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节
作者:多木木多      更新:2023-06-20 09:04      字数:3568
  毛昭很快提出两点,第一,就是他刚才说的,会有城上表要求面圣。这个公主也给出意见了,谁递表谁来,来见皇帝可不能空手,离城三十里就要缴械。……这么一想好像是没什么危险。第二,就是义军到底能不能救出皇帝。毛昭很肯定的说,以义军现在各自为政的态势来看,希望非常渺茫。河谷那里不管怎么说,只有云青兰一个做主的人。哪怕云青兰个人品德上有瑕疵,但河谷现在没人敢反他,他带兵也算有些门路,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草包。义军每一路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盼着他们能突然摒弃前嫌一起打河谷?把兵放在一块用,粮草放在一起吃,武器互通有无?可能吗?!所以,毛昭认为,一旦义军提出救皇帝这件事,那会造成义军的又一次分化。“或者,反而会促成义军中的又一次内斗。”姜姬笑道。滨河,李氏。李氏发迹自此,这里就是李家的祖居之地。据说李氏曾在此地伐木为生,将一杆擎天巨木献给皇帝。滨河有山,山中有巨木。李家占地利之便,族中所产攻城器举世有名。但为了对皇帝表示忠心,李氏一族只传单脉,除继承家业的长子之外的余子皆不能姓李,李氏女子出嫁后,也不能自称李氏,只能冠夫姓。所以李氏一家这一代只有兄弟三人。李客是家中长子,如果他接任族长,两个弟弟就只能离开家,所以在父亲死后,他借口要给父亲守孝,一直不肯接任族长,他的两个弟弟李风与李溪才能继续留在李家。他守孝至今已经七年了,外人倒是说李家重礼仪,李客是个孝子。横竖哪怕李客不接族长,他也仍是事实上的族长。李客早就想改变李家了,李家一脉单系,兄弟手足都不能保全,这让他格外记恨当日逼迫李氏立下誓言的大梁皇帝。等河谷云氏的事传来之后,他欣喜若狂!狂呼道:“我李家的机会来了!!”李家自有攻城器,屯积的兵器何止百万?他一意孤行,发书周知众人,要与河谷云氏誓不两立。当然,这不是说他真的就要去打云贼。他发书之后,就开始征召壮丁,训练勇壮,发召贤书,请天下贤良共举此事。李家因此声名大噪。李客派两个弟弟与友人出去游说,与李家隔河而望的八百里外,是春山包氏。包氏立刻响应,愿与李家共举。李客原本怕包氏不应,见包氏应了,两边又隔得远,一时半刻打不起来,便立刻握手称和,两边都有交好的意图,几番交流过后就成了盟友。他两家联手倡导此事,附近的小城都响应起来。这才是义军初成时的局面。后来伍家也加了进来。再后来,想分一杯羹的人就更多了。人多,说话的嘴就多,伸手要兵、要粮的人就更多了。与云贼几番争斗,李家也是吃了不少的亏的。李客肩上中了一箭,经过一番生死之后,不得已退回老家,前方就只有他的两个弟弟在支撑着。这一日,前面突然递过来一个消息。“……陛下在河谷?”李客支起身,“此话当真?”送信的是李风的从人,也是李家一子,只是不能姓李,借姓“孖”。从人道:“是伍家说的,想必不假。叔叔已经派人去河谷查探了。”李客想了想,摇头说:“河谷那里太险了……”从人道:“叔叔也曾犹豫,只是……”李客直起身,唤人取笔墨来,他现在手臂无力,只能用纸笔,用惯了倒觉得确实比牍片要方便些。他道:“我写一道奏表,递到凤凰台,求见陛下。”从人喜道:“如此更好!两厢印证,更能取信于人!”揭穿皇帝下落的竟然是伍氏,从人听说后就心里不服。现在李氏再出手,一定能做得比伍氏更好!伍氏不过用一个小小刺客就想取信天下人?哼!李客写奏表时一直皱着眉,似乎有无数心事。他勉强支撑写完,丢了笔倒回榻上。他的从人刚回来,立刻上前扶起他,道:“叫我来写不是也一样?”他和李客从小一起长大,笔迹一模一样。李客指着案上的纸说:“你看一遍,可有疏漏?”从人读了一遍,点头说:“写得很好。这是良春公的《慕君赋》。”良春公是某代的一个文人,困居小城,长得也不够美,才学也不够好,也没拜个好师父,有个好师兄,所以大半辈子都没能被皇帝发现。所以他就很痛苦。痛苦得多了,憋出一片《慕君赋》——当然原名不叫这个,这个是后人给起的。他憋出一篇说他有多渴望见到皇帝,泣血都要见到皇帝,见不到皇帝又有多痛苦的文章,真是从白天到黑夜,一年四季,见春光见流水见明月都想到皇帝,娶得老婆又美丽又贤惠也不耽误他想皇帝,纳得小妾又娇俏又动人也不耽误他想皇帝,亲爹娘关怀慈爱也不耽误他想皇帝,生了儿子以后还在想皇帝,发誓要把儿子教好送去给皇帝。结果这篇自苦的文章火了,传到皇帝耳中,皇帝找来一看,如此深情怎能辜负?就把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传到凤凰台,终于让良春公达成了见皇帝的心愿。良春公在凤凰台住了七年,终于去逝,死后棺材被皇帝送回家乡,万人空巷。这是一段忠臣与贤君的佳话。也是一个士子终于能凭一篇文章打动皇帝的佳话。后来,但凡是臣子思君,十有八九都要引用这篇文章。写了以后,皇帝十有八九都要把人叫过去,好解臣子的相思之苦。李客引用此赋,当然非常合适。他总不能写我听说皇帝不在家,所以我特意来拜访他。他只能写我太想皇帝了,能让我见见皇帝吗?从人将此表封在盒中,犹豫了一番,问李客让他哪个儿子去送信。肯定不能是李客本人去,两个弟弟都在领兵也不合适,那就只能是李客的儿子去了。最好是长子。但李客的长子非常重要,次子虽然不太够格,但确实是最合适的。从人:“不如就让二郎……”李客摇头:“我不去还行,大郎不能不去。就叫大郎去。”从人担忧道:“你现在坐都坐不住,家里的事都是大郎去办的,派他去那么远的地方不说,家里的事怎么办?”李家的规矩如此,长子是要接任家业的,底下的儿子倒是都不怎么重要。李客:“正因为看重他,才要历练。就让大郎去。”从人只得去传话让李客长子过来。在等的这段时间里,从人问李客:“你觉得皇帝现在在哪里?”李客睁开眼:“必是在河谷。”从人轻轻吁了一口气:“凤凰台上诸公,胆大包天……”皇帝丢了都敢不说!这胆子真是比天都大了。第714章 何年何月才相见求见皇帝的奏表如毛昭所预料的那样纷纷递到凤凰台上了。有很多人可能根本都不知道凤凰台上的情况, 他们甚至还到花家、徐家或陶家拜访。这叫姜姬实在是想不到。“这都是几年前的事了,竟然还有人不知道?”她想到一个可能,“难道是在伪装?”白哥比她见识得多, 他说不可能是伪装, 应该就是真的不知道。不是所有城市的城主都知道收集凤凰台的消息的。他提出一个例子:“以前还有人以为徐公去世了, 特意来奔丧呢。”如果不是徐公大度, 那个人在说出这话的同时就被徐家人给打死了。姜姬习惯阴谋论——她还是不信有人这么蠢。“他是不是被人陷害了?”白哥说:“不是, 我们事后特意问过他,据他说是因为他们那里没有活到七十岁的人, 所以他就以为徐公应该已经去世了。”于是没有调查就直接带丧仪上门了。“……”傻得出奇了!毛昭也不奇怪,他见过的怪事多了:“他们世居祖地, 一生见过的天地只有那么大, 见多就不怪了。”这些外人撞错庙门后才带着礼物去拜访王姻,再然后通过王姻才把奏表递到姜姬面前来。毛昭已经过气了。现在人人都知道, 鲁人王姻才是能通天的人。姜姬接到奏表时还在想, 怎么才能让奏表能更畅通无阻呢?现在这种方式还是以前的老习惯,世家与百姓都习惯了这种找关系,找路子的办事方法, 现在流行的正是举贤必举亲。她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 在目前看来, 它是有优势的。因为人才只在世家的小范围内流转, 所以皇帝或大王选拔人才, 也只需要关注世家的小圈子就可以了。他也没必要在意小圈子之外的人, 在世家之外的人连字都不识的情况下, 指望百姓中冒出一个能通识天下,有治国之能的天才是白日做梦。世家内部的人才流通可以说相当成熟的,自家子弟从小精心教导不说,各家还可以通过收徒、收弟子等方式来组成更大的社交圈。可以说在世家里面,基本不存在有才无人识的情况,哪怕本家里没人赏识,如果有真才实学,大可以求学于其他世家,借托师徒关系,甚至可以把父子亲缘给比下去。师徒就是另一种的父子,师兄弟在这里就是不必多说的异姓兄弟。姜姬希望可以建立起一套制度,比如外地的奏表进凤凰台,应该递到某一个司或某一个局,再由这个部门将奏表递到皇帝面前来。而不是一定要找皇帝的某个宠臣才行。这个只能慢慢来了。递来的奏表几乎全都部分摘抄或全部摘抄了《慕君赋》,风迎燕深情诵读后,连她都觉得这个人真是太苦了,皇帝被这么一个人深爱,好可怕啊……但在这个世界里,皇帝就是一个被所有士子追求的万人迷。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的权力所在。如果一个皇帝不再被臣子们追求,就比如现在的这个皇帝,那其实更糟。姜姬问这些来递表的人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