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作者:蜀七      更新:2023-06-19 05:23      字数:4481
  共有三请两辞,最后一请才能应。宋石昭此时站起来,有他带领,其他人才能起来。宋石昭开始说话了。“时逢天下大乱,百姓民不聊生,贪官污吏众,天下苦元久矣!”“唯南王以百姓为子,以天下为家,使老有所养,幼有所依,所治之地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天下大定,臣求南王,登基为帝,以正朝纲!”百官应和。跪地请求。林渊此时说:“渊年轻,何德何能当此大任?天下有志之士众,渊不可。”宋石昭二请:“天下勇士虽众,却无人能以一己之力担负天下兴亡,南王年纪虽轻,却能令天下归一,若南王不称帝,臣万死!”百官:“臣万死!”林渊又说:“诸位都是国之栋梁,有诸位辅佐,君王必能尽得民心,渊无能,不堪为帝。”宋石昭三请:“当今天下,只有南王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南王称帝乃民心所向,若君不从臣之所请,臣只能以死谢天下!”“既然如此,渊也只能从命。”林渊叹气道,“还请诸君助我。”百官高声:“自当为国尽忠,为君尽忠!”国乐奏响,气势高昂。林渊:“诸君请起,与渊一同入内。”大明殿门户大开,恭迎着自己的新主人。林渊一步步走上台阶。明德元年,明帝渊登基,国号明。明德,出自《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新的龙椅昭示着新的主人,这把龙椅扶手为龙头,用的是紫檀木大料,染为黑色,庄重大气。林渊背对龙椅,待文武百官入内,才坐上龙椅,取来帝冕,帝冕垂有天子十二旒,天子之气乍现。林渊坐在龙椅上。百官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林渊伸手:“众卿平身。”“朕初登大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今大都百姓人心惶惶,诸位可有良策助朕?”林渊问道。“臣有本奏。”郑清风出列。百官都看着他。郑清风是被宋石昭叫来的,他此时上前,胸有成竹。林渊笑道:“哦,郑卿请讲。”郑清风言:“开市、纳美、祭天,如此,大都安定,百姓安定。”“那便依郑卿所言,开市祭天。”林渊,“纳美再议,如今百姓刚刚远离战事,怎好夺人子女?”郑清风也没有坚持,刚登基就广充后宫确实不妥,他不过是依例提一嘴而已。林渊叹气道:“经过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民强则国强,民富则国富。”“朕念百姓疾苦,免五年赋税,众卿以为如何?”宋石昭先一步说:“陛下心怀天下,怜爱百姓,乃百姓之福,天下之福!臣为百姓,谢陛下!”话都被宋石昭先说了,后面的官员气得要吐血。下了朝,林渊走到了大明殿后的延春阁。宋石昭和郑清风紧跟其后。林渊让两人就坐。“朕想开府学。”林渊道:“让百姓之子年满六岁者皆可入学。”“无需学资,一坊一学。”“从京城开始推行。”宋石昭沉吟:“陛下,此事耗资巨大,适才陛下又免除五年赋税……”林渊:“莫急。”郑清风道:“陛下胸有成竹,已有良策,还望陛下指教。”林渊笑道:“各地世家,一家便能养活一城。”宋石昭猛然道:“陛下深谋远虑!可世家未必愿意双手奉上家资,若有不妥,非但无利,反而有害。”林渊看向郑清风:“卿也以为如此?”郑清风却说:“宋大人所言不差,但非常时期,还需非常手段。”林渊笑道:“郑卿知朕心意,那此时就尽托于卿了,朕初登基,手下可用之人甚少,天下世家培养子弟,朕自然虚位以待。”郑清风拱手道:“臣遵旨。”----世家们胆战心惊不过数月,又开始欢欣鼓舞。朝堂之上已泄露了口风,当今陛下初临朝政,力有不逮,要从世家挑选能臣干将。世家如今正在商议怎么把自家子弟送到皇宫。郑家如今的当家人乃是郑家大儿,郑子慧,他得知消息之后召集家中子弟坐谈,他儿子们年纪有大有小,一个家族,最重的就是人,所以他除了妻子以外还有数位妾室姬婢,郑家韬光养晦时关着门就生孩子。孩子越多越好,无论男女都有用。于是郑家子弟,年过弱冠的就是六人,未及弱冠的共十一人。幼童不曾出席,出席的共十四人。“当今陛下要广开文会,选官以充朝堂,咱们郑家的机会就在眼前。”郑子慧面带笑容,“尔等可明白自己肩上之责?”儿子们高声说:“儿等明白,必不丢郑家的脸面,多年苦学,便是为了此刻。”郑子慧:“好!若写文章,必要有溢美之词,再有提议便不会得罪君王。”“尔等之风骨,需上殿为臣后才能施展,切记切记,莫要自以为事。”“若能与世家子结识,可亲近,不可亲密。”郑子慧又言,“郑家的未来,就在尔等身上来。”“儿必为主尽忠!力争上游,为我郑家增光添彩!”郑子慧的大儿子朗声说。郑子慧拍案:“好志气!”“我儿必定乘风而起,扶摇直上!”郑子慧大笑,“去吧!郑家就靠你们了!”文会按时举行,就在皇宫宴会的偏殿。京城里的世家子弟尽皆前来。这是他们的机会,他们将在君主面前一展所长,然后封官。毕竟新朝初立,没有那个时间开科举寻找良才,现在是他们最大的机会。文会简单,不过就是林渊出一题,众人作答。不必书写,只需要口头作答。林渊出的题不算难。他问:“诸位今日因何而来?”下面有人答:“为报效国家!”“为为国取利!”“为与百姓谋福祉!”只有一人说:“为闻名天下而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此人,这人面白若玉,身姿挺拔,有修竹之姿,但所说却狂妄至极。当下就有人问:“你有何能?如此嚣张?今日所来者皆是熟读诗书之人。”此人:“诸位熟读诗书,奈何?”众人怒目而视:“圣人言说!治国之道!”此人又说:“哦,那诸位厉害,书上学之,纸上治国。”“你!你是何家所出?口气这么大,也不怕咬了自己的舌头!”此人拱手道:“不才,鄙人姓周,周容。”“我道是谁,原来是闻名远近的周大才子,有天才之称,少年成名,可惜少时了了,大未必佳,周大才子可有小名?”周容:“小名不堪入耳。”“那我便赠你一小名,便叫仲永可好?”此话落音,众人大笑。周容却不怒,只说:“听闻口舌能化刀剑,伤人于无形,鄙人见识了。”“你这话是说我等都是狭隘之辈?”“周容!如今是天子文会,容不得你放肆!”“我等为报效国家而来,你为自身名利,我若是你,此时就会羞得无地自容。”周容:“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鄙人为何羞愧?诸位不是为做官而来?”众人一愣。周荣又说:“陛下能得天下,足证陛下心胸宽广,能容天下人,便能容鄙人此等狂妄之人。”林渊朝身边的宋石昭说:“此人有趣。”宋石昭笑道:“哗众取宠,但求君王一顾罢了,另辟蹊径,恐名不副实。”林渊点头:“先生所言有理。”“叫上前来。”林渊吩咐道。内侍领周容上前。林渊笑问他:“周公子,可有见教?”周容先行礼,等林渊免礼之后才说:“见教不敢,但草民前来,可解陛下之忧。”林渊又问:“朕有何忧?”周容:“陛下免除百姓五年赋税,以定天下,使百姓休养生息,草民感念陛下怜民之情,故此,也愿分陛下之忧。”“世家盘踞,势大根深,陛下召集世家子弟,便是以虚爵诱之。”“但京城世家可用此法,他地世家如何?”林渊正色:“周公子请讲。”周容:“草民愿为陛下奔走,周家举家之力为陛下分忧!”林渊:“公子有何求?”周容双眼精光闪烁:“陛下觉得,草民可堪太常一职?”宋石昭:“放肆!”林渊摆手:“先生不必动怒。”“周公子有鸿鹄之志,朕必应之,公子若成,莫说太常,便授光禄大夫又有何不可?”“若不成,公子就有欺君之罪,项上人头难保。”周容当即跪下:“草民若不成,自戮之!”第151章 151自林渊登基起, 宋府便门庭若市,宋石昭为了安置门客, 又再买了两边的屋舍。无数学子想拜入他门下, 好借此跳板扶摇直上。宋石昭又见过一批学子, 这才能退回室内。郑清风早已在此等待了。“先生。”郑清风拱手。宋石昭回礼道:“郑大人。”棋盘早已摆上, 郑清风笑道:“先生与下官来一局?”宋石昭坐到郑清风对面:“郑大人请。”棋盘上对战正酣, 郑清风忽然问道:“陛下拿世家下手, 是立威。”宋石昭落子,面上带笑:“天子登基, 此刻正是定基调之时, 世家盘亘, 世家强,则帝王弱, 帝王强, 则世家弱。”“世家子弟与寒门不同,自幼向学, 陛下即便打压, 也不会全然弃之不用。”郑清风摇头,“陛下此举,可会寒了天下世家子弟之心, 先生为何不劝?”宋石昭:“如何劝?劝陛下,这天下没有世家,便无人能治?劝陛下,当今之天下, 仍非陛下之天下?放任世家做大,子弟上任为官,营党结私,皇令即便出了京城,也要看世家的脸色?”郑清风一愣,他自己就是世家子弟,他瞠目道:“先生何以如此狭隘?”“狭隘?”宋石昭笑道,“我且问你,皇帝是何人?”郑清风:“统帅天下之人。”宋石昭:“错,是手握天下权柄之人。”郑清风面露惧色:“先生的意思是……陛下想要……陛下要……”宋石昭点头:“世家如狼,狼成群结队,他们各自盘踞一城,如元时一般,天子下派官员只得与其交好,皇帝之令也可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天下是谁人之天下?是皇帝?还是世家?”“世家有无数,可各自交好。”“皇帝只有一人。”“郑大人,懂否?”宋石昭落下最后一子,龙势已成,郑清风落败。郑清风叹气道:“再无回转之地?”宋石昭:“郑大人乃世家出身,难免有兔死狐悲之感,但陛下如今已非昔日手段,不会立即斩尽杀绝,世家子弟可用,但是却是作为有志之士被擢用,而不是谁家子弟被擢用,懂否?”郑清风垂首:“听君一席话,下官茅塞顿开。”宋石昭连忙道:“郑大人是聪明人,忠于陛下,便是忠于国。”郑清风叹息道:“是我狭隘……”宋石昭笑道:“郑大人啊,你已是天下少有的明理之人,你信不信,我此时对外头的世家子弟说这番话,他们定然万般不从,因为他们心中,家为重,君为轻,他们是为了家族之名,不是为了帝王之利。”郑清风明白了:“陛下,想开科举?”宋石昭抚须:“正是。”郑清风离开时转身看了眼宋府的牌匾。陛下不是不愿用世家子弟,他只是要……世家子弟脱了那层壳再为他所用。要让他们忠于大明,忠于皇帝,忠于皇权。而不是世家。世家没有走到绝路。但也已经走到了绝路。郑清风上了马车,想到自己的生平。郑家虽是世家,但世家也分大小,也分穷富,郑家藏书富饶,但那都是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若说钱财,真是穷得叮当作响,他父亲曾告诉他,一时之困,绝不会是一世之困。只要家中子弟上进,无论如何,都能保住郑家的招牌,只要招牌在,郑家就还能为官。郑清风果然为官,由亲朋引荐,成了官员。他亲眼所见,大都派下来的官员被当地世家辖制,没有世家首肯,皇令甚至出不了府衙,更勿论实施。城池之中,世家盘踞百年,对城中人口了若指掌,城中泰半人口都是世家之奴。以前他以为世家做的对。毕竟皇帝昏庸,他的政令于百姓无益,幸而有世家督之。这才能令百姓休养生息。可是此刻,郑清风想到过去种种,不寒而栗。