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节
作者:王不悔      更新:2023-05-14 18:10      字数:2059
  不过李芳现在也算是半个老师了,肯定不能信这些迷信说法。她知道孟子敏。这个学生虽然现在才读基础班,但是常常去高级班旁听。很聪明。还喜欢淘换东西。村里最早开始卖猪粪的不是别人,就是孟子敏。李芳心想,唐晚吟家的果树长得好,应该是孟子敏肥水不流外人田,早早的就把猪粪下下去了吧。反正就是唐晚吟家过的好,还都是有门有道的。别人想叽歪也没处可叽歪的那种。人家家里的男人,是铁路局的。待遇好不说,还能经常买到外省的东西。别说去镇上了,那去市里都是跟吃饭一样容易。买回来的东西,都是十里八乡的头一份!人家家的孩子,大的干活利索,自己认养了一头猪。听别人说,唐晚吟把这头猪交给孟子清了。说回头等猪出了栏,换回来多少肉票多少钱,都给孟子清自己拿着。所以孟子清特别勤快能干。每天割猪草熬猪食,放了学还带着猪出去遛弯。老二就是孟子敏。不说了。那丫头太狠了,赶集买铅笔,一买就是五百支。硬生生把人家三分钱的价格压了三分之一下去。两分钱买了。人家还满脸笑容,送了她几个本子,几块橡皮。五百支铅笔啊,换谁家不说这孩子大手大脚脑子有病啊?可人家就是厉害。村小两个班现在加起来六十多个学生。一个学生最起码要一支笔。要是写的快的,总得要个两三支。用不了一两个星期就要再买新的。还有家里有大人的,为了记个账什么的,也都愿意买。以前不想买是因为要去镇上太费劲。来村里的淘货郎又要加价,三分五厘一支,大家都嫌贵。但孟子敏就不一样了。孟子敏卖笔,单卖就跟镇上一样的价格,三分钱一支。要是买的多,八分钱三支。一毛五六支。人家一算,买一支不如买三支划算,买三支又不如买六支划算。反正铅笔这个也用得快。于是都三支六支这么从孟子敏手里买。孟子敏这五百支铅笔,不到一个月,卖光了。十块钱的成本,最后净赚三块多钱。第314章 聂源大队长其他的诸如本子、橡皮,还有头绳头花,水果糖,弹珠……有什么卖什么。村里人还特别买账。为啥?第一便宜。第二孟子敏眼光不错。以前盘溪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村里人去走亲戚都是被人嫌弃,怕来打秋风的。可现在呢,村里人用的东西跟人家一样的价钱,甚至更便宜。但却总是最时兴的。去走亲戚也有面子。以前亲戚家的孩子拿个普通画片,盘溪村的孩子只能用破报纸叠画片。现在亲戚家的孩子还是拿的普通画片,但是盘溪村的孩子拿的却是最新的三国演义小人连环画的画片。这还了得?这就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天堂啊!再出去走亲戚,盘溪村的孩子往外一站,那都是亲戚家孩子众星拱月的对象!这孩子受欢迎,大人心里也舒服。毕竟即便是亲戚,也有那么一点点攀比的心思。不花多少钱,五分八分,一毛两毛的,就能在亲戚聚会的时候有那么一点儿底气跟傲气。谁会不愿意?所以孟子敏的生意是越做越大。以前李山是很痛恨这种行径的。可是现在不一样了,聂源自己都带头卖猪粪了。村里人有意见?不可能的。聂源说了,卖猪粪的钱,首先用来买兽药,其次可以买一点儿搭配着吃的营养饲料。要是再有结余,等回头年底结算工分,按照工分发给大家!这能有人不愿意吗?养猪的人乐上天——有人帮忙收拾猪圈处理猪粪,自家的猪能够吃到免费的兽药跟饲料,何乐而不为?而村里其他没养猪的人更高兴——咱也没养猪了,年底还能分卖猪粪的钱,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吗?所以村里根本没人说聂源这样不好。反倒觉得聂源这样特别好。而另外一方面,来村里买猪粪的人多了。一天都要拉出二三十车的猪粪。挑箩筐来的就更多了,至少三四十人。一天村里就卖猪粪这事儿,能来六七十个人。聂源也跟村里人说了:“往后看到来买猪粪的,都热情一点儿,帮忙指个路,倒杯水的,人家知道咱村好,二回就更愿意来了。”大家一想,觉得可对了。横竖也不花什么钱,就是说两句话,从缸里舀一瓢水的事儿。一段时间后,来村里的人确实多了。聂源就专门叫了几家做饭干净卫生,味道还行的人去商量。让轮流做饭。“也不要你们多,一天多做一个人的饭,没卖出去的话,你们就自己吃了,也不浪费。”“要是卖出去了,别多要,反正地里的黄瓜萝卜白菜豆角不要钱,给人家盛半碗菜,再加点儿咸菜,放上两个红薯或者两个窝头,收一毛钱,人家肯定愿意。”“不要贪多,别做多了回头白瞎了,也别抢别人的生意,谁要是抢了,二回我就不让谁做了。”“知道吗?”聂源严肃问道。“知道了,一天就做一份,卖出去就卖,卖不出去就算了,自己吃也行。”聂源点点头:“就是这个理,别贪多,先做一份试试。”然后聂源就在村口做了指示牌子。牌子上写了三个事儿。第一,村口大树下的水,随便喝。都是各家轮流提供的,一家一天。不耽搁什么人力物力,家里会上灶台烧火的孩子就能干。给来村里的人解渴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