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郑森的疑惑
作者:爱码字的蚂蚁      更新:2022-05-05 05:04      字数:2319
  萧谨一行人在安庆呆了两天,第三天准备上船出发前往武昌时,他们从王把总那里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建奴入关抢掠了。

  “建奴又入关抢掠了,这是第四次了吧。”洪升得到消息后,感概道。

  “建奴把我们大明当钱庄了,缺钱花时就进来抢掠。”郑森十分气愤地说道。

  “好了,准备出发前往九江,然后再去武昌。”熟悉历史的萧谨到是很淡定,一切按计划进行,清军入关抢掠还抢不到长江一线。

  “萧先生,建奴入关抢掠,我们不能按计划前往武昌了。”洪升沉思片刻后,说道。

  “为什么?”萧谨很是不解地问道。

  “萧先生,建奴入关抢掠,天下兵马必然前往北直隶勤王,北方的流贼必然再次死灰复燃,长江沿线的武昌城过阵子恐怕也不安全了,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要再继续按计划前往武昌为好。”洪升分析了一番,忧心忡忡地说道,经过昨天出安庆的经历,他觉得北方的乱局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为了大少爷的安全,还是不要去武昌的比较好,他可是知道湖广省流贼众多的,万一他们刚进武昌城,就遇到大股流贼攻打武昌怎么办。

  “洪升,武昌城是长江以南的城市,不是在长江以北的城市,流贼没有水师,攻打不了武昌城的。”萧谨说道。

  “我总觉得还是不太安全。”高升还是不放心。

  “那好吧,计划改变,暂时不去武昌城了,到达九江之后,先前往南昌呆几天看一下情况,然后再决定是否前往武昌,如果大队流贼在湖广一带作乱的话,就直接从南昌回福建安平好了。”萧诃想了一下,说道,他觉得洪升非常害怕郑森出什么事,不得不对他的计划做一些改变。

  “恩。”洪升点了点头,说道,在南昌呆一阵子,看看有没有流贼趁机起事也好。

  商量好日后的行程,萧谨一行人收拾好行李后,走出军营,往镇海门走去。

  三艘大船就停在长江离镇海门不远的码头边上,萧谨一行人走到码头后,王把总和洪升下马站在码头边上,指挥众多护卫把二十车货物、粮食和之前搬进城的盔甲搬上船,有总理六省军务熊文灿手下督标营的王把总带队,郑氏的护卫们又都穿着军服,巡检司的巡检弓兵哪敢管。

  萧谨和郑森不用搬东西,两人走上船,站在船头看长江的风景,只见一阵风吹过,江面上翻起一起小小的浪花。

  “萧师父,我始终想不通一个问题。”郑森突然转过头跟萧谨说道。

  “说说看,郑森你想不通什么问题?”萧谨转头看向郑森,问道。

  “萧师父,你说我大明赫赫天朝,亿万黎民,百万大军,红夷大炮和火铳众多,怎么就被建奴屡次破关而入,四处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呢?”郑森很是疑惑不解地问道,刚才得知建奴入关抢掠的消息,他想了很长时间,都想不通大明为何会沦落到这个境地。

  “郑森,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赫赫大明会沦落到遍地盗贼,外夷肆意抢掠的地步?郑森,你思考过这个问题一阵子了吧,你说说你的见解。”萧谨对郑森会思考这种问题感到欣慰,不过他没有马上告诉他答案,他可是当老师的,知道怎么教学最好。

  “我觉得是大明的官吏太腐败,军队将士太怕死了,如果文官不爱财,乱征赋税,百姓也不会被逼得要造反,大明的武将如果悍不畏死,建奴也不至于屡屡入关抢掠。”郑森想了一下,说道。

  “太片面了,昔日汉室末年时,一样官吏腐败,百万黄巾揭竿而起,为何却没有四夷侵入汉土抢掠,那时大汉的军队为何能震慑住四夷,而现在大明的军队为何却不能,我不觉得大明的武将都是怕死鬼,悍不畏死的武将还是有不少的,可是建奴却根本不怕。”萧谨笑了笑,说道。

  “那是大明现在遍地蝗灾、旱灾导致国力虚弱,民不聊生,被建奴趁机侵袭。”郑森想了一下,又说道。

  “大明这么大,不是这里水灾,就是那里旱灾,很正常的。当然了,崇祯年间的蝗灾、旱灾是多了一点,不过这并不是大明沦落到遍地盗贼,外夷肆意抢掠的主要原因。”萧谨说道。

  “那就是跟江南有钱的大地主大商人想方设法少缴税甚至不缴税有关,朝廷要是有钱,就能赈济灾民和抵御建奴了。”郑森说道。

  “那是大明生病表现出来的症状,不是病根。”萧谨轻轻摇了摇头,说道。

  “那弟子不知道了,还请师父替弟子解惑。”郑森想不到其它原因了。

  “因为大明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为师认为病根主要有两个,第一个病根是大明这里病了。”萧谨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道:“大明太过推崇圣人之学,特别要求读书人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名教纲常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儒家子弟要存天理,灭人欲,只言德,不言利。儒家这种对道德的高标准让世人难以达到,生存在这个世上就得言利,无利人们就无法生存。宋室南渡之后,儒家的大师把道德的硬性标准定得太高了,世人根本难以企及,为了维持表面的道德标准和私下谋利的需要,人们变得虚伪,满嘴仁义道德,其实一肚子的男盗女娼,社会风气彻底败坏,人们都变成自私自利的伪君子。”

  “第二个病根是大明现在以文制武的体制,这个体制可以追溯到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矫枉过正的改革,基于五代武人跋扈的教训,宋太祖特意把之前文武不分的体制改了,划分出文官和武将两个阶层,还让文官辖制武将,此举阉割了华夏的尚武精神,以致赵宋对外战争败多胜少。本朝太祖开朝之始,文武平等,但土木堡之变,武将勋贵损失惨重,文官地位日益上升,导致今日武人地位之低下,犹过昔日赵宋,良家子弟不愿从军,大明军队的战斗力能高到哪里去。”萧谨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感概道:“当一个社会大部人都变成了自私自利的伪君子,不愿意为社会奉献,只想向社会索取,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凝聚力,恰巧这个社会又不尚武,无法用武力保护自己的时候,这个社会也就到了离彻底沦亡不远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