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3
作者:梦回故都      更新:2023-06-17 20:03      字数:4454
  三人见面后,相互打了招呼,便安静下来。毕竟就要考试了,不宜分心消耗精力。又过一柱香,唐解和韩玉到来,为纪宁、谢泰和宋睿打气鼓励,预祝乡试顺利。简单祝福后,唐解和韩玉便不再多说。纪宁、谢泰和宋睿也都各自安静地闭目养神起来。咚咚咚远处传来几声锣响,辕门进场开始。“少爷”何安和雨灵几乎异口同声地叫道,声音感情浓郁,想多说一些话,却又不敢说,生怕影响了自家少爷的情绪。纪宁微笑地点点头,说道:“跟你们说过许多次,要对自己的少爷有信心。你们安心在家里等着。知道吗”“诺。”雨灵和何安行礼应道。纪宁满意地点点头,然后转身向旁边的唐解和韩玉无声地拱了拱手手,最后和谢泰、宋睿一起向辕门走去。乡试贡院的辕门一共有两处,考生列八条队伍进场,过辕门时会有官兵上来检查考生的考篮,同时对考生进行搜身。人多,搜查的也并不很仔细,也是因为秀才已经是士族阶层,普通的官兵可不敢得罪这些文曲星,不定谁将来就能乡试中榜成为举人,将来甚至考中进士位列金銮。“纪公子,您的具结小的看过了,您可以入龙门了。”负责搜查纪宁的官兵似乎认识纪宁,笑着拱拱手,要送纪宁入辕门。每个过辕门的考生,会拿到自己的考号,同时有一名官兵送考生到号舍。送纪宁的官兵是个二十岁上下的痩削男子,对纪宁也很客气,到了纪宁的“甲字二十六号”考舍之外,那官兵打开门,对纪宁道:“秀才公,这几天您有什么吩咐,只管说,小人不管刮风下雨都在外面。”“嗯。”纪宁点了点头,进了号舍。因为天还没亮,号舍很灰暗,里面只有弹丸大小的地方,左右不过一米多,没有床榻,只有两块木板放在那,要写文章,低的木板是座椅,而高的就是桌子,如果要睡觉,两块木板平拼,就成了睡塌。旁边有盖着木盖子的木桶,是接下来几天纪宁拉屎撒尿所要用的,旁边有铜盆,里面有木炭,是用来生火的。纪宁才进号舍,还没等适应里面的黑暗,门关上,之后是“哗啦哗啦”的锁链声,痩削官兵将号舍锁上,只把门中间的一块小木板取下来,这木板是透光和递送考卷、水等物资的地方,这九天时间里,纪宁只能通过这小小的孔隙与外界联系。纪宁把考篮放下,将木板搭好,外面传来“咣咣咣”敲锣声,与巡逻的官兵过来提醒考前的准备,每个号舍给蜡烛三根,这也是未来八个晚上所要用的,如果蜡烛用完,也不会补充。号舍内很压抑,如果是阴天下雨,再加上马桶熏臭,会更让人难熬。外面天已经逐渐放亮,让纪宁的心情也跟着好了一些,他心想,乡试三年才有一次,为了早日功成名就,适当吃一点苦头也是值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秀才公,笔墨纸砚给您送近来,还有水,您接好。”官兵把发考卷之前所有准备的东西都从孔隙递进来。笔墨和砚台都是固定的,大理石的镇纸有两块,而草稿纸则有一沓,这些草稿纸之用来把文章草列修改的。乡试中的考卷不能有任何修改,所有文字需要一次而成,如果中途有错别字,就等于是被判了出局。在开考之前,考生需要先研墨,只等考卷来了之后,直接可以作答。苏府,听雨阁。苏蒹葭和李秀儿也早早起来,坐在三楼的厅堂里休憩吃茶。李秀儿因为担心纪宁乡试,觉得自己在家多半是坐立不安,干脆在昨天找了一个借口在闺蜜苏蒹葭那里过夜。品了一盏茶后,李秀儿装作随意说道:“今天好像是八月初九,是乡试的第一天,不知多少人的命运就在接下来的几天改变。”“恩。”苏蒹葭微点臻首应道。李秀儿又道:“听说纪永宁也参加这次乡试了。不过,听金陵城的人讨论,似乎不怎么看好。蒹葭姐,您说他会中举吗”“会。”苏蒹葭肯定地道,“而且名次应该不低。”她也听到金陵城普遍对纪宁参加此次乡试不怎么看好,但是她却比较坚定认为纪宁乡试会顺利。李秀儿闻言,不由芳心一喜,立即追问道:“为什么”“感觉吧。”苏蒹葭说道,“其实他并不只是诗才出众而已。”“恩。我也是这么认为。”李秀儿点着臻首说道。等太阳升起时,外面又传来铜锣声,这次是发第一场的考卷的信号。乡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天,八月初九当天入场,考九个白天,在八月十七下午就会交卷离开考舍。第一场考试,是三篇四书小题,还有四篇五经大题。一共要写七篇文章,四书文每篇需要写三百字左右,五经替需要写四百字左右,这第一场考试纪宁需要在三天之内写两千多字的文章,对他来说算是相对轻松的。乡试考试时间长,每名考生在这九天时间里完成的卷子有近万字,三千多名考生就有三千多万字,但阅卷需要在八月底之前完成,在阅卷之前还有誊卷,在阅卷结束之后还有开封和题榜,让两名主考官和四名同考官在十天左右时间阅卷结束评定优劣,压力相对较大。所以乡试中形成不成文的规定,在乡试三场考试中,以第一场的三篇四书文小题文章优劣作为主要的录取标准。如果一个考生的四书文写的好,就算五经文和后两场的卷子答的有偏颇,但只要不是太出格,同样可被取为举人;但若四书文做的不好,就算五经文和后两场的卷子答的天花乱坠,也会被直接刷下去。因为没人会看他五经文和后两场考试的考卷。乡试之中,第一场也是重中之重,纪宁心知这一点,如果不能在第一场有所建树,后两场发挥再好也是徒劳。随即是发考卷,第一场考试的卷子从孔隙中递近来,纪宁接过。卷子是连成一体的,需要先将自己的考籍、祖籍三代的名讳、自己的名讳写上去,但要写在红线的格子之外,红线也是考卷的弥封线。在考卷收上去之后,卷子除了会被弥封,还会有专门的誊录官进行誊录,有对读官进行检查比对,纪宁是不需要在意自己考卷中的笔迹的,在考卷中做记号同样是没任何意义。甲子号考舍,都是五经中选择本经为诗经的,所以纪宁的四篇五经文都会从诗经之中出题,三篇四书文,则固定有两题是从论语和孟子中出题,另外一题来自于大学或者中庸,其中以出中庸题目为多。纪宁拿到考卷,先不忙着写籍贯,而是要先看清楚题目,果然如之前所料想的一样,三篇四书文分别出自论语、孟子和中庸。一篇题目,就是节选自这三本典籍中的一句话,由一句话来衍生出一篇文章,等于是代圣人立言。第188章 不简单的论语题三篇四书文,事关纪宁最后能否秋闱桂榜高中,也是这九天考试中最重要的三篇文章。论语题,出的很简单,让人一看便觉得这应是道很容易的题目:“天丧予。”孟子的题目,是:“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最后一篇中庸的题目,但也是三道题中比较特殊的一题:“国无道至死不变。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道题乍一看,纪宁必当觉得第三道题最难,因为第三题是截搭题,前半段出自中庸,而后半段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是出自论语,在封建科举中最难的题目,恰恰就是这种断句式之后的截搭题,因为本身就不是出自一句话,所论述的内容都不同,要理顺思路来作文,很容易会发生偏颇。但纪宁仔细看过是那道题目之中,却发觉第三道题目反而是最简单的,而最难的,却是只有三个字的第一题论语题。第一题,“天丧予”,语出论语先进篇,是孔子自己发出的感慨,予通余,也就是我,解释这三个字的意思,孔子发感慨说,“这是老天要我的命啊”。是什么原因让大圣人孔子都会如此怨天尤人通过这句话的上下文就能得知一二,在论语先进篇中也点明,“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颜回,字子渊,十四岁就拜在孔子名下,是孔子一生中认为最得意的门生,没有之一。在论语雍也篇中,有很大的篇幅是在描述颜回如何会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非常的勤奋好学,为人谦逊,“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从不迁怒于人,同样的错误不会犯两次,所以孔子才会在颜回死之后,发出了“天丧予”的感慨。颜回历来是公认的孔子七十二名弟子中居首的人物,在纪宁所熟悉的那个时空中,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但在这时代中,颜回因为死的早,世人一向功利,颜回在孔子这么多弟子中就显得不显山不露水。有这背景来,考生看到题目后仔细盘算后,必然会把议论的方向凝聚在探讨“对颜回之死看法”上来,论述孔子为什么会发出“天丧予”的感慨,会把颜回的生平事迹总结一下,表达一下对圣人爱惜弟子的感慨,这篇题目就算完成。但纪宁却意识到,题目并没有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在纪宁记忆中,孔子之所以如此推崇颜回,完全在于孔子很推崇颜回的“仁”,而颜回很符合孔子所推崇的“礼乐”的标准。连在论语先进篇的开篇,上来就点名了开篇的题旨:“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意思是:“先学习礼乐后做官的人,是平民;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问我要先用哪种人才,我会先用“先进于礼乐”的“野人”。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会觉得用人要先用“野人”,就是因为“野人”是先学了礼乐才做了官,这跟封建科举的模式很相似,都是平民百姓,先学习了儒家的思想,再学习了礼乐,再通过科举做官,这在孔子看来是人才。而那些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也就是世袭的王公贵胄,他们是先有官职而后学习礼乐的,在孔子看来,这些人就算是“翩翩君子”,也不能委以大任。而颜回,就是一个从来没做过官,只是跟随孔子孜孜不倦求学,而立于“仁礼”的一个“野人”。那么回到这问题上来,孔子之所以对颜回的死如此悲恸,是因为他觉得失去了一个立身于“仁礼”的人才,他在发表“天要亡我”,其实也是在发表说,这是天要亡我鲁国。我培养了这样一个优秀的弟子,还没来得及当官,人就已经死了,我就算是圣人也要感慨一番。那第一篇的题目主旨,变成了“论述仁和礼在孔子治学以及治国之道中的意义”。这题目,就是普通考生关于主旨理解为“对颜回之死看法”的升华版,只有能理解了孔子所崇尚的治学和治国的心态,才能感受到孔子为什么会对颜回之死感觉到如此悲恸。想到这一点,纪宁要下笔便容易许多,他开始在草稿纸上拟出自己的文章开篇:“仁之礼乐在于应天,道之仁孝致于安邦。治国之道,在于礼乐仁孝”纪宁心中有丘壑,当他明白了题目主旨之后,下笔也分外有神,一篇文章也是写的有理有据,全文侃侃而谈,不知觉就已经到了三百字左右,需要收尾,其实也是对文章的一次总结。纪宁写道:“圣之嗟于失以仁人,国之叹于礼乐不兴。”意思是,圣人的悲嗟在于失去了仁义之人,而国家如果亡了就要叹于国家内礼乐不能兴旺。既点名了题目原文的“天丧予”,又表达了纪宁对于治国需要用礼乐仁孝的观点。写完之后,他长叹一口气,这篇文章也是写的他很拘谨,毕竟是乡试的第一篇文章,写完之后要先查错别字和避讳,不能犯禁,稍作修改之后,他的论语题也就算完成。这也是在纪宁看来,三篇题目中最难的一篇,写完之后也能稍微放松,此时也不过才刚开考半个时辰左右,他就已经完成一题。此时他把心放在了第二道孟子题上,这在纪宁看来,应该算是没有什么出彩的一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