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
作者:曲流水      更新:2023-06-19 07:57      字数:6273
  那边,陈香把产量称出来后,也在皱着眉头,苦大仇深地开始计算价格。“这一季的收获有三千六百文钱左右。”最终,他还是把数字给算出来了,笑道,“我把大部分都卖掉,留一些自己吃就行。大郎,原来种地的收入还不错啊。”卖掉后,他打算赶紧还一部分给钱庄,欠官府的债他总觉得全身不自在,生怕哪天被官府找个借口卖掉他的地。“今年咱们正碰到好时候,明年其他人见黄豆和花生价格好,种的人也会变多,到时不一定有这个价钱。”穆子期保持冷静,农作物的收获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是天气,那是不讲道理的。“说得也是。”陈香一听,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尽管如此,他还是很高兴。回去还秤的时候,郝村长问了一下他们家的产量,见能挣到这么多,心里也颇为惊讶,笑道:“看来种黄豆比种水稻还要得钱。”他们家有二十亩地,是从军队退下来的时候分到的,都是上等的水田,他舍不得种黄豆,全部种了水稻,可今年水稻丰收,卖的话值不了多少钱,还不如留着自己吃,或者等再过一两个月,兴许水稻的价格会上升。“什么时候运去卖?我家的牛车最近几天有空,可以借给你。”郝村长不等他回答,又问道。穆子期顿时感激一笑,想到自家的牛的确运载不了这么多,本来还打算多走两趟,现在既然村长肯帮忙,自然不会推辞,就点头道:“好的,我们明天就去县里,明早我让陈香过来牵牛。”郝村长点头表示同意。“村长,您知道的,我家今年没种大米,就想着与其到店里买不如到您这里买,我奶奶说要买五石稻谷,您看怎么样?”穆子期和郝村长再闲聊几句话,说完种植玉米的事,就进入正题。他其实还想着买多点,可想到早稻的口感不如晚稻好,就决定先买这么多。“行,我这里肯定比粮店价格低一点。”郝村长当然没意见。“也不用低,按照市价就行。”穆子期忙摇头,“奶奶说了,不能占您便宜,您帮助我们已经够多了。”“哈哈,这算什么占便宜?你们买粮我们求之不得。”这时,村长的妻子林氏从内屋抱着肚子走出来,她现在的肚子好像有七个月了,圆滚滚的,让穆子期看得心惊胆战,不敢靠近。“相公,你看子期的表情。”林氏是个和善开朗之人,见穆子期如临大敌的模样顿时乐了。林父和林母正好散步回来,见状就忍不住说道:“都快要当娘亲的人了还那么调皮。”又面向穆子期,和气地问他玉米种植情况,拉起家常。“应该能赶在入学之前种完,就算不能,我家也会请人帮忙。”穆子期笑道,不可能阻碍到他们兄弟俩读书的。“那就好,读书最重要。”林母和老叶氏谈得来,爱屋及乌,她对穆子期也很好,临走之前还非要把一小袋麻花让他拿回去吃。八月二十日,赶在昨天,穆子期请了村里两个人帮一天,总算把玉米都种完了,连荔枝地也不例外。如此一来,他自然能轻松入学。开学这天,老叶氏非要全家送他们兄弟俩去。芙蓉小学建立在芙蓉镇外的最东面,离最近的民居有半里地,所谓的教室是砖瓦房,两排相对而立,各有六间房,加上几间杂物房,正好围成一个“口”字,学堂的大门是一扇宽敞的木门,只要把大门一关,里面就自成一个小天地,学生想出来要经过门卫。看来以后逃学不易了。穆子期暗想,随即一怔,忍不住自嘲。现在又不是小时候,那时候他不大懂事,加上头痛的毛病,逃学还能说得过去,可现在又如何一样?他已经不是那个衣食无忧的穆子期了,生活的压力、未来的期盼都压在他的肩头上。再看看这座小学,除了建筑风格稍有不同外,乍一看,他还以为自己穿越回到现代的六七十年代。“进去了记得好好念书。”老叶氏拉着穆子期和穆子清的双手,神情有着恍惚,但很快就清醒过来,转头对着穆子期,笑道,“大郎,你六岁启蒙的那天,我送你到学堂,你当时丢开我的手,兴冲冲地往里面跑,我喊都没喊住,没想到一转眼六年过去了,你还是得进学堂念书。”穆子期一怔,儿时的记忆浮现在脑海里,他不由得笑道:“是啊,谁想到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读书?干农活太辛苦了。”他看向穆子清,低头问:“三郎,你觉得呢?”在地里晒了几天太阳,即使每天都会戴草帽,但他们皮肤算是娇嫩,还是黑了两层,除了一口白牙,整个人都快没法看了。“嗯,辛苦,我一定会好好念书的。”穆子清握紧拳头。他们来得算是早的,看大门处有老师在登记名字,他们就照着队伍排队,不到一刻钟就轮到他们。交钱、领书,和穆子期现代上学的程序如出一辙。“交完束脩,领到书籍,今天可以回家了,明天辰正你们要按时来到学堂,不许迟到。”给他们做登记的老师笑眯眯说道,“记住了吗?”穆子期点点头,暗自算了下,原来是八点钟上课吗?那还好,不算早,从清溪村走到这里,快的话四十多分钟就到了,比起一些更远的山村,该知足了。刚才他就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得知自己早上要五点钟起床后,嘴巴已经高高撅起来。书籍一共只有四本,据说以后还会发其他的,穆子期如获至宝,一拿到就马上翻阅,发现封面上印刷有“国文、算学、格物、农学”等字体。难不成这就是他们的学习内容?他赶紧翻开内容一看,国文还好,是从拼音开始教起,之后竟然还要学习《三字经》,只是他暗暗对照了下,发现里面的内容略有删改,不过影响不大。再翻开算学课本,草草看了几眼,嗯,不在话下。再看格物学,发现是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简单的解释,相当于十万个为什么那种类型。再看农学,咦?这个有点意思,竟然是教人种地的,里面还有常见的虫害防治,就是内容简单了点。玉米大豆套种……穆子期看到这几个字顿时一囧,这么说他家之前还种错了?越翻到最后,穆子期的心情就越好。看来,一年级的内容基本不用学,自己这个级跳定了,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最好是先学完拼音,而且还要在学校表现优秀,要不然老师们肯定不会同意。在这个时代,要拿出这一套逻辑严密的教科书,穆子期对穿越的三位前辈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虽然还记得一些现代知识,但想要记录得那么完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说别的,连牛顿定理他都快忘记了,更别提它的推导过程。当然,他现在的课本上没有牛顿定理。穆子期觉得自己就像是重生回到了小时候,重新再上学,而如果这些学习的内容他都不能搞定的话,那自己得多废柴啊。只是要注意,他毕竟不是那种真正的天才,理解力和普通的成年人差不了多少,要注意出名的方法,不能急吼吼就表露出来。还有,芙蓉小学有高年级吗?穆子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来排队缴费,忍不住想到这一层。如果没有的话,他岂不是要跑到县里去读书?“大哥,里面的内容我好多都不认识呢。”突然,穆子清的话把陷入沉思的他拉回来。“没事,以后老师会教你的。”穆子期看了一眼书页上的拼音,说实在的,貌似让他读,他也读不准了。“对,还有老师教。”穆子清恍然大悟,把书本仔仔细细地放回自己背后的小书箱里,大眼睛看着人群,低声道,“大哥,真的好多人,有些年纪比我们还小呢。”穆子期早就注意到了,他发现年纪小的不少,大都是七八岁左右,而年纪比他大的不算多,主要是他这种年纪已经是半个劳动力了,家长一般不会放人,更何况大家都觉得年纪越小,读书就越有优势。不说别的,他们村有十五人适龄读书,可最终一起来报名的却只有八个,其中他们家就占了两个。还有,令他觉得惊奇的是,袁家的三郎、四郎都来报名了,没想到袁三郎平时不受宠爱,读书竟然没忘记他。穆子期觉得自己要重新评价袁宏图的行为了。第36章 上山砍柴报完名回到村里, 吃过午饭,穆子期背着弓箭和背篓, 拿着柴刀等东西准备去找刘延舟上山,如果能在砍柴的同时再抓住几只野物就好了。他忍不住暗想。刘家在村头, 在袁家的隔壁。穆子期走到那里发现那几个领到书的小孩被其他未去的孩子围起来, 大家纷纷要求观看新课本。“不行!不能给你们看,万一弄脏弄坏了怎么办?老师说要好好爱护书本。”正在展示的袁四郎得意洋洋地护住书籍, 摇头道,“你们想看就去找我三哥。”旁边的孩子马上跑到袁三郎身边, 叫道:“袁三哥,你给我们看看吧,听说书里有画得很像的人是吗?”大都是一些五六岁的孩子,他们这次未能入学。据穆子期所知, 袁三郎今年十四岁, 比自己大两岁,大概是发育得比较晚, 他的个子和自己相差不了多少,加上身材瘦小,皮肤黝黑,和他家白嫩微胖的袁四郎站在一起, 两人的差别实在是有些大,不像是两兄弟。“我的书已经放好了,不好拿出来,我现在马上要上山砍柴。”袁三郎慌忙摇头, 瓮声瓮气地拒绝,此时他的眼睛突然瞄到朝这边走来的穆子期,赶紧扒开孩子的手,“我要去干活了。”说完后他赶紧拿着绳索、柴刀和扁担冲到穆子期身边,对着他咧开嘴笑,“穆大郎,我能不能和你一起上山?”语气带着一丝讨好。穆子期惊讶地看了他一眼,微笑道:“当然可以。”似乎是他的笑容让袁三郎放松一些,对方面上的笑容总算是自然了点,他紧紧地跟着穆子期身后。“刘延舟,刘二哥,在吗?”穆子期在篱笆外大喊。这是他从镇上赶车回来时,在门口和对方约好的。因为宅基地大,大家不可能把全部的地都盖满房子,加上有穆家的榜样,村民们纷纷在前院围起了篱笆墙,现在外人如果进入清溪村,就会发现大家的房子排得还算整齐,再对着后面起伏的青山,整个画面看起来赏心悦目。早在几个月前,整个村就开始大肆种植各种各样的树木,等这些树长大,穆子期觉得那时的村庄会更加好看。“来了来了。”篱笆后面传来刘延舟的声音,没有让他们久等,过了一会儿,对方就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和袁三郎是同样的打扮,身上的衣裳破破烂烂的。三人一起往山上走去,刘延舟好奇地看了一眼袁三郎,忍不住问道:“我听说你也去报名入学了,你家人肯吗?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你去上学,你家的活谁干啊?”穆子期暗暗翻翻白眼,恨不得戳他一下。就算村里人都知道袁家不重视二儿子和三儿子,你也不能明目张胆地说出来吧?“我……我……我二哥说他来干,我下学回家也能帮忙,早上和傍晚还有时间干活的。”袁三郎走在穆子期身边,拳头紧了紧,突然转过来问道,“子期,上学后如果我有什么不会的,我能不能向你请教?”穆子期怔了怔,很快反应过来,点头道:“当然可以。”他想了想,颇为好奇地问起,“听说你爹以前是童生,那你应该识字,有点底子才对啊。”只要是识字的,现在就算再次入学,应该能很快适应,老师教起来也会容易一些。“我爹那时忙着读书没空教我,他只教了大哥和四弟,说四弟比我聪明多了。”袁三郎的语气有些不易察觉的羡慕,“我是不识字的,这次要不是二哥坚持,家里定不会让我读书。对了,我名字叫袁叔兴。”“那你家其他兄弟是不是叫袁伯兴、袁仲兴、袁季兴?”穆子期脱口而出。定居清溪村几个月了,村民们的大名除非是户主,要不然很难让人知道,甚至大部分的小孩根本就没有大名。这次要读书,穆子期发现有几个是临时去请村长起的名字。“你怎么知道?”袁叔兴很是惊讶。“你们按照排行来取名,能猜得出来。”穆子期暗自摇摇头,看来袁叔兴真的没受过什么教育,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他能提出要读书,自己还是很高兴的,以后能帮的话肯定会帮。“刘二哥,你和袁三哥同龄,他去读书,你怎么就不肯去呢?明明有这么好的机会。”穆子期老话长谈,这是刘延知请他帮忙劝说的,“就算你想从军也要等你满十六岁,而且你大哥应该会走这一条路,你们家还有妹妹在家,不可能两个都去军队,这样一算的话,留在家里守着的人肯定是你。”“别人想读都没法读,偏你不肯去,这世上有个大哥肯供你读书真的很好了。”穆子期感叹,真心实意的,“你看村里瘤子叔的儿子毛田宝,经过饥荒,他家就只剩下这么一个儿子,我看他们是有能力供人读书的,可瘤子叔就是不肯,真让人觉得不可理解。”那毛田宝实在是想入学,还偷偷去求了郝村长帮忙。郝村长对教育这一块非常热心和看重,专门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去劝说毛瘤子,可对方硬是不肯同意。“我这不是觉得年纪大了吗?”许久,刘延舟终于憋出一句。“我们一样年纪,我不怕,年纪大点不算算什么,我怕的是没机会去改变。”穆子期还未说话,袁叔兴就回答道,“你看子期,他的年纪最小,可因为懂得多,谁也不敢小看。”袁叔兴没说的是,每次看到穆子期和那些大人打交道,对方的言行举止总让自己觉得自卑,而且穆子期懂得的知识真多,前不久村里有小孩溺水,他还能根据书上的知识给孩子吹气,最后竟然把被别人判断要准备后事的孩子给救回来了。加上他平时帮人写信,现在村里的人谁不夸他?小小年纪就能撑起一个家。“让我再想想。”刘延舟有些烦躁地摸摸刀柄,真不想去跟一帮小屁孩念书啊。穆子期也不理他,见走到地方了,就一人分一个方向,自己率先爬上松树,挥刀把树枝给砍下。他们这里的山上大都是长着松树、不知名的大树和一些矮小的灌木丛,平时砍柴是不可能把整棵大树砍下来的,毕竟这些大树可以用来做家具,如果用来烧火的话,实在是暴殄天物。尽管如此,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环境还是很容易遭到破坏,现在这几座近村的大山还是光了不少。穆子期偶然一次听郝村长说过,等明天春天一到,他会组织村民补种树苗。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穆子期认为这个时间段的南方,冬天还是很冷的,所以家里一定要备齐足够的柴火,单是有穆子清来捡柴是不够的,自己也要帮忙。三人砍了半个时辰的柴火,穆子期见差不多够一捆了,就和刘、袁两人去查看他们以前设下的陷阱。村民们会打猎的不多,不过秉着瞎猫碰到死耗子的精神,大伙还是在山上到处挖陷阱,再用显眼的布条或明显的标志提醒来人,穆子期等人也不例外。到了自家挖的三个陷阱一看,穆子期很是失望,一只猎物都没有。他和刘延舟对视一眼,再看向袁叔兴:“我们要去深一点的地方看看,你去不去?不去的话可以留在这里摘野果,顺便等我们,或者你自己先回去。”金秋八月正是收获的好季节,山上的不少野果已经成熟,每天不知有多少熊孩子进山来采摘,他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地方来的人少一些,眼前就有两棵硕果累累的山葡萄基本保持完整,没有被人光顾过。山葡萄的味道普遍不好,不够甜,很酸,但用来酿葡萄酒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不知为何,这个时空的老百姓大都会酿葡萄酒这一技能。袁叔兴知道自己没打过猎,是个拖后腿的,忙点头道:“我不会去,我就在这里等你们,我摘的葡萄会分给你们的,毕竟没有你们,我也不敢进得那么深。”“再看吧。”穆子期没有应承,微微一笑。两人离开袁叔兴的视线后,刘延舟有些不解:“你一向不是不喜欢袁家的人么?今天怎么对袁三郎那般好声好气?”“我是不大喜欢他们家的行为作风,但这不影响我欣赏袁叔兴的行为,他能利用这次机会走进学堂读书,只要他能读得出来,以后肯定不会只待在村里种地。”穆子期轻声说道,虽然现在是下午太阳最烈的时候,可高大的树木把阳光挡了大半,让树林里显得有些昏暗,加上怕惊动猎物,他们都是轻手轻脚的,连说话的声音都下意识放低。他没说的是,自己只是看不起那些愚孝的包子,如果在老家他是那种人的话,早就吃过无数暗亏了。毕竟他不说出来,不去争取,穆怀恩怎么知道自己的诉求和委屈?肯定更加偏心眼,他受的委屈会更多。虽然他恢复前世记忆后不把那些委屈放在心上,可当时未曾觉醒的自己曾经很伤心。“有野鸡!”一抹颜色鲜亮的色彩突然从两人面前闪过,穆子期惊呼一声,握紧手中改造过的猎弓,不再多想,两人顺着野鸡的方向追去。最终,一个多时辰后,两人总算带着三只野鸡、一只野兔回到当初分开的地方,见袁叔兴已经把那两棵成熟的山葡萄摘得干干净净,还细心地分成三份,一一放进他们带来的背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