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诏公主(下)
作者:漫漫不慢      更新:2022-05-06 09:43      字数:3702
  沈玉茗自小随着面瘫师尊生活,下又有十分宠爱她的忠厚仆人,小小年纪的她自然懂得如何撒娇讨大人们的欢心。一场欢迎晚宴让小小的沈玉茗成了整个南诏王宫最闪耀的明珠。玉雪可爱的小姑娘,眉眼间像极了许多年前的玉珠公主,加之天真烂漫,笑语嫣然。不停地逗趣卖乖,把王太后哄得开怀大笑。多少年了,王太后从未像今晚这样开心过。

  南诏王宫中遍植各式茶花,花团锦簇,争奇斗艳,愿望如彩霞氤氲。晨曦穿过云层投下一束束亮光,令娇艳欲滴的花瓣上沾惹着的露珠熠熠生辉,宛如镶嵌在花朵上的明珠。来到南诏后,沈玉茗每天早上都会在园中采一朵她认为最美的花去给王太后簪在发间。“外婆带花真好看!”甜甜地一笑,化解了王太后对已逝爱女的思念。

  她那肖似玉珠公主的容貌,银铃般的笑声,明朗聪慧的性格如一缕亮光又再一次照亮南诏王宫,仿若这里曾经失去的公主又重新回到这里。短短的几天,整个南诏王宫的人无不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

  南诏王大婚那日,天还没亮宫里宫外就传来忙碌的声音,那声音高低起伏断断续续又满含喜悦。沈玉茗一大早便被宫女叫醒,经过一番梳洗穿戴,宫婢给沈玉茗穿上朱紫长袍,在她脖子手腕上挂满了银饰,俨然将她打扮成一名南诏贵族女子。沈玉茗好奇地浑身上下扭了扭,顿时叮铃叮铃响个不停。然后,她就一路叮铃叮铃地跑去见外婆。

  王太后见了,眼睛一亮,随后温和地一笑,不住地点头:“不错~不错~”

  一旁站着服侍王太后多年的姑姑玛瑙,看了也乐呵呵地说:“小姐穿着她娘亲小时候的衣裳比她娘亲看起来还俊俏呢!只怕小姐长大后肯定是个大美人!太后见了小姐嘴上虽不说,心里肯定乐开花啦~”

  沈玉茗听完立马十分识趣地乘了玛瑙的情,上前对玛瑙甜甜地一笑:“谢谢玛瑙嬷嬷夸奖!玉茗长得像娘亲,娘亲长得像外婆,当然玉茗长大以后肯定是个大美人。”

  太后听了,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嗔怪道:“这两个机灵嘴甜的!你这古灵精怪的小东西这么会哄别人开心,才不知道像谁呢。还有你,都一把年纪的人了还跟个小丫头片子似的嘴快兜不住话,喜欢抢着拍小姑娘的马屁。”

  大殿里的宫女们听了也都捂着嘴笑了起来。本来就充满喜气的一大早,太后宫中也因此热闹起来,宫人们纷纷夸赞起沈玉茗来,继而一个接一个地上前恭喜王太后新添佳媳。王太后大悦,给宫中之人逐一赏赐红包,沈玉茗趁机要了一个鼓鼓的红包。那是她人生的第一个来自亲人红包,一心修身养性的师尊可没有这份闲心过隆重的节日给她发红包。后来她把这个红包压在枕头下好几天。

  早膳用过,王太后把沈玉茗带到东宫门上的星云阁。星云阁上视野开阔,可以一览整个太和城。五岁的沈玉茗第一次上星云阁时个子还不够阁中的窗棂高,宫人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旧旧地小矮墩给她垫脚,她才能从窗口看到太和城。天际间一线金光渐渐浮起,慢慢地涂抹晕染着泛白的天空,晦暗的天色宛如残兵败将被一点一点被侵袭逼迫,直到消散殆尽。极目望去,洱海碧波荡漾,山峦起伏,天空湛蓝澄净,白云绵软。苍山脚下,南诏百姓的屋舍和街肆星罗棋布,外婆给她指着城中各个地方说着太和城的一砖一瓦。与长安城一样,太和城被纵横交错的街巷划分成四四方方的小坊,但格局不如长安城阔大。城中心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高台,散发着神秘肃穆的气息,那是举行重要仪式的祭台;南诏与中原互通商贸,城东是中原商人聚集的东市,也是南诏与中原的接口;城外是连绵不尽的田野一直延伸到洱海岸边,正值春光旖旎的时节,四处草长莺飞生意盎然,让这座城郭也生机勃勃。

  祖孙俩相互依偎,亲密地说着话,外婆就意味深长地看着这座城池说,“玉儿,当年你外公也总喜欢带着你娘亲来这里看太和城。你娘亲一开始也跟你一样够不着窗户,要用你脚下的小矮墩垫脚。你外公他爱民如子,他总说在星云阁上看到南诏百姓们安居乐业,看到南诏国泰民安,他也就心满意足了。你母亲淘气却总是爱问,洱海那一头又是什么?是中原吗?中原又是什么样子?”沈玉茗望向洱海对岸,山水共长天一色,浮光掠影中呈现出秀丽静谧。晴空碧洗,铺展成了对岸景致的蓝色背景,那蓝色向山外延伸深不见底,让人看不到那背景后面的天地,而她就是从这片天地中而来。

  “没想到她有一天真的离开太和城走向了洱海对岸,只可惜,她这一离开就再也没回来。自她走后,我和你外公也常来这里。我还和你外公常常说起,会不会有一天,你娘亲带着她的夫君和我们的外孙出现在洱海对岸,坐着船,驾着马车回来。一直等啊等,等到你母亲去世,你外公惊闻噩耗也一病不起。就这样,我爱的人,他们一个接着一个离开了我。幸好还有你舅舅和你,外婆今天是真的很高兴!”

  洱海对岸的太阳渐渐升起,金色的光辉沿着城池缓缓铺开,慢慢地唤醒城中百姓,直到将这座淳朴的都城都笼罩在她的照耀下。吉时已到,南诏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市,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来庆祝这一特殊的日子,人人盛装,家家结彩,载歌载舞,苍山洱海间一片喜气,沸腾成一片。

  新王后董凤仙来自南诏南部大姓部落董氏族,是部落首领之女。仪仗和陪嫁队伍沿着贯穿太和城的东西大道缓缓向王宫移动。南诏臣属中原王朝大周,贵族间盛行汉风,习汉学,效汉制。一应嫁娶典礼沿用了中原的三书六礼,再融合了南诏特有的风俗。董王后虽是南部部落出身,却颇具中原名门闺秀风范。沈玉茗站在不远处,看着新王后被婢女扶出凤轿,沿着元亨殿前的长阶拾级而上。只见她行动优雅,裙裾不动,身姿步伐一派端庄娴雅如行云流水般浑然天成,不多一份刻意造作,不含一丝拘谨扭捏,大气中又显温柔。沈玉茗心中暗暗赞叹,师尊平常所教,要有大家闺秀的气度风范,做一位端淑持重的女子,而那样的女子大概就是新王后这样的吧。中原富贵人家的淑女也不过如此,新舅妈将来准是个好王后。

  大婚礼毕,王宫的喜宴上,南诏王举杯邀天下同庆,愿天佑南诏,国泰民安。放下酒杯,南诏王向王太后示意,王太后微微一笑点点头。随后她对坐在身边的沈玉茗说:“来,玉茗,你第一个去给你舅舅道喜。”

  沈玉茗走过去行礼,“恭喜南诏王舅舅,贺喜南诏王舅舅!祝南诏王舅舅和新王后百年好合,早得贵子。”这些话当然不是她自己想出来的,是头一天晚上玛瑙嬷嬷教她记住的,说是明天的喜宴上要给南诏王舅舅道喜用的,她牢牢地记住并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

  女童声音稚嫩,清脆悦耳,大殿气氛被渲染,阖殿大臣也同时起身举杯恭祝南诏王。

  南诏王听完点头微笑:“好好,本王有赏赐给小玉茗。”接着,内侍官上前,捧出一方明黄圣旨。“五年前,大周长治皇帝就已下旨封沈玉茗为南诏公主,彼时沈玉茗尚且年幼,所以未昭告天下。如今,沈玉茗已长到五岁,趁本王大喜之日,在此宣读大周皇帝的圣旨,以昭告天下。”

  “沈玉茗接旨~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沈玉茗端正地跪着聆听内侍宣读圣旨。她年纪还小,那一大篇骈四俪六的文章极晦涩,她有些听不懂,只记得圣旨先夸奖了父亲和母亲。圣旨上说父亲是大周的元帅,国家的柱石,沈家的先祖也功勋卓著。母亲是南诏玉珠公主,然后说了一大堆夸奖她的话。最后一句她记得格外清楚,“愿与南诏永修同好,特赐尔为公主”。

  沈玉茗听完后忍不住偷偷看了一眼坐在不远处的师尊,师尊对她颔首,沈玉茗跪下叩首:“谢陛下圣恩!”

  文武百官齐齐起身,“恭喜南诏王!恭喜王太后!恭喜公主!”道贺之声冲出宫殿,响彻云霄。

  夜幕渐渐降临,南诏王和新王后登上太和城中的祭台携手点燃熊熊篝火。烈焰腾空而起,映照出一对新人喜悦通红的面容。他们是南诏新的未来,百姓新的希望。国师口念祝祷词,感恩上苍赐予,祈福来年风调雨顺。祭台上炬焰如炽,柴火燃烧声欢腾地劈啪作响,无数火星蹦向夜空,在短暂的跳跃后转瞬泯灭。星回节的气氛走向高潮,百姓们燃起火把在城中歌舞。一眼望去,火把如舞动的流萤,照亮苍山洱海,与满天的繁星交辉相映,颠倒流转。

  沈玉茗和王太后站在星云阁上望着流金溢彩的太和城,被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开心得又蹦又跳。王太后看着祭台上的一对新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如今南诏又有了新的公主,她眼中晶莹有泪光闪烁,遥远的记忆在脑海中渐渐变得清晰。

  她自幼与先王青梅竹马,两人感情深厚,婚后十年她一直无所出,先王怕她受委屈,不顾族中反对坚持不纳侍妾。那一年六诏尚未统一,先王雄才伟略想一统南境,为了增强实力他主动寻求大周的支持。除了上表朝廷,两国派使者缔结盟约,先王为表诚意,带着她亲自前往长安觐见大周皇帝。他们抵达长安后,她突感不适,原以为是水土不服,却不想被大周御医诊断出已怀孕月余。多年夙愿终于得偿,先王和她皆喜不自禁。这件喜事更被大周皇帝视为结盟的好意头,皇帝当即许诺,若生下男孩则封为世子,若生下女孩则封为南诏公主。她回到南诏后生下一个女婴,大周皇帝亲赐名蒙玉珠,封为南诏公主,封号亦为“玉珠”。玉珠玉珠,如珠如玉,是南诏王和王后的掌上珠玉。然而,这样的封赏和荣宠却没能保得先王与她心爱的女儿一生平安。如今,于她这个年近半百的老人,这些封赏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她的外孙女是不是公主不重要,她惟愿她能平安长大,嫁得如意郎君,安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