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节
作者:高温预警      更新:2023-04-29 02:01      字数:1964
  两男一女,女孩多读了一年高中,所以被安排教比较大的孩子,其他两个分别带“中小班”的孩子。在农村里,十二三岁的都已经是半大的孩子了,基本上会跟着父母种地干活,赚工分,所以很少有家长回往学校里送。所以来小学的这一批,大的也就十一岁,小的才四岁,话都说不清楚,他家里忙,说是没空带,直接丢了过来。在关夕望看来,村里那个与其是小学,不如说是托儿所,分为大中小三个班。小班是四岁到六岁的孩子,不教他们读书,每天学几个数字和汉字,要么就听故事,过得还算舒坦。中班是七岁到九岁的孩子,学习更多的汉字和算数,有时候还要学一点古诗。大班是十岁往上了,除了学习更复杂的数学外,还要学写作文,有时候是扩写句子,有时候是看图说话,总之也不会太难。孩子们都去上了学,村里仿佛一下子就安静下来,只在村头偶尔能听见郎朗的读书声。这时候,路过的大人们都会停下来,侧着耳朵听,分辨里面有没有自家孩子的声音。要是听见了,便会一边点头,一边露出欣慰的笑意。……“把药材都分好类,这是啥?金银花?去放到烘干架上!”姜明承指挥着村民把采收到的药材放到晾晒场,脸上充斥着丰收的喜悦。春日里开垦了好几个月,如今矮山上已经开出了三百多亩的药材地,种着常见的甘草、枳壳、柴胡、白术、大黄、板蓝根等等常见且需求量大的中药材。还特意种了几十亩艾叶,在这里又叫艾蒿,年前的那笔大订单就是这玩意,在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需要,一般会用来洗澡和煮艾叶鸡蛋吃。如今虽说废除俗礼,但依旧有很多人会去药店里买回去,算是应个景,加上艾蒿能祛湿止痒,正适合南方又湿蚊虫又多的梅雨季节,谁都离不开。村里人还能偶尔去采点回来熏屋子,但城里人就只能买。所以一般在四五月的时候,这东西卖得特别好。姜明承和好几个公社供销社都签了订单,要在端午前,把一批新鲜的艾蒿交付出去,尾款到手,基地里的账总算是从亏转平了。艾蒿收割完,地里补种上了天麻,大伙见没什么事干,干脆组织起采集队,到矮山和雾山外围寻摸,找了不少野生的药材回来。野药和家药价格不一样,姜明承分开处理存放,打算凑个将近五百斤,就卖到省城里,多赚一点钱。今天种植园里收的是绞股蓝,藤蔓状药材,这玩意不喜欢光,在林子里才长得好,又喜湿热,村里种它最适合不过。别看它不起眼,这东西又被称为“南方人参”,全身都能入药,每年能采收两次,前一次只采叶子,后一次可以同时采叶子和种子。在关夕望强烈的要求下,这玩意虽种起来麻烦,种子还贵,姜明承也种了五十多亩,没想到真瞎猫撞上了死耗子。谁能想到,它在药店卖得还挺贵,说是什么民间传说里的不老长寿药。姜明承对此说法当然是嗤之以鼻,吃个药还能吃出长寿来了,那古代皇帝们不得种满全国不可?不过,他虽然不信,但也不妨碍他凭着这种传说找供销社谈个高价,谁又会和钱过不去呢?40.第四十章一更外头轰轰烈烈的闹着, 村里的日子倒是过得分外安定。而越是平静的日子过得越快,时间悄无声息地被一头巨兽吞噬,转眼来到了六月份。姜知睿和姜明承到了毕业的日子, 同样地, 大他们四岁的小叔也即将从大学里毕业。前些日子姜志言写信回来过,说他已经在省城里被安排了工作。在体制内,工资不低, 上头给他也分配了宿舍,让家里人不用担心。但仅仅一封信件,又怎么能安两位老人的心?姜兴邦自己忙得脱不开身, 就把前去看望姜志言的任务交给了两个孙辈。出发去县城的当天, 苗兰凤拿来了好大两兜子东西,里面吃的用的都有,甚至还有铺盖被褥,全是给她小儿子准备的。她坐着牛车, 把姜知睿两人送到镇上, 亲自看着他们上了公交车才放心。到了县城,姜明承先把包裹放在沈叔叔家里,然后拉着姜知睿,轻车熟路地到了县里的高中。他们一周前来学校考了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成绩还不错, 比在高中里读书的学生还强些。去年姜明继来拿毕业证书, 姜明承跟过来看过, 对这套流程完全熟悉了。带着他姐先去找训导主任,拿成绩和毕业证书,再去找校长敲章。站在校长办公室外面,姜明承敲了敲门。“咚!咚!”老校长抬起头, 匆忙扶了扶老花镜,将手中的书本藏在了抽屉里,落上锁,才慢悠悠走过去看门。见到是他们两个,他松了口气,说:“进来吧,现在学校里,像你们这么懂礼貌的学生不多了。”姜明承抬起头,发现老校长比他们去年来的时候苍老了许多,斑白的头发完全白了,整个人精气神都差了一大截。不忍道:“校长,您身体还好吧?”“还行,能撑得住。”“现在这情况……要不您回去休息两天?”高中算是最混乱的地方,许多人自发带上了红袖章,并以此为荣,成天欺压师长。导致老师不敢上课,更不敢布置作业,任他们在下面闹成一团,也只能装聋作哑,不然就是被批/斗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