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明末乱象症结(二)
作者:爱码字的蚂蚁      更新:2022-05-05 05:03      字数:2195
  “没错,这两件事情朝廷都是失败者,那郑森你想想为什么朝廷会是失败者呢?”萧谨继续问道。

  “这个我还真的想不明白,朝廷明明拥有强大的实力,怎么就成为了失败者呢。”郑森想了好一阵子,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两件事的本质都是钱压倒了权,你一路上看到的那些湖州府和苏州府的大片良田都是一些大地主拥有的,而这些大地主都做棉布、生丝、丝稠等货物的海贸生意,对于他们来说,做水稻显然不如种棉花和桑树赚钱,所以你一路上看到的大片良田大多数是种棉花和桑树,种水稻的极少。”萧谨一步步抽丝剥茧地分析道:“至于苏州民众反抗魏公公乱抓人这件事,魏公公要抓的人是东林党人周顺昌,几万苏州民众竟然起来阻拦,显然是有人的背后组织的。你想想朝廷要抓一个官员跟苏州民众有什么关系,竟然几万民众聚众阻拦,没人组织你相信吗?而在苏州有能量组织几万民众的人显然不是等闲之辈,郑森,你想想他们会是些什么人?”

  “背后组织几万苏州民众的人必然是那些拥有大片良田,做海贸生意赚了大钱的大地主大商人,没有大量的钱财,绝对无法组织起几万苏州民众。”郑森想了一下,说道,他有些听懂萧谨的话了,他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也是做海贸生意的,也在福建有一大片土地,跟他一路上看到的土地一样,他父亲也是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来赚钱的。还有,他父亲的官虽然不大,但在福建的势力却相当大,可以说跟福建巡抚平起平坐丝毫不是问题。

  “这些人的能量是如此可怕,你看权阉魏公公后来不是被他们斗倒了吗?”萧谨轻声感叹道,他突然想到了天启皇帝的突然死亡,正是天启皇帝的突然死亡,才导致崇祯上台,解除了魏忠贤的权柄,他觉得天启皇帝的突然死亡很可能是人为的,不过历史上并没有这方向的证据。

  “是啊,魏公公权势这么大,都被他们斗倒了,哪有地方官敢管他们土地上种什么东西。”郑森感概道。

  “郑森,大明动乱有许多原因,不过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钱压倒了权。魏公公被斗倒之后,大明朝廷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约束这些大地主大商人了,这些大地方大商人抗法拒捕,抗税,少缴税甚至不纳税,为了赚钱,大规模种经济作物,不种水稻,不管北方地区正在闹饥荒,上演人相食的惨剧,导致西北民众揭竿而起,蔓延众多省份。”萧谨有些愤慨地说道,他觉得有钱人失去约束实在太可怕了,他们会在金钱贪婪趋利本质的驱动下,疯狂地采用一切手段聚敛财富,甚至不管这些手段在长远的将来,会不会损害到他们自己的利益。

  “师父,这些有钱人是怎么用钱压倒权的?有钱人手上又没有军队。”郑森有些想不通,朝廷手里可是有军队的,江南这些大地方大商人怎么斗得赢有军队的朝廷。

  “朝廷手里是有军队,不过我们大明军队的控制权却是由文官掌握的。本朝初年,军权在勋贵阶层手中,可是土木堡事变后,我大明的勋贵阶层损失惨重,成年的武将勋贵大部分战死了,文官阶层趁机夺走了军队的权利,巡抚领军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慢慢形成了我们大明现在以文制武,文官领军的体制。大明的文官呢,又基本都是从科举中考出来,这些有钱人家族的子弟一直在参加科举,通过科举进入文官阶层,他们还不断地花钱影响科举,让他们中意的人考上进士当上文官,这样时间一长,文官阶层自然遍布他们家族的子弟和代理人,他们就能通过文官阶层间接控制军队了。这样一来,朝廷即使明面上拥有军队,照样斗不过他们。”萧谨一字一句地说道,说完他还特意用指了指五人墓碑记上作者的名字。

  “作者是张溥!我明白了,师父,之前你跟我说过的那个复社就是影响科举的,他们靠垄断科举来控制文官队伍,再靠文官来控制军队。”郑森顺着萧谨指的方向,看到五人墓碑记上作者的名字,一下明白了,原来作者是复社的创始人张溥。

  洪升一直在旁边默默地听着,没有说话,他虽然知道南直隶几府大地主的势力很大,不过他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势力竟然大到这个程度,听萧先生这么一说,他感觉大明幕后掌权的人就是南直隶几府的大地主,而朝廷内阁的文官只是他们的木偶。

  “明白就好,钱压倒权是这样的可怕,所以我们华夏民族一直以来的体制都是权压倒钱,我们的老祖宗很聪明,他们很早就意识金钱不受约束的可怕。”萧谨说道。

  “萧师父,权压倒钱比钱压倒权有哪些好处呢?”郑森问道。

  “好处多了,自古我们华夏民族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记载里,权贵阶层剥削太厉害导致民众揭竿而起,进而改朝换代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一旦改朝换代,皇族和勋贵阶层能善终的极少。出于对改朝换代的恐惧,皇族和勋贵阶层比较具有危机意识,他们也希望民众能够过上好日子,这样他们的权利才能世代相传,永葆富贵,所以皇族和勋贵阶层的利益跟底层民众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像大明现在这种情况,如果皇族和勋贵阶层还能控制局面,绝对不会发生西北饥荒不断,流贼遍地,江南大量土地却还拿来种桑种和棉花赚钱的怪事。”萧谨说道。

  “哦,原来如此,我明白了。”郑森感叹道,听完萧师父的解释,他茅塞顿开,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明白就好,在这里呆太长时间不好,我们回客栈吧。”萧谨说道,毕竟五人墓碑在苏州是一个有名的地方,一群人在这里呆太长时间不好。

  郑森和洪升都点头同意了,他们各自招呼在两边警戒的十二名护卫上马,一起返回了刚才住进去没多久的“涵香居”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