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节
作者:张晚知      更新:2023-06-03 23:18      字数:5824
  从内宫出城的这条路,步骑杂夹的玉辂大驾逶迤慢行,用了一个半时辰。但他们纵马直入,却一个时辰都没到,就到了皇帝亲赐的于府面前。于谦调度有方,京师守卫战安定天下,约束中官,澄清朝政,虽然国朝不设宰相之位,他却是朝野公认的“救时宰相”。但凡来访的客人,都会远远地在栓马桩附近缓辔慢行,以示尊重。于府的门房久未见到敢直接纵马闯门的人,大感诧异,待要喝斥,却见这一行人打着青龙旗幡,不由一愣。万贞在于府门前挽缰勒马,高声喝道:“请上报首辅,东宫遇刺,前来求助!”于府的门房哗然:“姑娘说的可是真的?这可开不得玩笑!”万贞取下腰牌,递到门房面前。一国首辅的门房,最重要的是要有眼力,能决断什么人能见,什么人不能见。她这清宁宫的腰牌递上去,门房仔细一看,脸色就变了,连忙使人进报,又指挥家丁警戒四周,防备有人前来追杀。万贞负伤翻身下马,又将小太子也接了下来。来的途中,为了不让人怀疑身份,她特意请舒彩彩送来行装,打扮整洁;但到了于府门前,她却又将太子的外袍解开,露出里面的脏衣服。于谦在家休养,忽闻下人来报东宫遇刺,从躺椅上一跃而起。皇帝出宫亲耕,他这没有随驾的首辅便负有安邦定国之责。储君遇刺,乃是朝政基石动荡的大危机,饶是他饱经风雨,也由不得心胆俱惊,连外袍都顾不得穿,便急步冲了出来。万贞的伤虽有杜箴言包扎上药,但这一路护送着太子奔到在于府,伤口牵扯不停,仍旧免不了出血过多。全身发软,眼前金星乱冒,只是强忍着不倒而已。于谦在京师保卫战中,与带着太子出入的万贞打过几次照面,熟悉这主仆二人,一见他们满身脏污,脸上血迹犹存的狼狈模样,当真是如雷轰顶,脱口惊问:“京师首善之地,东宫国本所在,何方逆贼,竟敢谋逆行刺?”他将行刺太子的人定性为逆贼,万贞便松了口气,双膝跪下,伏地大哭:“首辅救命!太子今日随驾出行,半途因故换车,与大驾失散,随后便遇到刺杀!两名孙氏近卫护驾闯围,生死不知;大伴梁芳诈敌引兵,下落不明;奴拼死带着太子逃出,却又被瓦刺杀手包围,若非东宫护卫微服接应,此时太子已是不幸!”景泰帝既不肯接太上皇回国,又不给东宫安置属官。于谦身为心腹重臣,岂能不知天意?但他为阁臣之首,除了考虑景泰帝的利益,也要维护法统根基,不能任由皇帝随心所欲。太子不过是无辜稚子,若要废位,有无数的办法;甚至只要景泰帝在位的时间够久,皇子们长大后的表现过得去,朝臣出于政权平稳过渡的需要,自然而然都会想将太上皇这一系出身的太子废去,都不需要景泰帝暗中多使手段。如今太子在随驾出行的途中被人隔出来刺杀,于谦震怒之余,不寒而栗,厉声喝问:“万侍此言无假?”小太子站在万贞身边扶着她,忍不住哭叫:“是有坏人!贞儿没说假话!”于谦面对皇帝可以直颜相抗,但小太子这一哭,他却是手足无措,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安抚。万贞搂着小太子的肩膀轻声安抚,止住他的哭泣,抬头直视于谦,正色道:“万贞此言,句句属实,绝无虚假!”这次的劫杀到后来,杀手从一开始的京师口音,变成了蒙古人种。这其中究竟有多少人参与,涉及了多少利益交换,她不清楚。然而搂着太子籁籁发抖的身体,感觉他外表镇定下的仓惶恐惧,却由不得她悲愤填膺:“首辅!万贞不懂政治格局,不解权力纷争!可是,四岁幼儿,竟有数十名逆贼持刀追杀不放,太子何辜?”第九十一章 疾风劲草知节太子何辜?这一场发展到后来形成枪战的刺杀,赤裸裸的将东宫的艰难处境摆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也将一生清白自许的于谦逼入了不得不断,不得不问的境地。他脸色铁青的命人备驾,移帖请京兆府尹随太子的掌旗手去查看刺杀现场,自己却上了暖轿,亲自护送太子回东宫。万贞将小太子放到椅子上坐好,对在旁边的于谦道:“首辅大人,殿下随我逃出来时不慎撞伤,途中呕吐发热,当时为避追兵,没敢请医生看伤。还望大人帮忙传请御医过清宁宫来,为殿下诊断治疗。”于谦皱眉:“请御医为殿下治伤,东宫行帖便可,因何要我出面?”万贞惨然一笑,道:“东宫行帖传医,来的人……嘿……怕是除了平安脉,什么也判不出来的。”于谦沉默片刻,叹了口气,问道:“东宫之难,一至于此?”万贞垂头道:“奴纵然锥心泣血,总不如首辅驾临东宫,亲见可信。”小太子的注意力都在他们刚才提及的请御医一事上面,焦急的说:“我不要看医生!贞儿要看医生!贞儿受伤了!流血了!”万贞柔声劝道:“殿下别闹,乖些,首辅大人在这里,您听首辅大人的,好吗?”她强撑许久,此时坐在暖轿坐椅的踏板上,而于谦虽然没有明说,但这态度也足以让她放心太子的安危。叮嘱了小太子两声,便觉得上眼皮如坠重物似的直往下掉,实在支撑不住,歪头伏在他身边的椅子上,闭着眼睛沉沉睡去。小太子吓得使劲摇晃她的手臂,哇哇大哭:“贞儿不要死!贞儿不要死!”万贞的意识还有一丝清醒,本想笑一笑,哄哄太子,但精神一放松,全身便脱了力。几乎连气喘粗些的力气都没有,就此滑进黑暗的意识深渊里。于谦也被吓了一跳,连忙过来伸手试她的鼻息和脉博。有志向的诗书人都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自励,即使没有治病经验,也多少懂些脉息。于谦摸了一下她的脉博,便稍稍放了些心,温声安慰太子:“殿下莫怕,万侍只是受伤脱力,不会死的!你别乱动她,省得碰坏了伤口。”小太子慌忙缩手,眼巴巴的问:“真不会死?”“真不会死!”于谦不会哄孩子,语气再温和,对于孩子来说也有些生硬。但小太子只要知道万贞不会死,便破涕为笑,也不坐椅子了,就在踏板上依偎着万贞,安安静静地坐着。明明是皇室太子,一国储君,然而在这锦绣繁华的紫禁城中,遇到了致命的危险,却没有至亲尊长相护,竟然只有身边照料他日常起居的侍长,才为他出生入死,与他相依为命。于谦纵然见惯了世事风浪,此时闻着他们身上传来的血腥臭味,看着他们依偎而坐,却也有些心酸,赶紧错开目光,掀开轿帘吩咐:“再行快些!还有,着人拿驾帖去太医院,请几位擅长外科的御医过东宫候命!”清宁宫不止外观漆落彩褪,且由于属官没有配置,侍从也简单。偌大一座宫殿,只有孙太后从仁寿宫精选出来的一百二十名宫人和四十名侍卫,连上万贞和梁芳自己选出来的亲信人手加在一起,也不到二百人。莫说皇室亲王,就连京师那些百年勋贵家的世子,气派都要远远超过东宫。于谦等东宫的侍从将太子和万贞安置好,问过御医二人的伤情,在清宁宫略显冷清破败的前庭上站了会儿,听到宫外阵阵迎接御驾回銮的喧嚣,忍不住长长的叹息一声,喃道:“为臣者纵有私心,不可为一时苟安,见过不谏,陷君父于不义啊!”主意既定,他便不在东宫停留,吩咐轿夫直过金水桥,请求陛见。景泰帝第一次以皇帝身份亲耕,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回銮后没有进后宫,却将玉辂停在了文华殿,召侍讲学士讲书。皇帝好读书,那是满朝文武喜闻乐见的事,侍讲学士杜宁更是打点了全副精神,亦步亦趋的随侍在侧,等候景泰帝垂询。小黄门来报首辅求见时,景泰帝正听杜宁讲解《春秋》,有些诧异的问:“首辅向来行规蹈矩,从不临夜入宫,你可知他此来何事?”小黄门回答:“首辅大人没有说,奴婢不敢探听。然而看大人的脸色,事情似乎不小。”能让于谦破例临夜入宫,这事情肯定小不了,这是句废话。景泰帝略一沉吟,摆手道:“快请首辅便殿安坐上茶,朕随后就来。”待小黄门退出去后,景泰帝又对杜宁道:“杜博士,首辅此来,恐有要事。朕今日怕是不能再来听讲,请博士见谅。”杜宁书讲到一半,便被人打断,不悦是有的,但求见的人首辅于谦,这火气便也冒不出来,连忙辞礼:“陛下身负江山社稷,自当以国家大事为重。读书随时可行,却不争这一时片刻。”于谦到了便殿外,却没有进去,而是站在门口,先整理了一下衣裳,又正了正冠带,确认自己全身礼仪周全,才不疾不徐的跨过殿门,叩首陛见。景泰帝与于谦君臣相得,日常相处很是随意。今日忽见他大礼参拜,一丝不苟,心中一惊,连忙示意兴安扶人赐座,问道:“爱卿形容有异,究竟何事?”于谦避而不答,却举勿自述履历,肃然道:“臣得陛下破格提拔,委以腹心,托以国事,知遇之恩,莫重于此。臣无为报,唯有每日夙兴夜寐,勤勉任事,以报圣恩。”他平时就不爱奉承君上,如此反常的大表忠心,着实让景泰有些心中发毛,连忙道:“爱卿有事直言,何至于此?”于谦长叹一声,俯首道:“陛下,今有一事,朝野皆知,然而无人敢强逆君意提及。可为臣者坐视陛下行事出礼,不予劝谏,却阿意曲从,只恐并非忠君敬上,却是陷君不义。”景泰帝登基以来,不说政通人和,但择贤用明,英武果决,有圣君气象,朝野交口称赞;若说有什么事与“不义”有关,那便是结成了他的心病的太上皇和太子。于谦一说,他心中就羞怒顿生,不满的问:“爱卿临夜入宫,是来劝朕迎上皇回銮吗?瓦刺居心不良,这一年来朕已经五次遣使北上,若也先当真肯放上皇,如何会诸多要求?早该让上皇随使者同归,却不当推三阻四,仅说不做!”于谦摇了摇头,道:“陛下,臣非为此事而来!”景泰帝讶然:“然则,卿所为何事?”于谦肃然:“今日御驾出行,东宫附骥尾行,途中因故换车,被人夹行刺杀!”景泰帝愣了一下,惊问:“你说什么?”于谦问:“东宫遇刺,陛下不知吗?”景泰帝知道太子跟着皇长子出行,一时小心眼让人换了小马辇,未必没有几分心虚。对于有关太子的事,便刻意不让人通传。太子遇刺,万贞负伤在于府前跪求救命的消息,经过两个时辰的流传,宫中耳目灵醒的人都听到了风声,只有景泰帝却是丝毫不知。乍然从于谦口中听到消息,他一时竟然反应不过来,喃喃的问:“行刺太子?谁敢?”于谦回答:“臣已经使京兆府堪验现场,查明东宫在西直门废墟前遇截,护卫拼死闯开护卫后,辗转逃至外坊的苏杭会馆,再遭围杀。共有二十七名瓦刺残兵参与其事,东宫侍卫微服接应,使用火器当场将刺客尽数击毙。血满会馆,连累居民十六人伤亡,尸首枕藉,四邻战栗胆寒,不敢出门!”“瓦刺残兵?瓦刺还有残兵留在京师?还敢行刺太子?”景泰帝勃然大怒,厉声喝道:“十团营干什么吃的?朕重编军制,组建十团营,正为拱卫京畿!守护军民平安,怎么他们竟连瓦刺残兵都搜不出来,竟放任他们在京师游荡,行刺太子!”于谦缓缓地道:“陛下,瓦刺残兵留滞京师,恐怕并非十团营护卫不利,而是另有其因!”景泰帝一腔怒火,顿时压了下去,好一会儿才问:“太子如何?”于谦回答:“万侍带太子一路奔逃,不慎碰撞负伤,惊悸不安,高烧反复。据御医说,太子惊惧过甚,恐有后患。”景泰帝松了口气,又问:“万侍如何?”于谦虽然觉得他这关心有些奇怪,却仍然道:“闻说肩背刀伤入骨,全身多处碰伤,失血过甚,有性命之忧。”景泰帝额角青筋跳动,却说不出话来。于谦望着被他寄予厚望的少年天子,正色道:“陛下,您不知东宫遇刺。然而东宫今日遇刺,朝野上下,都以为陛下不过是心知而做不知而已!”景泰帝眼睛都红了,瞪着他问:“你也以为是朕失德杀侄?”于谦撩起官袍,屈膝下拜:“臣自然知道陛下不至于此!然而东宫处境艰难,朝野间难免非议!今日遇刺之事,更是离奇惊悚!臣请陛下移驾东宫,探视太子,抚慰人心!”第九十二章 情急反颜相向景泰帝自从恭贺新元的年节宴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太子。就像他也不愿意接太上皇回来的心态一样,不见,他可以安安稳稳的坐御座上,假装这帝位本来就是自己的,本来就该自己的儿子为储;而见了,却会再一次提醒他,至今为止,很多人仍然称呼他为“监国”;而最初孙太后赋予他的名分,是“代皇帝”。他可以选拔贤臣,澄清吏治,一扫太上皇当年在位时因为过分宠信中官,而带来的妖氛;但他始终无法消除群臣心中,仍然将自己的哥哥,当成帝位“正统”的印象。于谦的催促,令他既愤怒,又心虚,明明知道作为皇帝、叔父,这种时候理所当然的要去探视太子、侄儿;但想到去了东宫,就要面对万贞和太子,他就觉得窘迫。景泰帝不应,于谦便叩首复述了一遍:“陛下,君明臣贤,是国家幸事;叔慈侄孝,是人伦大礼;此二者,乃纲常所在,社稷基石。臣请陛下,移驾东宫,安抚太子!”景泰帝见他这劝谏一次不成便二次,二次若是不成,恐怕就要来第三次的架势,不由苦笑,道:“于卿请起,朕依你!依你就是!”御驾抵达清宁宫时,天色已经全黑了。几顶琉璃宫灯拥照着的华盖正从太子寝宫方向出来,与御驾正面相遇,却是孙太后领着钱皇后、周贵妃探视了太子出来。两下相遇,所有侍从都不约而同的屏了一下声息。明明双方侍从过百,声势浩大,但在这春夜的广场上,却透出一股异样的安静来。孙太后平日遇着皇帝,虽然礼法上占着嫡母的名分,但却从来都不会干等着景泰帝行礼,而是会先开口招呼,让皇帝避开生母、嫡母并立,礼节不便的尴尬。但今日孙太后站在丹墀前,见到了景泰帝的肩舆,却没有避让,就在丹墀前稳稳的站住了。不止站住了,她还收回了被太监扶住的手臂,拢袖凝立,拦在台阶前,安静的望着御驾一行。这不仅是嫡母对当权庶子的挑衅,还是国朝太后,面对皇帝的俯视:你固然执掌江山,为天下之主;然而,然身为太后,你的嫡母,无论家礼国礼,只教儿子孝敬父母,让皇帝礼敬太后,却从没有儿子见母不拜的规矩!我站在这里,你,行礼拜见否?景泰帝与孙太后相处的机会极少,平日多见她温和婉约的一面,乍然见到她面色冰冷,态度强硬的阻在路前,心中一紧,一种极其复杂的滋味涌上心头。即使是在奉先殿内,当着宣庙的神位要求接回太上皇,孙太后也只是以亲情、义理、名分等说词,来恳求他,劝说他,从来没有歇斯底里的威逼过他。但在这个时刻,她站在这里,寸步不让,却霍然揭去了她一直努力营造的温情,露出双方立场相对的本来面目!他曾经觉得孙太后努力维系出来的温情虚假可笑,但到了她不肯维系时,他才发现,这东西是确确实实需要存在的!那不仅是因为人心思安,更是因为,如果这虚假的温情不在,就会将皇室所有纷争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朝野舆情汹涌,使人恶念、妄心丛生,动摇纲常礼法构建的国家基石。一瞬间,景泰帝忍不住深深地叹了口气,示意轿长放下肩舆,步行走到孙太后面前,俯首行礼:“母后,儿子监国不力,以至太子遇刺,特来向您请罪!”孙太后已经做好了与景泰帝翻脸的准备,却没想到,这年轻气盛的皇帝,到了这个时候,竟然肯向她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