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1
作者:悟道娑婆      更新:2023-06-17 12:09      字数:4828
  不过,每逢佳节倍思亲。往年这个时候第一个去的便是6德明家中,如今6德明过世,京中真正能够让罗彦关心的人,已经不多了。每每想到这里,罗彦心中的某些决定就越的坚定。转眼间就到了初八。长安城中别的衙署都已经开衙理事了。而国子学因为有游学这件事情的存在,要开门还得等到正月二十。所以真正忙活的只有国子学的学生,反而是罗彦这些夫子们,悠闲到只能相互拜访,三五个坐到一起谈经论道。悠闲的日子从来都不是罗彦的福利,因为这天他就被李世民给召进了宫中。还沉浸在浓厚的年味中,罗彦这次见李世民,却是被内侍给带到了杨妃的寝宫。对于这一点罗彦是无比吐槽,李二还真是没拿自己当外人,这后宫随随便便就让自己进来了。内侍刚刚揭开厚厚的帘子,一股温暖就从门缝里渗了出来。罗彦自己推开门,走了进去,一眼就看到略带些担忧的杨妃和脸色平静的李世民。此时二人正坐在绣榻上,见罗彦进来,杨妃便主动吩咐宫女端来了绣墩,放置在离二人不远的地方。待罗彦谢恩后端坐其上,李世民这才缓缓开口道:“进之啊,今日唤你前来,委实是有件事情,想要征询你的意见。”李世民这么客气,还真是少见。不过在罗彦看来,这完全不是什么好事。毕竟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能够让一个帝王这般温和的说话,那么所要说的事情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但是,李世民既然这样说,那么自己也推脱不了。罗彦只能苦笑着问道:“敢问陛下,到底是什么事情,让陛下这般忧虑。若是罗彦能够做到的,定然竭尽全力。”李世民看了看杨妃,最后还是决定自己亲自来说这件事情:“元日益州刺史朝会过来,向朕带来了权万纪的奏疏。”罗彦一听就有些不好的感觉。权万纪作为益州都督府的长史,有着直接向李世民奏事的权利,怎么会轻易让益州刺史代为通禀。既然事出反常,那么定然是李恪那小子闹出了什么幺蛾子。果然,李世民接下来的话便验证了罗彦的猜测,也让罗彦的心瞬间冰凉了许多。却说李恪到了地方之后,因为没有什么实权,也没有了京中的那般压力。一时间少了舒服,居然得意忘形起来。仗着自己亲王的身份,好田猎,喜饮酒,言行狂放,多有失矩之处。权万纪作为都督府长史,本来也非常负责地劝导李恪。但是他忽略了李恪的年龄和性格。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李恪,非但不听权万纪的规劝,反而变本加厉。本来今年大朝会都督府就要他这个长史前来。但是李恪的言行不端,只能逼迫权万纪让益州刺史带了请罪书前来。听着李世民的解说,罗彦真想无奈地抚着额头狠狠叹几口气。李世民的儿子,一个个的还真都不是省油的灯。前段时间就听说太子和孔颖达他们闹得不是很愉快,如今又有一个李恪这么骄纵。李世民介绍完情况,也有些嘴干了。故此打住开始喝茶润喉,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是由杨妃代为通传了。“本来这件事情与诚国公是半点关系也无,但是恪儿毕竟是我的亲生儿子,作为母妃的如何能够让他跌进那万丈深渊。想到诚国公昔日教授恪儿时,其颇为听话,因此我才恳请陛下,希望诚国公能够让恪儿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罗彦此时的心情非常无奈。真当我是救火队员了。李恪那小子以为山高皇帝远,肆无忌惮恣意放纵,只需要李世民下道诏书好生警告,效果绝对比自己要好的多。还不是李二爱面子,不远将这些事情闹得太大。待杨妃讲完,李世民便接着说道:“杨妃的意思,便是朕的意思。朕明白,这事情确实有违你的夙愿,但是朕保证,只要你能够将恪儿规劝过来,便可以立即重回国子学。”这样的授命,还真是够任性的。不过想想这位的身份,罗彦也就无话可说了。罗彦开始沉思起来。这件事情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办成的。对付青春期的不良少年,罗彦的手段倒是很多,但是,要用在一个亲王的身上,还需要他好生思量一番。殿中一时极其寂静。良久之后,在李世民和杨妃的期待中,罗彦开口说道:“此事,也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微臣有几个要求,还请陛下能够答应。同时,也请杨妃娘娘不要因为护子心切,便失了方寸。”李世民和杨妃齐声回答道:“只要能够让恪儿迷途知返,些许要求,尽管说来。”罗彦点点头,开口道:“先,想要让吴王迷途知返,单纯的规劝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权长史的本事我也知道一二,这些年向陛下劝谏在士林中也颇有声名。既然权长史规劝无用,那么微臣前去,只怕收益也不大。因此,微臣恳请陛下,授予臣一些权利,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殿下一些不伤及身体和精神的惩处。”对于不伤及身体和精神,罗彦重点强调了一遍。这么说也是为了让李世民和杨妃安心。这二人自然也不笨,知道罗彦说的是什么。这货能够让皇太子下地种田,对于一个亲王,干这点事情又有什么不可以。因此李世民很是爽快地答应了。杨妃虽然还是抱着一些担忧,但左右权衡,还是选择了信任罗彦。因此,也跟着点了点头。最大的权利要到了手里。罗彦也算是松了一口气,所以接下来,就说出了他的第二个要求。“至于第二个请求,便是微臣恳请陛下,让微臣在三月后再前往益州。”虽然事情紧迫,但是既然罗彦有所求,李世民也不能强行逼迫。何况权万纪既然能够支撑大半年,再支撑几个月也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不由得点了点头。看这两个条件没有什么问题,罗彦便说到了第三个问题:“陛下,微臣此去,也不知道多久能够回来。诚国公府毕竟空旷,所以,微臣走后,还请陛下能够允许长乐住进宫来,陪伴陛下与娘娘身侧。也省得她寂寞。”听闻罗彦这般关心长乐,李世民倒也心里非常开心。“既然说起长乐的事情,朕自无不允。到时候朕便将她接近宫来,腾出她先前住着的宫殿。”见三个条件李世民都很爽快地答应了,罗彦这才笑了笑:“既然如此,那微臣就告退了。三月初一,陛下降旨,微臣便立刻奔赴益州,绝不推延。”说完之后,向李世民一拜,在杨妃欣喜的目光中,缓缓走出了宫殿。第三百八十九章站好最后一班岗罗彦走出太极宫,心情极度沉重。自己果然还是没有逃过为官不出一年的诅咒啊。这不,国子学这才呆了一年,又要被调任益州。苦笑了几声,罗彦回到了自己家里。和长乐腻歪了整整十二天。转眼间正月二十就已经到了。一大早长乐就起来服侍着罗彦穿好了衣服,很是不舍地送罗彦出了诚国公府。到国子学的门前,依旧是那位看大门的老人。见到是罗彦过来,慌忙就要见礼。那颤巍巍的动作立刻让罗彦慌张地走上前去,扶住了老人:“老爷子,你这是要干嘛啊。天冷,你还是好生在门房里呆着吧。国子学今年头天开学,也不用拦着外人。”老人哈哈笑了几声:“罗博士你倒是大方了,可我老头子还是不放心啊。呆在门房里心里不安生,还是出来看看。”对于这样以为尽职尽责的老人,罗彦还能说什么呢。从怀里摸出一个金锞子,塞到老人手里:“过年了,也没有带什么礼物过来。正好临来的时候有长乐塞来的金锞子让我送人,第一眼就看到你老人家,就孝敬你了。”老人连忙推辞:“可当不得罗博士孝敬。这可让小老儿如何是好。”罗彦硬是塞到他的手中:“反正怎的都要送人,难道我要送给那些学生么,岂不要人笑掉大牙。你收着吧,给家里贴补些家用也是好的。”说完之后立刻拔腿跑进了大门,反倒像做了什么坏事一样。老人看着门内罗彦的身影,不停暗叹着:“诚国公真是个好人啊。”这国子学开学的头一天,学生们可是万分紧张和期待。要知道先前出了一个石阡,直接从一介学生担任了户部典事,便是平步青云都不足以形容其升迁的速度。如果自己的游学手迹能够有石阡一般的效果,那就足够了。罗彦推举贤才的名声在经历了马周和石阡两人之后,已经达到了极致。真要是能够被罗彦看重,向朝廷推荐一下,未必不比方志忠和孙谦以及宋世宇他们差。罗彦走到夫子们休息的房间里,正好看到一个个学生将他们的游学手记送到房中。见到是罗彦走过来,学生们一个个都非常恭敬地行礼,随后便匆匆离开。就在罗彦和夫子们打招呼的之后,继续埋头在那些手记中的夫子们里头,忽然间有人暴喝:“真是有辱斯文。”这一下子可是把所有人的目光都给吸引过去了,罗彦急忙凑过去,就看到一个夫子吹胡子瞪眼,手里颤抖地拿着一份手记,不停地骂骂咧咧。走到近处,罗彦仔细一看,居然是那天在马厩中观察马粪的其中一个士子的手记。登时罗彦就笑了:“谈夫子,这份手记不妨让我看看。”这谈夫子见是罗彦,怒火也消了一些。年前石阡的事情让国子学声誉大涨,其中罗彦功不可没。所以听闻罗彦要看,也不推脱,直接将那手记递给罗彦,嘴里还继续说道:“你看看,你看看,唐唐国子学的学生,居然去马厩看马粪。这也算是游学么真是有辱斯文。下等,我要给他下等。”罗彦倒是没有受这谈夫子的影响,反而很是认真地看起这个学生的手记来。当他看到手记中记载不同马种相互交合,产出的小马有不少继承了两方的有点,随后架设是不是其他的生物也可以这样做的时候,罗彦提起了极大的兴趣。继续翻看,发现这学生居然还问过牛羊的杂交问题,就更是欣喜了。朝着谈夫子笑了笑,罗彦这才说道:“谈夫子息怒。可万万不要被一些固执蒙蔽了眼睛,依我看来,这个学生的手记,即便不能给上,也可以给他一个中上。”虽然对罗彦有些佩服,但谈夫子依旧不满:“如此斯文扫地之事,罗博士怎可胡说。”罗彦笑了笑:“我敢肯定,此人如果好好读书,中举就在这几年。若是为官,只要德行不亏,每年户部考察至少也能得个上下。如果放到司农司等几个特殊的地方,其对我大唐的贡献,可抵万万贯。”罗彦如此放出豪言,让不少夫子为之一惊。见众人都有些不相信,罗彦这才将手记递给其他人,随后很是仔细地解释道:“此人能够如此做,定然是个心志极度坚毅的人物。而且能够在那臭气熏天的马厩里头发现这马种交合产出后代,便说明其心细如发,之后更是举一反三,便已经是常人所不能。谈夫子,这个学生,往后只怕你要好生观察了。若是德行无亏,倒是真的可以向陛下举荐一二。”罗彦解释的功夫已经有不少人围着手记看了不少,听完之后,还真是被罗彦的这番说辞给征服了。虽然却是有辱斯文,但正是这样,反而能够体现这学生的不一般。谈夫子思量一下,也点了点头:“就冲你那慧眼,我便好生观察其一番。”罗彦点点头,笑着对谈夫子说道:“我等教书育人,不仅仅是要教授他们经义。先圣因材施教,七十二贤也并非各个都是儒雅文士。便是那操刀屠户,也可以成就贤人。所以说,对于学生,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治国之道,只有经义是不够的。”这样的理论罗彦提出了很多次,而现实也证明罗彦的说法确实有很好的现实效果,所以现在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反驳。反而听着罗彦的话,个个若有所思。房舍内这样喧闹,谁都没有发现屋外站着一位老人,很是满意地点着头。当罗彦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案上已经放了厚厚一沓手记。想来自己是来的晚了,那些学生早就交了上来。翻开的第一本就是那个一起在马厩看马粪的。同样是看,但是这个学生思维就更加活跃了,似是借鉴了罗彦的提醒,其人对马种,草料产地等等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更是从其中总结出一些独到的经验。对于马种的熟悉,让罗彦产生一种自己教出一个九方皋的感觉。对于这样的结果,罗彦自然很是欣喜,所以提笔在后边写道:“他日若能熟弓马,大唐斥候第一家。”多年之后,当罗彦再次见到这个学生的时候,他已经是征伐某个番国的大功臣。而且,就是以斥候的身份,代表万千军士前来长安领功受赏。随后翻阅的几份,也没有逊色多少。相传有用脚步丈量长安城大街小巷的学生,罗彦就收到了这样一份特殊的手记。打开以后,赫然是一副图画。内中采用了俯视的视角,将长安城按比例详细地绘制出来。估计只有太极宫那里因为限制,是一片空白。虽然没有描摹什么人物生活场景,但是按比例绘图对于军事已经是一种极为了不得的创举。图画后附上一册,很是详细地介绍了长安城大街小巷,更是将比例尺的概念也提了出来。罗彦都有种向工部好生推荐一下这个学生的想法。对于每一册手记,罗彦都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