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烈日要塞
作者:土豆熟了      更新:2023-05-02 13:24      字数:2096
  面对盟友的不利态势,德国在东线发起了对沙俄100万陆军的进攻,希望能够逼得沙俄把奥匈帝国前线的士兵撤回来。与德国的想法不一致,这次沙皇尼古拉二世是铁了心了要打击奥匈帝国,除了要求驻防德国边境的100万大军抵住德国陆军的进攻之外,更是动员国内,再次征兵200万,从军事仓库里抽调所有的军事物资,枪械还是不能满足部队需要。沙皇尼古拉二世从家底抽出100吨黄金送到北华,购买相应的军事物资。考虑到与沙皇的关系,北华这次交易还是以平常价格从军队物资储备仓库紧急抽调150万支步枪、1000门火炮和相关弹药。面对几乎发狂的沙俄,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都十分头疼,有些抱怨奥匈帝国没事干嘛去惹沙俄这个马蜂窝。在德国抽调20万陆军紧急支援奥匈帝国前线后,战线再次变得稳定下来。东方战线变得稳定下来之后,德国的目光开始转向西方。150万大军在毛奇参谋的指挥下,决定推动打开西部战局的旋转门,从北部地区以最快速度横扫荷兰、比利时,把战线推进到法国境内,通过一两场决战消灭掉英国、法国在法国境内的主力,然后东移消灭掉沙俄等国家,占领整个欧洲。战争场面非常宏大,谋略非常新奇且具有可行性,得到了威廉二世的高度赞扬,当场命令毛奇为德国陆军的最高参谋长。150万大军兵分三组,以a、b、c集团军分三路进攻,3天攻占荷兰,2天攻打到比利时烈日要塞。这条要塞是比利时专门为了防御德国进攻建设的超级要塞,建造的过程当中获得了英国和法国的支持。这条要塞为三国建筑设计师共同参与谋划建造的,被称之为烈日要塞,也被称为不可被攻陷的要塞,与那慕尔要塞齐名,十分坚固。要塞周围筑有12座炮台,环形炮台群周长50余公里,炮台间隔3~6公里,部署有各种火炮400门,各炮台筑有厚度为2.5~3米的钢筋混凝土永久工事。德国对这个要塞也是经过了深入的研究,经过了情报人员的多番打探,对烈日要塞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认为当前的火炮完成不了攻陷烈日要塞的任务,决定研制一种更大口径的火炮,能够攻陷烈日要塞。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研制,克虏伯公司研制出了一种叫做“大贝尔莎”420毫米重炮,专门为攻陷要塞而制造。“大贝尔莎”全重120吨(炮身加上炮车),火炮需要拆解成零件运输,也能分解成两个大件,在路况较好的情况下短距离机动。在预设阵地上需要事先浇筑钢筋混凝土基座,等高标号的水泥凝固后再在上面组装火炮。整套队伍,包括各种牵引车驾驶员、骡马驭手、机械师、炮手、警卫、指挥官等等,总共需要将近300人伺候一门大炮。火炮口径420毫米,身管12倍径长度,正面有一面巨大的弧形炮盾,和一个巨大的助锄式结构,这个结构和火炮炮架并非固定,上有齿轮系统相互衔接,通过它控制火炮的方向射击角度。巨大的炮弹重820公斤,每次发射需要约200公斤的发射药,当逐一把弹头、发射药推入炮膛关闭炮闩后,炮组需要撤退至大约300米外,用专门的垫料护住耳朵等,然后通过电控发射。炮弹初速度400米每秒,最大射程14.5千米,因为炮弹飞行速度在不同的弹道阶段有所不同,飞行时间变得很长,在最大射程时大约需要60秒才能落地击中目标。火炮平均射速8发每小时。为了攻陷烈日要塞,4门“大贝尔莎”420毫米重炮被拆解成零件带到了烈日要塞前方。经过了5天的准备,4门“大贝尔莎”420毫米重炮终于重新组建完毕。在所有人的目光当中,4门“大贝尔莎”420毫米重炮像起开啤酒瓶瓶盖般把12座炮台逐一清除。炮台立时燃起了熊熊大火,炮台里的弹药库也被引燃,发生了连锁爆炸,炮台顶盖被掀出几十米远,整个炮台完全被摧毁。德军立即冲了上去,只见遍地是烧得焦糊的尸体和残破的枪炮,情景惨不忍睹。精神恍惚的烈日要塞驻防军队被缴械投降。被烈日要塞阻挡一周时间的德国大军继续推动旋转大门,直扑法国边境。得知烈日要塞被攻陷的消息,英法两国政府十分慌张,立即派出200万大军朝法国边境开进。在得知德国150万大军已经进入法国境内后,英法两国指挥官当即下令部队沿着马恩河方向驻防,坚决抵挡德国军队进入巴黎。德国迅猛的进攻惊艳了世界,被各国媒体称之为世界第一陆军,看到德国实力如此强劲,原本摇摆不定的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宣布加入德国,向英国、法国、沙俄宣战。原本就对沙俄怀有敌视的奥斯曼土耳其派出60万大军开始从高加索方向对沙俄发动进攻。保加利亚则趁着塞尔维亚大军陷入与奥匈帝国的战斗之中,国内兵力空虚的机会,发动30万大军对塞尔维亚开始进攻。世界大战的范围进一步的扩大,除了北欧和其余几个国家,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陷入了战争当中。不仅是欧洲本土,在各殖民地,尤其是非洲殖民地,各国也是开展了战争。德国在东非动员起了黑人,组建20万黑人部队对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进行打击,削弱殖民地对英法两国本土的物资和人力资源支持。欧洲和非洲成为了战争粥,富贵险中求,欧洲大战吸引了很多冒险的商人寻求商业机会。因为战争,各国加强了对各种物品的管控,各种日常用品、食品成为了很多地下市场的热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