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财政结构性失衡(二)
作者:爱码字的蚂蚁      更新:2022-05-05 05:04      字数:2388
  “听萧先生这么一说,我明白我们军营的火铳为什么这么多不合格了。”王把总感叹道。

  萧谨仔细研究过明史,他发现作为有史以来吊丝逆袭最成功的朱元璋,经济管理能力是很有问题的,明朝开国一代绝大多数又都是底层出身,跟朱元璋一样,军事能力政治能力很强,经济管理能力就比较差了,加上宋室灭亡后,许多统治经验没能传承下来,开国功臣里辅佐朱元璋管理国家的人也不太懂前代治国方式了,导致整个国家的治理能力显得比较粗放,像明朝对盐和铁的管理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更要命的是,朱元璋想把大明建设成一个静止的社会,以便他的子孙万世不移,因而他比较重视农民,歧视商人,甚至直接禁绝海外贸易,连关税都不要了,使得明朝政府的主要收入由夏收和秋收的田赋组成。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比较体恤农民,农税收得也不高,这就导致主要收入由田赋组成的明廷整体收入偏低,而且结构上太过偏重田赋了。平时朝廷的收入就只是勉强够用,一旦国家出了一点事就只有左支右绌,短时间的小问题还好,真要连续出了大问题,积蓄不多的明廷根本拿不出钱来解决问题。当然了,像这种开国建立的制度存在很多问题是很正常的,毕竟一代人做一代的事,开国一代把天下打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后世子孙只要发现问题并进行改革,把制度的漏洞补上就好了,可惜朱元璋建立的这套制度,他的后世子孙只是小修小补,整体框架一直没变,直到明末灭亡。

  “萧师父,那朝廷不可以把开中法改改吗?比如像宋朝那样,让商人们直接从官方购买盐引。”郑森说道。

  “现在改不了了,如果是太祖皇帝后面的几位天子改还来得及,现在大明的制度已经定型了,已经有太多的利益团体依附在上面吃饭,昔日万历天子想征收一个矿税,都惹得天怨人怒,想改商人们赚大钱的开中法,更是痴心妄想。开海禁也是一样,朝廷现在的禁海令早已形同虚设,可是江南的士大们就是想要禁海令延续下去,这样朝廷收不到关税的钱,他们却能靠手中的权力从海商那里收到大量的金钱。”萧谨苦笑着说道。

  “是啊,想改一项涉及到众多人利益的制度,哪有这么容易。”洪升深有感触地说道。

  “汉唐宋在盐铁上面赚的钱那是相当多,收的商税也多,比如宋朝朝廷的收入,盐铁加上商税足足占了七成之多,唐朝朝廷收入中商税比例也很高,至少三成半以上,安史之乱后盐铁收入加上商税更是占了朝廷收入差不多一半去,而本朝呢,在盐铁上没有得利多少,商税征得又不多,主要征收自农民的田赋成了本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负担本来就很重,士绅优待、官僚腐败和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又不断持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到了崇祯朝初年,农民终于不堪重负,揭竿而起了。”萧谨一字一句地说道,他觉得明朝的财政结构明显失衡了,朝廷的收入大部分靠收农民的田赋来支撑,农民的负担太重了。

  “萧师父,士绅优待、官僚腐败和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会持续加重农民的负担?”郑森有些不解地问道。

  “本朝现在考上功名之后是不用纳粮的,很多农民为了减少田赋,就会把名下的田亩投献到有功名的士绅之上,这样官府可以收田赋的土地就会越来越少。官僚腐败就很好理解了,本来朝廷只让收一钱银子的田赋,官员们层层加码,可以收到一两银子去。本朝士绅不纳粮,他们兼并的土地越多,官府可以收田赋的土地就越少,而朝廷对各地官府都是有考评的,官员们为了完成收夏收和秋收的任务,自然只能对剩下的农民加收田赋,农民负担自然越来越重。”萧谨侃侃而谈道。

  “哦,原来如此。”郑森点了点头,说道。

  “是啊!农民负担太重了,朝廷缺钱又只知道加收田赋,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啊。”洪升感概道。

  “唉,可是不收田赋,想收商税会被朝廷的文官群起反对的,想想万历朝的矿税,就知道这根本不现实。”王把总叹了一口气,说道。

  “萧师父,您说现在朝廷有什么办法增加收入,又不增加农民负担吗?”郑森问道。

  “这个有点难倒为师了,为师还真想不出来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萧谨想了一下,说道。

  其实萧谨想到方法了,他想到的方法跟天启朝天子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文官阶层内部的争斗,拉一派打一派,先瓦解反对征收商税的力量,然后再徐徐图之。可惜天启朝的天子后面落水大病一场死了,不然大明也许能熬过这个内忧外患的局面也说不定,这个想法涉及到朝廷阉党和东林党的争斗,太敏感了,即使王把总是熊总理的亲信,而熊总理又跟郑将军的关系极好,他也不敢说出来。

  “哦。”郑森有些失望地说道。

  “萧先生能看出大明财政性失衡的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连解决的方法也想出来,那真的就是诸葛再世了。”王把总笑了笑,说道。

  “是啊!我们都是如坠云里雾里一样,根本看不清楚大明现在面临的问题,萧先生能看出来已经很了不起了。”洪升感概道,他是真的有些佩服萧谨,萧谨刚才说到的问题,他根本看不出来。

  “哪里,只是我在这方面研究深一点罢了。”萧谨赶紧客气地说道。

  洪升、王把和郑森听到都笑了,三人都知道萧谨这是谦虚之言。

  ……………………………………

  萧谨一行人就这么一边聊,一边继续往回走,经过半个时辰的骑行,他们终于回到了安庆城,洪升总算松了一口气,虽然五千两银子感觉算是白花了,不过能保障大少爷安全就行了。

  “洪升,你们还没有逛过安庆吧,现在时辰还早,不如我带大家逛逛安庆城,尽一尽地主之谊。”王把总笑着说道。

  “好啊。”洪升笑着说道,这出来都没有多长时间,回去里太早没意思,逛逛安庆城也好。

  “这个主意不错。”

  “逛一逛也好。”

  萧谨和郑森两人都同意。洪升安排了一下,留下十二名护卫跟着他们一起在王把总的带领下游览安庆城,其他人先回军营。

  安庆城虽然不大,不过好玩的地方却不少,王把总领着萧谨一行人一直玩到晚上才回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