到他们生死的大事。沈长陵没想到自己刚到第一个地方就能发现这么多的线索,“和私吞官银有关吗?”

  那个被称作“宋伯”的男人瞅了他半晌,沉默着点点头,想了想,又摇了摇头。

  沈长陵看不懂他的动作,“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他温声询问。

  听到这话,宋伯的表情似是又回忆起了那件令他痛苦万分的事,他用力的眨了眨眼,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茶,这才用低沉的声音缓缓的道出事情的起源:“我曾经以为,我会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把它带进棺材……”

  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在那个慧眼识珠的官员还没有来的之前,在他们信手涂抹的字画还没有出名之前,甚至在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还没有开通之前,吴中还只不过是清平县城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村庄,这里的居民靠着自己制墨造纸的手艺过着淳朴而富足的生活。

  可是从来没有人知道,这样的生活下面隐藏着怎样的波涛。

  “我们为他们洗钱,洗了十几年了。”宋伯缓缓的说道,他眯起眼睛,似是在脑海深处寻找着久远的回忆,“从我父亲那辈就开始了,他们把脏钱带过来,说是来我们这里买松墨或者宣纸。在账面上,我们以很高的价格把墨纸卖给他们,但实际上只收了其中的一部分钱作为报酬。”

  “你可知道来找你们洗钱的是谁?”沈长陵问。

  宋伯摇摇头:“太多了,根本数不过来,三教九流的都有。我们不挑,愿意给钱的活计,无论多少我们都接。父亲说:‘就算他们给得再少,也总比我们自己买墨纸来得多。’”

  “你们这样做了多久?”

  “五年前。”宋伯回答。

  “怎么记得那么清楚?”沈长陵好奇的追问。

  宋伯叹了口气,脸上的神情像是回忆起了什么不堪的事,他说道:“你都能找到这里来,应该是听说过五年前那起官银劫案吧。”见沈长陵点点头,宋伯接着说道,“那场劫案涉及到的银两就是经过我们洗的。”

  “你们连官银也能洗?”沈长陵讶异,官银上可是有特殊的纹印,不是在账簿上做个假账就能蒙混过去的。

  “我们不仅能洗官银,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最喜欢洗的就是官银。”

  “为什么?”

  “因为洗官银的人也知道麻烦,所以他们愿意出钱。我们有烧墨的熔炉,借着它的掩护,我们其实还有一个熔炉专门用来重铸银两。就跟府银出库时候的程序一样,我们把他们带来的官银放到炉里熔化重铸,出来的就是可以在民间流传的银两了。不仅如此,在重铸的过程中,铸模上还会残留着不少的银子,我们把它们从模壁上刮下来,攒到一定数量也能再铸成银锭,我们管这个叫‘火耗’。”

  沈长陵已经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此时震惊的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