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农业调研(2)
作者:依依兰兮      更新:2022-04-29 22:54      字数:4098
  沈书记来了之后村民大会已经开过两次了,现在是第三次,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到了时间,高高兴兴的搬着小板凳便到大地坪来了。

  正好刚吃过晚饭,顺便还能聊个天消个食。

  经由村民代表们回去一说,基本上经过一天一夜,村里家家户户都知道了沈书记和村委要号召大家种些什么特产之类的,要跟乡村旅游一块儿搞的事儿了,也知道今天开会就是说这个事。

  这个事大家都很期待,也很赞同的。纷纷夸沈书记想的周全。卖东西给游客,以此致富,这是一条好路子啊。

  只是,想法是好的,要说让自己第一步迈出去,谁都不肯。

  大家嗡嗡嗡的讨论议论着,中心思想其实就只有一条:这事儿大家其实都想做,但是,万一赔了怎么办?赔不起啊。万一赔了,家底掏空,要是贷款,别说利息了,本金也还不起啊......

  开会的时候,沈小霞和文主任轮流跟大家详细讲解了这事儿,介绍了许多种植、养殖的项目,也举了许多别的乡村发家致富的例子。

  大家讨论得更加热烈,对种植方面的各种水果也表示了兴趣,但一说到投资,都退却了。

  “我回去多买几只鸡、几只鸭子养着,也算是支持沈书记工作了吧?”

  “对对,咱乡下的土鸡好吃,土鸡蛋也好吃,也算是特产嘛,城里人也爱这个。”

  好些大娘、大婶们这样说。

  沈小霞他们也没逼着大家今天就下决心,只说明天开始连接几天都有培训课,让有空的都去听一听,专家来了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听一听不会吃亏,说不定听出什么门道来呢?

  大家都点头表示知道了。

  文三叔在底下跟左右摇头:“反正我不去,我守着我的商店就够了,这个事你们来就好,我不掺和。这草莓啊、什么火龙果啊、蓝莓啊哪有那么容易搞起来哦。你们说说,你们谁种过啊?谁懂啊?专家又不会手把手的教!再说了,谁知道到时候是不是免费教......万一到时候啥没学到,钱反倒一笔一笔的交出去了,哎哟,那才叫一个......是吧?”

  有人说去听听也不赖,搞不好真能成呢。

  也有人点头表示附和文三叔的话:“蓝莓是什么我听都没听过。火龙果倒是听过,不过没有见过。沈书记虽然说搞这个来钱快,但是见都没有见过的东西,谁放心啊?搞起来这心里头没底啊......”

  “对对!”

  “就是这个话!”

  “哎,现在外头什么没的卖,咱就算搞出来了,谁来买啊!”

  “......”

  文主任一看文三叔那一块儿一帮人脑袋凑在一起唠唠叨叨说得热火朝天就知道准定没好事儿,不由得气不打一处来。

  文三叔就这样,精明得过头,什么事儿歪理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说上一箩筐,偏还总能把村民们给带偏了。

  文主任深深看了那边一眼,大声说道:“这别管什么事,想要有收获肯定要先有付出。话呢,已经跟你们说的很明白了,沈书记也是一心一意的为咱村子好、为大家好,没有把握的事,村委绝对不会乱来!你们回去好好想一想,该怎么办!时代不同了,不管怎么样,多学点东西、多长长见识总没有坏处!明天开始讲课,你们有空的,记得都要来!现在你们什么都不肯做,将来别后悔!这谁先迈出去这一步,以后的日子,就不一样咯!”

  “不信你们看看文三叔,啊,他刚开商店的时候,你们是不是都说会赔本、是不是都说开不了多久要关门?你们现在再看看,人家文三叔家要啥啥没有,是不是?孟叔,当时你们家有钱,也是打算开商店的吧?可是后来没干。文三叔是钱不够借钱把商店给开起来的,我没有记错吧?”

  孟叔脸上有点不太好看,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谁知道能开的起来?要是知道能赚钱,他也就开咯。

  至于文三叔,却是看的清楚。村里百多户人家,旁边村子与本村来往也不少,买日用品、小零食,哪里能开不下去?

  他特意把商店开了两间屋,一间卖东西,另一间渐渐的形成了村里打牌、搓麻将的固定场所,每天都会开上两桌,有的时候三四桌,光是抽水头一天都有几十块。而且打麻将、打牌的人出手大方,买烟、买饮料、水、饼干等,又是一笔收入。

  一年年下来,靠着这个商店,他可赚了不少钱。

  这让当初差一点就开了商店的孟叔心里懊悔得不得了,先几年时不时的还有人拿这个事来打趣他,看他黑了脸大家便哄笑。

  文三叔见文主任这么说,有些不满的嚷嚷起来:“哎哎我说,这咋又说到我身上来啦!多少年的事了还说这个!我这不是身体一向不太好,开个店糊口嘛,哪儿赚什么钱啊!”

  文主任笑呵呵的:“别误会别误会啊,我就是拿文三叔举个例子嘛。你们看,文三叔有眼光,看的长远,所以当初那是借钱也要把商店开起来!现在同样有个致富的机会摆在你们面前,该怎么选,大家要想清楚,一定要想清楚。过了这趟,那就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了!”

  文主任话音刚落,底下“轰”的又热闹讨论起来,大家忍不住更有些心动了。

  “这说的也是啊!”

  “哎,可不是,天上哪有掉馅饼的好事呀,想要发财,还不得投本?”

  “就是啰!回去回去,回去再好好想想......”

  说别的,大家或许觉得虚,或许不信。文三叔的确就是个例子。

  九十年代那会,一听说有能力开商店的老孟不开了,文三叔借钱也要把商店开起来,背地里的确不少人笑话,都觉得村里又不富裕,靠这个能赚多少?

  但后来,商店一开起来,一台电视机往那一放,吸引了不知道多少人没事儿便往那跑,看电视看得入了迷。

  人气就是这么聚起来的。

  然后大家都习惯了在那买零零碎碎的东西......

  现在,现在村里大变样,大家都已经信了是真的要搞乡村旅游。沈书记来了之后,所作所为、品行如何,瞒不过村里人的眼睛。

  如果要说靠谱,沈书记是肯定靠谱的。

  有的人甚至想,沈书记越是不肯保证大家伙儿百分百能发财,就越是让人相信啊。这世上哪有什么事儿是可以百分百保证的?

  谁要是敢这么说,那才是骗子吧?

  文主任一番话,搅动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心。

  第二天,沈小霞和刘姐在村公所讲课的时候,来了三四十人听讲。之后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个。

  这个人数已经不算少了。

  沈小霞和刘姐将资料发下去,给大家讲解一些浅显的专业种植、养殖知识,重要的是强调与县里、市里的农业局会一直保持联系,谁家如果种了什么,农业局那边会有技术员负责跟踪指导,绝对不会撂下不管。

  国家对此是有相关的扶贫政策的。

  第二天、第三天,来听课的人多了一些,也有人问了不少问题。沈小霞与刘姐耐心回答,好些村民都动心了。

  终于到了覃技术员领着市里的两位专家下来的这一天。

  村里难得来什么领导人物,许多村民都远远近近的看热闹。

  文主任取得两位专家张老师、徐老师和覃技术员等同意后,便挥挥手招呼村民们上前。

  “这是咱市里农业局的专家老师张老师、徐老师,这是咱县里的覃技术员、刘技术员,老师们来咱村里是考察来的,大家可以一起跟着转转,一会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问。”

  大家纷纷说好,许多人便都跟着了。

  沈小霞和文主任等笑着领覃技术员一行先在村里转了转,顺便简单介绍了村里搞乡村旅游的现状。

  这也是一个宣传的好机会,当然不能错过了。

  樟树湾村的风景本来就很美,古树、村落、河流、竹林、远山组成一幅天然的画卷,古朴自然,不经雕琢,优美宜人。

  无论是起雾的清晨、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都别具一番风味。

  加上如今经过了基础的硬件设施改造,显得更加干净清洁。

  覃技术员他们是第一次来,连连赞叹,便是市里来的两位专家和他们的助手也目露赞赏流连之色,纷纷笑说樟树湾村的村民们真是好福气,生活在这么美的村庄里,让人很羡慕啊......

  村民们听得很是自豪,可不是呢,村子里的确是越来越好看了。

  逛了一遍村子,又顺势便从村子后头绕到了后山,张老师、覃技术员等一边走一边观看地势、植被、让助手采集土壤样本,问文主任等村里的各种农作物、经济林木长势、产量等问题。

  走了两个山头,该看的基本上都心里有数了,大家这才回村。

  老支书家里已经做了午饭,邀请大家过去吃饭。

  覃技术员坚持要付钱,说是他们下来考察,每天都有伙食补贴的,要是中午赶不及镇上买吃的,在哪家吃饭,当然是要给钱的,不能白吃。

  老支书碍不过,笑着客气了几句,也就不矫情的收下了。

  鸡是自家养的走地鸡,只加了姜块、蒜头和料酒,炖出来却格外的鲜香,鸡蛋、笋、香菇、蔬菜也都是自家产的,老支书家的小儿媳从河里捞了些筷子头大小的小河虾,跟碧绿的韭菜一起炒,又好看又鲜甜。

  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一行人吃得十分满足,称赞不已。

  覃技术员等纷纷说道等着乡村旅游搞起来了,一定要开一家农家乐,也不用做多复杂的饭菜,就是这样有土鸡土鸭、菜园里自家产的蔬菜、山上的蘑菇、竹笋、野菜、河里的鱼虾就是最好的。

  原汁原味的鲜甜鲜美是城里人吃不到、也是城里人最喜欢最向往的。

  比如这个豆角、茄子、小白菜,那种味道,跟城里菜市场买的一点不一样,入口便吃出来了,比菜市场买的要多吃多了。

  老支书等听得一愣一愣的大感惊奇,这不同样都是茄子、豆角,怎么味道会不一样呢?

  这自家菜园里种出来的东西,真的那么好?

  沈小霞却是清楚,覃技术员等说的都是真的。

  这原生态无污染出产的蔬菜跟城里菜市场卖的菜味道的确是不一样的,就是这米饭,也比超市里买的米煮出来的要香很多。

  城里人来了,保管会喜欢上这原汁原味的味道。

  到时候农家乐当然是要开起来的。

  吃过午饭,大家休息片刻,便往村公所里去。

  文主任通过村广播喊了几嗓子,让村民代表过来开会,听听专家怎么讲。又说村民们如果感兴趣的话,也可以来,有什么问题,可以当面问专家们。

  这回除了村民代表,很多村民倒是也都来了。

  很快,偌大的村公所会议室乌压压的坐满站满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