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
作者:君年笠      更新:2023-05-07 08:49      字数:4286
  “可姐姐是知道我的,眼里揉不得沙子,我能体谅姐姐有苦衷,可姐姐也要为我想一想,我才回宫,这宫中如此多的事竟都要瞒住我,这对我又公平么?”淑惠长公主已是面露难色,张了张嘴,却又咽了回去。见淑惠长公主有所犹豫,贺攸宁便乘机问道:“父皇的死到底有没有隐情?”此话一出,淑惠长公主浑身一颤,简直如坐针毡,急急站起向前走了两步,似是经历好一番心理斗争,打定主意后转身握住贺攸宁的手。“好阿宁,我只告诉你一句,父皇的死确是意外,如若我有妄言,便叫我不得好死。”贺攸宁伸手止住淑惠长公主要说的话,“我信阿姐,阿姐从前不会骗我,如今更不会骗我,只我不懂,若是如此,为何要阻止我查下去?“淑惠长公主却不答,只双手下意识地摩挲着贺攸宁的手,这是淑惠长公主紧张时下意识的动作。贺攸宁瞥了一眼,便教淑惠长公主心虚地放开手。“阿宁,有些事情又何必非要真相?父皇的事我已告诉你,千真万确。至于其他的,听阿姐一句劝,别查了好么?”贺攸宁看着眼前的满脸愁容的淑惠长公主,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阵阵寒意,她怎么也无法想象自己心中一直识大体的姐姐如何会有这种想法。若所有的事情都是这般含混行事,一味装傻难道就能当作什么都没发生过吗?“阿姐,若你今日未同我说这些,或许我不会非要查下去,可阿姐今日的话却叫我心惊,究竟是什么样的秘密要阿姐这般言辞恳切,一定要隐瞒下去?”淑惠长公主似看出贺攸宁的坚决,此刻颓然端坐一旁,并不言语。见如此,贺攸宁知道今日无法从淑惠长公主口中再获取其他消息,行了礼径直离去。淑惠长公主并未相送,只待贺攸宁走远后才缓缓起身,注视着眼前的宫墙微微出神。风雨侵蚀过的红色宫墙,已有微微损坏的砖块似乎暗喻着这宫中的血雨腥风,冬日里暖阳照射在雪地上反射出红墙绿瓦之上的冷漠。这宫中又要有一场动荡。走出泮婳宫,贺攸宁的心情并未糟糕到哪去,从淑惠长公主那已经知道足够多的消息。最重要的是,景成帝的死虽非因忙于政事猝死,但至少不是被人毒害。知道这一点,贺攸宁心中已放下最沉重的一块石头,接下来只需要再验证一件事,所有的谜底都可解开。*第二日下起了大雪,寒风凌冽,宫中人都不爱走动,唯有大皇子宫中是例外。大皇子每日都要早起去“听学”,无论刮风下雨,没有一日缺席。如今他记不得事,只对从前一些事有印象,如四岁起便开始的授课,还有每日听学路上会遇到的贺攸宁,这些事似乎构成了他人生中的全部内容。走到假山旁还要如往日一般瞧瞧,确定贺攸宁今日没有在此等他,这才放心往学堂走去。贺攸宁顶着风雪站在远处,风时不时带着雪花往脸上扑,她只能眯着眼睛观察大皇子的一举一动。心中不免怀疑自己是否想错,一个正常心智的成年人真的能够装得这般像吗?事实上,贺攸宁心中也没有多少把握,大皇子没出事之前已是太子的无二人选。景成帝子嗣艰难,后宫中活下来的孩子并不多,大皇子的生母阮贵妃当时虽受宠,可生下大皇子后身子亏空太多,以致之后无法再生育。景成帝疼爱阮贵妃,为此伤心良久,更是在之后专宠阮贵妃两年,只在每月十五时才来皇后宫中坐坐。后来阮贵妃魅惑圣上的传闻愈演愈烈,景成帝无法,这才多去其他后妃宫中走动,后宫中孩子逐渐多了起来,可这样也没能动摇大皇子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之后的都是公主,而是从一开始,景成帝便是将大皇子当作储君教导。大皇子不过五岁,便已时常跟着皇上出入宣政殿,群臣议事时,他便在一旁听着。大皇子自己也肯用功,等到八岁时于政事上已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位聪颖的皇子,就连群臣也无法挑出毛病。更何况,当时的后宫除了这位皇子,就只有两位公主,其余的孩子不是夭折便是根本无法降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皇子的地位无可动摇。若是他没有失去左手臂,即使阮家被降罪,也与大皇子没有半分牵连,大皇子反而是最大的受害者。终究是鸣山书院的一场大火毁了他,阮家人自己恐怕也不会想到,一场谋划竟让流着阮氏血脉的大皇子从此前途尽毁。鸣山书院一事后,贺攸宁因亲眼目睹卿家两位表哥和几位同窗死在大火中,受到的打击颇大,浑浑噩噩过了数周。待她清醒后,宫中上下传遍了大皇子因高烧不退被烧傻的消息,宫人皆道,大皇子与渝平公主之间的兄妹情谊竟这般深厚,不顾自身安危都要冲进火场救渝平公主。只可惜,天道不公,渝平公主是平安救出,大皇子却被突然断裂的房梁压得无法动弹,失去了手臂没了储君资格不说,还成了痴傻之人。这样的言语一句句落在贺攸宁身上,如当头一棒,她愧疚地不知如何是好,只敢远远站在大皇子宫门外扒着门缝瞧一瞧,却不敢在大皇子面前露面。贺攸宁只记得当时在火场中确实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只是没想到原是大皇子,若是早知这般结局,她情愿自己葬身火海也不愿大皇子成这般模样。是以大皇子是否真的痴傻一事她并未有过怀疑,但如今想来,却有一丝不妥。以景成帝的性格,被寄予厚望的大儿子成了傻子,当下会做的定是秘密召集天下名医为其医治,而不会任由大皇子这样发展下去。再者,宫中虽不是个密不透风的地方,但也绝不许宫人这般随意谈论皇家之事,如今想来,只怕是背后有人推波助澜。在这森严的宫中,能做到一声令下的人不超过一只手,卿皇后是定不可能任由这件事传到贺攸宁的耳中,那剩下的不言而喻,只有景成帝与大皇子。可是大皇子决不是自暴自弃之人,依着贺攸宁对大皇子的了解,知道自己无法成为储君的下一刻,大皇子所想的也只会是如何才能找到另外一条为国为民之路。但这是在大皇子心境未变的情况下,面对阮家覆灭,阮贵妃自戕的局面,试问即使是大皇子这般风光霁月之人,还能做到一如从前吗?贺攸宁不敢确定。可看着眼前大皇子在空无一人的学堂中自言自语的场景,贺攸宁还是无法相信这样的场景只是装出来的。贺攸宁强压心中的不安,缓缓走进学堂,蹲在大皇子面前,轻声问他:“皇兄,你在和谁说话呢?”大皇子睨了她一眼,淡淡道:“此处是学堂,自是与先生说话。”要不是场景太过诡异,贺攸宁都快被这无比当然的语气说服,不由问道:“皇兄,这儿哪有先生?”大皇子没再理她,只自顾自地回答着那位“先生”的话,贺攸宁顿觉毛骨悚然,不自觉咽了咽口水。下一秒大皇子便将书放下,面朝贺攸宁,语气不善道:“你是何人,竟敢称我为皇兄!”贺攸宁强挤出几分笑意道:“皇兄,我是阿宁啊。”不料大皇子听了这话,直接暴起,将书直直向贺攸宁面门甩去,这一举动吓坏了守在门口的宫人。贺攸宁愣在原地,脸上的疼痛也没能让她回过神来。第12章贺攸宁不可置信地转过头,她从未见过大皇子这般冰冷的眼神,看着她时不带任何感情,就如同面前站着的是一个死物。一瞬间让她想起阮贵妃,在阮家被处决的前一天,阮贵妃曾在未央宫外站了好久,希望卿皇后念着从前的闺中情谊,能为阮家求求情,放过阮家不满十岁的孩子。但卿皇后闭门不出,是贺攸宁执意打开宫门,想要劝一劝阮贵妃,这是景成帝下的令,她实在不知,阮贵妃何以求到卿皇后面前。即使大昭朝没有女子不能干政的道理,但此时牵扯甚多,也决不是卿皇后能斡旋其中的。听完贺攸宁说的话,阮贵妃只是笑,笑声越来越大,逐渐变得癫狂。未央宫的宫人听到动静,将阮贵妃死死围住,生怕阮贵妃一时冲动伤到贺攸宁。阮贵妃却不笑了,只死死盯着贺攸宁,目光如毒蛇,阴沉森冷。半晌转身离去,第二日便传来阮贵妃自戕的消息。时移世易,看着四周围拥过来查看她伤势,对她关心备至的宫人,贺攸宁一瞬间似乎回到了那个黄昏,往日情景一幕幕重演。这样的想法让她觉得如坠冰窖,她与大皇子之间隔着鸣山书院的一场大火,隔着时光里的山水不相逢,隔着努力遮掩却又无法逃避的余伤。早已物是人非。有一瞬间贺攸宁想要落荒而逃,可脚步沉重怎么也无法动弹。大皇子身边伺候的宫人见局势不妙,诚惶诚恐地跪在地上告罪。贺攸宁挥手示意身边的宫人退下,又让淡竹去拉地上跪着的宫人。不料那宫人甚是倔强,只一个劲求饶,却不肯起身,“公主恕罪,大皇子他如今心智不全,适才实在是无心之失,还请公主体谅,切莫怪罪于大皇子。”心智不全,无心之失,这话何尝不是在往贺攸宁心上扎刀。“本宫让你起来,本宫与大皇兄是兄妹,从小的情谊,何须你来求情。”不知从何时起,好似贺攸宁成了会伤害大皇子的人,从前的兄妹情深都成了一场笑话。不料大皇子见她语气严厉,一时被吓住,竟像个孩童般痛哭起来,“呜呜呜,你是坏人。”转身去搀扶那宫人:“嬷嬷别跪着,临简知道错了,临简以后不敢了。”又朝着贺攸宁行了个不伦不类的礼:“临简知道错了,临简不该拿书扔你,你放过嬷嬷吧。”说罢,竟要同那宫人一同跪着。贺攸宁死死咬住下唇,上前两步想要扶大皇子,却被其一把推开。“我要同嬷嬷一起跪着。”言语间满是倔强。贺攸宁拉不住他,周遭宫人又怎能放任皇子在他们面前跪着,于是七手八脚的要去扶他。“嬷嬷快起来罢,本宫并未有责怪之意,难道你要看着皇兄同你一起跪着么。”贺攸宁看看大皇子,又看着那嬷嬷,满是祈求。那宫人见状,也不再跪,起身扶住大皇子,将他拉至一旁轻言细语安慰起来。大皇子此时脸上还挂着泪珠,在那宫人的安抚下也渐渐平静下来,贺攸宁一阵恍惚,不由得回想起从前的情景。景成帝器重大皇子,大皇子也一直是她们的表率,别说落泪,就是一声苦都未见他说过,贺攸宁幼时却是个爱哭的,每每都要大皇子来哄。如今两人好像颠倒了,大皇子在她面前哭得如此伤心,这让贺攸宁不禁要责问自己,为何要对大皇子生疑。她根本无法说服自己,从前那般风姿卓越之人会委屈自己装傻这么多年,还真如孩童般哭泣。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场闹剧,贺攸宁不知该如何收场。大皇子躲在嬷嬷身后,不敢直视贺攸宁,是不是看她一眼便被吓得又缩回去,好似贺攸宁是什么洪水猛兽。每多待一秒,贺攸宁都要多责怪自己一秒,终是放弃原先的打算,转身离去。风雪渐大,却没能阻挡她的步伐,比起与大皇子同处一室,外边的寒冷反而能使她更清醒。雪花纷纷飘落,逐渐掩盖住不断向前延伸的脚印。大皇子接过嬷嬷递过来的手帕,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又拍了拍嬷嬷的肩膀以示安慰,复行至书桌前坐下,翻开书本,过了很久,也没翻过一页。嬷嬷瞧在眼里,不忍地转过头,偷偷拭去眼角的泪水。阮家覆灭,树倒猢狲散,皇上不管宫内事务,卿皇后自然不会多管大皇子死活,身边的宫人走的走,散的散,如今可用的宫人实在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