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复社文人(一)
作者:爱码字的蚂蚁      更新:2022-05-05 05:04      字数:3347
  在南京鸡笼山下,有一片规模宏大,且连成一体的建筑群,东达珍珠桥,西至进香河,北临鸡笼山、南达四牌楼。这片占地极广的建筑群就是南京赫赫有名的国子监,郑森抵达南京当天就进入国子监的校舍,萧谨则在金吾卫后巷上,进香河旁的一家“君来”客栈安顿了下来。

  郑森刚到国子监,忙着熟悉环境,暂时不来萧谨这里上课,他也乐得清闲,每天看看进香河的景色,看看书,日子倒过得比较悠哉。

  十天后,熟悉完环境的郑森终于过来找萧谨了。

  “郑森,你终于来找为师了。”正在看着《金瓶梅》的萧谨打开门,看到门外站的人是郑森时,转身边走,边笑着说道。

  “萧师父,今天晚上有个聚会有李香君的琴听哦,你去不去?”郑森进门把门关上后,笑着问道,他怕萧师父老呆在客栈里闷得慌,有聚会就想拉他一起去了。

  “你是说媚香楼的那个李香君?”萧谨问道。

  “是啊!”郑森点了点头,说道。

  “据我所知,那个媚香楼的李香君不是已经赎身了,现在哪个聚会能请得到她。”萧谨有些奇怪地说道。

  “她的相公候方域能请得的到她,这次聚会里有候方域,他说带他的侧室李香君一起去。”郑森解释道。

  “你才进国子监十天的时间,就认识复社的候方域了?”萧谨十分惊讶地说道,他觉得这速度也太快了吧。

  “候方域很有名吗?”郑森有些疑惑地问道。

  “复社四公子之一,挺有名的。”萧谨笑了笑,说道。

  “哦,我是前两天刚认识的,他来南都办点事情,我刚拜在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介绍他给我认识的。文人嘛,都喜欢聚会,候方域缴请我参加他们复社五位文友的小聚会,我就答应去喽,弟子想到有李香君姑娘的琴听,特意来叫上师父您。”郑森说道。

  “我又不是钱谦益的弟子,复社文人不欢迎我去参加他们的聚会吧。”萧谨有些惊讶地说道。

  “我跟候方域说了,说我有一名同乡路过南京,很喜欢听香君姑娘的琴声,想一起带上他一起参加此次聚会,候方域同意了。”郑森笑着说道。

  “哦,看来你面子挺大,可是我既吟诗作对水平很差,这种文人聚会,我去现场怕是会老被罚酒。”萧谨有些担忧地说道,古代的文人聚会,玩行酒令时总是少不了玩雅令,这是他的短处,他在郑府平时都不参加这种聚会的,怕出丑。

  “萧师父,诗你不是花了不少时间跟我一起练过一阵子嘛,多少懂一点的吧。到时我坐你前面,悄悄地用酒水写答案在桌子上,蒙混过关应该还是不难的。”郑森笑着说道,他对于萧师父的诗词水平这么差很是不解,明明他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都很精通,偏偏吟诗这方面就很差,他搞不懂这是怎么回事。

  “好吧,那就去一次看看吧,这次要是被罚酒次数多,下次我可不去了。”萧谨有些无奈地说道,郑森都这么说了,他总不能不给面子。

  “好,那我们赶紧走吧。”郑森笑着说道。

  换了一身出门的衣服,萧谨跟郑森走出客栈,上了等在门口的马车。

  “驾”、“萧萧”,随着一声轻微的鞭子声和两声马的嘶鸣声,马车缓缓启动,往成贤街的方向驶去。

  “这个聚会是哪里聚啊?”萧谨转头看向郑森,问道。

  “秦淮河的一艘游船上,我们现在去登船。”郑森笑着说道。

  “游船?不是花船就好。”萧谨笑了笑,说道,倒也不是说他正人君子,而是他有妻有妾,而且都是挚爱,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那种地方自然就缺乏兴趣了。

  “放心好了,萧师父,那游船是我花钱租的,绝对不是花船。”郑森打包票道。

  “这次聚会不是候方域组织的吗?”萧谨有些惊讶地说道。

  “是候方域组织,我刚加入复社,当然要出点钱表示一下嘛。”郑森笑着说道。

  “哦,你刚拜入钱谦益门下,花点钱也是应该的。”萧谨点了点头,说道,郑森被他调教得有些世故了,对于纵横策术里的以策谋利那是相当精通。

  南京国子监在南京城北部,桃叶渡口在南京城南部,萧谨和郑森乘坐的马车想要到目的,得穿过大半个南京城呢。

  萧谨和郑森之前来过一次南京,在他们两人心里,南京整齐而宽大的石板街面,悠长的小巷,配上众多河里往来的小船,是一个极易唤醒文人内心诗意的地方。

  可是现在的南京跟往常大不一样,到处是衣衫褴褛的饥民,街道的角落还时不时躺着一具衣服都被扒光,不懂是不是已经死亡的人。

  马车从金吾卫后巷驶到成贤街上,又从成贤街经珍珠桥,驶到西皇城根北街,萧谨和郑森处处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饥民。

  “来南京逃难的饥民竟然这么多?”郑森很是吃惊地说道,从福建安平一路上到南京,他们在各个城市见到的饥民也不少了,不过跟南京的数量相比,还真是差了不少。

  “北方旱灾、蝗灾、瘟疫闹个不停,松锦大战后,建奴又入关抢掠过两次,南京又是长江以南最大的城市,饥民们都觉得逃来南京肯定有饭吃,逃来南京的饥民不多才怪了。”萧谨有些麻木地说道。

  都说崇祯是个倒霉蛋,萧谨穿越前看历史书的时候感觉还没那么深。现在身临其境,从郑府看到塘报上和郑氏商队从各地不断传来的坏消息,再到亲眼看到眼前这些饥民,萧谨真是很深刻地体会到了崇祯皇帝面对国内灾荒不断和内忧外患一起袭来的绝望心情,这种糟心的事情他从十六岁登基,一直处理到三十三岁吊死媒山,不容易了。虽然崇祯治理国家这份工作干得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很糟糕,但是萧谨觉得把大明灭亡的责任都归咎在他身上是不公平的,毕竟他登基时也就十六岁而已,之前他又一直当藩王,没有接受过治理国家的培训,指望一个只有十六岁,又没有经过工作培训,甚至连工作经验都没有的青年人去拯救一个步履蹒跚的老旧帝国,本来就不现实,搞砸才是正常的。

  “萧师父,要不我们拿点银子出来给饥民吧。”郑森提议道。

  “不行,拿一些银子给饥民,会引起其他饥民的哄抢,一大群人践踏之下反而会害死不少饥民,官府不集中救助,靠个别善举是没用的。”萧谨想了一下,否决了郑森的提议,他可不想让郑森好心办坏事。

  萧谨对于大明朝廷的执政能力是相当不满的,财政搞得这么差,平时就没什么钱,国家一有点事情,就左支右绌,现在连军饷都发不出来,救济灾民,控制瘟疫那真是想都不要想。

  “唉,看着民众陷入深重的苦难,我却做不了什么,我觉得自己很无能。”郑森吐了一口气,说道。

  “郑森,拯救民众于苦难之中可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既要有智慧、有能力,还要有强大的实力和一颗承受能力极强的心才行,你现在还小,还需要磨练你的能力,现在想多也没用。等郑森你能力足够强了,再接你父亲的班,掌控整个郑氏,拥有强大的实力,你就初步具备了拯救民众脱离苦难的条件,但离拯救民众脱离苦难还有好远好远的距离呢。”萧谨语重心长地说道,他心想要拯救民众于苦难之中哪有这么容易,古往今来,真正拯救民众脱离苦难的大贤大能之人那真是少之又少,两只手都能数得过来,比开国帝王数量还要少呢。

  “师父,我知道了。”郑森点了点头,说道。

  “还有,郑森,为师说的这个民众指的本民族的民众,既想拯救本民族的民众,又想拯救其他民族的民众,人世间没有任何人有这样的能力,只有传说中的仙佛才有那样的能力。”萧谨想了一下,补充道。

  “哦,为什么呢?”郑森问道。

  “因为很多时候,本民族的民众和其它民族民众的利益是完全相对立的,想要兼顾两者的利益根本就是痴心妄想。”萧谨解释道。

  “哦,郑森懂了。”郑森是聪明人,他很快就明白了,他打算磨练好能力,掌控郑氏之后,想方设法拯救本民族的民众就好了。

  “对了,萧师父,你得给自己取一个字,方便等下我介绍给别人。”郑森突然想到一个事情。

  “每个人都让取一个字吗?那郑森你的字是什么?”萧谨明知故问道,熟悉历史的他当然郑森的字是钱谦益取的,叫大木,但他还是得问一下,不能直接说出来。

  “钱谦益给我取了一个大木的字。”郑森笑着说道。

  “大木?还可以。我的字就叫子瑜吧。”萧谨想了一下,说道,这个子瑜是昔日诸葛谨的字,他借来用一下,另外想一个太累,他懒得想。

  “萧子瑜,听上去还不错。”郑森嘀咕了一遍,笑着说道。

  “还行,凑和用吧。”萧谨笑了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