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1
作者:悟道娑婆      更新:2023-06-17 12:04      字数:4839
  悠闲了。”听完罗彦的解释,余世宗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在京中尝闻罗博士散淡,原本我也是不相信的。但是如今听你这么一说,还真的就是这么一回事。陛下此番召你回去,必定是要委以重任,没想到你居然还不愿意了。”罗彦听余世宗这么一说,自己也跟着笑起来。没想到,懒散的名声,居然还要比自己的文名跟盛一点。这算不算无心插柳柳成荫啊。不提余世宗和金州百姓的震惊,长安城里此时也是沸反盈天。科考的榜单是三天以前下的。从出榜的那一刻起,长安就注定要热闹一段时间。各科的甲等和上上的士子自然成了大家热议的人物,相应的对于这些人的追根究底一刻也没有停下来过。虽然进入冬天,但是各地来长安的客商依旧络绎不绝,这些人自然就成了最佳的消息来源。每日里那酒楼客栈,变成了闲客聚集的地方,到处都是“可有某州来的贵客,跟咱们说说进士科甲等某某的事情吧”“在下是某州来的,某人中今科进士,我等与有荣焉”这类的交谈。听着他州出了一两个进士就开心的不行,金州的客商顿时一脸倨傲。“咳,那一个两个,在别人面前说说也就罢了。在我金州人前边,有什么好骄傲的。”提到金州,旁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可是那个明经科四人,进士科一人的金州”“是这个金州没错。不过,你还说漏了一点。今年算学一科,有七个人出自我金州州学博士门下。嘿嘿,虽然他们填写的都是自己的籍贯,便是那举荐衙门,也写的是国子学。可是不论怎么说,他们这七个月在我金州学习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前边也说了,举荐名额是向李世民要来的。因此罗彦教授了算学的七人写的都是国子学生员的身份。可是,这事儿能够瞒得了别人,瞒不住金州百姓啊。当日很多人看着这七人被罗彦收下,而且时常见这几人出现在州学附近。毕竟当初罗彦收罗人才的事情闹得很大,因此时间长了,金州百姓自然知道这几个人姓甚名谁故乡何处。那科考算学的榜上,从第一到第七,金州人一眼看过去就感觉非常熟悉。再看看籍贯什么的,一下子就确认出来是他们了。尤其是第一,张通的名号在金州也是如雷贯耳,挑衅罗彦不成反而被罗彦收为弟子,这样的人名谁会忘记。方才还有些不服的人,刚要争辩,听此人一说,便什么话都不敢说出口了。虽然算学在文人严重算不得什么高大上的东西,毕竟太过专业,以后为官最多也就做到太史令这个地步。可是蚊子在笑也是肉,好歹也算是中举了。还一下子出七个,总共才十个名额呀。看周围的人一脸吃惊,此人摇头晃脑得意扬扬地说道:“先说这张通,这可是磕头端茶拜了罗博士为师的。当初”将张通在金州的事情说了一遍,这才将话题依着那榜单顺序转向第二位。至于围着此人旁听的,一个个就像是见了鬼一样,对于罗彦的本事就连叹服都无法完全表达出来了。金州的教化水平是什么样子,长安很多好事的百姓其实都知道。这并不困难,每年科考的结果出来对比一下,大家就有了一个大致的结论。在整个大唐,金州也算是比较不错的。但是你要说他很强,也算不上。去年出了一个进士,这已经是锦州的极限了。可是今年什么情况。很明显,这是罗彦的功劳。不仅是人们这么认为,便是金州那几个中举的士子,这几天在很多人面前也是这般说的。如今再加上算学,这罗彦是要逆天了啊。如果是民间只是沸反盈天,那么宫中就是天翻地覆了。相对于民间那种还要慢慢搜罗消息,朝中诸多大臣可是在吏部公布了科考结果的第一时间就开始找李世民了。太史令王孝通压根没有和李世民客气,第一个跑过来就跪求李世民将今科算学十人全部留在太史局,至少也要把前一个给他。算学的行卷是他批阅的,这等次也是他评出来的。原本就纳闷着今年的生员怎么如此厉害,居然将题目全部做对了不说,还能有不少新奇的办法出现。等名单出来,他一眼就看到正式罗彦手下那七个人。他请不来罗彦,因此只能朝着罗彦的学生下手了。一个王孝通也就罢了。可是李世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才是噩梦的开始。王孝通刚走,6续来了几位三品以上的重臣。这里头有房杜,有长孙无忌,就连魏征都来了。他们此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请李世民将罗彦弄回来。“陛下,罗彦之能,力压各地官学。以公平论,陛下还是将罗彦早早召回。不然往后核查评等的时候,各地官员在教化方面,必然会哀声四起。”“是啊。罗彦教书育人的本事,已经不能让他屈居一地了。实在不行就调来国子学,弘文馆更好。”“依我看,直接升任他为弘文馆学士。正好他喜好读书,弘文馆中藏书数十万卷,对他来说倒是一个好去处。”这不,几句话,就把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合着这些人就是为了求李世民将罗彦拉回来继续教授弘文馆的。被自己这些聪明的属下弄得哭笑不得,李世民无奈地说道:“国子学除非给他个博士,不然一个助教他还看不上眼。至于弘文馆,各家子弟将来都是要蒙阴授官的,压根不用参加科考。你们让他回来继续教书,这不是让我为难么再说了,他的本事也不仅止于教书。”文臣的这一波还算是讲道理的,李世民仅仅是一句话,就打他们回去了。可是接下来的这些人李世民就头疼了。程知节,尉迟恭,秦琼,还有李道宗和李孝恭。五个人在李世民跟前一站,他就知道这绝对没有好事。果不其然,尉迟恭这个大嗓门先就开口了:“陛下,让罗彦回弘文馆吧。我家大郎需要他。”“我家三郎需要他。”程知节适时跟上。“我家两个小子也需要他。”这是李道宗的。就剩下秦琼和李孝恭没说话。李世民看了两人一眼,没好气地问道:“你们有什么话也一并说了吧。”秦琼目无表情地说道:“我家孩儿也需要一个好老师,我看罗彦不错。”李孝恭也当仁不让:“翼国公和我想到一起去了。我家孩儿如今正蒙学,也需要一个好老师。实在不行,就让罗彦将翼国公家孩子和我家孩儿一并收了。反正一个人也是教,两个人也是教。”李世民被自己这个王兄差点没噎死。又看看秦琼,此刻还是目无表情。谁说这位忠厚了,我看就他最奸诈。别人只是让罗彦回到弘文馆,这位居然让孩子拜罗彦为师。“行了行了,罗彦的事情我自有安排,你们也不要想的太多了。罗彦不久就会回京,至于职司,我也已经想好了,你们就不要多问了。”摆摆手,让这几位心不甘情不愿地出了宫。三天后,一道圣旨被中书省和吏部盖上了大印:“特拔金州博士罗彦为中书舍人,兼弘文馆学士。”第二百四十七章上来就是法雅案罗彦一下子从七品下跃居正五品。满朝的文武除了个别人说些酸话,居然没有一个敢跳出来反对的。谁都不是瞎子。不说李世民对罗彦的倚重,不说各自的顶头上司对罗彦的吹捧,也不说士林中对罗彦的尊崇。单就说说罗彦自己,便让这些有些想反对人都不好意思开口。年中要不是罗彦以一己之力恳请李世民灭蝗,京畿地区不知道要遭成什么样子。这事儿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商州就因为耽误了有十天时间,到了六月初蝗灾就爆发了,虽然那个时候向刺史和那付县令已经得到了惩处,灭蝗的事情也得到了实行。可是效果依旧没有一墙之隔的蓝田那么好,收获的时节蓝田百姓好歹保证了口粮,那商州还需要朝廷赈济。就这一家事情,就值得拔擢一级了。更不要说,在任上一下子出四个明经科进士、一个进士科进士,连带着还亲自教授出七个算学进士。就这样的本事,谁还敢不服坊间据传有人说罗彦只不过是碰了运气,今年金州的士子本来就很厉害。谁想到一句话就惹恼了很多人。本来这科考失利,谁都不想说自己不如别人。如今虽然不知真假,但是有罗彦这么一个好老师,对于那些落榜的人也算是一个好借口。此人这么一说,便捅了马蜂窝了,被围上去的士子好一通臭骂。此人最终还是被别人给救了。可是他却宁愿自己被别人围殴致死,也不愿被用那样的方式救出来。救人的便是罗彦的好友屈突诠,那天弘文馆正好休息,闲不住的他出去吃酒,正好就碰上了这件事情。问明白缘由之后,屈突诠挤进人群,将还在不迭骂人的士子们安抚住,这才对着那说风凉话的人笑道:“我认为罗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很适合你,现在送给你好了:你行你上啊,别废话。”这句话原本是当初屈突诠不服长孙冲一上去就搞了个宫中行走,在罗彦面前说了酸话的时候被罗彦教训的话。不想今天正好用到这个人的身上。屈突诠说完这句,感觉这装逼的滋味果然是爽快,哈哈大笑着便离开了人群。而原本还在骂那人的士子们,顿时也对其人说一句:“你行你上啊。”随后纷纷散去。这个故事不过是一天时间就传遍了京城。之后便是连说酸话的人都没有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到时候会不会有人说一句你行你上。圣旨到达金州的时候,距离驿卒通报科考成绩的时间已经过去四天。这不短的时间带给罗彦的不仅是在金州的巨大声望,也带来了金州百姓的无比爱戴官老爷诚然可敬,但是这位可以批量制造官老爷,那岂不是更值得尊敬了。谁都想着罗彦能够在金州多教几年书。可是,当日罗彦和余世宗的一番谈话穿出,人们已经知道想要留下罗彦,是不可能的了。这不,圣旨到的时候,州学门口围了一大群人。可不是提前得到消息来看罗彦接圣旨的,莫说这些老百姓,就是余世宗都没有这个本事提前获悉圣旨到来的时间。毕竟这只是针对罗彦个人的拔擢旨意,并没有涉及更多的事情,到时候支个香案就可以接旨了。这些人来州学的目的,却是想要让自家儿郎拜到罗彦门下。君不见一个张通,拜在罗彦门下便拿了算学第一。其他几人虽然没有正式拜在罗彦门下,可是依旧接受了罗彦的悉心教导。然后七个人就霸占了算学的前七。明经科更不用说了。考前最后一个月,罗彦把大经和孝经论语讲完,随后就有四个人中了进士。要知道去年州学明经科一个进士都没有,前年也是一样。这要是还看不出罗彦的本事,那就是金州百姓眼瞎了。可小聪明谁能比得过在土地里耕作了上千年的劳动人民,金州百姓不仅眼睛不瞎,心里更是亮堂。这不,一个个但凡子孙能念书的,全都挤到州学门口,等着罗彦青眼相加呢。不过罗彦自己现在却是没有了继续收弟子的打算。有了张通一个,在算学上已经是后继有人了。经学他自己都还在不停的摸索当中,自然不可能这么快就妄自尊大。能够给一些人讲讲经义,已经是他能够做到的极限了。他已经派学生在州学门口通报了好几次自己不收弟子的事情,只是这些人心存幻想,不愿离去罢了。宣旨的使者到了州学门口的时候也被震惊了。不过想想罗彦,也就没啥特别的感觉了。让左右分开围着的人群,腾出一大片地方,这才让人进去通传,顺道要求罗彦准备香案迎接圣旨。好在这样的事情罗彦也算是熟门熟路,短短几刻的时间就将一切准备妥当,当着众人的面接下了圣旨。围在州学门前的这些人里头,不乏在官场上混迹过的。听闻罗彦被拔擢成中书舍人,心里就知道从此罗彦是要平步青云了。叹口气,对于自家子弟不能够拜在罗彦门下深感遗憾。中书舍人是自先秦就有的官职,向来是皇帝的近属。掌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兼管中书省事务。这还不算,到了初唐,每逢国家军政大事,中书舍人都会相互商议并制造诏令,共同签署自己的名字,被世人称为五花判事。这样的模式不仅最大限度地参考了众人的意见,而且很容易防止有人专权。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中书舍人在军政事务上面的参与权。向来能够担任中书舍人的,最后少说也能够混到三品大员。而像罗彦这样年纪轻轻就大有作为的,便是那最高的几个位置,也不是不可能。虽然抱有遗憾,但是众人还是衷心祝贺罗彦升迁。罗彦是跟随着传旨的队伍一起走的。尽管没有提前告知,但是金州士绅还是自发前来送别。为官一任,罗彦在金州的教化方面做的事情不算多,但是影响力绝对足够他们心怀感谢。和余世宗拱手拜别后,罗彦便踏上了返回长安的路途。赶在十二月初,罗彦一行人终于到达长安。回到家中洗去风尘,顾不得大吃一顿解馋,罗彦便匆匆忙忙进宫了。今后就成了李世民的近属,进宫不仅是为了谢恩,还要听从李世民的安排,什么时候上任,需要提前准备什么东西,这些事情他都需要了解才行。“拜见陛下,半年不见,陛下不仅身体康健,精神也越发激扬,实乃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