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节
作者:长乐思央      更新:2023-06-23 20:23      字数:3764
  “将军。”霍无狄递上魏宁的水囊,用银针验过毒之后,递给魏宁,又问他:“我们何时反攻?”一直驻扎城池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戎狄攻破了那么多座城池,他们的目标不守住这座城,而是收复失地。魏宁大口大口得喝尽水囊中的水,然后随意的擦了擦嘴角:“还不是时候,不过快了。”敌方的军心还不够涣散,还要给戎狄重重一击。他问霍无狄:“先前让你们搜集的东西,都搜集到了吗?”霍骁争着说:“都找的差不多了,也画的差不多了。”魏宁便露出一个笑容来,重重地往霍骁这个同龄人的背上一拍:“好!我们此番一定能重创戎狄,把他们赶回北方老家去!”尽管连着打了几场胜仗,霍无狄却没有看到魏宁身上属于少年人轻率的一面,魏宁沉着得不像是这个年纪的人。但他这一笑,便仿佛初阳破云而出,雨止雪霁。霍无狄又仿佛看到了记忆里那个年轻的将军,明明也是个年纪大了的糙汉,不知怎么,眼睛一酸,赶忙低下头来掩饰。初战告捷,消息传回京城之中,可以说是颇为安了齐国君臣的心。虽然他们瞧不起武夫,可让他们去上战场杀敌,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他们有纸笔还有嘴,但这些东西,能敌得过敌军的千军万马吗?魏宁能赢,他们就可以放心下来。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不和谐的声音,毕竟作为文官,排挤武官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对于靠着诗书入朝,打压那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官似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但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并没有能够溅起太大的水花,一个是因为魏宁原本就是尚书省左仆射,他此次前去战场,这个位置皇帝还是为他做了保留,如今的右仆射黎青不过是暂代朝中的位置。不仅如此,朝臣中同魏宁交好的文官也有不少。除此之外,魏宁明媒正娶的世子夫人,还是皇帝跟前的红人。如果徐元嘉不愿意为男妻,那这个时候就是他离开魏宁的大好时机,只要他能打动皇帝,一道圣旨一下,魏宁和徐元嘉这对半路夫妻就可以一刀两断,从此一别两宽。但徐元嘉没有,不仅没有,他好像还是站在魏宁这一边的。因为孙儿在外出征,王氏整日吃斋念佛,替魏宁祈祷他平安归来。不仅如此,她还一改先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秉性,开始频繁地和那些贵族夫人,世家命妇聚会,为的就是得到魏宁更确切的消息。当然,她也不忘让人盯紧了二房那一边,不让李氏生的儿子和那些乱七八糟的亲近拖她孙儿半点后腿,如果他们敢做出什么不该做的事情,她绝对往重了处置,一点也不心慈手软。她本来也不是什么多心善的老太太,原本就折了一个儿子,不能让唯一的孙子也折进去。原本王氏对徐元嘉这个男孙媳并不待见,即便有魏宁在其中做调节,真让她完全毫无芥蒂的去接受他,对她来说,那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但这一回,她倒因为徐元嘉改了不少观。人走茶凉,她的孙儿在京城的时候,那些人巴结魏宁,但魏宁人在战场,总还是有人想盯着他的位置的。朝廷重文轻武,每每有臣子想要改革,那些守旧派便会使出万般手段来阻拦。这也就罢了,臣子毕竟是臣子,关键是要看坐在龙椅上的君主的想法。王氏年纪这么大了,真正能够给她助力的娘家,亲缘兄弟都不在了,剩下都是因为利益同她捆绑在一起的存在。若不是有徐元嘉这个天子宠臣在,关于魏宁的说法绝对没有现在这么好听。冲着这一点,她还是颇为感激徐元嘉的。在魏宁没有回来的这段时间,她派人送了不少东西到徐元嘉房里,待他如同待魏宁一般上心,生怕徐元嘉一个人待着,感受不到家的温暖然后变了心。毕竟先前一直有流言,说徐元嘉可能不甘在人下,她不想要徐元嘉成为捅死魏宁的那把刀。对于老太太的示好,徐元嘉看在眼里,但并不在意。他这个人心眼很小,所以能够装的人也相当有限,关注魏宁一个就耗费了他颇多心力,他懒得管别人的态度好歹。反正对他有歹心的,日后想法子弄死就好了。不过王氏对他的示好他还是收下了,而且还吩咐翡翠她们弄了回礼,去王氏的小院子里吃了几顿饭,权当安老太太的心。比起王氏送来的这些东西,他更在意的还是魏宁传来的讯息。魏宁托人在传战报回来的时候,给他捎了一封信,先前战事吃紧,魏宁无暇顾及什么儿女情长。现在算是一个修整期,他正煞费苦心地挖陷阱对付戎狄,待在城中训练将士之余,便抽空给徐元嘉写了一封信。信还上了火漆,封得严严实实。徐元嘉深吸一口气,撕开封口,取出了那张薄薄的信纸。信纸上的字迹笔走龙蛇,力透纸背:魏宁只写了四个字:等我回来。第91章魏宁等了许久, 总算是等到了他想要的时机,仍然是一个月黑风高夜, 数百套扎着大红花, 身披“战袍”的火牛把戎狄之人从睡梦中惊醒。数千头火牛, 被点燃了尾巴, 发了疯似地往戎狄之人的阵营中冲。它们的脑袋上顶着利刃, 瞬间捅死了许多戎狄将士。牛身上披着的大红战袍上,还绘着对戎狄人很熟悉的图腾,在火光中若隐若现。不知道是谁在混乱中用戎狄语喊了一句:这是神罚。本来就被打了个猝不及防的戎狄人又变得更为混乱。这些火牛将戎狄大军折腾得非常狼狈,因为牛和人不一样,它们根本是不怕死的,完全没有章法的胡乱冲撞。等好不容易这些发疯的牛被他们解决掉, 近万齐国大军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手里拿着大刀和长矛, 训练有素,打了来不及布阵的他们一个猝不及防。两军对峙,单枪匹马之力自然不敌千军万马,但魏宁的行军布阵之道也不差。而且不同于许久没有上战场的霍无狄, 魏宁深谙如今戎狄将领的阵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重生的好处在这个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戎狄节节败退,魏宁乘胜追击。戎狄是蛮夷, 而且并不把齐人放在眼中,每每攻克下一个城池,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百姓忍气吞声,积怨已久。此次他们狼狈逃窜,结果城门反而被百姓从里打开,里应外合,戎狄蛮子退无可退,大齐士气持续高涨,一路下来,势如破竹,顺利收复了不少城池。每到一个城池,魏宁便勒令军士绝对不可欺辱百姓,违令者,当场斩首。他带领的队伍,绝不容许借机生事、欺压百姓的兵痞流氓。不仅如此,他还借着补充军需的机会,让将士帮百姓重新在那些被戎狄人践踏的田地栽种作物。城池虽然被收复了,这些百姓受到的创伤却没有那么容易愈合,无论如何,他希望他们能够迅速的振作起来,这也是短时间内他能够为这些百姓做的事情。因为魏宁军纪严明,待百姓又好,他所驻扎的城池,百姓都舍不得走,而尚未被收复的城池,则苦苦坚持,等魏宁快些来。老百姓是最脆弱也是最坚强的存在,他们在戎狄攻来的时候,就像是一只无害的小羊羔,任由戎狄人宰割。因为戎狄大军的一路高歌猛进,他们其中有些人,甚至背叛了自己的家国,选择投靠戎狄人,变本加厉地压迫齐人来博取戎狄人的信任。戎狄人太厉害了,挣扎只有死路一条,而齐国大军也只是废物,根本保护不了自己的百姓,只节节败退,丢了整整十二座城池,原本百姓看不到希望,但魏宁带给了他们这份希望。绝望的人死寂一片,而有了希望的人则偷偷组织起来,从内部反击,因为城中百姓的帮助,最后几座城池,魏宁收复的相当顺利。这一场仗,断断续续的持续了快一年的时间。收复了最后一座城池之后,魏宁率领着他的十万大军回京。一开始齐国大军死了太多人,原本的三十万,就只剩下二十万不到。后来魏宁来之后,在收复失地的过程中慢慢壮大了队伍,但是这些队伍里的人,并不是各个都能随他回京。尤其是边关,需要更多的将士守住这一条线,不让胡人再来侵犯大齐。那十二座城池,需要休养生息,魏宁也给他们留了不少人。所以他能够带回京城之中的,也就满打满算十万大军。十万同他出生入死,对他死心踏地的兄弟。经过一年丹药的侵蚀,皇帝看起来比以前还要年轻了。他的精力总是十分充沛,像是年轻人一样。皇帝更为迷恋丹辰子和神仙散,因为想要长生不死,羽化登仙。他大兴土木,甚至推倒了许多寺庙,改为建立道观。皇帝如此糊涂,京城中更是乱的一塌糊涂。魏宁离开了一年,局势经过了几回变化。太子本来就处在废和不被废的边沿,作了一波死之后,成功被废。皇帝的妃子,又替他生下了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皇子。这让皇帝生出了自己还很年轻强壮的错觉,他越发看自己长大成人的儿子不顺眼。凡是起来的,他便按下去,废了太子之后,暂时也没有另立储君的打算。托丹辰子的福,魏宁不仅没有受到帝王的猜忌,反而还很安全。毕竟他是个断袖,没有儿子,按照丹辰子的话说,魏宁有早死之相,可能三十来岁就没了性命。大齐如今的将领中,就没有几个能用的,而且要是戎狄再来,除了魏宁,似乎也没谁撑得住。皇帝如今十分信任丹辰子,听他这么说,反倒希望魏宁能活得更久一年。而且徐元嘉日日夜夜给皇帝洗脑,虽然不明显,但日复一日,潜移默化。只要皇帝还在皇位上一天,魏宁就很安全。但不管是魏宁,还是丹辰子,还有徐元嘉,都很清楚,如今皇帝的身体,不过是一具漂亮皮囊。皇帝原本能活三年,如今可能还可以活三个月。他服用的神仙散不过是提前预支了他的生气,待到几个月之后,皇帝便会呈现油尽灯枯之相,一命呜呼。为了展示自己无害的一面,魏宁脱去了冰冷的兵甲,穿上了朝服,单独去见了皇帝。一个刻意表忠心,一个有意安抚,虽然各有各的盘算,但谈话下来,君臣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