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2
作者:悟道娑婆      更新:2023-06-17 12:09      字数:4806
  出了极其有用的意见。凭借他的先知先觉,更是向这些学生推荐了一些他们发展的方向。这就是罗彦向李世民提出第二个请求的原因。虽然他没有进行什么解释,但是,其本意就是为了来到国子学,将自己学生的游学手记批阅完,看着他们参加小考。站好最后一班岗,正是罗彦此时的想法。二月二十九,二月国子学上课的最后一天。到了明天,就是休沐之日了。而今年又未曾闰年,二月也仅有一个。罗彦在学舍讲完了礼记的最后一篇,这才朝着学舍中的学生笑道:“从今往后,你等只怕就不用我再来教授了。再度相见,也是在宦海之中了。但愿,你等能够常怀赤子之心。”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让学生们很是紧张:“博士,却是为何如此说呢莫非是在开玩笑。学中也没有传来什么消息,让我等的学业有所变动啊”看着一个个学生,罗彦解释道:“这件事情,是我向陛下请求不要过早宣布的。不日我将外放,诏书只怕在后日就会下达。未来你等的学业,学中会安排合适的夫子前来教授。”此言一出,学舍中立刻爆发出一阵惊叫。合着,罗彦这一个月以来将教授的进度加快,每日里都多讲二三卷,就是因为其即将离开国子学。恍然大悟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各种不舍:“博士怎的人心弃我等而去,我等这边去朱雀门前,向陛下情愿,让博士留下来。”“是啊,今日便去,正好三省六部的诸公都还没有回家,想来他们定能够将我等的请愿传入陛下耳中。”见学生们这样乱说,罗彦不由得沉声:“胡闹。尔等刚刚学完的礼记学到哪里去了尔等将来也要为官,身为臣子,王命难违。尔等只有时刻想着,天下黎庶需要尔等去救济,便不会再有这等小儿女姿态。”说完之后,罗彦便大步离开了学舍。但是谁也没有看到,他的眼角,其实也已经湿润了。第三百九十章益州官场大震动挥别了国子学学生的不舍,罗彦一个人回到家中。去益州的事情李世民和罗彦并没有提前放出风声,也是因为临近离别,罗彦不忍就这样无声离去,这才告知了一些情况。长安城中关注罗彦的人不在少数。守孝一年后出来就当了国子学助教,不出一年教授的学生就近乎霸榜一般占据在两榜之上。这样显赫的本事,基本上奠定了其在士林中无可撼动的地位。或许对一些年老的儒生而言,罗彦不过是士林新秀。可是在少年一辈,罗彦简直就是当代伯乐。所以罗彦的一举一动,绝对牵动着长安年轻士子的心。这天下午,不仅仅是国子学的学生,就是连一些居住在长安的年轻士子,都有些惊慌了。不少从外地来的士子,多多少少都有想通过罗彦不如官场的打算。可是如今,罗彦居然要外放,这怎么可以。被罗彦强行喝止不得去闹事,学生们也没有了主意。但是心思活泛的士子并没有因此就在那茶楼酒肆连声哀叹。他们同时想到了,罗彦如今还缺不少幕僚呢。一时间,前来诚国公府投纳拜帖的人络绎不绝,短短半天时间,门房就收到了接近半人高的拜帖和行卷。当门房领着两个仆役将一大筐拜帖和行卷送到罗彦书房的时候,看着罗彦那精彩的表情,长乐终于在半天的不舍中第一次张开嘴笑了。不过,罗彦表情虽然精彩,但也却是起了养几个幕僚的心思。李世民绝对不可能就这样让自己光秃秃地带着一份教导李恪的责任去益州。所以到时候绝对会大大小小给自己委任一个官职。这样一来,自己要想舒舒服服过几天日子,还不能将职事给耽误了,定然需要几个帮手。所以,看着这些自己送上门来的人才,罗彦尴尬了一下,便立刻着手阅览起来。于其他的人家选择幕僚不同,罗彦要找的人,要求就有些特别了。懂刑律的需要一个,善经史的要有一个,熟悉益州地方风物的也要有一个。挑来选去,总算是选好了一个,唤作甄廉,乃是从益州本地来的士子。能有这样一个幕僚,可以让罗彦提前熟悉益州的风土人情以及官场民间,确实是不错的人选。善经史的,罗彦也有了一个人选。但是此人大有在长安为官的意愿,就是不知道带着他去益州做个幕僚,人家会不会答应。唯有最后一个,懂刑律的人,想来想去,还真的是不好找。当罗彦差人将两份请帖送出的时候,长安城都震动了。这诚国公家的大门终于是松动了。能有两个,定然有三个四个,对于一些科考无望的士子,未尝不是一种希望。果然没有让罗彦失望,甄廉本人得到罗彦的邀请,一口就答应了下来。那个善经史的儒生,在长安城的中年一辈也算是非常了不得的人物,名叫刘长安的他,向来被人戏称一辈子都要留在长安,谁知这次居然破天荒答应跟随罗彦外放。转眼三月初一就到了。月初的朝会,总是要比其他时候更为隆重一些。当朝臣奏事完毕之后,正等着李世民退朝的他们,便得到了一个惊天的消息。“益州刺史秋皋殚精竭虑,忠于王事,着调任礼部尚书职。国子学博士罗彦虽有才学,屈身训诂委实憾事,着任益州刺史职,并与益州都督府长史权万纪共同署理都督府事宜。”朝臣们惊呆了。益州作为南方重地,和扬州具有同等的军事和经济地位。所以益州作为上州,其刺史职乃是正三品的高官。这本身就已经是全是滔天了,结果李世民一上来,就很任性地给了罗彦。更为让人惊讶的是,还将益州都督府的长史职权也分了一半给罗彦。李世民这是敢玩啊。看看罗彦今年的岁数,才堪堪三十岁啊。相比罗彦这一下子,之前的什么石阡那都是小打小闹了。有些人想反对。“陛下,益州毕竟是剑南重地,关乎大唐四分之一江山的事情,怎可如此轻率。”温彦博虽然对罗彦颇有好感,对其处事的手段也相当认可,但是并不代表,这个时候他就不反对这个委任。不仅是温彦博,像其他的官员如房杜,虽然不知道李世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可是,三十岁的实职文官,就是在武德年官员紧缺的时候也少见啊。即便不掺杂恶意,为了大唐的安定,也有不少人出来附议温彦博。对于这样的情况,李世民早有考虑。这官职不是罗彦要的,能够让他有些难以琢磨。委任罗彦有充足的理由,他相信可以说服朝臣,并且让罗彦安稳赴任。“益州南接蛮族,北邻岭南。闭塞之地,实为要冲。因此历来益州刺史,不仅要善于治理地方百姓,也要善于处理南蛮问题。罗彦才学出众,更有武力。而今历练数年,在不少的职位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治理一个益州,朕还是能够信得过的。”这个理由其实相当苍白无力。朝臣们自然不会被说服。所以李世民只能拿出杀手锏来:“何况,李恪身居益州都督,却委实有些年幼。要想让其为朕分忧,尚需一些能臣辅佐。罗彦乃是恪儿老师,在京之时教授颇有成绩。”既然是关乎李恪,朝臣们自然没有什么好话可以说了。虽说皇家无私事,但李世民想好好培养一下李恪,这个理由就相当充分了。罗彦对于李世民的几个儿子的严厉,那是众人皆知的。还是个小官的时候就让李承乾种地,当面拒绝李泰求师,更是将李恪弄得生不如死。所以要说什么人对皇子威慑力最大,除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估计满朝文武就属罗彦了。李世民此言一出,再也无人反对。塘报即刻传出,不过是五日便传到了益州。秋皋对于自己年迈之后能够回到长安任职,着实非常高兴。益州虽然是天府之地,自汉以来就物阜民丰,但气候潮湿,对他这样的老人家,委实不是一件好事。每每夜里膝盖酸痛,秋皋便自嘲这是官当大了的代价。朝堂塘报素来只通报到刺史和长史。当秋皋看到那上边写的委任,便对着身边的长史说道:“吉成啊,看来,益州的官场要迎来一个寒冰与烈火交织的时代了。”吉成正是益州刺史府长史杨瑞的字,和秋皋共事这些年,两人的关系一向比较融洽,因此此时听闻秋皋说起,倒是有些惊讶起来。杨瑞乃是益州本地人,不比秋皋历任多地,故此对罗彦的事迹仅仅是有些了解,倒也没有那么深。因此立刻问道:“刺史为何这样说呢那里有这样的人物。”秋皋笑了笑:“罗彦此人,你也听说过。我俩共事,也多少提过几回。”“不错,刺史说此人乃是宰辅之才,倒也没有说错。今年他还没有三十岁吧,就已经压过我等五六十的老人,往后官路即便再蹉跎,早晚能够在太极宫内行走。”“你说的对,但是还不全。此人被委任治理地方的实缺,拢共不过是一年的事情。那还是七年前的事情,其雷霆雨露的手段便让我等这些高官们胆战心惊。对于下属和同僚,但凡实实在在做事的,有些小瑕疵其人也能够宽容。但是一旦为非作歹不知适度,只要他在,便如同雷霆降世。”杨瑞被秋皋说的有些胆战心惊:“居然这般厉害”秋皋苦笑一声:“你是不知道,前些年其做那七品的州学博士,就因为地方此时治蝗不力,敢说出若得天子剑定斩其狗头的狠话。如今做了刺史,已经大权在握,下属若是懈怠,岂不是下场如那三九寒冰一般了”杨瑞暗自舔了舔嘴唇。看着自己的老友这样紧张,秋皋笑了笑:“放心吧,只要到时候能够勤于本职,好处也少不了你的。”见杨瑞一脸的不相信,秋皋继续说道:“你还不知,年前我去京中参加大朝会,便听到了一桩奇闻。这国子学的学生有一秘闻要向陛下奏请,只有罗彦看过后,奏请陛下将其人带到御前。之后这学生便实封了五十户的侯爵,如今更是在户部做个五品录事。”这样的奇闻委实让杨瑞心惊,但也以为是自己的好友在编瞎话安慰自己。看着杨瑞还是不信,秋皋又说道:“若是这个你也不信,那么,我再说一个人,想来你就相信了。眉州长史陈玉如,这个人你就算不知道,也该听说过吧。”“此人虽然未曾深交,但是早有听闻,是个能员,也是个硬骨头。我听说眉州刺史但有亏损名节之事,便要被此人好生劝谏一番。闹得如今眉州刺史都有些怕了。刺史怕长史,在我蜀地也是一桩奇闻。”“那我要说,贞观二年的时候,这陈玉如还是蓝田县的县丞。”杨瑞愣住了,短短六年时间,就升任中州长史,从一个从八品到正五品,未免有些升迁太快。看着杨瑞的不可置信,秋皋笑了笑:“贞观二年,罗彦便是那蓝田县的县令。”第三百九十一章临走之前捡个宝诏书准时下达。接到诏书的时候,罗彦正在和甄廉与刘长安两人叙话。前途未卜,罗彦向两人也不好许诺什么。但是罗彦也有充足的自信,能够让两人尽早归心。当两人跟随着罗彦走到中庭接过了诏书。甄廉和刘长安彻底惊呆了。尤其是刘长安,原本跟着罗彦,只不过是想着图谋长远。谁知道罗彦此去居然一步就踏入了大唐最顶尖的官员之列。充任一任刺史的幕僚之后,有相当大的可能直接被推举去地方当一任县令。而做幕僚的时候拉拢起来的人脉关系,绝对会是将来为官的助力。所以刘长安与甄廉,这个时候是真的想要在罗彦的手里好好做事一场。罗彦原本想要在三月初三将长乐送进宫去,随后便立刻赴任。但是,从外地忽如其来的一则消息,让罗彦停下了上路的脚步。因为,这事关他苦苦寻找的那个人。一个地方县尉,居然把折冲都尉给打死了。在大唐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情。地方和军队,永远是充满矛盾的地方。因此当地刺史府对于这件事情也没法拿捏,到最后只能差人将消息和人都送到了长安,交付刑部来处置。这个人叫做刘仁轨。罗彦对于这个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大唐能够允文允武的官员不算少,但是也绝对不多。刘仁轨绝对算得上一个。依照李世民的做法,见了刘仁轨之后,顶多质问几句。但是依照罗彦的记忆,刘仁轨在整个贞观年也就露了这么一回脸。说白了,年轻气盛,总归要受一些蹉跎。所以,罗彦这回打算从李世民手里将这刘仁轨给要过来。这是罗彦在贞观九年第二次踏入太极宫。因为官职的明显提高,让内侍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罗彦在李世民心中的受宠程度。以至于今天进了宫,那些内侍一个个诚国公叫的好不亲热。李世民对于罗彦临走之前找他也没有什么好惊奇的。若说不声不响就这样走了,那才不是罗彦的风格。“进之来了。快坐,正好让人温了一壶顶好的剑南烧春。正好给你饯行,也让你先熟悉一下蜀地的味道。”罗彦笑了,李世民合着是在调侃自己啊。“陛下,这酒先不着急着饮。有件事情,还要劳烦陛下。”罗彦咧着嘴,很是不客气地朝李世民说道。一张嘴就让李世民头疼。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