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
作者:丛小岸      更新:2023-06-18 16:22      字数:4235
  穆清就这么歪头靠着他,沉沉睡了过去。宋修远不动声色地把玩着手中的酒盅。得,真真是好酒,拜其所赐,他才把人弄上来,又要将人弄下去了。用空着的手扶正了穆清的头,宋修远望着穆清恬静美好的睡颜,肤润如脂,唇若点樱,心底喟叹:啧,酒量真是奇差。心底腹诽着,眼角眉梢却是漫上了掩藏不住的温润柔情。☆、花朝许是白日里翻山越岭,又在毫无防备的状况下见了传闻中赫赫有名的裕阳大长公主,身累心也累,穆清睡过去便没了知觉。再睁眼时,窗外已泛起微白的清光。宋修远并不在身旁。时辰太早了,即便宋修远平日里晨练,也不至于这个时辰便起身。穆清起身行至窗前,支起窗框,本想寻一寻宋修远,望着窗外笼罩在夜色中的葱茏草木,却忽然发起呆来。内室的一番窸窣响动惊醒了守在外边次间的青衿。夜色还未散尽,青衿拿着点燃的油灯推门进屋,开着的门窗相互贯通,一下子带入一室冷风。穆清站在窗前,仍穿着中衣,不期然被这一阵寒风刺得浑身哆嗦。青衿见了,忙放下灯,取过椸上的斗篷罩到穆清身上:“山里寒气重,公主仔细身子。”都道黎明前的天色最为黑暗,穆清看着窗外的山头树林,黑黢黢的一团,再一看,仿若是什么山间精怪张开的血盆大口,吃人不吐骨头。穆清收回目光,问:“阿远呢?”短短三字,带着一股粘腻的慵懒,彰显着穆清还未清醒的神态。不及青衿作答,屋外传来阵阵脚步声。倏地想到身后窗外的吃人精怪,穆清心中微颤,微不可见地向青衿靠了过去。屋外行来的却是宋修远。见到窗口的主仆二人,宋修远提着刚烧好的热水,讶道:“夫人醒了?”穆清颔首。青衿见此情状,匆匆收拾了一番,将灯留在屋内,便悄声退了出去。“阿远亦醒得这般早?”穆清顺着宋修远的手望去,清浅的眸光最终落在那桶热水上。青衿虽然是丫鬟,但不论在蜀国琅王府还是镇威侯府,都是穆清身边的一等大丫头,从未在厨房做过活,自从几年前不慎差点烧着了穆清院里的小厨房,更是视那灶头如洪水猛兽。至于林俨,一入裕阳大长公主的庄子便不知去了何处,连宋修远都不知其踪迹。那么这桶水......宋修远不自然地挠了挠鼻头:“晨起打拳出了一身的汗,烧些水擦擦。”穆清脑内仍有些朦胧睡意,听了宋修远的话不疑有他,别开脸去,回身望着窗外的景致。远处的村子里传来了此起彼伏的鸡鸣声。不知是因为天光更亮了些,还是屋内终于有了人气,再见那团黑黢黢的树影时,穆清竟觉那轮廓状似一只耷着耳朵的狗,有些许可爱。身后传来了衣料的窸窣声与淋漓水声,想着现下宋修远该是赤身的模样,穆清不敢回头,忽而觉得面上有些发热。他右臂上的伤已快好了。......沈梨夜里回了村子,此刻还未来庄子,穆清与青衿又是从没下过厨房的娇俏女子,可怜宋修远一个堂堂侯爷,竟成了此间唯一一个能下灶头的人。早膳是穆清站在灶头旁看着宋修远烧出来的清粥,并着昨夜沈梨备好的三碟下饭小菜。那厢宋修远熄了火,穆清见厨房内就有矮桌与数张小凳,便将盛好的三碗粥放在上头,招呼着青衿过来一同坐下用膳。青衿何时得过这样的招待,一时局促得红了脸。穆清笑道:“左右我们几人来此都掩了身份,你便放开些,也不要总是一口一个公主侯爷了。”“可......婢子终究是下人。”一直静坐在桌后的宋修远突然开口:“坐吧,这院里没有下人。”青衿还是有些惧怕宋修远,来不及细想,当即缩着身子坐下,飞快地埋头扒拉碗里的清粥。穆清却听明白了。便是昨日见到的沈梨,虽然身前身后地伺候大长公主,但她与大长公主的相处之道,却与主仆不同,瞧着倒更像是......长辈与小辈。大长公主都如此,她怎好端着姿态使唤人?再者......望着四下情景,穆清忽而觉得这便是寻常人的生活,少了朝堂的那些勾心斗角与人心算计,纵然万事需亲力亲为,但胜在恬淡温馨。仿若她与宋修远真的只是一对农村夫妻,而青衿则是她的娘家小妹。若有可能,她会毫不犹豫地抛却京中的荣华富贵,和宋修远一齐隐居避世。可惜她有她的和亲使命,宋修远有宋修远的家国责任。......穆清原想着用完早膳便去大长公主那处请安,但大长公主一早便又去了庄子后头的那片林子,还令沈梨传话,道让他们年轻人自个儿好好玩。全然不将自己的生辰放在心上。唔......确实是大长公主的行事风范。穆清想着包袱里一罐子孝敬大长公主的花种子,脑袋放空。玩?她的确发自心底喜爱这片地方,但是在大长公主的地盘上,她不敢撒野。宋修远见了,忽而笑问:“今日是花朝节,方才李嫂邀我们去村中观礼,夫人可愿赏脸陪我一同前去?”***************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相传这一日是花神的生辰,从这一日始,百花竞放,正乃游赏之时。京中的百姓多于这一日郊游雅宴,文人墨客亦喜欢在这一日饮酒赋诗。极风雅的一个日子。但因此处位于深山,乡民质朴热忱,故而这里的花朝节少了外头的风流意蕴,却多了一份欢闹。乡民大多是只知晓田里事物的庄稼汉,不懂得附庸风雅,这里的花朝日没有外头的曲水流觞,只有吉时的祭花神之礼。大长公主的生辰日正是花朝日,不知是从前哪位小童跑到庄子后头的花圃里偷觑了大长公主一眼,只道那周身的雍容气度与花容月貌惊为天人,久而久之,淳朴的乡民们便偷偷地将大长公主视作花神托生,尽管二十年过去,这位花神老了,形容亦比不得从前,但乡民们依旧敬重她。连带着亦不敢轻视年年这时上山为她过生辰的宋氏子孙。但凡这一年村子里决定祭祀花神,乡民们总会去庄子里请上一请。大长公主从不露面,但是宋修远从前却因少年心性来过好几回。见沈梨请到了宋修远,乡民们手中虽还不停备着祭祀所需之物,嘴上却热情地打着招呼。有几个还未长成的少年,头次见到村外的陌生人,极想上前观望一番,瞧瞧城里人与他们究竟有何不同,但摄于宋修远的气场,只得远远在墙后露出半个脑袋观望着。待见到宋修远身后的穆清时,年纪稍长些的少年郎更是直了眼睛。神......神女下凡?不对,花神托生的不是那位外头庄子里那位神秘的贵人么?那么这位是......小花仙?对了!听长辈说那位花神已近古稀,想来花仙姐姐此来是要接花神回到天上去。这时再看宋修远,几位少年郎顿时就不怕了。不过是花仙姐姐的侍卫而已,待他们长大了,学得一身功夫,亦能当花仙姐姐的侍卫,且定比这个面上带疤的黑衣侍卫强上千百倍。穆清浑然不知她已被村中的少年郎视作花仙,与宋修远一起跟着沈梨去了村子中央的空地上。今日的祭祀礼便在此处进行。穆清从前未嫁的时候,被教习嬷嬷逼迫着学了不少宫廷仪礼,皇室宗族又格外注重长幼亲疏与各类祭祀,看得多了,她心底不免厌烦,连带着到了夏国与宋修远成亲时的沃盥、同牢、合卺诸礼时,亦颇不耐烦。但入夏的时间久了,真正见到了夏国人如何接人待物,如何行礼祭祀后,穆清忽而便对这些繁文缛节有了全然不同的看法。蜀国礼乐远不及夏国,诗文仪礼诸多之处皆效仿夏国,但大多只学了皮毛。夏人行礼时,她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情真意切。无论是宋修远凯旋时祭拜父母,过年时皇族祭天、侯府祭祖,还是为人处世,与申屠骁的三场比试。这是发自心底的恭敬端肃,与蜀国王庭只重场面的装模作样全然不同。蜀国人依靠礼仪来彰显自己的教养气度,而夏国人却依靠礼仪来表达内心的庄严情感。若非亲历,则难以感受这群夏国人对礼的恪守与追寻推崇。是以今日,明知山间乡村里的祭祀礼比之外头的祭祀简陋荒唐得像个笑话,但看着乡民们诚恳真挚的面容,穆清仍能感到他们心底对花神的敬畏。这是他们的信仰。面对这样一群淳朴的人,穆清没法笑话他们,反之渐渐升起一股钦佩与敬重。男人们宽阔的黄泥地上搭着祭祀用的台子,还有几个一齐抬着绑了红布条的活畜,放在离太子不远处。看宋修远身强力壮的,当即也不客气,招呼着他过去一道抬农畜。有不少农妇从家里头拿出了纸糊的元宝,几位年纪稍长的婆婆正摆着台上祭祀用的饭食小点。因到底是花朝日,台下还站了三个扎着双丫髻、头戴绢花的小女娃,手拿桃枝,用细绳将篮中的粗布绢花一朵一朵绑起来。穆清看得出神。有一个穿着茜色袄子的小女娃注意到了穆清的视线,向穆清举起手中的绑了一般的桃枝,抬头问道:“姐姐一起吗?”穆清对上小女娃晶亮的双眼,笑得眉眼弯弯,蹲在她身前,揉了揉小女娃的脑袋:“好呀。”远处一直注视着穆清的少年郎见花仙姐姐竟同凡人说话了,一下也大着胆子蹦到穆清身边,不敢直接与穆清搭话,开口对着方才着了茜色袄子的女娃道:“阿珠你怎么能偷懒,叫花仙姐姐帮你做活?”说着,又从穆清手中夺过桃枝,塞回女娃手中:“花仙姐姐,这是阿朱的事情,不能劳烦你。”穆清:“???”“不......不好了!顾嫂子家的这头牛发了狂!”人群中忽然响起一片喧哗声。宋修远方才虽帮着男人们架台子,但一直注目着穆清,正想打发了那几个碍眼的少年郎,倏地听闻一阵躁动之声。循声望去,只见台子后头的大黑牛不知为何频频哞叫,鼻孔喷着气儿,一旁的男人正想牵过绳子让黑牛静下来,那黑牛却倔得很,丝毫不服管教,一颗牛头奋力地晃来晃去,脚下的蹄子亦狂躁不堪地刨着土。宋修远盯着黑牛各绑了一截红绳的蹄子,再看到穆清身边的小女娃,心中忽然警醒:不好!☆、变天黑牛不耐地刨着地,倏地用力撇过头向扯着绳子意欲控制它的男人顶去。所幸那男人平日里惯常与家畜打交道,及时猜想到了黑牛接下去的动作,堪堪躲过。黑牛没有顶到人,似乎更为不耐。穆清亦注意到了大黑牛的反常,意识到此处离台子不远,起身揽过几个孩子便要向后头退到安全的地方。“夫人莫动!”宋修远突然向穆清大声喝道。穆清身形一顿。四下有一时的静谧,所有人皆顿了一下。宋修远的这四个字带了赫赫的威仪,仿若在阵前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充斥着所有人的耳膜。只是未及所有人回过神来,那黑牛突然便撒开蹄子朝着穆清所在的方向冲去!在场的乡民亦极少见到黑牛发狂的场景,站得远些的当即愣在了原地,靠近黑牛的则纷纷作鸟兽状四下逃散,唯恐命丧牛蹄之下。看着扑面而来的黑牛,穆清什么也顾不得了,揽过身边的阿珠便往侧边跑开,避过黑牛奔跑而来的方向。身边的三个少年郎亦一人抱起一个女娃娃四下逃开,边逃便喊道:“花仙姐姐,快跑!!”“噗——哞——”一片混杂之中,黑牛忽然嘶吼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