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分析李自成的征战和施政策略
作者:爱码字的蚂蚁      更新:2022-05-05 05:05      字数:2756
  把地图贴好在画板上,萧谨拿一根短棍在地图上指了几下后,看着郑森问道:“从郑将军给的塘报分析,李自成所部去年十二月十八日,已经有先头部队渡过黄河占领山西荣河县,李自成所率主力已在今年正月初八会率部从西安出发,意图渡过黄河,大举东进,进攻山西。郑森,你说说李自成这个策略如何?”

  “李自成现有的地盘是陕西全部、河南大部和湖广四府,而山西是北方的高地,对北直隶、河南和陕西有居高临下之势,山西境内拥有众多的关隘,九边重镇里的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都在山西境内,想要保全陕西,必须占领山西作为屏障,李自成在陕西建国改元后,想要东渡黄河,占领山西是很正常的策略。”

  “是的,这是李自成把陕西当自己基本盘的正常反应,不过为师觉得李自成把陕西老家当基本盘是错误的。”萧谨看着郑森,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说道。

  从后世的历史书得知,李自成也没想到,他这次东征会直接把明朝,明朝这时账面上的兵力其实还很可观的,七十多万的兵力是有的,直到包围北京,李自成给崇祯开出的议和条件也很宽大,议割西北一带封王,并犒军百万,退守河南,也就是说,李自成只想要割据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并没想马上取代明朝。

  “关中四塞之地,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进可攻,退可守,且土地肥美、沃野千里,秦、汉、唐凭此统一天下。弟子觉得陕西之地不错啊!师父为什么说李自成把陕中当成基本盘是错误的呢?”郑森有些不解地问道。

  萧谨笑了笑,说道:“确实,中唐以前,关中位置实在是得天独厚,土地肥美又有地利优势,秦、汉、唐凭此统一天下。可是数百年过去了,华夏的经济中心早就改变了,而且变化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河南取代关中地区,成为华夏的经济中心,从唐朝中期开始,一方面是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逐渐被破坏,关中已不再是沃野千里,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兴起,河南地处中原,处于全国的地理交通中心,各地的财货都汇聚到河南再重新分散,河南靠此大获其利,逐渐取代交通不便的关中,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也是为什么宋朝可以凭河南之地一统天下的原因。”

  说到这里萧谨停了下来,他发现嗓子有点干了,就放下棍子,捧起放在画板旁边的茶杯,喝了一口茶。

  “那第二次经济中心的变化呢?”郑森问道。

  萧谨放下茶杯,重新拿起棍子,指着地图上南直隶的位置,说道:“华夏经济中心第二次改变是由河南地区转移到江南地区。河南因地处中原而兴,也因地处中原而衰,等塞外强族从幽燕之地南下时,地处中原,富饶繁华又只有一条黄河可守的河南屡次遭受大劫,女真人、蒙古人都在河南大砍大杀过,跟屠夫没什么区别的蒙古人甚至直接把开封都夷平了,华夏的经济中心也就顺势从河南地区转移到经济本就发达,又有众多河流和长江天险可以阻碍骑兵驰骋的江南地区了,而本朝太祖正是凭江南经济中心的优势而一统天下。”

  “哦,原来如此,那师父的意思是李自成之前就不应该进攻陕西,而应该造船,顺长江而下,攻占南京了。”郑森想明白之前萧谨说的话了。

  “没错,李自成击败孙传庭出潼关的大军后,就不应该攻击陕西,为师觉得正确的策略是趁孙传庭所部损失惨重,无法再次东出之际,留一部坚守襄阳,他率大军主力乘船从襄阳地区顺汉江进入长江,再沿长江东进,占领南京,以南直隶为基本盘,兴兵讨平天下。”萧谨一边说,一边拿棍子在地图上指着。

  “恩,师父有道理,这条路线让我想起几年前,我跟师父一起乘船从长江进入汉江,又沿汉江抵达襄阳的情形了。”郑森笑了笑,说道。

  “记得就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光苦读书是不行的,郑森你以后还得多出去看看。”萧谨很是欣慰地说道。

  “恩,郑森知道了。”郑森轻点了点头,说道。

  “好了,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李自成的施政。”萧谨把贴在画板上的纸撕下来,换上了另外一张纸贴上去。

  第一:不催科,三年不征粮。

  第二:对于缺少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李自成所部为之提供耕牛、种子,还规定了保护耕牛的政策,杀牛一只,赔马十匹。

  第三:剿兵安民,李自成所部宣传大明官兵已经成匪,兵过如蓖,官过如剃,他们剿灭大明官兵是安民。

  “这三条施政措施是去年李自成占领河南大部和湖广四府后所采取,郑森你说说这三条施政措施怎么样?”萧谨拿小棍子指着纸上的内容,说道。

  郑森想了一会,说道:“第二条和第三条都没有什么问题,就是第一条三年不征粮,这一条措施有利有弊吧,大明的百姓都被催科催怕了,我还记得几年前在南昌郊区外,看到很多田地荒芜,都是百姓受不了沉重的赋税,把牛卖掉,逃避税收的。李自成提出三年不征粮,百姓们当然欣喜异常,那首《迎闯王》的歌谣得以四处传唱,李自成所部从崇祯十三年开始在河南、湖广两地迅速发展,这条三年不征粮的措施功不可没啊。”

  “那弊端呢?”萧谨笑着问道。

  “李自成的军队不少了,我从父亲给的塘报得知,他现在主要是靠没收大明王爷和官员财产,和向士绅阶层征粮征饷来养活军队的,非长久之计。更要紧的是,李自成这么干的时间长了,必然把士绅阶层的绝大部分推向他的对立面,自古没有哪个政权在失去绝大部分士绅阶层支持下,还能长久的。”郑森分析了一番,用肯定地语气说道:“李自成还不改掉这个策略,用不了多少年,恐怕就会走上败亡的道路。”

  萧谨用赞许的目光看了两眼郑森,说道:“恩,分析得不错。不过李自成现在想改也晚了,老百姓们都觉得打开城门迎闯王,就能不当差,不纳粮,他一旦开始征粮了,就是失信于天下,会马上失去民心的。”

  即使是阶级立场站在农民这边的我党,也不敢提出不征粮这种施政措施好不好,对李自成的“三年不征粮”,萧谨一向是持反对态度的,对农民来说,征粮不可怕,可怕的地方官员擅自征收的杂费太多,农民承担不了。

  “是哦!《迎闯王》的歌谣已天下传唱,李自成现在改变政策,定然失信于天下。”郑森愣了一下,说道,他才发现自己没有想到这一点。

  “为师觉得一开始,李自成就不应该提出“三年不征粮”的口号,只要他约束好地方官,田赋收十分之一就好了,不能再另外其它杂费,而且要士绅一体纳粮,不像明朝那样读书人中举之后,可以免税,这样老百姓其实可以接受的。当然了,这样的话,李自成从崇祯十三年开始的进展可能不像现在这么快,但绝对是比较稳的。”

  “恩,师父说得有道理。”郑森十分认同地轻点了点头,说道。

  “好了,先休息一下吧。等下为师再讲其它的。”萧谨松松腰,说道,站了那么长时间,他大腿都有点麻了,嗓子也点干了。

  “好的,师父。”郑森笑着说道。

  休息时间,萧谨找椅子坐下,喝茶吃糕点,郑森则跑到窗户前,把窗户打开,呼吸一下新鲜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