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节
作者:老胡十八      更新:2023-06-24 23:53      字数:5903
  这般得用的人,这年纪了也不易有二心,只会想着安守本分终老,不争不抢无私心……用来照顾苏氏老两口,倒是正合适的。果然,无人有意,那婆子开价也开得低,才十两银,比前头两个便宜得多……倒在江春预算内。但她还是先与牙婆讲了半日价,从十两杀到了九两二钱。那男子又求道:“小娘子能否将我妻子也一同带走?她身子也好,还整治得一手好饭菜……”他用了“妻子”“带走”的字眼,而不是这时代底层男子惯用的“婆娘”“买走”……江春颇有好感,又与婆子讨价还价一番,用八两银买下了他妻子。加上立身契文书的手续费,一共花出去二十两不到的银子。有了帮手,江春领着他二人到那杂货铺买了一堆吃用的,糖果瓜子米面肉|豆腐……全是农家生活必须的。当然也没忘记去熟药所抓了五剂调理药,向他们将县里各处交代一番,今后就是他们来做这些事了。那夫妻两个倒是能干,她才一指就会意。待领着他们走上了去苏家塘的大路,几人才聊起天来。原来这男子如契书上立的,名叫杨久德,他妻子姚嫂,两个都是贵州的,口音与金江有些接近,交流倒是不费劲。二人本是随了先主人于汴京做买卖的,有个儿子,跟了小主人往辽东去走货,遇到辽人谋财还害了命……将要年过不惑的夫妻两个,受了这打击,一夜间就老了十几岁。先主人也失了独子,无心经营生意,只予了他们一笔养老银子,嘱他们回乡去。哪晓得屋漏偏逢连夜雨,还没到贵州呢,在湖南就遭了劫道的,不止将他们养老银子抢了,姚嫂还吓得病了一场。可怜他们身无分文,连衣裳鞋袜都被劫匪抢了去,哪有银钱瞧病吃药?过够了给人为奴为婢的日子,不愿卖|身,只得在当地打了零工,盼着病瞧好了再回乡。但他们这副似五六十的相貌,病的病,丧的丧,哪有零工肯收他们?两个只得一路乞讨,跟着那山东汉子往西边走,谁知走岔了道儿,没回得去贵州,却走来了金江。到了金江,望着年节里家家户户欢聚一堂,愈发勾起了丧子之痛,哪敢再回那物是人非的故里?况且老家父母双亡,兄弟姊妹杳无音信,半分田地皆无……回去亦如丧家之犬。姚嫂一路风餐露宿,已经病得不成了,杨久德无奈只得卖了自己,合着姚嫂的卖|身钱,才抓了药来将病给治好了。可惜他俩沦落到“老弱病残”之流,总也卖不出去,今日江春将他们买走了,也算是恩德一场了。夫妻两个对视一眼就朝着江春跪下去,哽咽道:“江小娘子,我杨久德(姚氏)感念娘子大恩,今生做牛做马也要报答,今后有何事,只管随意差遣……就是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江春受不了这动不动就下跪的礼节,将他们扶起,温声道:“我身边却是用不上二位哩,只家中有两位老人,今后我进了京,还得麻烦二位照料一番……也不消做甚,只平日间清扫庭院,洗换衣物铺盖,造些一日三餐即可……老人病痛则帮着请医延药……我每月另予你们三百文零用可使得?”这卖了死契的,生是人家人,死是人家鬼,不曾想还有几百文零花可用,自是意外之喜了……都忙应下,只咬定了不肯要那三百文的零用。江春说出的话自是要做到的,也不与他们推辞。似是想起什么来,又问他们可识字。杨久德跟着主家走南闯北倒是识得几个的,江春又放心了些,日后她进了京,外公外婆甚至江家情况,都可拜托他写信联系了……倒是可以省了一番挂念。待到了苏家塘,外婆正摸摸索索着收拾堂屋那些物件,外公搬了个草墩坐院里晒太阳……昏黄的夕阳照在老人寡淡无光的脸上,愈发有种萧瑟之感。江春不敢回想三年前,自己刚穿来时的高家,那种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场景,仿佛一把淬了盐的匕首,时刻剜着她想要掩盖住的伤口。她忍下那股酸意,与两位老人说清楚了,道这是她找来照顾他们的杨叔与姚嫂,今后她上京了顾不上他们,就由他两个伺候他们衣食起居。想苏氏与高老伯,活了这五十多年都是地里刨食的,哪敢想自己也能过上有人伺候的日子,只一个劲推脱不要,消受不起甚的。江春无法,只得找借口道这买定离手,退不回去了,若他们不要,她私房花光可就打水漂了……况且杨叔二人是无家可归的,送回去可不是害了他们?待舅舅家来了再做定夺也不迟……她下意识觉着这事或许遥遥无期了。老两口慈善人,听了他二人丧子之痛又颠沛流离半年,倒是跟着淌下浊泪来,惹得杨叔姚嫂二人也是泪眼婆娑……他们都是历经风霜过尽千帆的人了,看得出来这一家子皆是慈善人,自己两口子跟着过活算是来对了,忙跪下给两老磕头,道既小娘子将他们与了高家,今后他们就生是高家人,死是高家鬼了。表了衷心,那姚嫂是个能干人,趁着祖孙俩说话的功夫就勤脚快手将那堂屋给收拾妥当了。有了得用人,又有江春这位“尚书干女儿”震慑着,不怕被偷,江春嘱她将物件全搬到外头院子去,那堂屋一拾掇,倒是明亮宽敞了不少。杨叔帮着将买回的东西收拾妥当了,又将见底的水缸给挑满,柴火劈好,就连灶台亦收拾得一尘不染。江春愈发放心了。她走之前就与高氏说过的,道若太阳落山了还没到家,那就是在婆婆家歇了,令他们不消担心。晚食自是不消她与外婆上手了,姚嫂一人就整治出三菜一汤来,待力哥儿家来了也是满意得多吃了一碗饭。将他夫妻二人安顿在苏氏老两口的房间隔壁,正好右边是两位老人,左边是高力,两头兼顾,倒也是妥当的。晚上,江春终于安安心心的睡了一觉,那是极踏实的一夜。翌日,姚嫂早早起了将高外公的汤药煎上,又熬了一锅糯软的稀饭,配上清炒的两样小菜……这样的早食也是再合适不过的。将放下碗筷,门口就传来焦急的喊声。江春还未来得及说话呢,杨叔瞬间戒备起来,手里提溜了根臂粗的棍子,悄悄将门打开,露出江老大急得满头大汗的脸来。作者有话要说:小剧场元芳皱着眉,望着埋头码字的某作者:胡啊,说好的要让小春春闪瞎本大叔的眼呢?怎还不出来?老胡:马上马上,老胡也想赶紧上感情戏啦……哭哭哭第84章 喜讯那敲门声惊得杨叔戒备起来,整个人似竖了毛的悍猫,握着棍子去开门……哪晓得门外站的却是江老大。他满头大汗望着满脸戒备提防自己的杨叔,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缓了缓神,指着杨叔问岳母这是何人。苏氏有些愧疚的将外孙女买人照顾他俩的事给说了,又怕江老大责怪江春,忙着补充道:“姑爷莫怪她,是我让她给我们跑腿买来的,那银钱我待会儿会与她补上。”江老大却不在意这个,道本就该他们孝敬老人的,这钱却是万万不能收的。果然他这副孝心模样却更是打动了杨久德夫妇,只庆幸自己果然遇上了一家和善人,愈发打定了主意要好生伺候他们了。但江春却无暇顾这些,只奇怪这大清八早的,江老大从王家箐赶来是为了何事:“阿爹,你这般着急是怎了?可是家里出了甚事?”说着就顾不得收拾碗筷,立马要与他家去。谁晓得江老大却是回过神来,先望着姑娘傻笑两声,笑得几人都奇怪的望着他,他才清了清嗓子道:“春儿,你考上太医局哩!”……“可真?”这是苏外婆与高力的诧异。“这……这可,快,老婆子,快去把香给烧上!好生给菩萨磕几个响头!”这是喜得话都多起来的高外公。“阿爹你打哪儿晓得嘞?我们成绩不是得二月下旬才晓得嘛!”这是江春的理智质疑。“嘿!瞧我!都高兴昏头了,胡家你干爹使了人来报喜啦!道不出十日,这消息就得传到金江了!”江老大摸摸自己后脑勺,有些懊恼。若是胡家来告知的,那就是作得准了。江春有些木木的反应不过来:这就考上了?下个月自己就要上京了?虽然方考下来就已有了些不错的预感,但真正晓得预感成真了,反倒有些懵了——当然是含|着欢喜的发懵。这欢喜令她回不过神来,好似日日买彩票,日日做着中奖的梦,不妨哪一日就真中了……那种感觉,她形容不出来,反正她“上辈子”也未中过彩票!只是觉着“大喜过望”“心花怒放”“志得意满”都能形容,但又不能全部形容完似的……毕竟太医局在这时代的地位类似于后世的清华北大,已属最高学府了。况且,现代的清华北大毕业不包分工,但这时代的太医局毕业却是完全摆脱农门了,最差劲也能落个府医之职。日日勤学苦背,基本从未睡过懒觉,课上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样的三年终于得了回报,这才是于她最振奋的。苏外婆却是忙着去烧香磕头,高力也来拍了她肩膀一把,咧着大白牙:“恭喜咯,今后可就是医生啦,咱们瞧病可以找你江小医生嘞!”这时代的太医局高年级学生又称为“医生”,倒与后世不一样。江春听这“江医生”三字,只觉着恍如隔世。随即又轻笑:可不就是恍如隔世嘛!都隔了七八百年了!待苏氏上完香,江老大忙劝着老两口加了厚衣裳,道自己赶了牛车来,奉娘子之命要将他们接江家去哩……老两口与高力连带着姚嫂共四人,留下杨叔看家,门也不消锁,坐着牛车就去了王家箐。还未到家哩,那村里众人已是纷纷上前“恭喜”起来,都道春娘子出息了,王家箐几十年了还未有人考上过京里太医院哩,听说与举子太学是一般的,日后结业了能做女官……只恨不得这般能干的小娘子是自家闺女才好哩!几人方进了院子,江家人簇拥着个一身红衣裳的小厮就迎上来。“恭喜春娘子哩!小的先给来日的江医生磕个响头!春娘子高中了太医局外舍班!我家三爷传回消息,道不出十日,录取消息就到金江了,娘子可先有个预备。”那小厮倒是嘴角伶俐,不消片刻功夫就将话给麻溜说完了,还不耽搁的磕了两个响头。江春忙掏了二钱银角子与他,多谢他一路快马加鞭来报信。问了徐绍与胡沁雪,都道是录了太医局的,这才放下心来,招呼着他进屋内坐,要去给他造饭。那小厮忙谢过回绝了,道自己还得回府去回话呢,饭食就不用了。直到小厮出门上了马,江家人还如在云端。本以为与胡家攀上亲家就是顶好不过的好事了,谁晓得自家孙女还真能做女官……仗着旁人的势终究不如自己得势……那喜悦,王氏恨不得大摆三日酒席才能宣泄|出来。好在江春理智尚存,道正式消息还未传回,就连弘文馆都不晓得消息呢,还是莫太高调了……待馆里定下了,再摆酒亦不迟。众人点头应是。有了这好消息,江家人也就未留意到跟在苏氏后头的陌生面孔姚嫂。江春只于送走高家几人后,与高氏交代了一番,道日后王氏等人问起,就借口是高舅舅买与两老的。至此,江家就在等待中慢慢度日了,就算文哥儿与江夏二人均未考上弘文馆,也没影响到大人们的心情。王氏还大手一挥,道“考不上再读一年就是”,顺便将整日与“尾巴”“狮子”作兄弟的军哥儿给送私塾去了。可怜那小子好生哭闹了一场,双手抱了“尾巴”的脖子不肯松,嘴里含糊不清甚“我要尾巴陪我去”的话……将众人笑得够呛!倒是斌哥儿是个极聪明的,还晓得上前安慰“哥哥莫哭,待你散学家来了自能见着你狗兄弟的。”因王氏惯常总骂军哥儿与狗子成了亲兄弟,三个小的也就跟着鹦鹉学舌了。急得军哥儿骂他:“谁是狗兄弟?你才是狗兄弟哩!”斌哥儿煞有其事的点点头:“嗯嗯,是哩是哩,我是你的狗兄弟……”“你骂哪个是小狗哇?!”军哥儿已经忘了刚刚还在痛哭流涕的事。“可不就是你嘛?都恨不得与它同穿一条裤子了!不是狗兄弟是甚?”王氏也在旁逗他。就在这般嬉笑打闹中,二月十八这一日,弘文馆前贴出了大红色的喜报。胡家说“不出十日”,江春估摸着就是这几日了,今日正好赶集,她就特意跟着去了一趟。果然在城门旁矮墙上贴了这红纸,她一眼就见着自己“江春”二字排在首位,后头显示是太医局外舍班。再往下瞧,见着徐绍与胡沁雪亦是太医局外舍班,只他俩后头注的是“恩荫”,估计徐绍是没考上……但最后也能得偿所愿了,江春亦替他开怀。胡英豪亦求仁得仁上了律学……今后还能在汴京得见,这也算是同学情谊的延续了。出人意料的是那杨世贤,本以为顶多录个府学,但居然上了太学!这算是最出人意表的一个了。徐纯能上州府补武学与他比起来,就不觉着意外了。剩下冯毅徐大饭桶与林淑茵等人,就榜上无名了。余下那些都非甲黄班的同学,江春就只随意瞧了两眼。待进了城,果然,今年试题虽是最难的一年,但在金江的录取人数却是最多的一年。县太爷或许觉着可“一雪前耻”了,合着弘文馆将那大红喜报南北街各宽敞处都贴过,县里父老乡亲虽看不懂,亦跟着沾沾自喜,仿佛那上头有自家娃儿名字似的……更遑论受益者江家了!江春顺路去熟药所与谭老告了一声,老先生捋着胡子夸了句“日后再接再厉”,语气亦不乏欣慰。正要出门呢,却是胡沁雪也来了,一进门就喜道:“春妹妹,恭喜恭喜!我就晓得你定来所里,来这儿碰你是再对头不过的!你干爹使我唤你进府用饭哩,快跟我走!”自从两家认了干亲后,胡沁雪不止一次感慨“咱们这辈子就是要做姐妹的命”,说话愈发不顾形象了,甚“你干爹”“你干姐姐”的大大咧咧似个男娃子。江春果然被逗笑,也未与她客气,两人辞了谭老,手挽手去了胡府。今日的胡府亦颇为热闹,一众仆从见了她二人,皆笑着道“恭喜两位小娘子”。待到了养和堂,少不得又被跟前丫鬟婆子的奉承一番。“春丫头表现不俗,此次我胡家三个子弟皆上了太医局,也算为祖上增光了,过两日办个宴,替你们庆贺一番。”这种时候哪有她说“不”的权利,自是满口应下。完了又道已经瞧过日子了,下月初四是个好日子,宜移徙、赴任,胡家准备那日动脚出门。虽太医局外舍班为了照顾全国天南海北的学子,三月二十八才开学,但胡家仆从众多,连着老夫人一道,天气又还冷了些,恐有耽搁,故要提前出门……问江春可愿意与胡家一道上京。江春自是求之不得,本她还为难到底该怎上京呢。家里人定不会放心她独自个上路,但若要有人相送的话,不说一去一回就得耽搁两个月的春种,就是那沿路安危她也不放心,似杨久德那般高门大户见过世面的人都遭了盗匪,江家一门老实人,她更加不放心的。现今正瞌睡,将好老夫人就递过了枕头来,她自是欢喜应下,道“能与祖母干爹一道上京是福分”。用过午食,她要家去与爷奶交代一番,胡沁雪却舍不得她,干脆两人禀过老夫人,一起去了王家箐,说是耍两日也无妨。江家人听了江春转述回来的三月初四上京之事,也觉着令她跟着胡家一道走是放心不过的。只江芝望着众人欣喜样子,问了句“届时都有哪些人哇?”胡沁雪快人快语,道:“嬢嬢就放一百个心罢,我祖母与阿爹也一道哩!保准将我春妹妹毫发无损的送到汴京去!”见这位千金小姐接自己的话,江芝喜出望外,恭维道:“我哪有不放心的,只春儿这丫头性子左,又要麻烦贵府多担待了……这北方还天寒地冻呢,还得麻烦你们一路相送,届时老夫人可在汴京多耍几日,待天热了再转回也不迟。”那胡沁雪却一笑:“多谢嬢嬢关怀,倒是不消哩,我祖母道这次回了汴京就不定甚时候才会来金江啦,金江祖宅就交与大伯父一家来支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