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复社文人(二)
作者:爱码字的蚂蚁      更新:2022-05-05 05:05      字数:2584
  在马车里坐了三个刻时,萧谨和郑森抵达了南京桃叶渡口,只见秦淮河畔,众多垂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摆,河边众多画舫停在岸边等待客人上船。

  “我们坐的游船是哪一艘啊?”萧谨转头问郑森道。

  “萧师父跟我来。”郑森笑着走在前头,萧谨跟在他身后。

  “郑森,等下上了船之后,在别人面前你就不要叫我萧师父了,毕竟你现在拜在钱谦益门下,被别人听到不好。”萧谨跟郑森叮嘱道。

  “哦,懂了。”郑森回头应道。

  桃叶渡口上人不少,大多是浓妆艳抹,穿着罗衣的青楼女子,以及身穿深衣或直身的,头戴四方平定巾或儒巾的儒士。

  在明末,妓女配儒士可是标配,国子监的大部分儒生都爱逛青楼,上花船,萧谨看着都无语了,虽说他对逛青楼和上花船的行为并不反感,但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大部分都爱干这种事情,就显得有些“堕落”了。

  萧谨跟郑森身后穿过人群,走到一艘船体较长的画舫前面。画舫挂满了灯笼,船柱雕梁画凤,船舱很大,跟一个大房子的客厅差不多,里面摆放着一些古色古香的桌椅家具,这哪里是什么船舱,分别是把一个客厅整个一起搬到了船上。

  一个穿着青衫小厮站在船前,郑森跟小厮打了一声招呼,就领着萧谨走上了船。透过船头和船舱之间的木雕,萧谨看到船舱里已经到了四人,两男两女。两名男子一名长得很瘦,穿着一件浅灰色的深衣,头戴四方平定巾,另一名男子长相清秀俊美,穿着一件白色的深衣,头戴儒巾,手里还拿着一把扇子。两名女子都是绝色女子,都是上袄下裙的搭配,一个上身红色袄衫下身白色裙子,一个上身浅蓝色袄衫下身绿色裙子。

  两名男子看到郑森和萧谨上船,都走过来欢迎。

  “大木,你旁边这位公子就是你说的同乡吧。”长相清秀俊美的男子走到郑森旁边,笑着说道。

  “是啊!这位是我的同乡萧谨。这位是杨州的冒襄和归德的候方域,”认识两边人的郑森把双方都介绍了一下。

  “在下字辟疆,叫我冒辟疆就好了。”冒襄拱了拱手,说道。

  “本人字朝宗,叫我我侯朝宗就行了。”候方域也拱手说道。

  “本人字子瑜,叫我萧子瑜就可以了。”萧谨同样拱了拱手,笑着说道。

  “子瑜这个字好像很熟悉哦,似乎在哪听过。”冒襄有些疑惑地说道。

  “子瑜是昔日诸葛谨的字,他跟周瑜同为孙权的左手右,两人关系非常好,取字的时候从对方的名抽出一个字加在自己的字里面,我很尊崇两人,所以名里有一个谨字,字里面自然也有瑜字。”萧谨笑着解释道。

  郑森在旁边听到愣了一下,他可是知道他萧师父的字可是刚刚取的,没想到他竟然能说出这么多名堂出来,真是能够瞎掰的。

  “哦,原来如此。”冒襄恍然大悟道。

  聊了几句,四人走进船舱内。

  “这是我的内人李香君。”候方域走到上身穿着红色袄衫下身白色裙子的女子旁边,介绍道。

  “我的内人董小宛。”冒襄走到上身穿着浅蓝色袄衫下身绿色裙子的女子,介绍道。

  “两位公子万福。”李香君站起来轻轻躬身施了一个万福礼,说道。

  “两位公子万福。”董小宛也站起来轻轻躬身施了一个万福礼,说道。

  “两位佳人客气了,我们可是久仰大名啊!”萧谨笑了笑,说道,秦淮八艳的名声如此大,他和郑森在福建都听说过了。

  “是啊,我们在福建时都听说过两位佳人的大名。”郑森笑着附和道。

  候方域和冒襄都觉得大有面子,泡名妓就是有这个好处,带出来聚会倍有面子。

  “一点虚名而已。”李香君笑了笑,说道。

  “还有六位文友未到,我们在这里喝茶慢慢等吧。”候方域坐下,拿起茶壶倒了两杯茶,笑着说道。

  “好。”郑森坐下,说道。

  “朝宗兄,这应该是南京栖霞山上产的茶吧。”萧谨看到候方域拿出的茶叶是绿色细针形状的,立马就明白是什么茶叶了,他在郑府这些年,什么上好的茶叶都喝过,见识大大增加。

  “没错,萧公子好见识。”候方域有些惊讶地说道,这南京栖霞山产的茶可是上等的好茶,这位萧公子还没喝,看茶叶形状就知道是什么茶,说明平时经常喝,而这霞山产的茶数量不多,可是相当贵的,他凭此判断这位萧公子是一位大家族的贵公子。

  郑森在旁边看着笑了笑,没说什么。

  “朝宗兄,今天可有收到北方传来的流贼消息。”郑森接过茶杯,喝了一口茶,问道,他很关心北方的战况,可是他来南京之后,就看不到塘报了,只好问消息灵通的候方域。

  “流贼攻势凶猛啊!现在已经攻占山西平阳,直抵太原城下了。”候方域有些担忧地说道,他父亲候恂还在北京坐牢呢,他这两天每天都要问南京的好友要塘报了解北方的战况。

  萧谨听到皱了皱眉,他教历史的,对崇祯十七年这种重大年份的时间记忆很深刻,他记得现在二月二十七,李自成率领的大军已经占领太原了吧,候方域得到的消息是农民军还只是抵达太原城下,还没有攻占太原城,显然这消息落后了不少。

  “朝宗无需担心,山西有大同镇、宣大镇和山西镇三个九边重镇,兵力雄厚,流贼不可能是对手,相信很快就会传来流贼被击退的消息。”冒辟疆很淡定地说道。

  “流贼如今已经势大,朱仙镇一役,丁启睿督师的大军溃败,郏县之战,孙传庭率领的秦军大败,可以看出,经过多年争战,流贼已经成为一支劲旅,山西重兵虽多,想要击退流贼恐怕也没这么容易。”刚喝了一口茶的郑森放下茶杯,脸色有些凝重地说道。

  萧谨夹了一口菜吃,不说话,他心想在坐的人连郑森在内,都还是挺乐观的,他们绝对不会想到明廷很快就会被推翻,天下即将大变。

  “唉,是啊!流贼越剿越多,现在都成一支劲旅,割据一方了。”候方域轻吐一口气,感叹道。

  “流贼崇祯初年兴起时,朝廷快速将其剿灭就好了。”冒襄感概道。

  “武人跋扈,不听号令,不然流贼兴起之时,以官军的实力,早就将流贼剿完了。可惜昔年我去父亲军中效力时,有一个大将不听号令,我劝父亲将其斩首以儆效尤,震服诸将,父亲不但不听,竟觉得我胆大妄为,将我逐回老家,想想我大明的领军文官都如此软弱,怎能号令如一,剿灭流贼。”候方域感叹道,他一直觉得像他父亲那样的带兵文官手段不够狠,没有震服武人,不然流贼兴起时就剿完了。

  “没错,朝宗兄说得没错,都是武人跋扈,不听号令,才有今日大坏之局。”冒襄十分激动地说道,他很认同候方域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