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黄 鹤 楼
作者:爱码字的蚂蚁      更新:2022-05-05 05:04      字数:3590
  萧谨三人在客栈呆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他们就收到消息,三艘大船已经到武昌城汉阳门外了,洪升指挥众人收拾东西,准备上船,萧谨和郑森则带了两名护卫前往武昌城著名的名楼——黄鹤楼看一下,来武昌不去黄鹤楼就离开太可惜了。

  穿越前萧谨也去过武汉的黄鹤楼,他印象中黄鹤楼是建在武昌蛇山上,而且高达五层。

  萧谨以为黄鹤楼一直就是那个样子,直到高升带着他和郑森走到黄鹤楼面前,他才发现原来黄鹤楼重建后建高了那么多,明朝的黄鹤楼并不高,主楼也就两层,算上高大的石台地基就是三层,而且连地方都变了,不是在武昌蛇山山巅上,而是在汉阳门不远的地方,比较靠近长江。

  “黄鹤楼可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怎么主楼才两层。”原本充满期待的郑森看到黄鹤楼真实的样子有些失望。

  “郑森,这黄鹤楼建于三国时,年代太过久远了,而滕王阁建于唐代,高过黄鹤楼是很正常的。”萧谨笑着解释道。

  “黄鹤楼历史竟然这么悠久。”郑森有些震惊地说道。

  萧谨笑了笑,没再说什么,他走在前头,领着郑森和两名护卫走上石梯,黄鹤楼的石台地基非常宽,除了主楼,还有一些附属的凉亭建在石台上。

  萧谨等人没有在石台上停留,直接走进了主楼,走上二楼。现在大明正在闹饥荒,来黄鹤楼游玩的人极少,二楼极为宽敞的回廊空荡荡的,萧谨等人凭栏远眺,长江的美景尽收眼底。

  跟赣江空荡荡的江面不同,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众多,萧谨看着一艘帆船沿江东下,由大变小,直至消失在他的视线里,脑子里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

  “郑森,看着长江上的帆船,我想起了一首诗。”萧谨转过头,笑着跟郑森说道。

  “是李白送孟浩然那首诗吧。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郑森笑着说道。

  “是的,没错。”萧谨点了点头,说道,相处多年,他现在跟郑森有些默契了。

  “那条大河就是汉水吧。”郑森看着不远处一条灌入长江的河流,说道。

  “是的,那条河就汉水,在汉水左边的城池是汉阳城,在汉水右边的城池是汉口城。”萧谨说道。

  “哦,这三座城位置这么好,各自又只是隔着一条江河,将来用大桥把三座城连接起来,绝对可以成为一座大城,繁华程度一定不逊色于杭州和苏州。”郑森看了看长江对岸的两座城,说道。

  萧谨听到大惊失色,郑森竟然能猜中将来的事情,武昌、汉阳和汉口合并成武汉还是民国时候的事情呢。

  “师父,你怎么这副表情,我说的难道不对吗?”郑森转头看到萧谨的表情,有些奇怪地问道。

  “对,怎么不对,可惜长江太宽了,这桥不好建。”萧谨一副可惜的口吻,说道。

  “是啊!这长江太宽了,现在的技术想要跨长江建桥还只是梦想。”郑森点了点头,十分可惜地说道。

  萧谨和郑森在二楼回廊上看了一会长江上的景色,洪升就走上来了。

  “郑森,萧先生,众人都已经上船了。”洪升走过来,说道。

  “哦,那我们也上船吧。”郑森说道。

  “恩,走吧。”萧谨说道。

  洪升很自觉地走在前头带路,萧谨和郑森两人跟在他后面,两名护卫走在最后面。

  三艘船的船员们早都做好了准备,萧谨等人一上船,立即拔锚升帆,三艘船在风的作用下,往汉水和长江的交汇口驶去。

  “等下驶过汉阳和汉口两座城,让我们的人全都换上大明军人的军装。”洪升转身吩附护卫道。

  “是,大人。”站在洪升身旁的护卫答应一声,转身去传达命令了。

  “洪升,为什么这么着急换军装?”郑森有些疑惑地问道。

  “郑森,长江以北不太平,水贼不少,换了军人的服装,就不会有一些小贼寇过来找麻烦了。”洪升解释道。

  “哦,懂了。”郑森说道。

  汉阳和汉口两座城并不是很大,三艘船驶进汉水没有多久,就过了两座城,船上的护卫们纷纷穿上暗红色布面甲,中级军官穿上白色锁子甲,原来郑氏商队的旗帜全部换成军队的旗帜,萧谨三人也换上了大明军官的甲胄,萧谨和郑森跟其它中级军官一样穿了一套白色锁子甲,洪升则穿了一套金漆山文甲。

  “哇塞,高升你穿上这身主色是红色的金漆山文甲真帅。”郑森看着洪升,笑着说道。

  “那是,金漆山文甲可是高级货,不帅怎么行。”萧谨笑着说道。

  “好了,你们两人别取笑我了。”洪升刚笑着说道。

  洪升都这么说了,萧谨和郑森不好再说什么,两人看向汉水岸边的风景,进入他们视野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成片金黄色的稻穗在风中轻微摇摆,远远看过去,就像金黄色的海洋在翻着一层小浪。

  “师父,这里的田地好大啊!一眼望不头,跟南直隶苏州一带有得一拼。”郑森感概道。

  “恩,这里就是江汉平原,一路过去几乎全是平坦的平原,山非常少,配上汉水这条江,可谓鱼米之乡。”萧谨说道:“春秋时的楚国就是靠江汉平原这块大平原和富饶的南阳盘地才称雄一时的。”

  “恩,这么大的一块平原能养很多人,难怪当年楚国号称地广人众。”郑森点了点头,附和道。

  萧谨跟郑森聊天的时候,洪升没有插话,他安安静静地站在旁边,看着前方的船,他们乘坐的船在三艘船的中间,前方第一艘船发现什么情况都会升旗示警。

  萧谨和郑森刚聊了几句,洪升就看到行驶在前方的第一艘船升起了戒备的旗帜,吓得他赶紧跟站在身后的护卫说道:“前方有情况,你们赶紧护卫萧先生和郑森回船舱躲避。”

  萧谨和郑森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被四名护卫迅速护送进船舱里,护卫还把门和窗都关上了,桌子翻倒在地上做掩护,让萧谨和郑森躲在桌子后面。

  “什么水贼这么厉害,连官兵的船都敢劫。”郑森说道。

  萧谨没说话,他在心里默念时间,在他默念到两分钟三十秒的时间,船舱的门被打开了,两人伸头看过去,看到是洪升走了进来。

  “发生了什么事?”萧谨站起来问洪升道,他知道现在应该是没事了,郑森也跟着站了起来。

  “没什么大事,只是江边两个村的村民在打架,打得还很激烈,吓了我们一跳。”洪升说道。

  “两个村的村民在打架?我去看看。”郑森听到有群架看,兴奋地走出了船舱,去观战了,萧谨和洪升也跟着走了出去。

  三人站在船板上看向岸边,只见离河边将近五百米的一片已经收割的稻田上,几百人打成一团,看穿着应该都是村民,他们手上的家伙五花八门。

  “是本地的土民与江西来的客民械斗,在湖广这一带这种械斗经常发生,是很平常的。”洪升解释道。

  “客民?是本朝初期从江西迁移过来的客民吗?”看到这一幕,萧谨想起了清朝的土客大械斗,原来明朝就有了。

  “是的,以前土客和客民还能和睦相处,现在土地不够分了,土民和客民经常为了争夺土地,经常打架,我每次来湖广都能见到这种械斗。”洪升感概道。

  萧谨和洪升聊了两句,船已驶过村民械斗的地方,看着那些正在拿手中武器砍向对方的村民,萧谨心想大明王朝实在太无能了,积累了太多的社会问题,能撑差不多两百八十年才灭亡已经是很长寿了。

  “江西那边不是有很多空地吗?没有土地的可以去江西那边耕种嘛。”郑森说道。

  “不可能,那样的话,缴税要缴很多税的,官府会把逃荒人的税加在搬过去耕种人的身上,还不如在这边抢地划算。”洪升说道。

  “哦,这样啊!”郑森说道。

  “人口增长太快,地不够分的话,要么向外扩张,抢土地分给没有土地的人,要么像历朝历代末期一样改朝换代,重新分配土地,同时让战争减少人口,使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解,我大明现在正在走改朝换代这条路。”萧谨感概道,明朝嘉靖年间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人口快速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厉害,农民负担又重,农民不起义才怪。

  郑森和洪升听完都转头看向了萧谨,这么多改朝换代好像确实像萧谨说的那样,主要是人多地少的矛盾。

  “萧先生,这些话在我们面前说说就好了,在其它地方就不要说了。”洪升提醒道。

  “放心,洪升,这个我知道。”萧谨笑了笑,说道,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他自然不敢乱说。

  “萧师父,你说我大明现在正处于改朝换代之中,可我看不出现在谁有能力取代大明啊?”郑森转头看向萧谨,问道。

  “不知道,这个我也说不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往往在局中的人,都看不清将来的走势会是如何的。”萧谨说道。

  “哦,也是。”郑森点了点头,说道。

  “萧先生你不是说你不怎么懂作诗的嘛,这苏轼的诗你刚才信手拈来啊。”洪升有些惊讶地说道。

  “我就懂几首唐诗,偶尔拿来用用而已。”萧谨笑着说道。

  ………………………………………………

  萧谨三人一边看汉水两边的风景,一边聊天,聊了将近一个时辰,三人才回船舱中睡觉,武昌离三百公里以上,远着呢,没这么快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