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
作者:曲流水      更新:2023-06-19 07:58      字数:6270
  晚上大家吃了一顿香气扑鼻的麻辣野兔肉,个个摸着肚子心满意足。旺财是大功臣,老叶氏毫不吝啬,把一小半的肉和骨头都给旺财吃了。大概是这次的捕猎让旺财受到的关注空前大,它很是兴奋了半天,第二天下午从县里回来时,它再次捉到一只,让穆子期等人十分兴奋,再次大大夸奖了一番。为此旺财又兴奋起来,竟然跑到村里去欺负其他人养的狗,让穆家人哭笑不得。紧接着就是难得的休息日,这天上午,家里请瑞珠帮忙看家,穆子期全家和陈香一起跟着村里人上山采集山货。等到了山上野葡萄多的地方,男女之间就分开,妇孺和孩子们留在这边摘果。现在是九月初,这座山的野果资源很是丰富,除了山葡萄外,还能摘到山梨子、柿子等,卖相不会好看,卖出去不值得几个铜板,但很适合村民和孩子们拿来当零嘴。至于男人,当然是去打猎。穆子期算在男人这边,他虽然年纪不算大,但箭法精准,自然受到村里人的欢迎和重视。“村长,听说秋收后又要修水库,有没有这回事?”众人走在路上时,有人问郝村长。“嗯,是有这回事,我还没来得及和你们说。去年只是修了水渠,今年入冬前就得修水库了,以后有了水库,老天爷干旱就有水用,也不怕发大水。”郝村长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遍官府修水利的重要性。村里人大都明白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只是有人担忧到时会离家远,因为听说修水库的地点选在清溪村上游,比较远。“反正有工钱,官府从来不骗咱们,每月领一次,从不拖欠。”有人美滋滋说道,大概是想起了去年美好的日子。郝村长脸上露出笑容,很是自豪。接下来,大家又说起村里的一些八卦或者听到的传闻,气氛极为热闹,就当是在秋游一般,直到有人把野鸡惊动才住嘴。穆子期和陈香、刘延知走在一起,也是说说笑笑的,主要是村里的男人没有一个是正经的猎人,大家上山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找大型野物的踪迹,再顺便赌一下自家的运气,看能不能捉到一两只小型猎物,自然不会很警惕,要求很严。而且这里是山脉的外围,大都走熟悉了。如此的效率之下,他们的收获并不多,不过等到太阳西下时,中午只吃过干粮的他们虽然是饥肠辘辘地下山,但背篓里或手里拿着的猎物还是让大家笑得合不拢嘴。就算平均每人只有一两只猎物,那也是白来的肉啊,总算可以好好补一下秋膘了。穆子期三人后来和村里人分散开,他们的身手较好,工具趁手,倒是比其他村民多出两三只猎物,陈香还好运地找到一窝鸡蛋。这次家里的旺财帮了倒忙,穆子期在瞄准猎物时它就冲出去了,让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猎物跑掉。“真不该带旺财上来,在山上它跑不快啊。”穆子期颇为苦恼,要不是他后来拉住旺财,指不定连这三只野鸡也打不到。“它还不习惯,以后就好了。”陈香看着垂头丧气走在前面、连尾巴都下垂不动的旺财,憋着笑安慰。他家的大黄这两天可是被欺负了一番,现在好了,风水轮流转,起码他家大黄没帮倒忙。“算了,不能强求再多。”穆子期把注意力转移到刚才听来的事情上。“刘大哥,你真的要去从军?”十月份是官府每年征兵的时间,现在大街小巷已经贴满了征兵的布告,穆子期自然有所耳闻,只是他没想到会有认识的人真的要去从军。“嗯,已经跟郝村长报名了,十月初十就去县里体检。”刘延知淡淡地说道,“我们兄弟都不是种农活的好手,今年收获又排在村里的倒数,要不是不用交税,估摸着还养不活我们三个。加上二弟他总算懂事了,上次期末考试成绩提高,我就想着好好供他读下去,现在军中的月俸还不错。”陈香很是羡慕他:“去了也好,你一身武艺,留在村里种田太可惜了。”要不是他已经成亲,他也想去啊,种田发不了财,可是以后孩子读书、娶妻生子都要钱啊。不是每个人都像大郎那般,读书不用花钱反而能赚钱回来的。穆子期见刘延知已经下定决心,又想起刚才闹别扭不肯跟来的刘延舟,没说什么。“不过我听说袁家二郎也报名了,就在昨天。”陈香看了一眼走在人群最后面的袁仲兴,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说道,“听说是袁二郎主动要求的,说是为了替家里免税,他爹已经同意了。”不同于刘延知的主动,他毕竟有底气,去从军是一条出路。袁仲兴平日里除了干农活,其他都不会,他去从军的话,出头的几率不大,战死的几率倒是不小,故而在村里颇为掀起一阵波澜。“他去从军,那袁三郎还能读书吗?”穆子期皱眉。“当然,就是为了袁三郎才去的,他们家为了袁大郎成亲的事,就拿袁三郎的成绩比他弟弟差来说事,不肯再供袁三郎读书。”陈香撇撇嘴,“大郎,你以后少和袁三郎接触,我觉得他没有良心。”第53章 找到店铺听完陈香的话, 穆子期拧眉思考,没有说话。走在他前面的刘延知看了看前后, 低声道:“这种人本身懦弱,不是说孝顺父母不好, 只是这种方法不对, 什么都听父母的,没有主见。”他的语气有些不寻常, 似乎带着几分厌恶。穆子期一听,内心觉得有些奇怪。刘延知一向对这些八卦没什么兴趣, 难得他现在说出自己的意见。和他并排在一块儿走路的陈香低声笑道:“先前袁家不是到处托人为袁大郎相媳妇吗?他们家竟然找到刘家头上去了。”“刘家妹妹才十三岁,袁大郎十九岁了,合适吗?”穆子期瞪大眼睛。要知道袁家可是想让袁大郎快点成亲生子啊。“当然不合适,病急乱投医, 广撒网呗, 所以刘哥很不高兴。”陈香指指刘延知,又叮嘱道, “袁家在村里的名声不好,大郎,你可不能因为同情袁三郎被他黏上了。反正啊,以后谁做袁二郎和袁三郎的媳妇, 谁倒霉。”这话让穆子期不自觉点头同意,像今天这种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出动来采摘山货的集体活动,他们家竟然只有袁二郎来了,其他人不是托病就是要干活。至于理由的真假, 大家心知肚明。“嗯,我明白的。”穆子期笑了笑,“你放心,我心中有数。”决定不再管别人家的闲事,自家还有一大堆事没做呢。经过荔枝地时,穆子期觉得尿急,就让其他人先走,他自己到里面方便。出来后,穆子期发现自己已经落在后面,正好和袁二郎前后走着。他想了想,见前面的路平坦了,就快走几步追上来,看着袁二郎黝黑消瘦的脸,笑着问道:“袁二哥,我听说你报名去当兵了?”袁仲兴似乎被他的突然出声吓了一跳,他转身一看是穆子期,怔了怔,忙咧开嘴露出一个僵硬的笑容,反应有些迟钝,沉默了一会儿,这才答道:“……哦,是的。”穆子期笑了笑,甩甩在水潭里洗过、尚未擦干的右手,继续说道:“袁二哥,我听说军中会有人教你们识字,如果真有机会的话,你可要好好学呀。要知道现在超过十五岁想识字的话,不是请人教就是得到私人开设的私塾去,这价格比朝廷开设的学堂贵多了。我在县里听他们说,在军中识字可是免费的。”本地学堂招收的学生是六岁到十五岁,大概官府认为年龄再大一点的话,很难扭转他们的三观吧?或者超过十五岁的人,家长们也很难让这个劳动力脱产去学习。“真的?军中还教人识字?”袁二郎有些好奇地望过来。穆子期第一次认真观察他的长相,发现对方身高适中,不高不矮,在平均水平之上,就是身体太单薄了,五官还算清秀,只是脸色发黄,头发没有光泽,眼中没有少年的明亮,只有疲惫和沉静。对方今年才十七岁,再想到他从早干到晚有忙不完的活,也就不再奇怪了。“当然,你没听村长说过吗?大家都这么说,而且在军中待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学得一技之长,比如会修路,或者习得一手好箭术……反正把身体养好点,再不济也能去给大户当个不卖身的家丁。”穆子期看着他的身材,突然有些怀疑,“不过你太瘦了,不知道能不能通过体检。”“我不能通过体检?”本来袁仲兴只是沉默地听着,没想到听到最后这一句话后却反应强烈,眼睛直直地盯着他,眼里迸发出强烈的疑问。“我只是猜测,想知道的话,你可以去打听一下去年招收的标准,据说要体格好才能去,比如刘大哥,他一看就能通过。”穆子期微微一愣,此时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态。不过内心深处,他还是希望袁二郎能去当兵,总好过留在袁家为那一家人做牛做马。军队可是个大熔炉啊,指不定他能受到点熏陶,不那么愚孝呢?“袁二哥,反正你在军队发展好了才能帮助其他人,我始终认为,人这一生太过于短暂,咱们总要对自己好一点。”穆子期有感而发,不等他回答,就挥手道,“我家旺财叫我回去了,袁二哥,祝你好运。”算了,就不挑拨别人家的感情了,懒得再理会。说到这里,穆子期的脚步加快,迎着旺财“汪汪汪”的叫声,踏入自家的大门。事后他听说在体检前的一段时间,袁仲兴干的活不多了,袁家人对他似乎好上许多,让他好好养着,让村民们茶余饭后闲聊时很是疑惑。这边一回到家,大家就开心地清点收获,穆子期发现收获挺丰富的,两只野鸡、一只野兔,一背篓的山葡萄、野梨子和柿子等,有五六十斤重,难为老叶氏他们三个能背回来。此外,穆子清还采了一些木耳和蘑菇,木耳还好,蘑菇得经过辨认才敢晾晒。“大哥,我们后来还发现有几棵板栗,要不是我的背篓装不下了,我肯定要捡多一点回来。”穆圆圆的兴奋劲还没过,这是她第一次跟着村里人上山,尽管劳累,可是收获的喜悦还是让她咧开小嘴笑了起来。“那等我们下个休息日一起去捡。”穆子期笑道,又问老叶氏,“奶奶,这只野鸡还活着,咱们先用鸡笼养,那这两只呢?”是卖还是自己吃?“做成腊肉留着。”老叶氏想起前天和昨天旺财逮回来的兔子,舍不得现在就吃掉,“这几天的油水够了,留着以后吃,只卖活鸡。”“太好了!”穆子期三兄妹一听,互相看了看,开心极了。上山采集山货后,村里的孩子偶尔还会去一趟,找些漏掉的野果当零嘴,而大人们已经又把心思放在自家的田地里了。大概是有村长的带头作用,九月中旬想种大蒜的人越来越多,到了下种那一天,穆子期发现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区别在于多少而已。穆家、陈家和刘家是把所有的水田都种上,反正都和官府签订协议了,算一算收成的话,种大蒜可比种水稻得到的银钱多,而且不难管理。上半年,穆家的那三亩水田是玉米和黄豆套种,结果两样都获得丰收,黄豆亩产达到三百斤,加上今年黄豆的价格好,卖出去有三两银子。玉米没卖,一个是数量不多,另一个是老叶氏把它们磨成玉米面。在广南省,他们一直吃米饭,很久没吃过家乡的玉米面窝窝头和面饼了,难免有些怀念。下种时,穆子期还专门请了一天假回来帮忙,主要是这个时候不好请短工,家家户户都在忙活,请的人多了,花费的工钱会增多,他左思右想之下,不顾老叶氏的反对,还是请假了,反正初一的内容他一直学得很认真,现在已经自学完这个学期的内容,就是马上进行期末考试他也不怕,有把握能考到第一名。最主要的是,他在县里入学一个月后,自觉能应付跳级就跟老师们提起,结果很遗憾,之前从来没有人在初中跳过级,所以学校要向上面反应过再说,不能私自做主。这不像小学,内容较为浅显,有些从大金跑来的人,如果确实有才聪明的话,的确能很快学会,能跳一或两级。可初中不同,从初二开始,他们每年的暑假或寒假就要开始进行实践活动,不是自请去游学就是包下一块地亲自种田,或者到官衙去帮忙跑腿……总之,务必使你不要死读书。再加上初二开始要选择学习一门外语,老师们不认为穆子期能很快学会。当穆子期看到有英文、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法语等选项时,整个人都愣住了。郁闷,这是从他们这一届才开始出来的政策,前面没听说过,连教材都在印刷中。他能怎么办?要知道前世他最怕的就是英语了,每次考试都是英语拖后腿,勉强及格,要不然他肯定能考去更好的重点大学。至于其他语种?很抱歉,他从来没有学过。穆子期预感到,整个初中生涯,他可能花费精力最多的就是英语了。唉,要不是大夏的大船四处跑去经商,夷州岛那边的外国人士日益增多,估摸着他们还不用学呢。当然,按照官方的说法是,学会别国的语言,不单方便交流,还方便把别人家好的东西翻译过来,保证原汁原味。总而言之,虽然现在结果没有出来,但穆子期已经预感到自己的跳级申请是不会通过的。转念一想,真跳级的话,他的时间会非常紧张,老师们还要单独为他一个人制定学习计划。再想到他在班里交到的朋友,他觉得放慢脚步,按部就班一级一级往上读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样一来,他认为请假一天也是可行的。老叶氏一向犟不过他,自然对他无可奈何。在种完大蒜后,穆子期发现自家这六亩水田不用再烦恼该种什么了,除了中途浇水施肥,如果长得好的话,再收获一两次蒜薹,剩下的蒜头就等到明年三月。这下子,他们就把心思放在荔枝地里的空地上,在那里种满了时令蔬菜,指望着年底卖给酱菜坊,好歹也是一笔收入。而穆子期,没有了跳级的压力,他觉得时间宽松些,就继续在县里寻找合适的店铺。最终,在九月底,他有了好消息。说来也是巧合,他们看中的地方恰好是先前他们逛街吃饺子的店铺,那家的店主因为儿子高中毕业留在府城,又进入官府工作,前不久儿媳有了身孕,店主夫妻就应儿子的要求,打算关掉店铺移居到府城。班里玩得好的同学大都知道穆子期在寻找店铺,所以店主的消息一出,他家亲戚,也就是穆子期的同学立马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在亲自去看过,穆子期又把老叶氏叫来看过后,大家总算是满意了,为免夜长梦多,立即和店主签订租赁协议。第54章 开店准备签订协议后, 穆子期和老叶氏心下稍松,店主也颇为高兴, 毕竟不用折腾那么久,马上就可以收拾行李到府城。“咱们榕树街的街坊邻居大都是好相处的, 不是我自夸, 你走遍整个县城都很难找到像我家店铺这么物美价廉的地方。”店主姓张,也是本店的房东, 年约四十岁,脸上的笑容很是和善, “我一听是铭铭的同窗心里就同意大半,现在一瞧见你们,提着的心更是落地了,这家店我开了几年, 不想卖出去, 就想找户能爱惜房屋的人家。”不等穆家人回答,他就看向穆子期, 眼眉都泛着笑意,“老太太,你家孙子读书那么好,以后会有大出息, 到时你就能享福了。”他家儿子就是读书好,现在高中毕业了,就算考不上大学,想进官衙还是比较容易的, 哪里都抢着要,所以他对读书好的穆子期很有好感,要的租金也不高,反正他们家不缺这点钱,就当结个善缘。老叶氏呵呵一笑,这话可说到她心坎里了:“有没有出息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能平平安安。”“是啊,我和孩子他娘也是这般想的。”张姓房东一下子找到了共同语言,又说起自己儿子之前读书的刻苦,还有他们从南洋挣钱回到家乡的不容易。穆子期见老叶氏他们说得开心,自己就在店铺里又转了一圈。这家店铺的地理位置一般,没有坐落在人流量大的街道上,而是在居民区里,唯一的好处是离大集并不远,只隔有两条街的距离。大概是灾后和战后重建,整个平安县的街道都非常宽敞,四四方方的巷子,房屋建设得很是整齐,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没有美感,没有那种曲径通幽、弯弯曲曲的小巷子,但就穆子期而言,在县里不用怕迷路。再看店铺,前面是店面,里面的桌椅、灶台还在。后面是一个小院子,三间房子围起来的天井,面积不大,难得院子的中央有口井,看来以后不用去其他地方挑水了。这才是穆子期他们一直寻找的店铺,前面可以开店,后面能住人,毕竟总不能让老叶氏每天来回一个半时辰吧?而且也不方便,要知道开饮食店可是很辛苦的,早出晚归,除非只做中午的生意。再加上这里以前就是饺子店,如此一来,他们很快能衔接上,刚开始总能有些客源。没道理房东能挣钱买下一套宽敞的院子,他们反而会赔钱吧?那边,老叶氏已经和张姓房东相谈甚欢,顺便谈好之后收租金和打点的事。此外,老叶氏还低价把房东不要的桌椅瓢盆等东西买下来,也省得他们自己再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