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明末乱象症结(一)
作者:爱码字的蚂蚁      更新:2022-05-05 05:03      字数:2315
  阳光从东边斜射而来,照在一大片乳白色的棉花上,耀眼的白色,大老远就能看见。

  萧谨一行人此时行走大路的两边就是一大片这样的棉花地,他们在杭州玩了三天后,继续上路,往苏州进发,现在已经进入浙江湖州府境内。

  “萧师父,刚才路过的地方都是种桑树,这里的农民又都是种棉花,怎么就是没有农民种稻谷?”郑森转过头看向萧谨,很是不解地问道。

  “有什么好奇怪的,用棉花做成的棉布,用桑叶喂的蚕吞出的丝做成的生丝或丝绸,外销很畅销,这些土地的主人想要赚钱,自然就种棉花和桑树喽。”萧谨见怪不怪地说道,像福建粮食一半以上靠外省运进来,郑芝龙在安平附近买了一大片田地不也种棉花和桑树赚钱,也没有种稻谷嘛,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当然了,这些话萧谨没敢当郑森的面说出来。

  “萧师父你不是跟我说过,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这浙江湖州在宋朝时可是很重要的粮食产地,现在这里的良田大部分却不种稻谷,难怪北方正在闹饥荒,民变不断,朝廷却没有足够的粮食赈济灾民了。”郑森终于明白北方饥荒不断,朝廷却为何拿不出粮食赈济灾民了。

  “不仅是湖州这里的田地多数种棉花和桑树,南直隶里的松江府、苏州府、应天府、常州府和镇江府一带的田地也都是种棉花和桑树的居多,稻谷种得很少。”洪升插话道,他经常去苏杭一带,对那一片地区很熟悉。

  “那浙江湖州府这里和南直隶五府民众吃的粮食哪来的?”郑森问道。

  “本地产种稻谷的田地虽然不多,不过基本够本地人吃了。”洪升解释道。

  “哦,原来是这样,本地人有吃的,不用管其它地方的人。那朝廷呢,大明朝廷也不管管吗?西北那边饿死人,江南这一带却不种稻谷,而是种经济作物赚钱,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朝廷应该管管的。”郑森抱怨道,他觉得大明朝廷太没用了。

  萧谨和洪升听到郑森天真的话,都笑了,这些土地的主人都是很有身份的人,在朝廷上势力不小的,地方官不敢管,朝廷内阁一样不敢管。

  “萧师父、洪升,你们笑什么,难道大明朝廷管不了这里吗?”郑森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奇怪的现象,难道为了赚钱,真的可以置人命而不顾吗?

  “郑森,朝廷很难约束这些田地的主人,不让他们种经济作物赚钱。”高升解释道。

  “为什么朝廷约束不了这些田地的主人?”郑森很是不解地问道,他听完高升的解释,反而更困惑了。

  “郑森,等到了苏州,我带你去看一个地方,到时我再跟你解释为什么朝廷约束不了这些田地的主人。”萧谨说道。

  “哦,好的,师父。”郑森答应道。

  ————————————————————————————————————

  ————————————————————————————————————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为了吴国的称霸事业,令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作为吴国的首都,拉开了苏州城的历史,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到明朝崇祯年间时,苏州已经成为南直隶继南京后的第二大城市。

  萧谨一行人绕过太湖,经过三天的骑行,抵达苏州城,城内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跟杭州相比,亦不逞多让。

  “人们常说“上有天常,下有苏杭”,看来此言果然不虚。”第一次到来苏州城的郑森很自然地把这座城市跟他刚离开没多久杭州城做了一个对比。

  “洪升,你来过苏州吧,知道反抗权阉魏公公逮的五人墓在哪吗?”萧谨转头问洪升道。

  “知道啊,五人墓在苏州可是很有名的。”洪升说道。

  “好,找家客栈安顿好众人,你带我们去五人墓看看。”萧谨说道。

  “哦,好的。”洪升愣了一下,说道,他不知道萧谨为什么这么急着要去看五人墓,又不是什么好看的景点,一个坟墓而已。

  在一家名为“涵香居”的客栈安顿好众人,洪升领着萧谨和郑森,带着十二名护卫出发前往苏州山塘街。

  “这里就是当年反抗权阉魏公公而被杀害的五名义士之墓。”洪升领着众人在山塘街一处临近河道的地方,找到了苏州著名的五人墓,现在叫义风亭。

  烧点纸钱祭拜一番,萧谨让郑森把石碑上的碑文轻声念一遍,郑森很是不解,不过还是照做了,洪升更是迷惑不解,他不懂萧谨这是要干什么,不过他没有出声,而是一声不吭地站在旁边。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郑森,你觉得这碑记怎么样?”萧谨等郑森念完石碑上的碑记,问他道。

  “这碑记写得很好啊!这碑记主要讲苏州民众反抗权阉魏公公逮捕蓼洲周顺昌的故事,苏州这件事闹得很大,当初其曾其五师父还特意跟我说过这件事,他盛赞了挺身而出,揽下罪责的五人。”郑森说道。

  “郑森,如果我说你一路看到湖州府和苏州府大片良田改种棉花和桑树的事情,跟这个碑记上说的故事有关系,你相信吗?”萧谨说道。

  “怎么可能,大片良田改种棉花和桑树,跟苏州民众反抗权阉魏公公抓人有什么关系?”郑森很是不解地说道。

  洪升眼前一亮,他倒是有些听懂了萧谨的话,不过萧谨明显在给郑森上课,他自然不会插话。

  “郑森,你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你想一想,大片良田改种棉花和桑树和苏州民众反抗权阉魏公公抓人这两件事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萧谨没有直接把答案说出来,而是循循诱导郑森找到答案,他可是当了很多年老师了,这点水平还是有的。

  “大片良田改种棉花和桑树是朝廷管不了那些拥有大片良田的大地主,苏州民众反抗权阉魏公公抓人则是反抗朝廷,两件事情都跟朝廷有关系,而且朝廷都是两件事情的失败者。”郑森想了一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