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4
作者:梦回故都      更新:2023-06-17 20:10      字数:4498
  唐解等人可不知道纪宁其实是要去参加学术研讨会,还以为纪宁跟柳如是之间还有一些“未了情”,三天过去之后,可能还会想办法延长一两日,所以他们都不会去多过问纪宁的私事。几人下楼时,贡院外所聚集的学子数量不减反增,这会整个贡院之外,来参加京城诗会的考生,大概过一万人。其中大部分是来京城应考的举人,差不多有六七千人,而其余的学子中也包括了一些秀才,或者是童生,也包括一些白丁。主持京城诗会的,并非是朝廷中人,因为原本诗会就是由民间所组织。组织这次诗会的人有很多,大抵说来是北方的一个诗社,因为诗社跟别的诗社之间会有诗词歌赋的较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小规模的比试,而京城诗会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比试,南方和北方很多学子来参加,严格来说每年都会有,但唯独在会试之前的一年来参加的最多,因为毕竟第二年春天就是春闱。“听说这次邀请来主持这次诗会的,是以北陵派诗词为见长的名儒朱迁,此人在北陵派中的造诣很高,早年也考中进士,未曾在朝中做官,一直在北方开学社笼络人才,后来也在文庙中有过建树。此人在北方学子中的声望不低,因为这里并非金陵城,我们还是小心一些为好”唐解交待的很仔细。京城诗会原本只是北方诗社之间的比试,但因来年就是会试年,京城诗会反而变成了南北方士子之间的较量。因为京城地处北方,南方学子就变成客场作战,连主裁判朱迁都是北方人,这就让南方学子在这次的比试中更加吃亏。赵元启道:“如果实在不公平的话,永宁干脆也别参加了,这样的诗会,即便有什么成绩,也不会影响到来年的会试成绩。还是低调点好”连赵元启也站在纪宁这边说话。正说话之间,赵元轩匆忙跑过来气喘吁吁道:“你们也是的,我只不过下去跟容公子说几句话,你们怎么就丢下我出来了”“呃我们只是先下来看看情况,你这不是也追来了多大的人了,一点正形都没有”赵元启从来没在纪宁面前避忌,该喝斥妹妹时也不会遮掩家丑。赵元轩瞪了兄长一眼,走到纪宁面前,道:“你跟我一起走,路上我还有一些诗词上的事情问你”因为这位“赵公子”来历不简单,唐解等人即便也想跟纪宁说话,却还是不敢去争。赵元轩拉着纪宁到一边,道:“喂,纪宁,我跟你说,你一定要在这次的诗会上表现的很好知道吗最好让全城的人都知道你,你风风光光的,那我才有面子”“我表现的好坏,跟郡主有什么关系”纪宁皱眉道。“喂,你是我的朋友啊。你表现的好,我脸上当然有光了”赵元轩道。纪宁摇摇头,很显然他不赞同赵元轩的说法。这会在贡院之外临时架起来的高台上,开始有一些年轻学子走上台,这些人都是作为南方和北方学子中的种子选手,被邀请而来的,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当年各地的乡试中表现优良的考生,不是解元就是亚元。纪宁作为金陵乡试的解元,在南方众士子中地位很靠前,毕竟金陵城作为大永朝的陪都,也作为江南水乡的核心之地,一直是为天下才学集中之所。第421章 诗会下“永宁,轮到你上去了,上面有你的座位”赵元启对于京城诗会的规矩还不太了解,听到列主宾中有纪宁的名字,他欢欣说道。纪宁在唐解等人簇拥之下,走上了台子,他能上台子,也是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因为只有当届乡试的解元和亚元才有资格被列为种子选手,秦枫和吴备等人即便自以为有才学,也只能留在台子下面。纪宁上了台子之后,立刻也成为众矢之的,很多人都在议论,也有人在猜测这些人是谁。朱迁年过五十岁,显得很干练,他一抬手,马上有人开始请众人上台。纪宁在台子上有自己的座位,但纪宁却不想坐,因为在台子上就好像一个演出的演员一样,给人一种很不踏实的感觉,反倒是在台子下面更容易挥。“还有谁没上来还有三个位置的空缺”朱迁最后说了一句,对于台子上的空位,他并不知道是谁的。“快开始吧”台子下面有人在鼓噪,“这些人不来,说明最后就是不来了,别破坏了我们看比试的心情”“不可”朱迁道,“该多少人就是多少人,这次京城诗会参加的人很多,相信也不会有人选择放弃现在比对一下最后的名单”纪宁自己在台上,就好像接受检阅的士兵一样,这会居然大会还要来个点名,比对一下看看是谁没来,这让他觉得有几分郁闷。朱迁似乎是个认真的人,有谁没上台,马上就要对照名单知道是哪些人没来,一丝不苟的模样,台子下面的人就在起哄,以至于到后面就连纪宁这样身在台子上的人都听不清说的是什么。纪宁打量一下台子上的人,年轻人居多,但都是二十多岁年近三十的模样,这也是各地解元和亚元普遍的年岁,而他这样能在二十岁之前就中解元的少之又少。最后,朱迁也终于比对名单,知道是哪些人没来,他似乎要跟诗会的主办方提及此事,一个人下了台子,而纪宁心中却在想:“如果这会有人在这京城诗会的地方埋下火药引爆,一次死伤人不在少数,能让大永朝瞬间失去许多年轻才俊。毕竟大永朝来京城参加会试的举人,有接近一半人都来到贡院周围”因为诗会迟迟不开始,台子上的人也有的下了台子,纪宁到了台子边,刚跳下来,唐解等人就围拢上来。“永宁,你怎么下来了在上面等一会就是了,诗会想来马上就开始了”赵元启似乎比唐解等人还着急。赵元启身为崇王世子,虽然位高权重,但也就好像皇室所养的金丝雀一样,他是轻易不能离开自己的封地,因他尚未袭爵,所以他必须要留在他父亲的封地,也就是金陵城。他在金陵城走动会多一些,反而对京城之地不是很熟悉,不如唐解等人可以只有走动。唐解好奇道:“永宁知道是哪几个人没来”纪宁微微摇头道:“大致听来,是北方的举人,具体是哪省的就不得而知”“也是的,这种京城诗会,既然都报名了,人还不来,这不是添乱吗”韩玉有些不屑一说,“北方的士子就喜欢没事找事,还是我们南方的士子讲规矩,不会做出这种掉链子的事情。”正说话间,朱迁又上了高台,在朱迁摆手之下,台子周围重新恢复了安静。朱迁道:“诸位,有三人并未到来,分别是关中的二人,还有河间府的一人,就当弃权论,其余之人请各回各位,京城诗会马上开始”纪宁这才重新回到台子上,在他的座位上坐下,一侧目,就见到赵元轩面含期待看着他,好像赵元轩对他能在诗会上有优良表现很有信心。所有人都安静下来,只听朱迁道:“京城诗会,自从隆泰三年开始以来,已有二十多届,是北方士子中最为盛大的聚会。自陛下登基以来,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作为诗会的开场白,朱迁还是习惯性去为朝廷歌功颂德,这也是诗会的必备节目,否则像诗会这种聚会是无法通过朝廷审核的。学子们本身也算是未来的统治阶层,所以他们也并不太排斥这种歌功颂德的言语,只是台子下已有人在议论,氛围已没之前那么热烈。等朱迁说的差不多之后,才开始介绍当日在场的评判和嘉宾,最受人瞩目的,是几名朝廷的翰林以及文庙的学士,他们代表的是大永朝最高的学术水平。一次诗会,请来了翰林有六人,学士是三人,另外还有一些进士,数量不等,都是作为主嘉宾登场的,他们一个个意气风,上场之后还要表两句感言,一下子就把诗会的开场时间给延长。到后面,一些不知名的进士上来说话,声音早就被下面议论的学子的声音所盖过。纪宁所关心的,是五皇子是否有过来,仔细听过嘉宾名单,并未听到有皇室中人来,赵元启兄妹应该是在场中身份最高的,而且他们兄妹还是微服参加,至于文仁公主赵元容似乎已离开,到诗会开始后就没在纪宁视野之内出现过。“皇室的人可真奇怪,说要来参加诗会,到现在一个个都未露面,难道是皇宫那边生事情,一个个为了政治利益最后都不现身”就在纪宁想这些事情的时候,朱迁宣布道:“京城诗会,正式开始。有请韩翰林来为我们出今日的第一道题目”纪宁看过去,但见之前在茶楼见过的韩翰林出现在众人眼前,他在在场之人的地位还算是比较高,先是抬起双手,让在场之人的欢呼之声小一些,这才面带傲气道:“本官奉李侍讲之命,前来为京城诗会主持,出第一道题目。京城诗会乃是我大永朝士子之盛典”原本以为都开始了,所有的士子就等着现场作诗,结果这边朱迁刚废话完,又出来和韩翰林啰嗦。说的话基本是如出一辙,都是在为朝廷和文庙扬名。第422章 比诗词韩翰林在发表了一番“高论”之后,诗会也正式开始,这也让下面等的人有些着急。韩翰林跟什么李侍讲关系很亲密,那李侍讲不能来,就让韩翰林来帮忙出个题,做个开场白。在朝廷体系,翰林只是一个称呼,代表的是在翰林院职,他的身份也未必有多高。“明年乃是会是年,寒窗苦读数十载,明年为的是鲤鱼跃龙门,诸位便以此事为题,做出一篇诗词,为的是彰显朝廷开科取士的公平,还有陛下对殷殷学子的关切之心”韩翰林就好像一个媚上的臣子一样,说的话,都是在为朝廷歌功颂德。等了半晌,第一篇的题目也终于出来,纪宁看了看天色,说是午时末开始,现在都已经未时,冬天里本来白昼就短,再用不了多久就要天黑了。这么闹腾一下,随便再有谁出来写两首诗,或者是找人出来点评一下,这一轮比试下来,就可告结束了。诗会一开始,台子上的众人,不是每个人都给笔墨纸砚,而是在台子央摆着房四宝,谁若是愿意写,就直接写好了诗词,把自己的大名署上,就可以算是“交卷”了,因为人太多,连主持人朱迁也顾不上去照顾所有来参加诗会的士子,谁愿意写,或者不愿写就下去,在诗会的主办方看来都是自愿的事情。台子上的人写诗可以留在显眼的位置上,台子下的人写的诗词则也可以交上来,或者有人下去收,诗会会准备不少的桌子,至于台子下也就不再准备椅子,谁写诗词,可以在旁人的围观之下写,写好之后上交到台子上,那些请来的评判会做出审读,最后品评一番,将评语写下来。纪宁很不喜欢这种嘈杂的环境,感觉诗会被弄成大栅栏的感觉,还不如回去早些准备晚上的学术研讨会。他本想直接下去,但见连唐解等人都在写诗词,他这么下去让朋友失望也不好,干脆直接走到桌子前,在人群拿出一张纸来,又随便拿了一根染了墨的纸张出来,准备写一首诗词,却不知如何下笔。“就这么即兴创作一首诗词,也太难了一些,倒还真不知该怎么写了”纪宁有些犯难。在他的脑海,关于科举的诗词不胜枚举,就有诸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经典诗词,但他自己还没进士,如果这就把登科后的兴奋写在纸上,那也有些贻笑大方了。思来想去,原本作首诗是最好的,反正是即兴发挥,别人也不求他做的多好,只要能应付过去便可。但他想到了他所喜欢的一代大词人柳永的名作,登时心也就有了主意。当初在柳永落第之后,曾写了名动一时的一首词,抒发心的不满,写的内容也是道尽了天下读书人的苦况,纪宁觉得,这对那些读书人来说也是有指导意义的,所以他也愿意写出这样的诗词来,当作是两个世界之间的互通有无。“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上半阙写完,纪宁觉得很满意,马上提笔写出下半阙:“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首词写出来,纪宁也是感觉畅快淋漓。他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