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1
作者:悟道娑婆      更新:2023-06-17 11:59      字数:4868
  奇地一致,虽说他们这个时候也是被这货刚才那些话气的想把他杀了,但是想到接下来还要面对在渭水陈兵的颉利,也不得不劝阻李世民。长孙无忌站出来说道:“我等毕竟需要有人向颉利回复决断,依我看,还是暂时放过他。”长孙无忌的话引得好些朝臣附议。但是李世民可不想就这么放过执失思力,这货刚才的那些话实在是太过拉仇恨,李世民即便是知道执失思力还有用,但是也不想就这么轻易放过他。所以告诉朝臣:“突厥这等戎狄,历来都是尊崇强者,并不会为我等的仁德感化。若是这么轻易就放过他,颉利还以为我这是在怕他,恐怕不消半日,大军又会逼近。对付这等人,必须要比他们更狠才行。我可以不杀他,但是也不能这么轻易就放他回去。”李世民的话让朝臣一阵沉默。当初启民可汗是怎么归顺隋朝的,无非就是当时突厥分裂,导致实力大减,为了不被隋朝攻击,这才做了一回温顺的绵羊。但是没出几年,实力壮大以后又故态萌生。所以李世民说的话也不无道理。沉默良久,这些人终于有了办法,既然这货杀不得也放不得,那么就先关起来让他吃几天牢饭,等突厥的事情处理完了再说。至于怎么回复颉利,李世民让人飞箭传书,这就算是正式给了颉利答案。双方就在渭水河畔,商议议和。第一百零九章东宫论渭水和谈朝堂上的事情罗彦不知道,因为此时此刻,他还是当着那个悠闲的司经局。没有像房玄龄他们一样,短短一个月内从七品跳到四品,再从四品跳到正三品,一下子就成了人生赢家。罗彦还是守着司经局的一亩三分地,每天就是读。什么侍奉文章,这个时候李世民忙的要死,哪还会想起文章什么的。但是这样舒服的日子就在今天戛然而止。李世民在显德殿装了一手牛逼,但是真的要面对突厥的大军,还是要召集人手好好商量一下。这不,本来就被尉迟敬德前些时候一句什么割什么亡给提醒,李世民自然是不会忘了罗彦这个隐藏在书堆里的少年郎。这次是文武的集体会议,就放在东宫,来的人都是李世民的近臣。罗彦作为这些人里头唯一一个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却没有资格上早朝的,一进来就被好几个熟人开玩笑。率先开头的是程知节,也不知道这位是从哪里来的熟络劲儿,见罗彦进殿,扯着嗓子喊着:“这不是罗么,我说,你啥时候让尉迟恭那个傻货背着逛长安。我等了快俩月了,你们咋一点动静都没有。”说的让身边好些人一阵翻白眼。这货就是瞅着尉迟恭在泾阳,不会跟他当场翻脸,这才敢这么说。反正等尉迟恭来了,直接死不认账,又能奈他何。罗彦可不会上当,笑容满面地说道:“程将军,我等一时嬉闹开的玩笑,怎么将军就当真了。”罗彦这样一说,倒是让不少人生起好感。尉迟恭毕竟是右武侯大将军,真要到时候把罗彦背着逛长安,丢的可就不是尉迟恭一个人的脸了。整个大唐的军队都要为此蒙羞。要是有些有心人再利用一下,没准还能成为文臣压住武将的一个借口。白了程知节一眼,这些人满脸带笑把招呼着罗彦坐下。虽说现在这些人现在可都是高官,一个个顶天的三品官在这里最少也坐了十来个,但是这些人可是一点也没有轻视罗彦这个七品。为何要说文的,人家在之前贡献给李世民的谋略,不必这些文臣差多少。要论武功,虽说比不上秦琼程知节这些大将军,可是就凭人家能拿着横刀把李世民的亲卫校尉给打败,还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救了李世民的性命,顺手收割了李元吉的人头。这份功劳,随便扔给一个人,现在的地位都绝对不低。谁知道罗彦就是这么一个奇葩,居然在起事以前就跟李世民打好招呼,不让自己幸进。罗彦刚开始被封了一个司经局,把大家给弄得满头雾水,再怎么说也是救过李世民的命啊,怎么能这么小气,就算是人家之前一介白身,但是好歹给个六品官吧。知道有一天长孙无忌和李世民闲聊的时候,李世民感慨了一句罗彦才是真的不恋栈权势,长孙无忌乘机问了几句,这才知道缘由。消息就从长孙无忌的嘴里传出来,就算是他不传,往后还有人会传出去。李世民自己也不能忍受别人说他忘恩负义不是。这般的高风亮节,立马把罗彦在人心中小年轻的印记给消磨掉了。看看人家,这才是视名利如粪土。所以即便罗彦是个七品官,在李世民私下议事的时候,这位置反倒是比一些四品五品的官员要靠前一些。坐在了长孙无忌的身边,笑着和长孙无忌打声招呼:“长孙尚书多日不见,越发精神抖擞了。”明知道这是罗彦调笑自己升了官,长孙无忌还是笑着回答:“不必进之,整天窝在司经局,上边也没人看着,乐得自在啊。我虽然升了官,但是整天公务繁多,就连饭都吃不好,睡觉也睡不踏实,得失之间,哪能说的像你那么好。”这可真的不是长孙无忌矫情。作为吏部尚书,这些天可是除了兵部以外,最为繁忙的一个部门了。考核各地官员功绩,负责官员升迁黜置,因为涉及到李世民的手下好多人,所以各方面的势力都要好好考虑,绝对是一件非常费脑子的事情。“萧规曹随就好了,长孙尚书何必每天都纠结这个,太上皇时期的制度已经非常完备,现在只不过是过渡,何必那么累,弄得所有人都整天人心惶惶。”罗彦这是另有所指,李世民上台以后,大肆封赏自己的手下,这样以来就得有人让位,随意好些人莫名其妙被换掉,有些人莫名其妙升官,这件事情民间也开始有了怨言。听到罗彦这一贯懒散的办法,长孙无忌想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也就点头称赞:“进之这是深得黄老精髓。只是,你这样,陆夫子就不会收拾你么”接纳了罗彦的建议,长孙无忌也不介意和罗彦开玩笑,就拿罗彦儒生的身份和黄老的治政思路说事。“不论黄老还是儒家,只要是对国家和百姓有利的,拿来用就是了。我等儒家子弟,就是不能抱着门户之见,不然迟早会有新的流派替代我等。不说别的,如今法家就大行其道,难道我等就要阻止不成。于国有利,便是仁德。”说出了最近的感悟,罗彦也是一阵畅快,自从董仲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随着魏晋南北朝的低潮期,儒家子弟迫切的希望能够重新回到权利的中枢。这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心思迫切,就产生了不少激进的言论,对于更好发展儒家的学说,可不是一件好事情。听到罗彦这样的认知,同是作为儒生的长孙无忌,这个时候也被罗彦的一些思想给震撼到了。这都是走进权利中枢才会明白的道理,罗彦作为一个七品,就有这等见识,着实难得。所以不仅感叹了一句:“我不如进之啊。”由不得长孙无忌多说话,此时李世民已经进来了。坐在主座上,李世民说道:“今日集会,乃是讨论后日渭水河畔之议和,诸君有何想法,不妨说来,我等商议一番。”作为李世民的幕僚之首,杜如晦率先开口:“而今议和已成定局,今日商议,无非就是何人前去,如何布置,条件如何。既然颉利亲来,陛下数年前又与之结为兄弟,自然是陛下要亲自前往。只是”杜如晦这个时候说话也是有些犹豫,毕竟颉利此来带着十数万人马,李世民前去的危险性太大。这个时候李世民倒是显露出几分霸气:“无妨,我去最好。杜卿继续说。”“陛下前去,自无不可。只是若无大军镇压,怕是颉利真要出尔反尔,到时候我等万死莫辞。”这倒是难到好些人。要知道这个时候长安可就剩下几万人的军队,真要是干起来,绝对败多胜少。沉默良久,罗彦张口:“微臣倒是有个办法,只是不知道陛下敢不敢试一试。”罗彦发声引起众人一阵注目,李世民自然是高兴有人想出办法,不论是不是冒险,先听听再说。得到李世民的允许之后,罗彦就讲了起来:“突厥此来,人数虽未有百万之众,但是二十万还是有的。渭水两侧,地势虽然平坦,但是也有起伏之处。当日,陛下选一二武艺高超的将领,陪伴左右,前往渭水桥畔与颉利议和。我等尽起长安兵马,以玄甲精兵为首,千牛卫次之,其他各部兵马最后,抖擞精神,陈兵渭水。随后着人在地势起伏之处,安排人马,遍插军旗。如此一来,造成敌我兵力相当,甚至我方兵力更甚的假象,可以震慑颉利。至于陛下身畔,可火速召尉迟将军回京,以大胜之势,慑敌军心,如此以来,可以最大程度做到保护陛下和议和顺利。”罗彦的这个办法不可谓不冒险。为何,把长安城所有的兵力都拉出去,一旦突厥背信弃义,直接开始攻击,那么到时候连后路都没了,据守长安的可能性都大降。罗彦此言一出,居然惹得好些人出言反对,就是长孙无忌,都在一脸抱歉中表明自己反对罗彦的建议。不过,正主是李世民,所以罗彦这个时候只是看着李世民怎么想。还没等李世民开口,杜如晦就先说道:“此计可行。”得到了以决断著称的杜如晦的支持,其他人自然就不再反对,就连李世民,仔细思考了罗彦的的办法,听到杜如晦赞同,也跟着说道:“如今的局势,不涉险是不行了,那就这样吧。”既然大致的方案确立,那么接下来就是讨论该什么人陪着李世民去了。一个人已经定了,那就是尉迟恭,这货刚把突厥给打败一次,上去之后绝对能震慑不少人。但是另一个就不好说了。难道,还要派个武将跟着过去这不行啊,人家一看,你这明显就是在害怕,身边带两个武将,既然这么怕死,那就来干一场。所以这样一个人还真的不好找。有人说了,我难道就不能找个武将,穿一身文臣的一副,然后跟着过去。但是这也实在太小看人家颉利的智商了,上过战场的人,对于同类的嗅觉绝对很灵敏。看已经吵成了一锅粥,罗彦忍不住,站起来对李世民说了一句:“陛下要是信得过我,那就让我去好了。”顿时鸦雀无声。第一百一十章盐铁赔偿的争议不能不惊讶,要知道这次去的两个人,那是要护卫李世民安全的。罗彦这货能行么这是去见颉利可汗,不是闹着玩的,必要的时候可是要挺着胸膛挡在李世民前面挨刀子。看着众人投来怀疑的目光,罗彦说道:“朝中能派出去的将军,大多和突厥都打过仗,彼此之间都很面熟。要是能选出一位来陪着陛下去,说真的难度确实不小。我的本事诸位也见过,多少还是能派上点用场,而且我这一副文弱的样子,也不会引起突厥的注意。”这话倒是罗彦真的没有说错。虽然之前在人前显露武艺,但是要是没有亲眼见过,真的很怀疑罗彦是不是像传闻所说,能力敌秦王府的亲卫。这些人仔细一想,也没错,罗彦这货看着年轻文弱,但是关键时刻还是很靠谱的。李世民答应的很是干脆:“既然如此,就由进之和敬德两人陪着我过去好了。接下来说说议和的问题,如何赏赐突厥,用什么物资,这些事情大家先议一议。明日早朝的时候,我也心里有数。”裴矩是民部尚书,但是民部的好些事情,作为中书令的房玄龄在短短的几日就摸透了,所以这个时候也不用再去等到把裴矩叫来问个清楚。“陛下,今年没有发生过大战,各地灾害也比较轻,但是国库压力还是很大,继位大典过后,耗去国库钱粮的十之一二。要是给突厥赏赐太多,恐怕来年日子就不好过了。”中书令已经相当与后世的宰相,所以统筹全局,这个时候自然是也有些作难。虽说大家为了照顾李世民的面子,把给突厥的钱财都叫做是赏赐,但是心里都非常清楚,这个其实就是让突厥安生几天花的买平安的钱。你要是给少了,突厥那些饿狼们也不会答应。而且今日不同往日,人家都已经打到了家门口,要是一言不合,直接开战,这长安能不能保得住,还是两说。房玄龄这会儿这么说,其实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你们要适可而止,不能因为买平安,就把家底败光,明年还得过日子呢。摆摆手,示意房玄龄先不要说困难,李世民就开始问到底该赔偿多少比较合适。“金银财帛,必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只是,这个数目,必然是要比以往多一点,否则颉利久久不退,反倒是会出乱子。实在不行,依照以往的例子,金银各加五万两,锦帛之类,也加上几万匹,粮食多加十万石。这等条件,已经能够保证颉利退兵了。”这是陈叔达说的。作为一个老臣,见惯了这些年和突厥的种种交易,所以陈叔达考虑了当前的情况,比较谨慎的给出了这样一个数目。确实这样的条件完全能够打动颉利的心了,但是房玄龄这个时候反对说:“金银一类,均有定数,国库虽然能够拿出这么多来,但是数目过大,反而会引起颉利的疑惑。到时候只怕会识破我等虚张声势的计策。”杜如晦这个时候也点点头:“不错,我等也不能小看了突厥的智慧。即便是商议,也不能给的太多。”房杜二人的话让所有人都很是赞同。“依我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