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作者:蜀七      更新:2023-06-19 05:22      字数:4898
  如今刘福通不在,刘六取代了刘福通的位子。刘福通派系的人自然要想方设法给刘福通递消息。但更多的人此时还不敢下注。下注就代表下场,赢了还好说,输了可没人帮他们付代价。但刘六有自己的法子,韩林儿下了几道圣旨,换了不少原本被刘福通派系的人占着的坑,包括粮草储备和武器军需,这些都是如今最重要的部分,谁掌握着这些,谁就有更多的发言权。等刘福通回来了,大局已定,刘福通手里握着兵权,他手里握着朝堂。各有优劣,若是能找到平衡自然最好。“那刘六算是个什么东西?”刘福通气得大骂,“要不是我,他能有今天?”刘福通饮下一杯冷茶,逐渐平静下来,问道:“他和韩林儿密谋的事,你们怎么没来报我?”“一整天!”刘福通把杯子朝下头跪着的人脑袋上砸去。那人不敢挡不敢躲,只能硬生生地受下来,头被砸破,鲜血从眼眶流下,也不敢伸手擦拭,他趴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地说:“太师息怒!太师息怒!那刘六如今也只是狗仗人势,只要您去找皇上……”刘福通:“我找韩林儿?”他气笑了:“我告诉你,我就是把那刘六杀了,也不会去找韩林儿。”“我找了他,他不听我的,我去杀刘六,那就是犯上忤逆。”“我不找他,直接把人杀了,反倒轻松。”“你叫人去准备,过几日上朝时,将那刘六捕杀,给他扣一个罪名。”刘福通,“还不快去?若你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我要你何用?!”那人屁滚尿流地爬起来,弓着腰跑出去。刘福通的气依旧没消。他气的不是刘六,他气的是韩林儿。当年造反,刚反韩山童就死了,是他想尽办法护着韩林儿逃走,又扶持他当了皇帝,刘福通自认他对亲儿子都没有对韩林儿那般好,他处处为韩林儿考量,无论是前朝还是后宫,他都无微不至的照顾韩林儿。他把皇位都送给韩林儿了!韩林儿又给了他什么呢?趁着他不在,封杜遵道为丞相,杜遵道是个什么东西?空有一肚子墨水,只知道弄权,在军中肆意妄为,韩林儿竟然还以为他是个好官?刘福通真想把韩林儿的眼珠子挖下来,叫他看看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人蠢不要紧,要紧的是这个蠢人是皇帝!杜遵道死了,他以为韩林儿会消停几年,结果呢?又冒出一个刘六。韩林儿还亲自下了好几道圣旨,他不在,朝堂上就没人反对,有刘六一系的人支持,韩林儿自己态度又坚决,等他回来,该换的人全都被换了。刘福通越想越心凉。他为韩家父子奔走卖命这么多年,最后就得了个君臣相疑的下场?韩林儿已经不甘于听他的了。韩林儿想要自己掌握皇权,他可以杀杜遵道,可以杀刘六。但他杀不尽朝堂上的所有人。只要韩林儿跟他不是一条心,别人就有机可乘。刘福通深吸一口气,有些迷茫。他做了那么多,韩林儿依旧不信他,不敬他,若有朝一日他失势,他都不想知道韩林儿会怎么对他,狡兔死走狗烹,这或许就是他最后的下场。可是让他对付韩林儿,自己坐上皇位,刘福通做不到。他多么崇拜和尊敬韩山童啊,他怎么能去抢教主儿子的位子?作者有话要说:站在韩林儿的角度:“我是皇帝,但我没有实权,受权臣欺压,我要拿回属于我的权力。”站在刘福通的角度:“韩林儿是个呆瓜,权力给了他大家一起玩完,所以我得替他守着。”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正义。屁股决定脑袋。第134章 134安丰的天变了。安老四走在窄道上, 风呼啸而过,秋去冬来, 就是穿着夹袄也抵不住寒风的入侵。好在此时还没有下雪。百姓们趁着如今还不算太冷, 都纷纷上山拾柴去了。安老四呵出一口气, 已经生起了白雾。他现在已经能上朝议政了, 虽然是在最末尾的位子, 并且也没什么发言权, 但这意味着他离皇帝近了。刘六不傻,知道红袖如今受宠, 有些话他对韩林儿说或许无用, 但枕头风一吹, 结果就说不准了。所以他一步步把安老四提拔成自己的亲信,他给了安老四巨大的好处, 并且不必担心安老四会背叛他。如果安老四背叛他, 等他完了,安老四也就完了。安老四不会那么蠢, 想不通这个道理, 所以他提拔安老四的时候也没留手。刘福通紧握着兵权,刘六就要想办法握住朝堂上的声威,否则无法与刘福通分庭抗礼。韩林儿近日被刘六吵得头疼欲裂。“又要封谁?”韩林儿有些赌气地说, “朕把玉玺给你,你拿去印!”刘六“噗通”一声就跪下了,脸色苍白,直道不敢, 他膝行向前,对韩林儿说:“皇上,如今太师把持着兵权,若是连朝堂上也全是他的人,那这天下,还是皇上的天下吗?”韩林儿冷笑一声:“朕看,你就是想把他的人剔了,用自己的人顶上,朕且问你,朝堂上的人有几分是向着朕的?”刘六连忙说:“皇上乃是真龙天子!朝堂上的诸位大人自然都是向着皇上的,只是碍于太师的淫威……”他话没说话,韩林儿就把一旁的玉石镇纸扔了过来。刘六不敢说话了。韩林儿:“你们都以为朕看不明白?”“刘六,做好你的分内事,不要妄想不该想的东西,若被朕知晓……”刘六狠狠磕了几个响头,这才被韩林儿轰出书房。刘六衣衫不整地走在宫中,宫中侍人们不敢看他,皆弓腰埋头,谁都知道,刘大人如今颇得圣宠,就连太师都要避其锋芒,他们这些小人,若是得罪了这样的大官,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刘六咬着牙,他磕破了头,鲜血顺着额头流下来。他以为刘福通会杀了他,他一直准备着应对,他安插在刘福通身边的暗子也禀报说刘福通会在上朝时动手,结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等,都没等到对方下手。不仅如此,刘福通还没与他对战,就不战而退了。刘六就像是一个准备充足的武者,正准备跟敌人拼个你死我活的时候,敌人忽然不打了,要回家吃饭了,这种感觉比输了还要难受。也不知道是从何时起,安丰就有了流言。大街小巷,处处都是。“听说现在都是刘大人主持朝会呢!”“哪个刘大人?是太师吧?”“哪是太师,是刘院事。”“他?”“他算什么玩意?”“太师好歹也是当年辅佐先皇的人,又尽心竭力扶持新皇,他何德何能与太师相提并论?”“正是!太师虽霸道,但太师的功绩也在那处摆着,那刘院事如何能跟太师比?”“听说刘院事专横跋扈,在朝堂之上指鹿为马也无人敢驳,太师虽说霸道些,但在大是大非上可从未出过岔子。”“哎,皇上被蒙蔽了!”“皇上被奸邪小人蒙蔽了!”弹劾刘六的奏折越来越多,堆积如山,刘六阴沉着脸,让仆从去把这些奏折都烧了。“好一招以退为进!”刘六坐在自家院子里,终于忍不住朝安老四说,“他这哪里是退?他这是在把我推出去!”“他就成了忠君爱国的好官了?”刘六:“滑天下之大稽!”人们以前不喜欢刘福通,觉得皇帝可怜。现在刘六被推出来了,人们又觉得刘福通比起刘六来,其实算很不错了。至少刘福通的功绩大啊!刘六被打成了奸臣,那么皇帝的政令也是被奸臣所惑后下达的政令,一旦刘六失势,刘福通就可以轻而易举的重新归拢势力,把刘六改的重新又改回来。而且他这次成功了,以后他的名声就更好了。到时候即便韩林儿还想跟他对抗,也不再具有那样的能力。刘六知道自己踩进了陷阱,可已经走到了现在这一步,无论如何都不能往后退。他对安老四说:“明日开始,就说我重病。”安老四很体贴的问道:“病多久?长了短了都不好。”刘六:“病上半个月,皇上来请我,我就再回去。”刘福通打的主意不就是先把他捧上去吗?捧上去之后,下面的人自然会想把他拉下来,可如今他自己下来了,刘福通接下来还有什么法子?“告诉你妹子,让她千万记得要在皇上面前提起我,若是半月后皇上不来接我,我真是没脸见人了!”刘六看着安老四情真意切地说。安老四自然答应。毕竟刘六和刘福通斗的还不够大,小打小闹的,实在对他们的计划没什么益处。平章院事刘六重病,不能侍君,这消息忽然就飞遍了安丰。传言说是因为民间有人散布他的谣言,他一气之下便犯了病。然后他还递奏折请辞了。大意就是说:“虽然我知道皇上您很爱我,但是我不得不辜负您了,是我德才不配,才会被人恶意中伤,中伤我倒没什么,我皮糙肉厚,但是这些人也在中伤皇上啊,我是皇上任命的官,打狗还要看主人呢!为了不给皇上蒙羞,我就主动请辞了,但虽然我辞了,可我还是皇上的。”这奏折的内容不知道为何流传了出来,所有读书人都知道了。刘六这奏折写得很好,真情实意,十分容易让人共情,一个可怜的被迫害的忠臣形象跃然纸上。是啊,你刘福通把控了朝政那么久,手里还握着兵权,怎么可能被一个文臣欺负?朝廷或许不会管农人的想法,不会管商人的想法,但一定会管读书人的想法。读书人的声音一大,朝臣就会被影响。官员们要争取的“民心”,指的就是读书人的心。林渊也得到了这一篇奏折,他仔细看过之后对杨少伟感叹道:“这捉刀之人文采斐然,字字诛心,难得一见。”杨少伟接过一看,也有些惊讶,看来安丰那边倒也有惊才绝艳之人。这样的奏折,卖惨要卖的恰到好处,多一分则强横,少一分则软弱。文人的风骨,被这篇奏折诠释的淋漓尽致。“他是想让……”杨少伟咽了口唾沫,他不太相信真有人干这种事,“想让文臣武将不和,分裂朝政。”文臣武将,似乎天生就是敌对的,但其实不然。这不是两种权力的对抗,而是两种权力的互相辖制。讲究的是平衡。在和平时期,谁压倒了谁,就能握有更强的话语权,但此时不是和平时期,玩这一手,风险也高,但只要能熬过风险,那获益是巨大的。杨少伟有些兴奋地说:“于他们来说是坏事,但于我们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他们内里乱作一团,咱们到时候打过去,岂不是容易得多。”林渊想到安老四他们传来的信。花费了几年时间,如今终于看到成效了,林渊松了一口气。“现在要做的,就是等。”林渊轻声说,在棋盘上落下黑子,“等时机成熟,我们就能以最小的代价拿下安丰。”杨少伟一想到拿下安丰后,天下再没有能跟南菩萨有一敌之力的政权,就忍不住心潮澎湃!这天下有多少人像他一样野心勃勃,又有多少人有跟他一样的机遇?拜宋石昭为师,跟南菩萨对弈,天下就在他们的棋盘上。杨少伟真恨不得出去跑上一圈。刘六在半月后被皇帝亲自请回朝堂,皇帝亲自登门,请了两次,刘六才应。他的面子保住了,命也保住了。朝堂上的风向也变了。因为此时的刘六,代表的已经不止是一个权力单位,而是一个群体了,他代表着读书人----代表着不畏强权的清流人物。此时如果有人和他作对,那不就是要站到读书人的对立面去了吗?文臣和武官的区别越来越明显。矛盾越来越多,朝堂上的摩擦自然就更多了。韩林儿的头都大了。文臣认为,将军带兵打仗可以,但是班师回朝以后,就该上交兵符,且一个将军不能统领同一支军队超过三年。韩林儿觉得这个要求很对啊,没问题啊。毕竟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真要是出了什么事就晚了。不能超过三年也能理解,毕竟超过三年,这支军队是姓韩,还是别的姓,可就说不准了。但武官也有话说。士兵是需要演练的,阵法都是一次次练出来的,三年换一任将军,每个将军带兵的方法不同,怎么保证士兵能够适应三年换一次将军?再说了,兵符回回上交,如果突发事故,哪怕将军就在士兵面前都指挥不动,这个风险谁承担的起?韩林儿觉得武官说的也很有道理。结果就是每天上朝就开始吵,吵来吵去都没吵出个所以然来。刘六已经完全把控住的朝堂,刘福通自然就更不会放松对兵权的辖制。两边角力,安丰乌烟瘴气,下头的小官们想借此机会爬上去,官场拉帮结派。刘福通和刘六互相较着劲,谁也不愿意先低头。谁先低头,以后这头就抬不起来了。安老四就负责在其中煽风点火,他必须得让刘六硬挺着,哪怕刘福通那边给了梯子,刘六也绝不能顺坡下驴。他动的手脚可不少,刘福通那边也不是没有示好,毕竟一直这样下去实在没什么好处,但都被安老四挡回去了。刘六看刘福通不示好,也派人去给刘福通示好过,这人被安老四动手杀了,杀了几个以后,刘六和刘福通也都有了气性。派人示好,你不仅不接受,还连个回音都没有?这是不是太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