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4
作者:梦回故都      更新:2023-06-17 20:04      字数:4421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语出孟子尽心下,这句话或许不太有名,但这句话的前一句则是令人耳熟能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此来带出题目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所以说得到百姓拥戴的人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人能做诸侯国的国君,得到诸侯国国君信任的人能做大夫。”主论调,也就在“民贵君轻”。第189章 笔下文章成为举人,将意味着一个学子步入真正的士族阶层,那就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去治理国家。孔孟之道之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纳,是因儒学的政治蛊惑性很强,一再强调“民贵君轻”,却又重申“天地君亲师”,把统治者摆在一个很高的地位,宣扬一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那所谓的民贵君轻也只是空谈。第二题,纪宁所要侧重论述的焦点,则在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语出荀子哀公,同样出自大圣人孔子之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表达出君王乃是舟,而黎民苍生为水,万民能承载君王,同时也能令国祚倾覆,很好地表达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后世一说到“民贵君轻”,很多人自然就能想到这句话,全因唐初魏征的引用。在贞观政要论政体中记录魏征的话:“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正因魏征的引用,再加上贞观之治的影响力,才令这句话名扬海内,历代君臣、学者都会拿这句话来作为劝谏君王、规范己身、研究历史潮流的金句座右铭。而这时空之中没有唐太宗,也没有魏征,更没有贞观之治,纪宁要提出的这个思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读书破万卷,便是在心中也可将文章内容勾勒而成,本可直接作于试卷之上,但他为了谨慎,还是先书写于草稿纸上,以便检查和修改:“圣人之心在于宽仁,君为舟可为万民之水所倾”第一句话,便点名主旨,也是破题之言。在破题之后,再开始论述具体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论调,于文章而成。纪宁写第二篇文章的时候,感觉是非常好的,也是他心中有许多治国的思想而不得抒发,也是借着一次考试的机会,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内容表达出来,就算无关乎最后是否录取,也要将这些思想书于纸面之上。便在他书写之时,便感觉心头有一股浩然正气在涌现,纪宁尽量收摄心神。笔下成文章。第二题做完时,尚且才刚过第一天中午,纪宁腹中并不觉得饥饿,便想将三卷四书文全数完成之后再吃饭。毕竟四书文之后还有五经文,第一天写四书文,第二天写五经文,第三天检查,也是不错的规划和安排。他重新审视了一下第三题,也是在众多考生看来最难的一题,是截搭题“国无道至死不变。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前半句出自中庸,是子路问孔子,何为强,孔子作出了一番论述,认为“国无道至死不变”是人强大的一种表现方式,意思是:“国家黑暗时要坚持操守”。但后半句,似乎把意思又给带偏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是这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换言之,就是到忍无可忍时就绝不能忍一面说国家和君主黑暗时都要至死不变,还说这是人心的强大,一边说不能忍,把两句话合在一起又要表达什么呢普通的考生多半会从前半段来进行论述,因为要保持操守,这也是与封建科举的出题方向来考虑,任何出题的人,都不可能宣扬一种背叛君主的思想,那“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后半句,就会成为赘言,没有任何意义。纪宁却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一股“愤青”的冲动,似乎这位出题的主考官,对于“国无道”有一种愤慨,要么就直接出题“国无道至死不变”,又或者是“中立而不倚”,都比后面加上“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要更为恰当,纪宁只能理解为,这是主考官有意在是试探考生,你们敢不敢打破成见,敢不敢论国家和君主无道,就应该去纠正之,而不是听之任之,否则也就不会有武王灭纣,就连大圣人孔子,也绝对不会去拥护一个残暴不仁的君王。但纪宁又要为自己的论调考虑一番,若话说的太偏激,那是在自找麻烦,所以只能委婉地表达出,若君王有错必要规范之,若天道不兴则要顺应民意的思想。不说要推翻君王统治,只是说要顺应天道和民意,这就是纪宁写这篇文章高明的地方。这样既能很好地契合主旨,又不会被人拿他这篇文章去告发他有谋反之意。至于主考官为什么会有如此偏激的思想,他就不得而知。做完三道四书文,纪宁将文章反复检查,随后誊写于试卷之上。眼看天色将晚,他没有勉强自己第一天去把四篇五经文也做出来,他甚至都没去审阅题目,因为这会让他第一天晚上魂不守舍。很快到了日落黄昏,随着天色暗淡,考舍之内已经陷入舞弊案的黑暗之中,在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内,这会让人有种彷徨无助的感觉。纪宁手头上只有三根蜡烛,这三根蜡烛不是用来照亮驱走心中孤寂的,而是用来在遇到考试无法完成的紧急情况下连夜做卷用的,属于有备无患,所以他也不会拿出来用。纪宁睡了一晚,早晨起来时,便听到外面传来嘈杂的声音,原来是有人受不了乡试的考试环境,正在嚷嚷着要出贡院,结果被巡场人员拖出了贡院。外面守考舍的士兵还在嘀咕:“考上举人就能当老爷,这还有自己放弃的道理”纪宁笑了笑,或许是在这些白丁的士兵眼中,读书人是很神圣的职业,但他们想不到,其实读书人的才学分三六九等,尤其是那些靠世袭和隐蔽得来秀才身份获得考举人资格的,很多都是纨绔大少,他们根本吃不了考舍内的苦。就算让他们在考舍内停留九天八夜,也未必能作出好的文章,所以干脆就提前离开,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体现。纪宁简单吃过昨日雨灵精心为他准备的早点,翻开五经的卷子,准备第二天的考试。他五经中的本经是诗经,所以四篇五经文都会出自诗经。第190章 乡试结束考场内的生活是非常苦闷的,每天的考试就是对着纸卷和四面墙壁,还有那好似凿壁偷光一样的小方孔,无人交谈,每日听到的也不过是锣声和虫鸣,偌大的贡院虽然满是考生和巡场、监场的官兵,但这里却很静谧。纪宁第二天便将四道五经题做完,可一直到第三天下午,第一场才开始收卷。考生需要将自己的卷子,通过小孔递出去,弥封官会用特殊的胶水将考生的姓名糊名,卷子会陈列于木匣之中,要等考生三场考试之后,把三场乡试的卷子汇总到一起,随后会有誊录官对卷子中的内容进行誊录,阅卷时所用的是誊卷。对纪宁而言,那是考官和监场官的事,考试之外的事情就不需要他担心了。第一场考完,考生也能适当轻松一些,这天晚上也是不禁喧哗的,很多狂傲的考生在自己的水壶中夹带了酒水,第一场考完之后,有的便借着喝酒,晚上在吟诗作赋,声音有些凄厉。面对一群鬼哭狼嚎的人,纪宁没兴趣去管他们吟出来的是怎样的诗词,又或者是即兴作出了如何的文章,他此时只想躺下来好好睡一觉。这两天他在考舍内住的很不习惯,晚上失眠,觉不够睡。但这天晚上他跟之前两天的情况一样,失眠了。这是一种很头疼的感觉,明明很困,却辗转反侧睡不着,想点燃蜡烛又怕接下来两场考试遇到麻烦需要连夜赶场做题,所以只能对着小方孔看着外面的天空数星星。第四天,也就是八月十二,第二场考试的题目放下来。第二场的考试,相比较而言已无第一场那么正式和隆重,连考生也轻松了不少。毕竟都知道第一场的头三道四书文才是录取与否的关键,后面发挥的再好,就算文章写的天花乱坠,那也于事无补。第二场的考试一共有六道题,其中试论一道,也就是标准的议论文,不用遵循“代圣人立言”的原则,不用以八股破题,也无须引用圣人之言,这样的议论文在纪宁看来也比较有发挥的余地。这题目让纪宁感觉有几分水平:“人无至善。”乍一看,很像一道四书文的题目,“至善”一词出自于大学。大学开篇第一章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种题目往往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这是一道试论题目,所以要从本身“人无至善”去议论,而不是“止于至善”,人无至善的道理在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止于至善的意思在于修为和涵养要到无可挑剔的程度。二者之间,本身有一定的矛盾。纪宁直接提笔写道:“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人心有向背,安乐在民家。”他所论述的方向,在于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尽善尽美,只要做到本心而为便可。要严以律己,但不是苛责自己,一切要做到合理有度。试论之外,是几篇应用文,分别是诏、判、表、诰。分别是诏书、判语、表文和诰文,这都是在官场可能用得到的东西,统治者设立科举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人才,而儒道科举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文魁,正因这时空中对于文士做官并非推崇,令更类似于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后两场考试内容不被重视。纪宁虽然知道乡试的后两场考试内容或许无关大局,但他还是尽可能把自己的文章写的华美一些,这也是自己参加考试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很快到了八月十五,这天是中秋佳节,也是乡试第三场考试开考的日子。第三场的考试内容是五道时务策,就好像时政内容的考试,让乡试考生对近来朝廷和儒道所发生的一些事作出点评,写出自己的看法,考试的内容无外乎国祚安定和儒学文风。五道时务策,真正让纪宁眼前一亮的是最后一道题目,很简略,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主少国疑。”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主考官在这里出了这种题目,似乎是在影射当今朝局,太子早亡,如今新太子、五皇子和文仁公主分庭抗礼,有朝局变乱的隐忧,在这种前提之下,出“主少国疑”题目很容易被人拿来大做文章。纪宁心想,这主考官也是有足够的气魄和胆识,先是让人议论“国无道至死不变”,后让人议论“主少国疑”,难道此人对朝局有不满和偏见,想借着主考金陵乡试来抒发对朝局的不满可惜纪宁并不知出题的主考官是谁。通常来说,主考官有两名,一名是朝廷派来的,一名是儒道文庙派来的,至于由谁来出题,那全看两边派来的主考官文采更胜一筹。而为了防止考生提前去贿赂考官,在开考之前,考官的身份需要绝对保密,考生并不知自己的乡试主考官是谁,等放榜之后,鹿鸣宴之时,考生才会第一次见到主考官,并拜其为座师。日后无论是在文庙研究儒道学问,还是在朝为官,同为某位名儒的座下弟子,那是一种很亲近的联谊关系。纪宁面对这种题目,只是作出了简单的论述,并未往深了去写,也是怕这种文章犯了皇权的禁忌。八月十五当天,纪宁便将自己第三场考试的卷子做完,但有规定不能提前交卷,要出贡院也要等八月十六第一次贡院放排之后,如果考生对自己第三场的卷子没自信,可以再在贡院里等一天,到八月十七下午就会强制收卷。纪宁是没打算再在贡院里多留一天,月圆之夜,纪宁将自己的蜡烛点燃,如此也能经历一个有光亮的夜晚,也是他在乡试贡院内的最后一晚。八月十六一清早,纪宁便摇响了自己考舍内的铃铛,这是交卷的提醒,负责守在外面的士兵叫了收卷的巡场官来,将纪宁的卷子收上去,关闭了七天七夜的考舍锁头打开,纪宁等于是提前两天一夜考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