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作者:蜀七      更新:2023-06-19 05:24      字数:4815
  临走之前,她转头看了躺在床上的孙德崖最后一眼。这个曾经临幸过她的男人。曾经让她恐惧和恶心的男人。“呸!”宫女扭头跑了。孙德崖不知道自己等了多久,只知道自己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看见的不是之前每一天都会看到的床帐,他能感觉到自己躺在地上,粗糙的地面就在他身下。然后一张脸出现在了他的视野内。是一张女人的脸。马氏也在看孙德崖。但奇异的事,她在看到孙德崖的那一刻,仇恨就慢慢退去了。她回忆起了自己第一次见孙德崖的场景。那是孙德崖来求见义父,自己偶然间跟他相遇。那时候她不知道,她和这个看起来憨厚的汉子会成为仇家。她也不知道自己竟然能这样仇恨一个人。而她看着孙德崖的眼睛,知道孙德崖已经忍不住她了。是啊,他们总共也只见过两面。或许在孙德崖心中,她没有任何值得他去记住的价值。“我姓马,是郭子兴的义女。”马氏拿着一把朱元璋送她的匕首,深深地插进了孙德崖的胸膛,她的眼睛一直直视着孙德崖,没有丝毫躲闪。“下辈子投胎转世,若要报仇,就来寻我。”孙德崖到死,都没记起这个女人是谁。他杀了太多人,多得自己都数不清了。这是谁的妻子?谁的女儿?他实在是想不起来。临死的那一刻,孙德崖的脑子一片空白。当匕首刺进他的血肉,他才有种“原来我活着”的感觉。还感觉得到疼痛。早该死了……第171章 171雪消冰融, 大地回春,绿芽重新马上了枝头。高邮城里的盐工早就醒了, 他们从家或是宿舍出来, 成群结队的去食堂打饭吃, 不管高邮的物价再怎么涨, 在食堂吃烦两个铜板就能吃饱, 这是盐工才有的待遇。吃过早饭之后, 他们就去上工了。高邮原本就富裕,但高邮富裕的不是盐工, 也不是百姓, 而是小头目和官员, 还有一个官商勾结的大户。可如今不同,盐工们努力干活就能挣到钱, 谁干得多, 谁拿的就多。以前当盐民是个苦活,那都是活不下去了才来当盐民, 干着最苦的活, 拿着最少的钱,拼死拼活都填不饱肚子。谁能想到在高邮,竟然还有盐民曾经活活饿死。那个被饿死的盐民, 就是孙四的爹。孙四,顾名思义,他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也是唯一活下来的那一个。兄弟姐妹们要么因疾病夭折,要么冻死饿死, 竟然只有他活到了现在。而他如今一个人干活,就能养活一家人,养活老娘和妻儿。南菩萨来了以后,高邮百姓的日子就变好了,他娶了媳妇,媳妇已经生了三个娃,两儿一女,工友们都说他有福气。他老娘和媳妇处的也好,他每次回家,都觉得这样的日子像是在做梦。有时候他想起以前的日子,都觉得是上辈子的事了。唯一遗憾的是,他爹没能撑到南菩萨,如今的陛下来高邮。他娘养了这些年,身子骨倒是硬朗了许多,如今闲来无事还会跟以前的老姐妹一起山上摘野菜或野果,做成小菜或果酱送到酒楼去,也能挣一笔小钱。现在家里还离不开人,媳妇和老娘分着带孩子。孙四干活的时候工友说:“孙四,你大娃有六岁了吧?”孙四放下手里的家伙,笑着说:“是,长得壮实。”“那你送你娃去学府不?”问话的人有些踌躇。孙四奇怪道:“自然要送的,听说学得好还有奖学金呢!我也不求他给我考个状元回来,就学几个字,以后不跟我一样当个睁眼瞎就行。”工友叹了口气:“我大娃十岁了,换在以前,那都可以跟我一起干活了。”他是舍不得这个劳动力。还是孙四劝他:“你想想,现在你叫你儿子来当盐工?上头也不准的,你没听组长说,以后必须要过十四岁才能上工,不然就算童工,主管的人还要罚钱。”“去念书,虽说不能给家里干活,但要是能学好些,毕业的时候成绩过得去,还怕找不到好活干?说不得一个月挣得更比当盐工半年挣得都多。”工友很纠结。他家没多少人,大儿好不容易无病无灾长到现在,能干活挣钱了。送去读书……至少也要读三年。他那大儿也不像是读个书还能给家里挣钱的。孙四看他迟迟下不了决心,又说:“以后都念了书,识字了,你大儿还是个睁眼瞎,如今女娃本来就少,你就不怕他娶不到媳妇,断了你家的根?”工友这才瞪大眼睛说:“那还是要送去府学的。”府学开学那天,孙四牵着自己的大儿去报道,府学门口已经人满为患了。因为今年有新教材,听说这一届开始学简化字。老百姓不懂简化字是什么,只听说更好学,也更好懂。前几届的学得还是以前的字,不过简化字和以前的字出于同源,很容易就能认出来。孙四先带大儿去登记,报了父母名字,又报了家庭地址,还有他的工作,这才去找大儿的班级,大儿分在小一五班。老师跟他说了,总共有六个年级,小一小二小三年级,和大四大五大六年级。一般读完三年就可以毕业了,如果家里愿意的话还可以往上读。读完大六,以后想考科举的,还能去上大学。孙四看着新学校,看着漂亮的小楼,学校里还修了许多他从未见过的东西,孩子们可以在上面玩,他感激涕零地跟老师道谢,然后送儿子进教室。离开的时候他嘱咐儿子:“要好好听话,好好念书,以后学出来了比你老子有本事。”大儿虽然年幼,但从小就知道自己是家里的长子,知道自己肩膀上的责任,对孙四说:“我知道,爹,我肯定好好念书。”“我回去还能教弟弟和妹妹。”孙四急匆匆地走了,他请了半天假,要早点回去上工。他一个月能挣二两银子,因为他足够拼命,干得比别的盐工好。这二两银子,家里吃穿用一个月只用花一两,还有一两存下来,他准备存两年,就把自己的屋子重新修缮一遍,给房管局交钱之后就能在自家屋子的地上增建了。孩子长得快,小的总不能一直跟他和妻子一间屋子。等新建了,就让他们搬过去。大儿自从念书以后,回来就跟弟弟妹妹讲自己在府学的事,他们不叫府学,叫学校。“我老师说了,要是学得好,以后课本费都不收的。”大儿高兴地说,“老师昨天还夸我记性好!今天下午选班长,同学都选我当!”弟弟妹妹一脸崇拜地看着哥哥,只觉得哥哥去上学之后,整个人都变了。大儿还对孙四说:“爹,等我毕业了,我就挣钱养家,养你和娘还有奶奶,弟弟妹妹们!”孙四笑他:“你爹我还没老呢!用不着你养!你弟弟妹妹以后也要去读书,说不定能比你还有出息,也用不着你养!”“等你爹我和你娘干不动活了,你再养吧。”小孩子愁眉苦脸:“哎!那你们什么时候才干不动活啊!”孙四哭笑不得:“个小兔崽子,这不会说话的嘴到底是随了谁?”他媳妇在灶台上忙活,喊道:“随你。”他老娘也凑热闹:“你爹跟你都这样!”孙四争不过,自己出去劈柴,虽说现在担柴卖得多,也便宜,但穷日子过久了,总是觉得能省一点是一点,只有秋天快结束了他们才会花钱去买柴买碳。碳在屋里烧,暖和,不过要开窗,组长年年都会跟他们说,不开窗的会被熏死。柴就做饭的时候烧。“吃饭了!”媳妇把菜端到正厅,一家子围坐在木桌旁。小娃娃伸手去抓馒头,高兴地说:“娘!今天怎么有馒头!”这可是白面呢!如今日子好过了,但白面还是贵,寻常人家买的起也舍不得买。媳妇笑道:“你们爹昨日发工钱了。”每回发了工钱,第二天就能吃一顿好的,这是孙家不成文的规矩。等媳妇又端出一盆菜来,一家人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肥肉!”女娃娃的眼睛都挪不开了。肥腻腻的猪肉,难得的很,肉摊上肥肉是最快被抢光的。鸡鸭鱼肉全是瘦的,人们还是更爱肥猪肉。媳妇得意道:“我今早天不亮就去市场等着了,要不然才买不到这么好的肥肉。”她手艺一般,但一家人都吃得极为香甜。孙四咬了口馒头,看着自家的小崽子抢着吃肥肉,眼底全是笑意。他孙四没叫自己的娃饿肚子,没叫自己的女人和老娘吃不饱饭。虽说不是什么大成就,可他自己已经心满意足了。“对了,街头开了家托儿所。”媳妇睡前跟孙四说。孙四也知道托儿所是什么,现在许多家都是男女一起上工挣钱,小孩子没人带,就有了托儿所。父母上工之前把孩子送去,那里有妇人看着,管饭,有时候还有小零嘴。父母下工再把孩子接回家。这种托儿所管的很严,白天大门是紧闭的,还请了保安----这也是个新职业,工钱还不低呢!那些有力气,身材健壮的都愿意去。商人们想的很周到,别说人贩子,就是一只飞虫都难飞进去。不过也不便宜,一个孩子一个月就要一钱银子,两个就要两钱。孙四翻身看着媳妇:“你想去上工?”媳妇点头:“三丫也不用吃奶了,那边不是还有针织厂招人吗?离家近,我每天都能回来,一个月听说只要能达标就有一两银子,达标以后多做的都有提成,一件就能提四十文!”她目光很亮:“外头一件都是提二十文的,这个四十文。”孙四奇怪道:“为啥四十文?”媳妇:“还能有啥,招不到人了呗。”孙四恍然大悟,男丁都愿意去干卖力气的活,有力气就挣得多,那针织厂的活没几个男丁愿意去,费眼睛,还得手细,能去的男丁都是原本就心细手细的。听说之前还有个粗汉子,去针织厂上工,结果扯烂了人家两团线,钱没挣到,还赔了钱。从那以后,自认手不巧的男丁就不去试了,免得赔钱。“那就去。”孙四很赞同,“咱俩个一起挣钱,说不准今年就把建房子的钱整出来了!”媳妇也很高兴:“是啊,多存点,以后俩个男娃要娶媳妇,女娃要嫁妆,哪儿都要钱呢!”以前花钱是苦事。现在花钱不苦了,因为能挣。结果第二天,媳妇要去针织厂面试,孙四老娘也跟着去了。然后----媳妇没面上,手笨。老娘面上了。第172章 172石头村, 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的小村庄,战乱的时候村里的男丁全都被征走了, 留下的都是女人, 外头又把石头村称作寡妇村, 村长家一门三寡, 当家的老太婆管着村子里的女人。幸好有她, 战乱的时候村里的女人才活了下来。男人都被征走以后, 她们就不跟外头来往了,带着孩子生活, 只有货郎偶尔会带些盐巴过来, 跟她们换点东西。村长家的老太婆被村里的人称为赵老太, 是个刚健的老太婆,瘦成了一把枯骨, 却有一把力气, 比年轻小伙子都大,她头发花白, 整日穿着破衣烂衫, 她还带着两个媳妇挖了地窖,在地窖里养鸡鸭。村里的女人都学着这么干,不然养在外头, 那些小吏说不定就全抢走了。女人们下地干活,孩子就全送到村长家让赵老太的大儿媳带。全村的女人劲都使在一处,不管是饥荒还是战乱,她们都活了下来。孩子们也活了下来, 全靠赵老太强硬的指挥。后来货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来,村里的盐吃光了她们也不敢出去。还是货郎重新出现,她们才又换到了盐,不过货郎告诉她们,现在已经改朝换代了,如今的皇帝是个好皇帝,种地收的税很少,女人立户也能有私产。“赵老太!”女人跑进村长家,她激动地对坐在院里摘菜的赵老太说,“货郎送盐来了!”赵老太闻言也激动地站起来,她跟着往外走:“送了多少盐?”女人手舞足蹈:“送了一车!还说现在盐便宜呢!官盐比私盐还便宜!”赵老太一愣:“官盐?”早八百年就没听过官盐这玩意了。女人点头:“他说外头已经改朝换代了!皇帝换人当了!”赵老太:“真换了?”女人傻乐:“换了,还说新朝前三年不收田税,女人也能立户呢!”女人都笑傻了。赵老太的小眼睛眯下来。女人收敛了表情,瞬间变得局促起来。赵老太警惕道:“他说你就信?”女人小声说:“那么多盐呢,他以前也弄不来那么多。”女人觉得自己说的很有道理:“他就是骗我们,能骗什么呢?”赵老太骂她:“说你傻还真是抬举你了!”“咱们村的小娃娃!”女人的脸色瞬间青了,她好不容易才养活了唯一一个女儿,下半辈子就指着这个女儿过日子了,如果女儿被抢走,那她也没了活劲。“那……那怎么办?他现在就在村口……”女人说着就要转身往回走,“我去拿锄头!把他打死埋了,就没人知道咱们再这儿了!”她的语气快又急,显然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