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剑南节度使
作者:漫漫不慢      更新:2022-05-06 09:43      字数:2693
  崔昊作为一方节度使,是维系好天朝与一方属国的重要纽带。沈玉茗不知道的是,宗主国与臣属国之间的关系看似相互依赖,实则非常微妙。臣属国虽然向天朝称臣,希望得到庇佑和更好的资源。但天朝也绝不能自居上国而任意欺压对方,无端干涉属国政务,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对方。尊重他国风俗,顺应百姓民意,与属国和睦相处很重要。剑南节度使崔昊在处理南诏事务上,一直采取怀柔政策,竭力反对武力威胁镇压,任意剥削。他积极在南诏民间传播中原文化和农工技艺,教化百姓,抚顺民心;在蜀都专设学府教授南诏贵族子弟,一来笼络上层阶级,二来这些南诏贵族子弟一定程度上也担任着人质的角色。

  崔昊是当朝宰相张济的学生,张济也是上一任剑南节度使,崔昊治理一方的理念承张济一脉。长久以来,师徒俩均与蒙氏王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同时能很好地维护南诏国在大周天朝前的良好形象,让大周天子全力支持蒙氏王族的统治。可是两国关系微妙之处还在于,对于大周天子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稳定。南诏国发生内乱,王权的更迭,对大周的影响,仅在于新王是否对大周绝对忠顺。大周不便过多插手属国内部纷争,统治者继位除了需要道义上的名正言顺以稳定一方民心以外,谁更听话天朝则天朝会更愿意支持谁。若争斗双方都愿意结交归顺,都想获得大周的支持。那么谁掌政权,只能用胜者为王说话。否则,一开始就胡乱插手有可能会与最终的新政权结怨,引发两国的矛盾,恶化两国关系,不利于边疆安稳。

  蒙氏王族已与大周保持长达一甲子的友好关系,当年又有南诏玉珠公主远嫁大周,如今王室赐封的玉茗公主本是中原沈家之后,小公主又由逍遥王亲自教养长大。于情于理,大周都应支援蒙氏王族。如果事情有这么简单,崔昊也不会在几天前得知南诏内乱后一度焦头烂额了。

  崔昊当年以十七岁高中进士,是那一年应试的探花,并且至今仍是大周开国以来最年轻的探花郎。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当属,他还是位寒门子弟,不像高门子弟自幼有名师教导,他是凭着满腹才华和实力挣得功名。刚跃龙门的崔昊一时名满长安,长安权贵纷纷想要招揽他为自己的门生。崔昊却以退为进,在风头最劲时写信给当时还是剑南节度使的张济,请求做张济的门生。他慧眼如炬,早认准了远在剑南都护府的张济,把南蛮势力错综复杂的西南一代治理得安定繁荣,必有卓越的匡世经纬之才,今后定平步青云。崔昊在西南边陲浸淫这么些年,早已看清西南局势下的关节厉害。他的恩师张济在被调往京师之前,曾经叮嘱过他,他所处的位置不仅要时常体察两边的民情,还要学会平衡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千万要唯大周的利益马首是瞻,切忌感情用事。所以他与蒙氏王族的关系再好,也不能擅自做主发兵南诏。

  南诏王蒙苍生年纪尚轻,却是个瘦弱多病之身。他常年卧床,近几年南诏政务都由王太后一手打理。登基十多载,膝下又只一个九岁的小世子。崔昊对南诏局势分析得透彻,他早有预感南诏王朝会出一次大的变动。太后执政,牝鸡司晨,本就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大做文章。大周西南边陲的南蛮部落曾长久处于分裂争斗状态,历经几代南诏王,直到先王蒙洱苍才兼并其他部族,实现了真正的南诏统一。然而,南蛮之地不通教化,部族之间信仰习俗千差万别,是以南诏虽然统一,许多大姓部落依然保留部分自治权。各方势力相互牵扯下,若非大周一直有意扶持蒙氏王族,多年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恐怕早有人按奈不住要兴风作浪。这些年的南诏,一个老妇人,一个病秧子,一个小毛孩儿,自然是让觊觎之人觉得有机可乘。

  从南诏逃脱的玉茗公主虽出自中原赫赫有名的武将世家,却自小不在沈家长大,对沈家军毫无统摄力,况且自从沈明去世,沈家就已经日渐没落。逍遥王更是个不问世事之人,不踏足红尘好多年,这次南诏政变,他应该如往年一样在闭关。这两人目前都尚无能力能救得出蒙氏王族。

  而现在把持朝政的清平官施仁诺却是有些来头。他是当年南诏施琅部落的族长之子。施琅部割据一方与南诏争斗多年,被蒙苍生的父亲蒙洱苍以武力收服。施琅部族的事他也曾听说过,据说当年全族被灭,甚是惨烈。但这其中不知为什么漏掉了施仁诺,他逃到中原改名换姓再回到南诏,一步一步走入权利中心,终于觑得机会下手。

  几天前探子来报,南诏内乱,王族被软禁,玉茗公主在去太和城的路上得到消息,所以她得以及时脱身。崔昊自那时起就开始等公主前来求救,没想到先等来的却是施仁诺的使者。使者谦恭有礼,表明施仁诺甘愿俯首称臣,而且诚意十足,递上吐蕃密函作为投名状,密函中想招揽施仁诺连同南诏北上侵犯大周疆土。使者到访期间看似温文尔雅,礼节周全,实则软硬兼施地阐明施仁诺的条件。大意就是:施仁诺能夺得政权,除了他本人自己筹谋,当然少不了南诏各方势力的支持,对于登上王位他早已稳操胜券。如果周天子能袖手旁观此次内变,今后南诏还是像以前一样臣服大周。但如果周天子执意插手,也没太大的关系,施仁诺还有领国吐蕃的支持。不过若南诏今后结盟吐蕃,那今后大周西南的百姓能不能安居乐业,南诏就不能保证了。

  施仁诺的使者走后两天,玉茗公主才姗姗来迟。崔昊对玉茗公主再熟悉不过了,公主从小被逍遥王带在身边教养,他们就隐居在蜀州的某个山谷中,那里离蜀都府和南诏都很近。每年清明前,玉茗公主都会从谷中出发前往南诏太和城去见她的外婆,在那里待上两个月再回到中原。作为剑南节度使,他时常在公主经过蜀都时负责安顿公主一行人。

  崔昊脑中盘算着当前形势,这次救援之事他实在不敢轻易决定。他以出兵需要皇命,无旨意不敢私自发兵为由拒绝了前来求救的南诏公主。不过崔昊最终还是卖了个人情给玉茗公主,将已写好的陈情南诏内乱的奏疏押后了两天,借此给玉茗公主一个机会,让她先前往都城长安向她的师兄——太子李珅求救。或许在他的内心,他仍然希望可以帮助蒙氏王族吧。他崔昊作为一方节度使能力有限,不能救蒙氏王族,不过他相信太子定会奋不顾身出手相救。在送公主去安阳前,他还叮嘱公主如果见不着太子,再去找太子的舅舅。那位大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手遮天的权臣当朝太师——上官忱。

  殊不知他自以为的这一番好心却办错了事。他当时以为,作为血亲的上官太师出于对侄子的爱护,一定能好好接待公主。上官太师权倾朝野,一定比自己的恩师张济,更适合处理这件事。彼时他还不了解当年那一段恩怨,不知道蒙氏王族、大周王族和上官一家有着极深的纠葛。若干年后,太子登基,已经成为为吏部尚书的崔昊陪在新皇身边,站在城楼上看着他目送自己最心爱的人跟着别人离开时,崔昊会忍不住想,如果当年他让玉茗公主去向自己的恩师求助,而不是太子的舅舅。或许,可以改变这个结局,说不定当年的公主会成为当今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