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作者:蜀七      更新:2023-06-19 05:23      字数:5036
  这些人有的在往外逃----不过大多数都被拦住了。大都是个很有包容性的地方,忽必烈开了一个好头,他开放商路,对百姓怀柔以图之,降低田税,甚至很多地方没有田税,他的目光并不在百姓的税收上,而是商人身上。元朝曾经也是个百花齐放的朝代,它有它的前卫和高明之处,否则它短的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凭什么被列进唐宋元明清?前头还有个金呢。所以大都里不仅有汉人,蒙古人,还有金发碧眼,或是红发的胡人。这已经是元惠帝时期了,早不是之前元朝发展的最蓬勃的时期,但元大都依旧可以吸引这么多人来这里。各地的吃食,不同地域的人,还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林渊进城的时候都忍不住感叹。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如果泉下有知,他们大约会气得复活,然后把不肖子孙全都打死吧。祖先开了好头,继任者却没有守住,实在叫人扼腕。林渊毕竟是现代人,他接受的是大中国的教育,在他眼里少数民族也是同胞。他不像其他人一样带着对蒙古人的仇恨来看元朝,而是用更加理智的目光去看。元朝自然有好的地方,怜民惠民,开放商路,百姓不必路引就能迁徙,还有纸笔这个早于时代的货币改革。但元朝也有坏的地方,准确的说不是坏,而是坏得太早了。每个朝代到了末期都是如此,贪官污吏,民不聊生,百姓只能自己站出来找一条生路,但元朝的崩坏来得更快。换的皇帝太多,每个皇帝都有不同的想法,下达不同的命令。可能还没学会怎么做皇帝就死了。林渊对宋石昭说:“不能放他们走,城边的贫民走了倒无所谓,内城的人走了,京城再想恢复之前的生气,恐怕花五年都难。”宋石昭一听京城,嘴里念了两次,忽然说:“京城!这称呼好!王者之气乍现!”林渊笑道:“你倒只听见这个了。”宋石昭这才回道:“百姓皆逐利,如今想走,不过是怕京城换了主人要拿他们开刀,或是抢夺他们的家财用以享用,侮辱他们的妻子姐妹。”“只要他们发现您的宽厚仁爱,自然就会留下来。”“倒不如杀一批官,将往日管束他们的贪官污吏杀了,也叫他们安心。”这个道理简单,就是告诉百姓:“你们以前听元朝皇帝的话,是被这些官逼迫的,所以我不找你们的麻烦,我找这个官的,这些官死了,你们就没事了。”林渊笑道:“先生杀官可真是毫不手软。”这都让林渊有些震惊了。毕竟官员是统治阶级,而宋石昭也是统治阶级,虽说效忠的主人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官员都不爱杀官,也不愿见有人告官----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死的会不会是自己,同僚倒了,那自己是不是有一天也会倒?想的多了,便会有兔死狐悲之感。官官相护,有时候也不一定只是因为得到了好处,更多的是自身利益相关。所以出一个包青天,就足够老百姓传唱那么多年了。即便关于包青天的事迹很多都是后期添上去的,但百姓的愿望和期许却能看得清清楚楚。他们怕官,希望头顶上的人可以辖制这些官,不要让官太欺负他们。但他们自己又不敢反抗,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能出一个青天,或是微服私访的皇帝。宋石昭连忙拱手道:“臣不与他们等同。”这是宋石昭第一次称臣,林渊没有生气,两人对视一眼,眼中都带着了然的笑意。“既然如此,这事就交给先生去办吧。”宋石昭连忙起身,然后双膝跪地行礼。林渊没有制止他。----“娘,吃。”不及人腰高的小娃娃的手里捏着一块饼,递到女子的嘴边。女子朝儿子笑了笑:“娘不饿,你吃。”小娃娃不信,非要看着女子吃下去才把手放下。男子在一旁说:“你就吃吧,不然他又要闹上许久。”女子这才小小的咬了一口饼:“娘吃了。”小娃娃高兴了,又举着饼去找爹。待孩子睡了,女子才问丈夫:“咱们什么时候能离开这儿?那些当兵的……也没有杀人,说不定会放咱们走呢?”他们一家原本是住在内城的,小夫妻成婚后就搬出了自己家,有了小家,因为男子是小儿子,所以既受宠爱又没有奉养父母的义务----奉养父母一般都是大儿子的义务。妻子在家织布纺线,丈夫在外面摆着个小摊,妻子织的布正好可以抵丈夫做生意的税,家里不说过得有多好,但也不算差了,他们早早的存下了钱,要送儿子去先生那里开蒙读书,要是能念出来拜个好师傅,说不定也能当官,要是当不了官,也能干更挣钱的活。不管是账房先生还是酒楼掌柜,都比普通干活的来钱。但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孩子还没长大,世道就变了,孩子落地的时候,外头就有了反声,虽然大都依旧歌舞升平,但百姓已经开始心慌了。要是哪天打到大都了呢?过了几年,外头还在打,但一直没打到大都来,百姓又放心了。觉得反贼是打不过来的,他们还能继续在大都过安生日子。虽然税越来越高了,大人们要的孝敬也越来越多,但总归是能生活下去的,粮店里总有粮食,价格高一些,但饿不死。后来……后来粮价越来越高,听说外城已经有人饿死了。冬天的时候,有的人家买不起碳,半夜柴熄了,一家都冻死了。说是冻死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是真的,在这个时候感冒,又没有足够御寒的衣物,加上发烧又买不起药,几乎没有活命的可能,跟冻死没有两样。人们终于发现,大都也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安全。商人们哄抬粮价,因为有利可图,朝廷也不去管,上头的大人们依旧要着孝敬,并且越要越多,他们的日子过不下去了。这里可是大都啊!在大都都有人典儿卖女!就为了一口活命的口粮,连妻子都能舍出去。再然后……南王的兵就打过来了,他们听见如雷鸣般响亮的马蹄声和脚步声,看见无数士兵从街上走过,他们看上去那么威武,那么强健,那么让他们害怕。他们害怕,害怕这些士兵会烧他们的屋子,抢他们的妻子和女儿,侮辱折磨他们。所以他们就逃了,逃去远一点的地方,不用担惊受怕的过日子。可逃出来才发现走不掉,整座城都被围了起来,只准进去,不准出来,但那些士兵只是把他们往回赶,却没有要他们的命,于是很多人都在城边上待了下来,他们甚至还盖起了茅草屋,在这儿住了下来。但总有各种不方便,水源是个问题,他们离河道太远了。于是有人去找士兵求水----这人渴得没了分寸,看士兵喝水,他就昏了头似得去求,身边的人拉都拉不住。叫人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求到了!一个水囊呢!里头满满都是水,他自己喝了以后分跟亲朋,再把水囊又还给了士兵,他竟跟那个当兵的成了朋友。又过了没几日,求水的这人就出现在了当兵的里头,他也当兵去了。这可叫百姓们大跌眼镜。妻子同丈夫说:“要不然……咱们回去吧,天天住茅草屋,又湿又潮,咱们在家多好?公公婆婆他们不也没出城吗?那南菩萨,可能真是个好人?那些当兵的,大概也不会来杀人放火?”丈夫踌躇了很久,久到儿子已经趴在妻子的腿上睡了,才轻声说:“咱们半夜回去。”他们可是跟着邻里一起出来的,要是当着邻里的面跑回去,那不就成了叛徒了吗?还是避着人好。第148章 148这些时日林渊都在参详元朝的大多世家, 这些世家能在书卷上留下名字,哪怕只是濠州世家, 李氏, 都足够证明他们拥有多大的权势。世家不一定有高官, 但他们在当地一定有足够大的名望, 当地的百姓仰仗他们而生, 甚至朝廷派下去的官员都得看他们的脸色过活。毕竟官员几年一任, 但世家数十年百年不变,强龙难压地头蛇, 地头蛇在当地盘根错节, 叫人无从下手。大都也有这样的世家, 但因为是大都,皇权最集中的地方, 所以世家们大多都龟缩着, 早就失去了当年的地位和能力。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变得任人宰割。能在元朝皇帝的手里活下来,还活了这么多代, 他们的触角也已经伸到了元朝的朝堂内部, 多少官员都受他们的“资助”。毕竟当官的俸禄就那么多,皇城里又有那么多官员和达官贵人,就是捞钱, 普通官员也捞不了多少。放在外面,五品官员已经是大官了,可在大都,路上掉一块牌匾, 说不定都能砸死几个五品官或是皇亲国戚。表面上看是官员们受他们供养,但实际上是他们制衡着官员。他们有自己的智慧,花钱出人,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些世家们当然怕林渊,可他们对林渊的怕却并不深。准确的说,他们其中还有人认为天易其主,他们的机会到了。所以他们想跟林渊讲条件。他们手里握着的筹码还不少呢。第一,他们有钱,有粮食。第二,他们有人,虽然不敢明目张胆,但他们确实有很多仆从,甚至大都内一姓之人都依附着他们。第三,他们看出了林渊现在最急于要办的事,就是稳定大都。这就是他们的机会。是他们重新走上朝堂,重新握有话语权的机会。当然,如果林渊不是南菩萨,没有这么好的名声,他们也不敢跟林渊讲条件,说不定早就逃了。正是因为林渊的名声,他们才认为林渊是个重虚名的人,越是重名,就越是好揣度他的心意。“确实有几个聪明人。”林渊看着递上来的投书。宋石昭也叹了口气:“就是没用在正途上。”林渊摇头:“也不能怪他们。”一个世家,如果里头出不了当官的人,那么距离他们凋零破败也要不了多久,所以他们明知可能会惹怒林渊,都要舍全家性命来赌上一把。家族想要强大兴盛,就必须每一代能出一个站在皇帝身边的人。元朝时,他们做不到,只能龟缩,所以林渊出头了,他们也就出头了。他们想出头想疯了。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林渊刚入大都,对大都还不熟悉,手底下能用的人必然也不多,毕竟打仗嘛,不可能把心腹都带上,肯定还有心腹还他收服的大城里,这些人暂时是不能动的,所以他们的机会就有了。可以把自己的子弟送到林渊身边来。所以林渊收到的投书,几乎都是世家们表忠心的,不过他们说的很有艺术性,很委婉。大约就是----“天下乱了这么久,终于出了您这样的英主,我们虽然痴傻,但也知道天下有能者居之,您既然来了,必然就是上天的选择,所以我们愿意为您鞍前马后,助您平定大都,但是我们毕竟是百姓,没有资格帮您,所以选了家里最出色的弟子,只要您愿意,都送到您身边。”宋石昭从林渊的手里接过投书,仔细读过以后才笑道:“写这篇文章的倒是个能人。”这样的文章,少一分显得软弱可欺,多一分显得盛气凌人,像这样能写的恰恰好的极少。林渊微笑道:“以后有能用的地方。”这些世家子弟从小学习的就是怎么当官,他们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准备的。林渊不可能不用他们,因为经过数年的风雨飘摇,最需要的就是这类人。但是他不准备再放任这些世家,不会允许他们拥有任何不属于他们的权利。他们今天舍了身家依附林渊,来日就要从林渊手上得到更多的东西,今日的舍,是为了明日的得。宋石昭明白林渊的意思,他自己虽然也能算是世家出身,但他那个家毕竟太小了,小到改朝换代都只能找个地方龟缩,他对世家没有太多的认同感,相反,他在某方面和林渊一样,觉得世家碍手碍脚,阻碍皇权。要不是林渊想用世家培养出来的弟子,宋石昭都准备好提议正好趁此机会把世家一网打尽,免得他们之后勾结作乱,平添麻烦。“先不去管他们。”林渊说,“把雇佣制重新完善一下。”他要让世家的仆从们重新成为百姓,让百姓创造价值,而这些价值不归世家,归他。宋石昭应诺,他忽然道:“臣忙了这些时日,怕精神不足,此时倒可以交给一人。”这是要给林渊举荐人才了,林渊笑问:“谁?”宋石昭说道:“此子乃赵家子,精通术学,为人刚正。”说这人数学好,但人有些刻板,不知道变通。林渊点头称好:“那就叫此人去吧。”不知变通才好呢。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恰好是不知变通的人。这样世家们就算恨,也不会恨他。虽然他也并不怕世家恨他,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是吗?于是赵家子就走马上任了,他是大都世家里唯一一个改换朝廷后当官的人,他的父母得到内侍口谕的时候都不敢相信,实在是……实在是自家儿子自家知,他们的儿子读书可以,但也只会读书,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小时候家里人觉得他太顽固,就骗他每日爬到屋顶读书就能事半功倍。屋顶是坐不稳的,坐久了屁股还疼。不说他违背父母之命偷偷爬下去读书吧,总该给自己找块木板或是软垫。结果他竟然真的就坐在屋顶上,要是下雨,他怕淋湿书籍就打把伞,还只把书遮住,自己淋雨。家里人就真正对他服气了,也不再管他,更用心培养次子和三子。毕竟儿子是不缺的,总能找出一个聪明的来。赵家子叫赵荣,生的气宇轩昂,毕竟是大家出身,胆识还是有的,他接了口谕,就立刻走马上任着手管治奴仆的事。第一个拿来开刀的,就是他自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