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改 变
作者:爱码字的蚂蚁      更新:2022-05-05 05:04      字数:2395
  “那大明还有救吗?”郑森胆战心惊地问道,他被萧谨说大明离彻底沦亡不远的话吓到了。

  “大明是没救了,不过华夏还有救,甚至还有可能凤凰磐涅,浴火重生。”萧谨看着郑森,意味深长地说道,他把赌注都压到郑森身上了,能不能改变明末汉人彻底沦亡的历史,就看将来郑森做得怎么样了。

  “师父,我不明白。”郑森想了一下,说道,他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自秦始皇一统华夏,开启帝制以来,历史上众多朝代极少有超过三百年的呢,汉朝四百年中间隔了个新朝,唐朝不到三百年,宋室南渡,勉强熬过了三百年,但屈辱之极,现在大明立国已经将近两百七十年了,按历史规律,已经到了王朝末日了,大明如今土地、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差距极大,官吏腐败之极,想要延续大明多些年份都极难,更何况拯救了。”萧谨觉得大明到了这个地步确实已经没救了,改朝换代不可避免。

  “那华夏还有救,甚至还有可能凤凰磐涅,浴火重生。这句话怎么理解?是不是改朝换代就行。”萧谨有些急切地说道。

  “不是,想要治理一个民族的病根哪有这么容易,上次华夏得这么严重的病是五胡乱华的时候,足足过了三百多年,死了无数人,新诞生的关陇军事贵族才领导华夏迎来隋唐时期的再次辉煌。”萧谨面色郑重地说道:“总之,华夏想要凤凰磐涅,浴火重生,就要改变现状,而一个社会只有跌入谷底的时候,人们才会想要改变,所以我才说大明没救了,不过华夏还有救,甚至还有可能凤凰磐涅,浴火重生。”

  “改变?从哪方面改起呢?”郑森问道。

  “要改的地方多了,首先,华夏想要重生,必须诞生一个新的军事贵族集团。一个力压文官集团的军事贵族集团是很重要,”萧谨想了一下,说道。

  “恩,我将来会想办法让一个新的军事贵族集团诞生的。”郑森点了点头,说道,他对武人被压制的后果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

  “其次,要打破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把道德标准降下来,让人们不要满嘴仁义道德,那样太假,太虚伪了,而一个人人带着假面具的社会,会让这个社会的大部人都变成自私自利的伪君子,而一群伪君子是没有任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萧谨感概道,他想到“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这句话,这何尝不是中国人太自私自利造成的。

  在儒学理学占绝对优势之前,中国人是有凝聚力的,萧谨心想只要彻底打破儒学一家独大的地位,再花一些时间重塑民族精神,凝聚力会重新产生的。

  “没错,圣人之学要人们存天理,去人欲,害人不浅。”郑森又点了点头,赞同道。

  “再次,要提升工匠的地位,提高到跟文人的地位差不多。”萧谨接着说道。

  “提升工匠的地位?还要提高到跟文人的地位差不多?弟子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郑森很是不解地问道,他的脑子此时充满了问号。

  “郑森,工匠对我大明是很重要的,你看像草原上的牧民,连个铁锅都不会造,我大明一旦禁止贸易,他们就得入关抢。”萧谨看着郑森,说道。

  萧谨觉得中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方一样没有出现自然科学,跟中国的文人地位太高,工匠地位太低有关,识字的人都去参加科举了,愿意从事工匠这个行业的人,文化水平高的人并不多,甚至许多工匠根本就不识字,所以传承技术大多都靠个人的经验,自然难以积累理论知识。不过即使这样,明朝末年,中国还是出现《天工开物》这一本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奇书,而这本奇书恰恰是一名当官的文人写的。其实中国的数学知识和技术储备不差的,只是宋朝以来各阶层一直被一家独家的儒家文人压着,算术方面和工匠这两个行业地位太低,优秀人才不愿意进入这两个行业,故而一直没能产生自然科学。

  “萧师父,我知道工匠对大明很重要,可是把工匠的地位提高到跟文人一样,有什么用呢?”郑森还是不理解。

  “现在在大明,愿意从事工匠行业的匠户大多文化不高,他们传承技术全都靠师父带徒弟,面对面地传授技术,而这种传承技术的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没有办法积累理论知识,从而让这门技术往更深处发展。”

  “萧师父的意思是说想要技术继续往更深处发展,需要积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郑森想了一下,说道。

  “是的,没错,所以需要提高匠户的地位,让有文化的人进入这个行业。”萧谨高兴地说道,他对郑森的领悟能力很满意,真是一点就通。

  “恩,弟子明白了。”郑森点了点头,说道,他突然觉得萧师父的脑子里真是奇思妙想不断。

  “唉,还要很多东西要改变,而做些改变都需要我们华夏熬过这次劫难,才能进行变革,可是这一次,我们华夏民族比上一次五胡乱华时面临的局面,还要严重得多。五胡乱华时,武人地位还挺高,现在武人地位这么低,又处于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能不能抵挡住建奴入侵都是个问题,更别提后面的凤凰磐涅,浴火重生了。”萧谨想到日后清军入关的情形,叹了一口气,说道。

  “师父,那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郑森用期盼的眼神看着萧谨,问道。

  “现在我们什么都做不了,等你长大了,开始接手郑氏家业的时候,你才有实力去做这些事情。”萧谨十分直接地说道,他一点都不怕给郑森浇冷水,浇灭郑森的雄心壮志,他知道历史上的郑成功可是百折不挠的性格,这一点小冷水实在不算什么,只会让他变得更为冷静。

  “哦,弟子明白了。”郑森听明白萧谨话的意思了,有热情是好的,不过实力更为重要,他又受教了。

  萧谨和郑森聊完天又看了一下长江的风景,高升才指挥护卫搬完东西走上船,王把总没有跟着上船,他还要返回军营做其它事情呢,后面的行程他就不跟着萧谨等人了,熊总理说绝对信得过郑芝龙的为人,不用他一直跟着。洪升很懂做人,上船前偷偷塞了两张一百两的银票给王把总。

  “开船!”洪升看到护卫们都上船了,下令开船,船杆上升起开船的信号旗,三艘大船相继升帆拔锚,萧谨三人跟王把总挥手道别,三艘大船在风力的作用下,开始缓缓向西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