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节
作者:二木则林      更新:2023-05-02 19:54      字数:4059
  许明成开口,“爹也给你包,若你院试也考了第一,爹就包双份。”许淙赶紧伸出手掌,“一言为定!”拿到三个新鲜出炉的红包之后,许淙就投入到了紧张有序的院试复习之中。他先抽时间,把四书五经再次复习了一遍,然后就开始刷题,把闵学政在京东西路出的那几套院试题统统做了一遍,然后再找渣爹改,跟他探讨解题思路。接着第二步是把闵学政的诗集和文集也研究了一遍,找出他喜欢的风格、偏向的经义类型,然后再重点地复习他偏好的经义,喜欢的诗词风格等等。等这一套流程走完,许淙再重做闵学政真题,并把试题拿给许明成批阅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含笑点头了。在这段时间里,许家村以及许家也发生了一些事。许夫子回去的时候,先跟他的族长爹说了许明成的打算,说他计划等许淙更大一些,跟随在老师身边的那段时间里,选个族中的出息子弟一并过去。那个孩子名为书童,但实际上就是借着照顾许淙读书的机会,能得到一些指点。这样过些年回来,考个秀才也不是不可能。许村长闻言大喜,没过多久就召集了家里有人读书的族人,告诉了他们这个喜讯,从那以后家家户户就紧盯着自家孩子读书,好些调皮捣蛋的叫苦不迭。而另外一件,则是许明成拿出了一叠银票,说一部分给族中买祭田,另一部分则让许村长等人以后有合适的,就给许淙买一些田地。许淙这次考中秀才后,名下也会有一百亩地的免税份额。许明成让他们买上五十亩,其他的五十亩则给族中人家分一分,也减免些赋税。他自己的份额便是如此操作的,许村长虽然诧异他这么早就开始给许淙置地,但也没说什么。就是金氏数着家里剩下的银子,有些头疼。“老爷,你现在花去了许多,等我们到京城之后,不够用了怎么办?”许明成这次打定了主意要到京城谋一个更好的缺,所以不使银子是不行的。许明成表示自己心中有数,“我们去京城前,祥云书坊和孙家那边,会再送一次银子过来,到时候先拿来用一用就是了。”“再不济,不是还有淙哥儿的那一份吗?到时候就说我给他在家里买了地,银子就不分给他了,明年再说。”金氏:“……”到时候财迷的淙哥儿,估计又要在心里喊坏爹了。不过既然许明成心里有数,那她也就不多嘴了,反正到时候如果不够,她这里还是有一些私房银子的,能给老爷谋个好缺才最要紧。朝中上下,多少人停在四品以下,一辈子都升不上去。难得老爷此番立下了大功,眼见着便能过了这个坎儿,家里是万万不能拖累的。金氏算着算着,略略安心。不过等她抬头一看,却发现许明成表情严肃,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老爷,你可是有什么烦心事?”许明成看了她一眼,道:“我在想淙哥儿的事。”“先时淙哥儿画出了那本跟科举有关的画册时,我便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在他下场前先替他扬一扬名,名气越大,名次也可能越高。”金氏也记得这事,便道:“是啊,老爷。”“如今淙哥儿的画册,都卖到京城去了,大姐每年写信来都要夸上一夸。还说她的两个孩子都很喜欢,每年一到时候了就追着她问。”“我们回来的这一路,也曾听人讨论淙哥儿是个小神童,说他又有才学,又孝顺,这有什么不对吗?”“没有不对,”许明成苦恼,“但时间太早了。”“我原本打算是乡试的时候再让祥云书坊那边宣扬出去,毕竟淙哥儿考个秀才还是能成的,要紧的是乡试的时候考个好名次,这样来年的春闱才能更好。”“但如今,淙哥儿竟然连中两元。”金氏更糊涂了,“老爷,淙哥儿连中两元,难道不好吗?”“没什么不好,”许明成摇头,“我只是没有料到淙哥儿下了场,竟然越考越勇,毕竟才学了六年,我先时以为他能考个前十就很不错了。”“但是这样一来,院试恐怕就差点火候。”他跟不太懂这个的金氏解释,“毕竟院试时,多的是像堂兄这样的积年童生,他们学了十年、甚至是二十年,而院试的难度又远不如乡试,所以淙哥儿还真不一定考得过。”金氏这回明白了。县试和府试较为简单,不少人是第一次参加,所以淙哥儿能够连考两个案首。但到了院试,好些人是去年、前年、甚至是更往前面的童生。他们或许没有名师教导,但学识肯定比县试和府试的人要好。淙哥儿虽然聪慧,但也不过才九岁,满打满算才学了六年,还真不一定能考过那些学了十年八年,甚至是二十年的人。毕竟老爷刚刚也说了,院试并不算难。淙哥儿会的东西,人家也会。而淙哥儿会,人家不会的东西,院试还不考。这就让人为难了。许明成是真的觉得为难,别看他之前在许淙面前,一副‘小三元’很好考的样子,但心里也是有几分打鼓的。好考的话,就不会这么多年一个都没有了。回来之前,他的打算就是淙哥儿考个秀才就行,名次什么的不太要紧。毕竟秀才名次考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多的是秀才第一的人考不上举人,因为两者的难度是不一样的。相反乡试第一,往往春闱会榜上有名。所以他之前的目标一直是乡试。但现在淙哥儿连中两元。许明成低喃,“让我想想,让我好好想想……”第74章想明白了的许明成让许桥跑了一趟庐州城。于是半个月后,当几辆马车低调地来到了庐州,坐在马车上的长须老者就看到不管是茶馆酒肆还是街头巷角,人们都热热闹闹的。他们或是独自一人拿着一本书,或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看一本书。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哄堂大笑。“……这是庐州?”长须老者,也就是闵学政疑惑,“这样的场景,哪怕是在京城也是不多见。难道一年过去,庐州竟然多了这么多读书人?”他的长随低声问:“大人,可要让小的去打听一二?”闵学政点头,“可,不过莫要太张扬。”长随点头,“是,大人。”然后没过多久,他就带着笑意回来了,“禀大人,是祥云书坊闹出来的动静,他们出了一本叫做《科举记》的怪模怪样画册。”“里面的小人先是在村里读书,然后就去县城参加科举,一路从县试考到了院试。大人您看,这本书里没有多少字,但全是画,不管是八旬老翁还是三岁小儿,都能看得明白,所以识不识字的人都会买上一本。”“有些店家还会多买几本,留着招待客人,”“《科举记》?”闵学政咀嚼着这几个字,然后询问:“这是谁人所画?”长随:“回大人,是许淙。”“祥云书坊的伙计说,这本画册是一位叫做‘许淙’的孩童所画。这位许淙是难得一见的神童,他自幼长在乡间,三岁时随长辈到父亲赴任的地方,因为常听父亲提起家乡,于是便照着乡间生活,画出了一本画册。”闵学政好奇,“才三岁便已如此聪慧?”长随回答:“是的,大人。”“伙计说当时其父感其孝顺,便拿去刻印欲送予亲朋。结果他们东家一见之下惊喜万分,劝说其父将画册刻印售卖,如今六年过去了,许淙一年画一本,如今已画到了第五册 。这事祥云书坊的人自豪得很,逢人就说,好些客人都知道。”长随又笑道:“大人,这事说来好笑得很。”“今年这个许淙要下场,所以并未画第六册 ,祥云书坊的人被买客们催促,只好把前面五册再印一些出来搪塞,还往各处散了些。”“寻常百姓还好,以前没买到过,所以欢喜得很,但那些有钱的公子哥儿却都本本买过了,所以小的过去的时候,还有人到他们书坊闹事呢,说自己要看的明明是第六册 ,不是这些已经看过了的。”“祥云书坊的人好说歹说,还承诺等人许淙考完,马上就催他画第六册 第七册,好悬才把那几个公子哥儿劝住了。”闵学政将画册翻开,随口问道:“这个许淙今年要下场?”长随点头,“伙计说是,大人,这些人也是不识趣,人家小神童今年正是要紧的时候,哪里有时间画这个劳什子的画册。”“听说这小神童,还是庐州人呢。”闵学政嗯了一声,没抬头。长随见他没有别的吩咐,便跳上前面的车驾,让车夫往前走。不过走着走着,他便听到后方的车厢内传来了哈哈哈的笑声。……六月中旬,已经复习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的许淙信心满满地爬上了马车,和许明成一起前往庐州城。得到了院试真题的他,觉得自己变得更厉害了。所以他一上车就对许明成道:“爹,你的大红包准备好了吗?考中秀才奖一份,考了第一名奖两份,不能耍赖哦。”他之前拿到的红包是十两银子一份的,所以如果他这次考中了秀才,就能再得到一个银元宝,如果考中院案首,那就是二十两!双倍奖励,双倍惊喜!家里人给的奖励,再加上官府那边的赏银,还有成为禀生之后,他每年能够从官府领取到的白银四两,那秀才考完下来,净赚几十两!许淙表示非常满意,考得越好赚得越多,这才是他熟悉的节奏。许明成看着他财迷的模样好笑,“少不了你的,爹已经让人从钱庄换好了两个银锭,等一放榜就给。”这还差不多!许淙对渣爹的自觉很满意,接下来都没再追着他问这个话题,而是抓紧路上的时间跟他讨论闵学政可能会出什么题,没准能压中一两道呢。今年许家村只有他一个人赴考。许夫子虽然已经考中了童生,但之前送许淙进考场的时候,他自己把自己吓了一跳,所以院试就没有报名。毕竟赶考也是废银子的事,不仅赶路、住宿等要花银子,院试还需要找两个禀生作保,许夫子自觉这次没戏,干脆就不参加了。既然他不愿参加,许明成也就没有勉强,于是这辆车里除了父子二人之外,就只有赶车的许桥和书童青木。一行四人,简简单单。进了庐州城,喧嚣声迎面扑来。坐在马车里的许淙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名字,顿时好奇地探出头去,过了一会儿后他困惑地转头看向许明成。“爹,他们说的《科举记》是什么啊?”“我没画过这本画册啊。”许明成道:“就是你画的那本《许家村二三事》,我让祥云书坊那边把名字改了,《科举记》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许淙哦了一声,也没在意。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路直到客栈,陆陆续续都能听到有人在议论这本画册,到了客栈之后就更多了,大家纷纷猜测书里的‘许大林’院试到底考了第几,就是一些穿着书生袍的都兴致勃勃。许淙还是第一次在外面看到有人看自己的画册,觉得有些新奇,又有些高兴,“爹,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买啊?”许明成没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