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1
作者:悟道娑婆      更新:2023-06-17 11:58      字数:4834
  移话题,李世民也不能不跟着:“哦。进之说来听听。”“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者,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罗彦朗声把这句话念了一遍。这句出自周易乾卦,是初九的爻辞潜龙勿用的一句话。罗彦说这句话,意思就是告诉李世民,在一切还没有见分晓的时候,你只需要静静的修养自己的德行就好了,其他的事情不要急着去做。这可不是在忽悠李世民,反正现在基本上李世民就是个闲人。要说打仗,没他什么事情。太子手底下那帮人这次尝到了山东打仗的好处,军功有了,人才网罗了,加上朝堂上自己的人多,根本不怕李世民出什么幺蛾子,所以都想着让李建成多出去几次,多赚点好处呢。虽然明白罗彦的意思,但是李世民现在心情哪里又是罗彦凭借一句话就能说好的。类似的事情,文学馆的学士们也做过不少,不过没用。见李世民还是在毫无意义地忧愁,这下子罗彦也没有办法了,只能让李世民自个儿活受罪了。反正罗彦该做的都做了。李世民安排给罗彦交接农庄事务的是秦王府的管家,这位年过四旬的中年人大小跟着李世民,可谓是李世民的心腹,这会儿也不顾天色见完,带着罗彦骑马就往城外赶。按照这位的说法,万年县反正也不远,过去之后住一晚,养足了精神正好第二天把一切事情交接给罗彦。当然了,这里说的交接不是把什么事情都扔给罗彦不管了,其实带罗彦过去纯粹就是为了让底下的人把罗彦给认熟了,然后就把其他的事情交给准备的管事去做。李世民虽然那个时候不知道罗彦要搞什么幺蛾子,但是还是给了罗彦非常的信任。找到的这处农庄紧邻这一条河,土质也不错,绝对是种水稻的良田。不过罗彦可没有什么好可惜的,他手上那几个土豆加起来连一分地都种不完。就跟他和李世民说的一样,外围种上水稻,纯粹就是为了迷惑人的。再看李世民给找的佃户,说是佃户,其实也依照罗彦的要求,抽调的都是轻伤的秦王亲卫。这会儿把身份转成佃户,不过因为天寒土冻,暂时还没有修建住处,这些人都还没有把家小带过来。而这几十个人也就挤着住在农庄的一处大院里。还有那二十来个护卫,换下了做亲卫时的明光铠,换上了粗布衣裳。手里头拿的也不再是刀枪,而是驱赶人的棍棒。但是行伍的威严气息还是在的,这不,一路上看到四处转悠的闲汉,在这处庄园附近就一个也没有看见。看到这一切,罗彦感觉很是满意。第七十八章清平观中居陋室第二天见过了农庄中的所有人之后,罗彦跟着秦王府的管家回到了长安。虽说土豆是种喜低温的植物,但是在二月底种植还是有些太早,温度过低,恐怕种下去种块会被冻坏。罗彦兑换出来的也就十个,所以暂时是用不着其他人插手了。计划中,三月初的时候切块催芽,到三月中旬的时候仔细种下去就行了。当然,这个过程罗彦是需要带几个徒弟的。现在数量还少,精细化的种植有助于增产。但是到了以后,难道还要罗彦亲自去做这些事情么教出来几个徒弟,往后罗彦就准备撒手不管了。反正李世民比自己还着急,这事儿罗彦一撒手,肯定有更好的人来接着做下去。接下来的时间,罗彦就需要去找一处往后闭门读书的地方了。按照原来的打算,罗彦是想在长安城外的山寺或者是道观里边借住。这样的话远离了城内的喧嚣,也少了很多迎来送往,可以静下心来好好读书。按照这种想法,本来是离长安城远一些才好。但是陆德明告诉他接下来还要去孔颖达那里听讲,所以原来的计划就必须要更改了。不能离长安城太远,而且还要幽静。这个要求实在是有些高了,所以找这样一个地方罗彦也是花了好几天时间。最终罗彦找到曲江再往东南方向走一段路后的一座小道观。道观里可没有香火鼎盛的样子,虽说隔三差五会有人来拜拜,但是香火钱也仅仅是能够维持道观的日常需要。毕竟,长安城外这几年也多了不少道观,这竞争压力本来就大。而这边也是临着曲江,算是占了风景区的便宜,这才能平平淡淡混到现在。罗彦千辛万苦找到这里的时候,完全是看到这里的地理位置相当不错。距离长安城不远,有山有水,虽然这山不高,而且水也就是老远外的曲江,但是已经足够了。完全是一个能够陶冶人情操的好地方。愉快的决定就在这里落脚之后,罗彦走进了这个名叫清平观的道观里。道观中也就大猫小猫三两只,总共七个道士两代人。长一代的有两个,道号唤作虚致虚极,虚致年纪大一些,约摸有三十多岁,是道观的观主。虚极则是虚致的师弟。往下是五个弟子,分属师兄弟两人。作玄子辈,分别取名成、盈、直、巧、辩。想来是引用了道德经的第四十五章。这五个孩子最大的是玄成,差不多也罗彦一样大,最小的玄辩也就是岁的样子。罗彦很是大方的给了虚致二十两银子当作是见面礼。没办法,虚致虽然对罗彦借住的请求很是爽快的答应了,但是带着罗彦看过整个道观之后,罗彦也感觉这里头实在是太过寒酸了一点。房子破旧也就不说了,关键是好多房间不是窗子破就是门破。罗彦无奈之下,只能自掏腰包,嘱咐虚致连道观也一起整修一下。虚致见罗彦一下子给这么多钱,也是惊呆了。他当观主这些年,也没一次性见过这么多钱。想到可以用这些钱好好翻修道观,还能给几个孩子买点吃的好好补补,虚致心里就笑开了花。这不,看着罗亚远去的背影,虚致脸上都笑起了褶子。说来这些道观也不容易,要是道观有些名头,香火鼎盛的时候,养十几个道士那很是轻松。但是像清平观这样的,也仅仅不会让他们外出讨饭去。平常吃的菜还需要自己种。和同在长安却大名鼎鼎的玄都观相比,清平观就是最末流的那种。而且观里的几个孩子也是可怜,基本上都是孤儿。就连虚致师兄弟俩,其实也是他们师父捡回来的。加上这些年战乱不断,师徒几人好不容易活到现在,其实好日子就没过过几天。这下好了,罗彦的到来,算是为清平观带来了福报。这边儿罗彦回到了陆府,跟陆德明汇报过之后,也开始收拾东西。捣鼓了半天,罗彦除了衣服和被褥之外,其他的都不知道需要带什么了。然后这个时候又突然冒出来一个莺儿小姑娘。本来以为凭着女儿家的细致,莺儿应该能够帮上不少忙。谁知道来的这一位忙是没少帮,但全都是在帮倒忙。小姑娘才不管什么能用上什么用不上,直接就是一阵无脑地往包袱里头塞东西。而且也不经过挑选,直接见什么塞什么。到最后快要把屋子里所有能带的东西都划分到需要带的里边。这样的选择方式让罗彦欲哭无泪。没办法,也只能一样一样再使用排除法去弄了。收拾好了东西,罗彦出门叫了一辆马车,准备把东西搬过去。这下子莺儿小姑娘可是不依了,硬是要跟着罗彦去看看。原本打算好的严词拒绝,这会儿被莺儿小姑娘一阵泪眼婆娑给融化掉了。但是这个事情还是要让陆夫子知道,所以罗彦也只能乖乖当挡箭牌。好在这些东西罗彦一个人也拿不动,还需要人帮忙,所以陆德明老爷子就把管家给派出去,正好可以把莺儿小丫头给带回来。刚把包裹什么的带到马车上,也不知道崔氏兄弟和屈突诠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居然正好就把罗彦给堵在了陆府门口。崔氏兄弟俩在正月过完的时候回到了长安,那时候罗彦正好回到庐州。这几天罗彦回来也忙的脚不沾地,所以一直没有去见两人。没想到他们居然得到了罗彦搬往城外住的消息,而且正好和屈突诠碰到了门口。没办法,又雇了一辆车,两辆马车一起赶往了道观。人多了自然办起事来效率非常高,马车到了山下,加上车夫,几个人各拿一点,居然一趟就把所有的东西搬到了道观里。摆放东西的事情自然落到了罗彦自己的头上,不过虚致给罗彦的屋子特别宽敞,虽说没有摆放许多家具,但是铺好了蒲团,几个人坐着感觉还是非常好的。看着罗彦这会儿正在忙里忙外,众人也搭不上手,所以也就相互交谈起来。莺儿和屈突诠是对头,正好莺儿小姑娘的心思也在怎么帮罗彦放东西上,所以屈突诠算是逃过一劫,不用刻意避开,所以这货就凑到崔氏兄弟身后,听这俩人和观主谈论玄学。崔颍兄弟俩作为世家子弟,玄学一道自然是了解的。而虚致虽然说不懂任何儒家典籍,但是修了快二十多年的道,玄学这一块简直就是专业。这样下来,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居然很融洽的聊到了一起。至于管家和两个车夫,则是边喝着茶,边唠唠家长里短。等一切收拾停当之后,罗彦也累的满头大汗,好在这会儿莺儿小姑娘没有帮倒忙,反而帮罗彦搬了不少东西,所以罗彦也终于可以不用幽怨的眼神去看莺儿了。看着整洁有序的房间,罗彦露出满意的笑容。擦擦汗,给莺儿小姑娘递了一份果酒,罗彦这才取出他早就准备好的大杀器。这是三幅字。罗彦打开相对而言比较大的那一幅,挂在了书桌旁边的墙上。至于稍微窄而长的两幅,则挂在房间门口两侧,字向里,显然表示是给自己看的。莺儿小姑娘是看着罗彦把三幅字挂上去的,然后一字一句读下去之后,虽然不是太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在小姑娘严重,那绝对是罗彦出品必属精品。所以这会儿直接就是一阵惊叫:“罗彦,你这字写的越来越好了。”听到小姑娘这么夸奖自己,罗彦也有些不好意思了。不过,叫声还是把其他几个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了。看到罗彦这会儿已经闲了下来,那就说明房屋已经收拾好了,崔颍几个人迫不及待就走了进来。走进房间的第一印象就是整洁,罗彦确实把自己的东西归置的尽然有序。接下来就是挂在书桌旁边的那幅字了。崔政最是最快,当下就念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瞬间崔政和崔颍就被罗彦这短短的百十来字给征服了。不管是罗彦出于言志还是自娱,这篇文章都相当符合罗彦的处境。脚下这山确实不高,远处的曲江也不算深,房子确实有点破,但是这里头住的人确实很不一般。好吧,想到这里兄弟俩有种罗彦你不装叉能死的疑问。虽说这里边要是套用现在的场景,也算是把自己几个人夸的有些过分,但是这样的逼格,要他俩怎么活。至于屈突诠这货,完全是衣服不明觉厉的表情。反正能认识字就不错了,至于写了个什么意思,关我毛事。屈突诠这会儿就想问罗彦,这字一副多少钱,能不能自己也带一副回去。第七十九章那副东林的对联对这几个人的反应,罗彦也只能暗笑。让着几个人坐下之后,罗彦正准备给这几位弄点喝的。由于实在是喝不惯现在那些加了各种佐料的茶汤,罗彦一直以来都是喝白开水。哪怕是到了别人家里,就算是失礼,也会提前告知人家。有人说这茶汤是五味杂陈,正是人生百味的缩影。但是喝不惯就是喝不惯,现在也不是魏晋时期各种清谈玄学的时候,反正不喝这个也不会被人瞧不起。何苦为难自己呢。这次来的时候,罗彦是准备了一点果酒的。主要就是因为有莺儿这个小丫头,当然了,罗彦也有自己想喝的时候解解馋的意思。比起那些酒精度低,又味道不怎么好的酒,还是果酒比较适合罗彦一个人自斟自饮。就在罗彦转身要去拿东西的时候,被崔颍的叫好声吓了一跳。原来,这会儿大家坐到屋子里,就看到了罗彦刚才向里挂着的那两个卷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座右铭的出现,但是内容也多有取自典籍之中的,或者是自己写的短句,大多是用来警戒提醒自己的。罗彦的这幅对联,在形式上不算事座右铭,更像是挂在家中的字画一样。但是观其内容,确实比之座右铭更加能够激励人心。到过陆府,崔氏兄弟也知道罗彦最近搞出来的春联什么的。加上天然居的那个对联,虽说长安城还没有刮起争相效仿的风气,但是对联是个什么玩意,大家还是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两幅字,很显然就是一副对联。上联将读书声和风声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则是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雄心写在了里边。这样的豪迈气概,崔氏兄弟也是服了。不过罗彦写了这一副对联,可不仅仅是为了装叉才搞出来的。诚然,这幅来自顾宪成的对联,确实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这是激励罗彦好好读书的第一重意思。但是更深层次的意思也只有罗彦知道。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