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节
作者:我想吃肉      更新:2023-06-19 06:57      字数:5678
  江先生鄙夷地道:“那还做什么和尚?真有这个心,就该报效朝廷!再不济,耕田纳税,又或投军杀贼。还是有鬼!”邹县令急道:“供状就是这样的,要不……春秋笔法一下儿?”江先生道:“人是您审的,我什么都不知道。您随意。反正呐,这邬州,不能出乱子!”邹县令会意:“好。”又小心地打听谢麟有没有因为他办事不利而生气?江先生笑道:“大令只管做好份内的事,使君何曾待人刻薄过?想高家那老棺材,现在不还活着?”邹县令心道,得了吧,那还不是你们威胁的人家?老棺材敢以死相逼,就让他的子孙也跟着去死。不过谢麟除了将他们使得团团转,尤其他这个县衙与府衙同城的县令最悲催之外,倒是不会无故去整下官。有好事还会带上他们一笔,背锅也就背了吧。江先生口气随意,礼貌还是到了,对邹县令道:“水利的事儿,大令可要上心呐。今冬还未下雪,可千万别大意了。”邹县令道:“那不能!”又低声下气地,“先生大才,是老相公都夸奖的,我有一事,还请先生指点,必有重谢。”“哎哎哎,不敢当!”邹县令以为他是嫌弃自己只会说好话,打书桌抽屉里摸出一只锦盒来:“祖敏制的墨,您给掌掌眼?”江先生吃了一惊:“竟还有这等好物?”邹县令硬将锦盒塞给了江先生,长长一揖:“先生,在下自授了县令,已经十多年啦,明年就又要去吏部叫他们提着抖,求先生给指点一二。”江先生将锦盒又放了下来:“我山野之人,找个东家混饭吃,你们官人们的事情,我不懂哒,不懂哒。”转身要走,却怎么也拉不开门。邹县令嘿嘿一笑:“您给个法子,这门就开了。”江先生原也是晾着他一晾,此时便问:“大令对上任知府,也这么来的?”邹县令不好意思地:“那怎么敢呢?哎哎哎,这不是……求人也要挑的,一般人,我也不求他呀。朝中有人好做官,对吧?可下官的这个考评……使君不缺钱、不缺人、不缺前程,下官委实不知有什么可以报效的地方。”江先生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报效也是报效朝廷。”“是是是。”“附耳过来。东翁也想做出些事情来,眼下就有一件,东翁忧心来年天旱,你可要好好准备呐。哎,可不能扰民呐。”“放心,放心,明白,明白。先生,不知道这新任的卢尚书……”“大令,”江先生看不下去这人这般蠢了,“总是埋头干,是不行的,可总是东奔西跑的就更不行啦。大令要问我,我也只好说,大令认准了一个,还显得好看些。卢尚书,您现在也够不着吧?还是已经下定了决定,要奔新尚书去了?有多大的肚子就吃多少饭,吃几粒米,就填多大的胃口。一本万利的买卖,怕是没有的。”邹县令眨着眼睛低头琢磨:“不错,不错。”江先生跺脚:“快开门呐!使君还等我回去呐!”“哦哦哦,开门!”————————————————————————————————在外面要稳重,回到府衙江先生就开始翻白眼,要不是想忽悠着邹县令用力干活,他真不想跟这样的人打交道。这个邹县令,容易让他想起来死了的谢源来。虽然邹县令比谢源要能干很多,在江先生眼里,依旧是个眼高手低的货。直到见了谢麟,江先生的气才顺了过来。将事情对谢麟都讲了,谢麟道:“先生辛苦啦。邹某做县令不算很差啦,不过有所求,就容易利令智昏而已。”“东翁的要求越来越低了,”江先生咕哝了一声,“还得屯粮啊。”谢麟道:“我写信探问了,今年咱们的收成不如去年,邻近几府的,就更不如啦。非但如此,咱们这儿今冬少雪,他们那里也是一般。今年夏天担心的事儿,明年还要接着担心。”江先生道:“东翁年少有为,前途无量,有奔头就有干劲。他们呢,一把年纪啦,四、五十岁的年纪,上不去下不来的,混日子的居多。治下自然没有东翁用心。”如果有问题,周围的州府会比邬州更先爆发出来。担心流民涌入的事儿,还得继续。然而说到屯粮,因为之前的烂账,邬州府的储备其实并不多,现有的多半是谢麟来了之后攒下来的。再让他四处捣鼓粮食,走官方途径是真没了。谢麟道:“圣上派我出来,是要我为他省心的,如今又要他老人家操心啦。”报灾啊,冬天不下雪,来年春天的病早害不要担心吗?当然,谢麟的奏折里还提到了周围的州府也需要小心,另外还提了一样——驻军的问题。如果军队因此乏食,乐子就更大了。谢麟与附近的驻军很少打交道。本朝文武的分野越来越明显,谢麟与驻军维持一个面子情也就够了。他们的家眷之间也不亲厚,谋点私利方面,更是分得清清楚楚。用江先生的话来说:“这些丘八胆子忒大!东翁要爱惜羽毛呀!”谢麟挥笔成文,除了自己想到的这些,想了一想,又添了一条——万一有了灾异,恐怕邪教要趁机蛊惑人心,请朝廷一定不要放松警惕。他把能想到的都写到了,总有一条能撞上的,那就叫先见之明。谢麟并不认为自己这是投机取巧,他这是思维缜密。江先生将谢麟的奏章看了又看,也想不出有什么要删减的了,笑道:“这就足够啦。又快过年了,京中的孝敬不可少了,尤其是给老相公,更要恭敬的。东翁要写亲笔信……哎!别不爱听!他都休致了!就当他是块牌坊,成不成?哄着他开心了,多活两年,好让您把这道坎儿迈过去了,行不行?您这出来还不到一任呐,就想回去丁忧?”谢麟被他吼得耳鸣,面无表情地抬起右手:“知道了。”江先生知道他有心结,心道,信你自己写,别的事儿,我得跟娘子说一说才行。程素素正在准备年礼,高英今年没有耽误行程,已自北面榷场回来了。若不论去年拣漏的那些珍宝,倒是今年获利更多一些。高英回来之后,清算了账目,先将程素素要她捎带的东西送来,又提前支取了银钱给程素素准备年礼。程素素也不跟她客气,都收下了。比较意外的是高英此番又另带了旁的稀罕物来——鹿茸。有条件的人家也会养鹿,方便取用,鹿肉更是许多人爱吃的食材,不过提起来总以为北方寒冷地方产的鹿茸、鹿角霜等更好。不用江先生说,程素素在对待谢丞相的态度上,比谢麟要成熟得多。各种北货,献与谢丞相的都是顶尖的。程素素手里从来大方,凡想到的,都有份,自己只留点够用。看得江先生都要劝她:“好歹自家多留些。”程素素道:“这些要趁鲜用的,我留着等它霉坏么?放心,私房钱我会攒哒。”江先生哭笑不得:“有这么直接说的吗?”谢麟知道程素素和江先生都做了什么,只当不知道,硬着头皮写了一封标准的问候书信给谢丞相,就不肯再对谢丞相多说什么了。倒是给三叔、四叔写信写得绵软乖巧,还将自己修理府学学生的心得笔记抄录了一份给两位叔叔,以便他们修理自家儿子。无奈之下,程素素只好亲自动笔,声情并茂地给林老夫人和谢丞相写了一封长信,写完了数一数,足写了三十几页的工整小楷,谢麟的衣食住行,邬州有趣的案子,高英的北地见闻,自己院子里的秋千架,等等等等。结果,不等除夕,京里就有人顶风冒雪送来了谢丞相口述,谢涛执笔的骂书。谢丞相放过了江先生和程素素,只管挑孙子的疏漏。劈头就问:想到复局,就只复你们自己?为什么没有复圆信?这货还在外面浪着呢!是觉得他不会杀个回马枪吗?猜到了会有流民,猜着了会有邪教,想没想过邪教驱赶流民搞你这肥羊?不是说将邬州治理得不错吗?凭什么以为他们就会放过邬州?文官不与武官交往,有利有弊,不交往太深是对的,但是知道有这样的危险,还不示好?!!!折子都写了,私交也要有一点好吧?真有个万一,那是能保命的!与驻军关系不好,他们平乱的时候抢你点什么,你找谁哭去?你不是也随军出征过吗?怎么忘了这个?还有,组织民壮了吗?!找个由头,比如兴修水利,聚点民壮洗洗脑,有个万一,他们能守境啊。这不算你自己训私兵,明白不明白?谁他妈告诉你,派任地方就只会种地教孩子读书就行了的?真狗血淋头。程素素倒抽一口凉气,谢丞相说的都在点子上,可真要把这信原模原样拿给谢麟……这比圆信更能拉仇恨吧?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个更一言难尽的消息,是谢涛偷偷添的——谢丞相动用手段,将邬州驻军调防换了个新官长,你们可以开始结交了。作者有话要说:素素:卧槽!圆信刚拉到的仇恨,又被谢丞相抢走了!第136章 新来偏将对天发誓, 她写信的时候是只想着不能跟家里关系太糟糕。她也不喜欢谢丞相,只是想维持表面的和谐而已。谢丞相可以做得过份,子孙连抗议都得小小声的来。程素素怀着万分的诚恳写长信,并不希望与京里产生矛盾。从这封信来看,谢丞相还是很关心谢麟的。然而祖孙俩嫌隙已生, 谢丞相的动机也不纯, 做什么都是错。程素素完全可以预测, 谢麟不是不明白谢丞相这些建议的价值,肯定也知道谢丞相这回出手帮了他大忙,但是绝不会因此而对这位老人家产生亲近感激之意。信是必须给谢麟看的, 但是看后的反应并不能预料。程素素设想了不少应对的方案,亲自将信拿去给谢麟。谢麟先不接信,手掌覆上她的额头:“怎么啦, 有为难的事?终于下了一场雪, 不管有什么事,都不算大事了。”程素素由他牵着手进了书房, 在熏笼前坐下, 才从袖子里取出信来:“往京里送礼物时,我也写了封长信,现在,回信来了。”谢麟捏过信封, 一声轻笑:“是府里来教训我的信吧?啧,又不是什么大事儿。天下独一个看我总不满意的人,写信也没好话。”程素素往京里写信, 他也是知道的。就江先生那婆婆妈妈,恨不得当保姆的样子,看他写的信还觉得不太满意,嫌不够亲切,撺掇完了程素素,回来跟他唠叨了很久,讲娘子办这事儿比他周到呢。程素素抿紧了唇,无声地指指信皮。谢麟也挨着熏笼坐下,慢悠悠拆着信,轻佻地捏着信纸,越看表情越严肃,直至最后浑身寒气往外冒。换个人,哪怕是这种口气,做了这样的事情,谢麟都能接受,还认为自己赚了,只有对谢丞相不行!程素素担心地握着他的手,掌心感觉到了细微的颤抖。谢麟将信往身下一掖,挑着下巴对程素素笑道:“咱们再复局一次?”程素素担心地说:“你想骂谁就骂吧,甭憋着自己。”这笑容真是让人想一巴掌糊上去。谢麟下巴挑得更高了:“想骂的话早骂完啦,我并没有生气。要是挨两句骂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那就多挨两句好了。哼。”拇指和食指捏着尖尖的下巴,程素素将谢麟的脸扳了回来,捏近了,仔细打量。唉,如果谢麟的表情能够自然一点,她就真的相信了。谢麟鼓起双颊:“他的冷嘲热讽我听得多啦。”松开了下巴,摸摸谢麟只戴头巾的脑袋,程素素道:“你开心就好。”谢麟低下头,摸出信又看了一遍,只觉得这些字句不但刺眼还扎心。胡乱又扔在一边,带点自嘲地说:“我比人家少活五、六十年呢,哼,我到老了肯定不这样讨人厌。”顿一顿,加重了语气:“肯定不这样。要是也这么惹人厌了,你就打我。”“噗,”程素素捏着他的脸颊轻轻地晃,“那可舍不得。”谢麟捂着脸:“变讨厌了就舍得了!我要变成他那样,还不如被打死算了!”“我信你的状元不是偷来的了,”程素素拣起信纸,尽力将皱皱巴巴的纸弄得平一点,“刚才还怕你看了发怒又或故意赌气。”在这节骨眼上,要是谢麟还一直在正事上怄气,程素素真就要打人了。谢麟清咳一声,板起脸来,严肃地说:“生气也不生你的气,我才不会迁怒呢。那老头子难讨好得紧,你以后随便应付应付就得啦。”程素素含糊地道:“唔。”谢麟站了起来,伸了个懒腰:“请江先生来,咱们再来复局?”“好呀。”程素素这回答得干脆。————————————————————————————————江先生被请过来的时候毫无怨言,欣喜中带点愧疚地说:“是在下疏忽了。”没到总结圆信,是他的失误,谢麟能想到,他又觉得高兴。程素素假意咳嗽两声,谢麟道:“还是我来讲吧。先生,是京里来信提及此事。”江先生微愕,旋即道:“哦,老相公。咳,毕竟是一家人。”程素素又咳嗽了两声,江先生小心地问:“那信,是不是不能给在下参详体会了?”程素素再咳嗽了两声,谢麟也跟着咳嗽了:“一样一样来吧。”只不说拿信给江先生看。江先生顿时明白了,以祖孙俩的关系,这封信里必无好话了。说圆信,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拼出了圆信在邬州的行踪,由江先生总结:“来历不详,进野寺挂单,不讲佛法讲故事,聚信徒而敛财,故作清高而沽名,一朝携弟子突然消失。这心机,做作的痕迹很明显呐!也并不怎么高明嘛。”谢麟道:“不错,这个记下了。”二人对圆信又生出点蔑视来了,正面交锋,二人都自信能搞垮圆信,突出的例子就是,圆信此时在邬州的名声,已经被二人破坏了大半了。不过是“没有防备”四个字,才令圆信坐大。谢麟又说了下一件,也是谢丞相提到的,邬州地方的自保问题。谢麟对行伍有一点了解,拿主意说:“最怕农怕时出事。”江先生却笑了:“非也,非也,农忙时反而不会出事,有正事忙时,才不会出事呢。”谢麟道:“先生说的有理。我想,百姓不经操练也成不了军,又不知教匪何时生乱,总不能什么事都不做,就等着教匪吧?多半还是要急时抱佛脚的。与其操心如何操练百姓,不如在讯息上做文章。”江先生问道:“东翁的意思是?”高据颈后一凉,以为又要被老师卖去做卧底。却听谢麟道:“第一,既出了妖僧拐带人口的事,咱们紧着些查生人,不过份吧?”“这是应该的。”“第二,再整顿驿馆,令驿丞、驿卒们小心过往人等,一旦发现教匪行迹,即刻上报!”“可以,这些货,多折腾折腾,就灵便了。”江先生一句话,境内驿站就过上了演习的日子。“第三,邬州要来个新的偏将啦,与他通好了气。再助他清理营盘,屯粮、练兵、一旦有变能及时驰援,才是正理。”江先生道:“这是正理。”谢麟最后叹气:“新的偏将,是他给安排的,应该是好相处的。”“他”是谁,江先生心知肚明,故意绕开了这个话题:“虽说不能令百姓枕戈待旦等教匪,准备点底子还是要的。再者,军营里的事情,在下以为,东翁不宜插手太深。”“我有分寸。”程素素听到最后,发现他们还是按着谢丞相说的来,也闷不吭气了。默默地记了下来,得闲便写了封长信给程犀,请他也注意境内有没有什么教匪的。隐下了谢丞相与谢麟之间的恩怨,只写了邬州的事与谢丞相的指点。为怕程犀担心,还说邬州终于下了雪,可以少一件操心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