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3
作者:悟道娑婆      更新:2023-06-17 11:59      字数:4869
  曼斯条理地说道。这下可是把这些人都给弄懵了,青盐多了不是好事么,怎么罗彦反倒说要出事。“怎么回事,这不是好事吗”“现在还没有到藏富于民的时候,青盐太多,盐价下跌,税收相应减少,国库就会亏空。一旦除了什么事情,到时候就捉襟见肘了。”不论什么时候,国家对于市场都是处于宏观调控的地位,所以单纯的青盐产出过剩,必然会导致一系列恶果,罗彦不得不提前说明。盐价下跌是个什么状态或许房玄龄他们不知道,因为此前青盐产出一直是供不应求。但是粮价下跌他们可是见识过的,虽说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但是统治者那个是不懂经济的。历朝都有粮价下跌造成的动荡,所以历朝也有粮价的最低标准。粮食都这样了,青盐还会例外么“你想怎么办”作为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李世民自然把问题扔给了罗彦。“趁着给突厥一部分,消耗了库存,现在加紧和西域的联系,把多余的青盐销往他地。这几年各地注重水利建设,尽可能减少旱涝灾害的影响。到时候,等税收来源稳定,再逐渐调控盐价和产出,最后定价不再更改,这样以来,就不会有什么影响了。”罗彦没有可以遏制产量,毕竟还能外销赚点钱,所以只是说逐渐调控。沉吟一段时间,李世民说道:“这件事情,我会注意,等以后再仔细商量,这段时间,就先暂时放缓海盐的产出,也好多拖一段时间。”感觉李世民的办法也确实比较适合当前的状况,众人点点头,这才散去。第一百一十二章渭水之盟渭水起自渭源,流经羲皇故里天水,绵延至咸阳长安等地,最终在潼关归于黄河。进入关中,地势逐渐平缓,但是一路携泥沙而来,河水还是显得有些浑浊。正值中秋,河边已经有些萧瑟的树木,时不时在河面撒下几片枯叶,夹杂着几分翠色的黄叶飘啊飘着,在水面泛起一道涟漪,又很快被飞腾的波浪抹去。原本这也是一处上好的风景。只是此时此刻,却因为渭水两侧陈列的重兵,而让整个画面充满了铁血和肃杀。虽然只是清晨,林立的长枪枪头映射着初阳的柔光,大红和明黄的大旗,也被初阳的颜色染上一丝橘黄。将军们身着明光铠,此时倒是让人觉得浑身散发着阳刚之气。河对岸突厥的人马,一阵战马嘶鸣,加上突厥人那难以理解的呵斥声,共同交织出渭水和谈的开始。李世民一行人昨日傍晚就到了渭水,看到了对面的阵仗以后,大致估算了一下对方的人马,也是二十万左右,因此李世民又临时把一众文武聚到一起,简短地说了一些次日见颉利的事情。待问过所有的安排以后,李世民这才安心,遣众人回去休息。会盟的时间被定到了辰时,不过在双方的头脑见面之间,地下的将士就已经摆开了阵势,相互示威。毕竟这是打生打死多少年的老对手,而且接下来的和谈又至关重要,所以这个时候双方这么一摆,就是想在这个时候占点上风,好让接下里自家老大出来的时候更加强势。虽说突厥人马众多,但是突厥的政治体制,注定了颉利能够统辖他们,但是想要从上到下一条心,却十分艰难。所以大唐这方,本来京城各部就是精锐,而且待遇又好,精神面貌向来不错,加上万众一心,所以不论是气势还是声音,反而是大唐这边占优。听到从外边进来的武将满脸笑容地汇报,估摸着时间也已经差不多,李世民就带着罗彦和尉迟恭两人骑马走上渭水大桥。李世民这个时候可不在乎谁先谁后的问题。虽说事先还有些腐儒嚷嚷着要颉利先出来等李世民,不过很快就被李世民给否决了。本来形势就已经成了这个样子,也不在乎那点面子,真正的和谈成功,到时候能少吃点亏,这才算是有面子。而且这件事情,终于不用那些起居舍人跟着,毕竟和谈对好些人来说也是一件屈辱的事情,而且是被人家打到家门口的和谈。所以为尊者讳,各种详情是不会被起居注记录的。索性李世民就放下自己的颜面,主动叫颉利来谈。三人都是穿着常服,就连尉迟恭,也把身上的铠甲给卸下来了。当然了,李世民的身上还是穿了一件内甲,采用金属丝线和上好的蚕丝编织而成,据说能够挡下五十步外的箭支。不过套在外衣里头,一丝痕迹也没有。至于兵刃,罗彦依旧是带了横刀,而尉迟恭也没有带双锏,跟着罗彦带了横刀,据他说是为了让颉利安心。至于李世民,能保命就行,所以兵刃什么的一概不带。三个人身着儒衫,就在渭水桥的一侧,由尉迟恭高声喊道:“还请颉利可汗前来答话。”这位不亏是战力惊人的猛将,就连这嗓门,也是一等一的。洪亮的声音霎时就传遍了渭水两侧。揉揉快要被震聋的耳朵,罗彦忍不住吐槽:“尉迟将军,意思一下就好了,不用这么大声。对方看的见,这会儿恐怕眼巴巴就瞅着我等前来呢。”尉迟恭眼睛一瞪,说道:“你个读书汉瓜娃子,毛都没长齐,能懂个啥。老子这叫震慑,懂不懂。我这一喊,他们腿都要软,呆会儿上来,保管想要狮子大张口,老子眼睛一瞪,他就怂了。”对于尉迟恭的这套理论,罗彦只能表示叹服,也就这等猛人能够想出这样的办法。不出半盏茶的时间,颉利也是带着几个手下到了桥边,双方又各自往前走了几步,大约也就隔了十来米,这才翻身下马。对于这个距离,罗彦心道李世民和颉利可是真的精明。他们彼此相隔十来米,双方的言语表情都能清楚,而且又防备了一方骤起发难的可能就算是跑的再快,有各自的手下阻拦,对方绝对能逃得掉。而且这个位置距离对方的大军,也少说隔了上百步,这就断绝了对方放冷箭的可能。想到这里,罗彦也不得不佩服这些人,不愧是当老大的,这事儿办的,简直是高深。接下来,就是李世民和颉利当主角了。两人毕竟是当初拜过把子,这会儿虽然是兵戎相见,但是一脸虚伪的客气还是有的。彼此问候过了,反正颉利这货要是绕太多弯子,也是一脸的懵逼,所以李世民很是不客气地询问:“兄弟带领大军,千里迢迢,杀我士兵,破我关隘,不会就是为了来和我寒暄的吧。”颉利一脸假笑,说道:“刚听说兄弟继承大位,我不胜欣喜,所以带着人马就来为兄弟道贺。只是兄弟的部下,一路阻拦,无奈之下,只能出此下策,一路兴兵而来,倒是打扰了兄弟的兴致。”听到颉利这虚伪的借口,别说是李世民,就连罗彦听的都有些想吐。丝毫没有跟颉利客气,李世民斥责道:“当日我与你结为兄弟,建立盟约,承诺彼此互不侵犯。而今趁我继位,国内动荡,非但没有帮助兄弟我稳定外部局势,还趁机攻打我大唐州县。一路劫掠,不见半本恭贺的表章,每天却有无数你侵略的战报送到我的案头。难道阁下忘了当日如何歃血为盟的了么”颉利讪讪笑着,却无言反驳。李世民这会儿还不解气,继续骂道:“听闻在突厥,两个人结拜以后,能够推心置腹,只会竭尽全力帮助自己的兄弟,而不会做丝毫损害自己兄弟的事情。阁下作为突厥的首领,如此背信弃义,难道就不怕因此失去突厥各部的信任,反过头来让自己遭受危难吗”毕竟颉利此来就是为了向李世民讹诈一笔,所以这会任凭李世民说破了嘴,颉利还是说道:“我等此来,第一是为了向兄弟祝贺,第二,则是因为今年兄弟答应好的供奉还没有献上,我突厥各部的儿郎都有些熬不住,因此想当面向兄弟问问,这供奉何时能给,能给多少。”眼见颉利的目的已经说了出来,这会儿李世民反倒是心里一轻。好嘛,毕竟对方没有灭了大唐的打算,这就是件好事情。至于供奉,不,封赏,可以好好谈嘛。当下也语气缓和下来,答道:“我初登皇位,一时国内事务繁杂,没有时间处理供奉的问题,阁下自然可以遣使询问,如何能够擅自兴兵呢。至于供奉,我登基之时,耗费了大量的银钱,如今倾尽府库,也堪堪是凑足金银五万两,布匹三万匹,粮食三十万石。兄弟要是不嫌少的话,不妨全都拿去。”见这个数目远低于往年,颉利有些恼怒:“兄弟怎能欺我,这个数目,比之往年要少很多,就算是兄弟登临皇位花费不少,但是也不能就这样让我回去吧。”粮草的数目颉利勉强可以接受,毕竟这东西还需要储存和运输,数额太大,不好处理。但是这金银就有些实在太少了,本来就是要些钱去自己买东西,这会儿就这点钱,根本不够大家分嘛。李世民也不慌不忙:“我知兄弟心中多有不满,为了赔罪,我自作主张,破开盐禁,送给突厥兄弟五万斤青盐。往后每年虽然不能送这么多,但是两万斤还是有的,这个条件,想必兄弟听了一定会高兴吧。”盐作为草原上的稀缺物资,每年都要突厥花费大量的钱财去购买。加上大唐的禁令,在草原上的盐价比大唐高数倍。颉利此行要来的金银,恐怕十之二三都会花在买盐上。李世民的这个条件,绝对非常诱人。只是颉利此时还是不满足,心里想着要是多要一些,不仅自己的汗位稳固,而且还能获取不小的金钱,所以并没有答应李世民的条件,而是说道:“兄弟又在欺我,如此数目,尚不够我等各部一年的消耗,必须再多加一些,往后每年也多送一万斤。”李世民怒了:“兄弟如此贪婪,那便没有什么好谈的了,我已倾尽府库,青盐也是取出了近年所有的库存,便是往后我的子民,想要吃到青盐都十分困难,兄弟还不满足。既然如此,何不就此开战,我等拼死一搏,也省的将来我府库亏空,引起民乱。”李世民这手可是把颉利给吓住了。本来这次拉这么多人前来,就是为了得点好处,这会儿真要开战,看河对岸森严的军阵和远处隐隐显现的军旗,想必李世民带来的兵马也不少。所以到最后,颉利回头看看身后的一位文士,见此人点头,就转过身来,答应了李世民的条件。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是杀了一匹白马,两人再次在渭水河畔结盟。转身离开时,罗彦盯着颉利身边的那个文士,奇怪地笑了笑。第一百一十三章震惊朝野的封赏罗彦眼睛扫过的那个文士,叫做赵德言。当初中原战乱的时候,文人没有自保之力,这位一发狠,竟然投了突厥。本来突厥苦寒,向来不为中原人所喜,加上饮食习惯和人文习惯,等等之类的原因,导致突厥很难获得中原的人才。而且读过书的,大多轻视突厥这类蛮夷,谁愿意给突厥去当孙子。这不,赵德言这种在中原也就算得上二流的书生,到了突厥以后,立马得到了突厥的重用。颉利对于赵德言是倍加信任。让罗彦感觉好笑的就是。赵德言过惯了中原的日子,把中原那套尊卑礼制和律令也带到了突厥。原本游牧民族就天性自由,性子也野惯了,如今被赵德言强行加上这么多禁锢,颉利是感觉爽了,但是他手下的儿郎们可是倍觉不爽。可以说,赵德言被重用的时候,就代表突厥内乱的开始所以罗彦不得不对这样一个奇葩人物感到好奇。好在这货也算是为大唐做出了另类的贡献,罗彦也就不好多说什么。回到长安,李世民感觉就像是打了一场大仗似的。驻军到了突厥已经开始撤兵,而且沿路撒下不少斥候,看着突厥大队的人马带着此行而来的收获缓慢回到草原,得到汇报的李世民终于算是安心了。一切事务回到正轨。这个时候该封赏功臣了。虽然之前把一些人的官职抬得很高,但是官职和功劳并不等同。根据能力和需要,授予的是官;但是根据功劳,授予的却是爵位。官职可以更改,但是爵位只要不犯十恶不赦的大罪,就不会有变。李世民根据以前的种种功劳,制定了一个很是详尽的排序。论功长孙无忌第一,然后是李孝恭,接下来是杜如晦房玄龄,再接着尉迟恭高士廉总之,众多文武,一一排序下来,是个人都知道,李世民这是以玄武门之变为参照,再加上过往的功绩,这才定下的排序。为什么这么说。长孙无忌在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高士廉更不用说,这位武德五年才到大唐,距今也就思念的时间,哪里有什么战功。不说战功,苦劳都没多少。但是偏偏就是有人眼瞎,出来闹腾。这个人无他,就是淮安王李神通。这位皇室当中大名鼎鼎的常败王爷,这个时候非要闹腾,说自己战功赫赫,为什么还排在房玄龄这些书生的后头。对于李神通这样的闹腾,李世民可是没有丝毫客气,历数了他多年来的败仗,把李神通一通抢白,弄得狼狈而归。最终,长孙无忌这些人都被封为国公,而且实授食邑上千户。不过这些人里头,倒是有一位真的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封赏。不错,就是罗彦。在李世民的这些排名里头,罗彦排名第九。这么多功臣,岁数都在三十以上的人里头,就夹杂了这么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后生。但是知道这个排名是怎么弄出来的人,对于罗彦占据在第九反而是有些心服口服,甚至有人都觉得,给第九都低了。看玄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