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相识于微时(一)
作者:漫漫不慢      更新:2022-05-06 09:46      字数:2155
  公主真是太不仗义了,在长安城殿下想方设法救她,她来了邛玉关心情不好,殿下费尽心思安抚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殿下从不曾如此用心地对待一位女子,除了先皇后。可公主竟然不告而别,还给大家下药,抛下殿下自己走了,文房替殿下感到愤愤不平。

  永安王是一个很少生气的人,他为人洒脱,心胸旷达,行事落拓不羁,一派光风霁月。然而一向温和从容的永安王今天却发了很大火,当众对几个护卫用了重刑。

  魏仁斌、公冶筹、薛般、李瑜、李瑾匆匆赶来灭火,一群人围坐在永安王身旁,却不知如何开口。在长安八俊看来,永安王虽然表面上疏狂闲散,却是极有谋略和主见之人。这些年一直韬光养晦,暗中筹划,正是因为凡事胸有成竹才能气定神闲。但没想到在感情一事上却另有一番执念,感情经历颇为曲折。

  魏仁斌是爆炭性格,率先生气地嚷道,“不就是个女人吗?我陪你去把她追回来。”

  紧接着明瑾郡主小心翼翼地开口道:“小皇叔千万别责怪玉茗姐姐,我想她这样做一定有她的道理。”

  “你小皇叔不是为了她不辞而别生气,是在生气为何为她做了这么多事后,玉茗公主依然不肯信任他。”薛般对李瑾说道。

  “就是,都是这个玉茗公主不好。她宁愿去问素未谋面的剑南节度使借兵,向忠奸不辨的上官太师求助,等害过他父母且手无实权的皇帝派兵,也不肯去信任这两个月来一直保护她离京,照顾她起居,帮她探听消息,陪她四处散心的殿下。经过这些时日的相处,殿下并未有意向她隐瞒一些事,玉茗公主应当对殿下的实力有所了解,但她一直视若无睹,最后抛下殿下不告而别。况且她到底明不明殿下这样为了帮助她而暴露自己的实力,对殿下是多么的不利。难道殿下真是这样令人难以取信之人?”公冶筹在一旁说道。

  听完公冶筹的一席话,一瞬间李泽渊周身的气场突然变得凌厉,屋内的气氛顿时压抑到了极点,众人又再一次陷入尴尬的沉默。

  李瑜不满地对公冶筹说道:“你到底是来安慰别人的,还是来火上浇油的?”

  公冶筹朝众人眨眨眼睛:“我们还是出去吧~让他一个人静一静。”几个人此刻也不知如何是好,想着留他一个人独自想想或许会好些,随即鱼贯而出。

  李泽盛盯着桌上的那一张信纸,眉头微皱,脑中有关她的点点滴滴在不断闪现。她的冷漠、她的拒绝、她的避让、还有昨晚她突然开口的‘道谢’,令他的心隐隐作痛。

  想起她惶恐的神情,无助的眼神,近半年来的遭遇的一系列变故,亲人身陷危险,知道父母死于非命的真相,知道自己的师尊和师兄的背叛,想到她小小年纪承受这么大的打击,他又不免心软。她这样排斥他,终究是有缘由的吧。

  他记得昨晚上她对她说起起了那枚玉佩时紧紧握着那枚玉佩的样子,以及她说起那枚玉佩能让她‘逢凶化吉’时坚定的神情,他瞬间又释然了。他想起了他们最初的见面,她曾经是那么天真烂漫、灵动娇俏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近,想要守护一生,她曾经也愿意对人敞开心扉,也很信任素未谋面的他。可是她为何又忘了他呢。

  李泽盛小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虽然身为皇子,但在皇宫中存在感太低。因为他有一个实在太引人注目的皇兄,天纵英才的皇长子李泽沛。

  除了同父同母的皇兄,在他前头还有同父异母皇子七八个,公主五六个,算起来他是宫中最小的皇子。按理说父母最爱幼子,可李泽渊运气不太好,他出生时正值皇兄叛逆期,父皇和母后的全部注意力都被皇兄抢走了。

  先是皇兄抛下皇子身份去云梦山求学。求学三年归来还没在皇宫中待满一年时间又去了民间游历,几个月后带回南诏的公主。父皇和母后本以为皇兄找到意中人终于可以定下心来,没想到因为一场误会公主下嫁他人,皇兄竟然冲冠一怒为红颜,爱美人不要江山。

  父皇和母后极器重和喜爱皇兄,而皇兄却做下令至亲无比失望的事。他幼时的记忆里充斥着父皇因为生皇兄的气而每况愈下的身体,母后在他面前时常念叨着皇兄时愁眉不展的样子。

  他少时根本很少见到皇兄,他那天资卓著,德才超群的皇长兄彼时只是存在于周围人的话语里。

  他出生时皇兄已去云梦山,皇兄在云梦山三年学艺归来时他还是个三岁不到的小孩子,等到他已懵懂记事,皇兄从南诏带回公主后,还没见上几次面,皇兄就为了失去的美人弃江山而去。

  所以,少时的他总不能把旁人口中大智大勇的皇太子、父皇母后寄予厚望的长子和那位轻率地弃父母和皇族责任于不顾的兄长联系到一起。

  他承认他曾经对这位见面不多的皇长兄心有怨怼,他恨他几乎分走了父皇母后的所有爱,曾几何时,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出生是为了成为他在父皇母后前的替代品。他更不能明白他为何还能抛下父皇母后让爱他的人伤心,反而要让他来承受和面对父皇和母后因失望和伤心而整日愁容满面。

  在母后病重的最后几年,他一封信接着一封信地写给皇兄,希望他可以回来看望她一眼,然而他太狠心,直到母后去世也没见到他一面。

  他看着手中她的留书,心想,许多年前的那一天,如果没有与她再次相遇,他会不会仍然解不开他幼年的心结。

  他还记得那一年,母后于病中昏迷不醒之际,口中不断喃喃地念叨着皇兄的名字。他终究不忍心母后如此难过痛苦,他希望母后能在最后的时间里了却自己的心愿。所以在寄给王兄的信,接二连三石沉大海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前往蜀中亲自去请他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